医学不是科学
每个人都有求医的体验,都有关于医学的基本理解,作为常识,医学既是科学、技术,又是人学、仁术。但是,当代社会,技术统治了医学,疾病被通透地探究,精细地处置,而痛苦却被无情地漠视,甚至被彻底地遗忘,医学的科学性、技术性与人文性、社会性被深深地肢解了,真理与真谛、正确与正义发生了冲撞,于是,引发了人们对医学目的、职业价值的怀疑、反思与批判。
曾经是医师的编辑王一方在其所著《医学是科学吗:医学人文对话录》一书中质疑医学究竟是什么?成为医学“当代性”追问的精神母题。本书就是对这一精神母题进行深入剖析和理性叩问,内容包括医学的本质、健康的内涵、新医学模式的烛照以及医学如何理解痛苦与苦难、生命与死亡的意义,医生如何把握人道与人性、技术与艺术的张力,从而,在中西方人文主义思想体系与现代医学职业生活之间续接上一条鲜活的精神脐带。该书内容大部分直面医学的当代话题和当下事件,具有很强的现场感,此外,该书对话体的叙述形式也增加了阅读与思想的乐趣。
王一方认为:“正是科学崇拜,技术至上的思潮催生了“技术乌托邦”的诞生。人们相信科技的进步可以在当下,或者不久的将来可以解决我们当下生活当中的一切问题,如果今天解决不了,我们可以承诺,日后解决,而且它们肯定给人类带来幸福。“乌托邦”也是一种社会意识,甚至是一种意识形态。现代医学就是遵从这种意识形态,而步入医学的科学化、技术化轨道的,沿着这个轨道逐步建构起医学的乌托邦来,越来越发达,越来越精致、复杂,越来越昂贵的医学科学,循着某个台阶走向“完美”,它可望提供“一切解释”和“一切解决方案”,不仅仅可以驱除痛苦,还可以助涨欲望,带来快乐和幸福。而且现实当中这个技术帝国正在形成,器官移植、试管婴儿、干细胞克隆都只是序曲。
代价是什么呢?代价就是医学人文性的失落,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于用缺乏温情的数字来命名病人,35床、42号标本——人的疾苦顿时变成了冷冰冰的病理切片和影像,置身医院,到处是充满机器的房间,外加毫无表情的陌生面孔。”
……
书中的诸多观点,可谓离经叛道,恕不过多引用,对此有兴起者,可以详读该书,以引发思考。
王一方《医学是科学吗:医学人文对话录》一书中的大胆甚至是出轨的言论和观点,来自各方特别是某些以科学大家自许的医疗学术权威们的诸多指责,读过该书后,虽然不能全部认同王一方的观点,但该书研究是观点新颕,所有见此,不失为打开了一扇窗,开阔了视野,认为:医学特别是临床医学绝对不是纯科学。如果说人文不能治病的话,那么同理,纯科学也是不能治病的。
科学到底是什么?辞书对科学的解释多为“关于自然、社会、思维的知识体系”。近代科学一般指的是欧洲文艺复兴以来在物理学、化学基础上衍生的分科之学及其技术体系,并不是人类科学的全部,科学也不是近代物理学、化学的专利。关键之点在于不要把近代纯科学当作了科学全部。
医学不仅仅具有科学性,还具有人文性、社会性等等。也就是说医学的发展包含了社会性和人文性。医学不可能成为纯科学。科学的范围很庞大:人文科学包括文、史、哲、宗教、艺术等。社会科学包括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传播学、法学、伦理学等。而医学是叠加在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交界的地方,医学范畴几乎涵盖了人类科学的全部,甚至包括了现代科学所未知的玄学。
科学的基本目的是获取新知来理解自然,它的目的是增进新知。而医学的基本目的是通过预防治疗来促进健康。科学成功的标准是获得真理,医学成功的标准是获得了疗效。医学也不应该成为纯科学,一旦成为纯科学,就会遮蔽、偏离医学本真的职业愿景、职业价值、终极关怀以及它的目的和职业精神。
《人民日报》拨乱反正社论:《尊重医生就是尊重生命》一文中说得好:“医学的最大价值不是治愈疾病,而是安慰和帮助病人。医学不是技术的产物,而是情感的产物;行医不是一种交易,而是一种使命。因此,只有让医学走出商业交易和技术崇拜的误区,医患关系才能回归本位。”把医学当众纯科学总纯技术的观点,都会把医学误入岐途、把社会误入岐途、把病人和医生都误入岐途。
其实,医学不是纯科学的道理很简单:在西方的学术分类中,大部类分为“科学”、“技术”与“医学”。 即“STM”分类:S科学、T技术与M医学。科学类别的科学院和技术类别的工程院外,还另设有一个医学类别的医学科学院――全世界几乎都是一样,为什么不把医学放到科学或者技术里面呢?而中国,除此之外还有一个专门研究中医的中医研究院――现名叫中医科学院。
所以,医学不是纯科学,也不是纯技术,医学不仅仅包含有科学、包含有纯技术,其本质上是包括部分科学、技术、人文和玄学等等人类未知知识的人类科学――人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