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蝾螈瘤(malignant triton tumor, MTT)由Masson 1932年首次报道,其命名源自Locatelli的实验,他通过把坐骨神经的切端植入到蝾螈背部软组织内而诱导了含有肌肉和骨骼的肢体的生长,并认为神经鞘细胞在运动神经纤维的影响下可分化为肌肉组织,故有些病理学家把含有横纹肌肉瘤成分的周围神经肿瘤称为“恶性蝾螈瘤”。
临床特征 该肿瘤较罕见,好发于14~57岁,平均33岁,与恶性神经鞘膜瘤的好发年龄相似。文献报道〔1,2〕,MTT好发于头颈、躯干部以及上肢,亦有发生于咽部、后腹膜及臀部等。John把MTT分为二组:Ⅰ组伴有神经纤维瘤病,占70%,好发于年轻女性,以头颈部多见;Ⅱ组不伴有神经纤维瘤病,占30%,好发于老年男性,常位于躯干部。本例患者年龄51岁,肿瘤位于腹膜后,不伴有神经纤维瘤病,故可归入John分类中的Ⅱ组。
病理变化 文献报道MTT的瘤体直径1.5~12 cm不等。镜下除恶性周围神经肿瘤成分外,还含有横纹肌肉瘤成分,后者瘤细胞形态多种多样,有的为圆形或多边形,似横纹肌母细胞,有的为梭形,胞浆呈带状。此外,还可见单核或多核的瘤巨细胞,部分胞浆内可见到横纹。本例镜下除恶性神经鞘膜瘤成分外,亦可见到横纹肌母细胞及梭形带状细胞。
免疫组化染色 免疫组化染色对本瘤的诊断帮助很大,尤其是在光镜检查不能看到横纹时,desmin阳性及myoglobin阳性可以作为横纹肌肉瘤成分存在的可靠依据。S-100是雪旺细胞的标记物,其阳性可支持恶性神经鞘膜瘤成分的存在
诊断与鉴别诊断 MTT的诊断应具备以下条件:(1)具有恶性周围神经肿瘤成分;(2)具有散在其间的横纹肌肉瘤成分;(3)免疫组化染色:S-100,desmin及myoglobin均阳性;(4)排除瘤组织内残存、萎缩的横纹肌。由于MTT瘤组织形态的复杂性及多样性,其病理诊断应注意与下列肿瘤鉴别:(1)恶性周围神经肿瘤。肿瘤内没有横纹肌肉瘤成分,S-100阳性,但desmin及myoglobin均阴性。(2)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主要由梭形和圆形两种细胞组成,前者似纤维母细胞,核呈长梭形,细胞境界不清,胞浆弱嗜酸性,并形成胶原纤维束;后者似组织细胞,境界清楚,胞浆丰富或呈泡沫状。不见横纹肌肉瘤成分。VG及pollak染色显示肿瘤不含肌肉成分;免疫组化染色S-100,desmin及myoglobin均阴性。(3)平滑肌肉瘤。瘤细胞核两端钝圆,胞浆可见红染的肌原纤维,desmin阳性,myoglobin阴性。而MTT常见稀疏区与致密区相间出现,核扭曲,波浪状,并可见其他异源性成分,如腺体、骨、软骨等。(4)横纹肌肉瘤,尤其是胚胎性横纹肌肉瘤,瘤组织主要由未分化的圆形及梭形细胞构成,并有分化较好的横纹肌母细胞,可被误认为MTT,但前者无恶性周围神经鞘膜瘤成分,且发病年龄轻,免疫组化S-100为阴性。
蝾螈瘤是既有神经又有骨骼肌成分的任何肿瘤,根据横纹肌病变的性质又分为良性和恶性两种。传统的恶性蝾螈瘤是指含有横纹肌肉瘤成分的恶性神经鞘瘤,这种混合成分的肿瘤最早在1932年由Massion首先描述,他认为肿瘤内的神经成分可导致骨骼肌方向分化,同两栖类动物蝾螈的正常神经一样,因此命名为“蝾螈瘤”,并沿用至今。蝾螈瘤的组织发生尚有争论,Massion认为是一个胚层的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结果,即所有细胞都来自低分化的神经嵴细胞
大部分文献报道以手术根治治疗为主,可辅以放疗及化疗,但疗效难以肯定,易复发或转移。本例从生后6个月到3岁,二年半中原发肿块手术三次,腹腔肿块手术二次,首次单纯手术切除,第二次术后局部放疗,后二次术后配合化疗,但每于术后5~6月又发现肿块生长,这可能与该肿瘤的生长周期有关。最近患儿B超检查又示有新肿块生长,预后难测。本瘤恶性度高,预后差。文献报道,恶性蝾螈瘤的术后复发率43%,转移率48%,2年生存率24%,5年生存率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