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核素为什么能有效地治疗骨转移性疼痛?因为它有特殊的亲骨性,到达体内后可迅速与骨细胞亲和,在骨肿瘤区浓聚最高并与其中的钙盐结合,减少了体内钙盐的流失。它还能降低碱性磷酸酶和前列腺素,有利于减轻骨质溶解,促进骨质修复。同时,核素释放的β射线和γ射线可将肿瘤细胞杀灭。目前应用于临床的核素有89Sr和153Sm-EDTMP两种。研究表明,它们缓解骨痛的有效率约为85%,其中对前列腺癌、乳腺癌疗效最明显,肺癌次之。
帕米磷酸二钠是第二代双膦酸类药物,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起到止痛作用:(1)该药能牢固地吸附在骨小梁的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选择性地阻挡破骨细胞的骨溶解作用。(2)抑制破骨细胞的发育成熟,从而抑制其活性。(3)抑制前列腺素及乳酸等致痛介质的产生。临床研究证实,该药对恶性肿瘤骨转移所致的骨痛和高钙血症有明显的治疗作用,主要是针对骨转移病灶的止痛。目前临床上使用帕米磷酸二钠类药物主要有博宁和阿可达两种,有效率约为80%。其副作用比放射性核素更轻,一般不会出现疼痛加剧及骨髓抑制的现象。
据杜光祖主任医师介绍,放射性核素直接杀伤肿瘤细胞,主要针对成骨性病灶,对成骨性病灶效果较好。帕米磷酸二钠防止羟基磷灰石结晶溶解和抑制破骨细胞活性,改变了骨肿瘤细胞赖以生存的局部微环境,主要是针对溶骨性病灶。两者合用有协同作用,效果更佳。再者,帕米磷酸二钠止痛效果多在2~5天后发挥,而放射性核素在5~14天后出现,两者在治疗时间上可以互补。其三,联用副作用没有增加。由此可见,放射性核素联合帕米磷酸二钠治疗多发性骨转移癌,可能是目前的最佳治疗方案,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