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会诊的智慧
看病医生病人面对面一对一最好,如果专家都认为解决不了的疑难病症,就要外请会诊。医学上的会诊,医生遇上医疗疑难问题,比如诊断不明,超出自己的专业范围,无法解决,才请特别的专家诊视。会诊也分大小,小会诊一位专家,诊视病人后写下会诊意见,或提出诊疗方案,或建议转科转院处理。大会诊就是针对疑难病例,如同开会,就是请一批专家集思广益。最高级别的会诊是全市、全国的中西医专家大会诊。
在国内,医疗会诊也变了味,特别是重要人物,事无巨细,每行一步都要大会诊,各地各家医院名医聚聚一堂轮流发表学术高见,争相提出治疗方案。中医就轮候把脉,几十人开方,每人出几味药,组
太大的会诊,专家行云流水走马灯,尤如走马看花,很难获取理想的效果,需知“开关多了灯不亮,参谋多了打败战。”大会诊表面上是集思广义、群策群立,其实就是各大医院的领导开会,院长们都把给上级领导会诊当作莫大的荣耀,当仁不让。根本上只有一个不好说的理由,就是找多些专家来分担责任,或者叫做推卸责任。
大会诊相当于开大会,会诊发言也是统一的八股文格式:第一部分是病人情况;第二部分是国际最新技术;第三部分检查治疗的建议。其实有相当多的专家特别是领导、学者级别的专家,专业开会和讲学,职业是空中飞人,一年也看不到几个病人,或者已经不看病人很多年了。参加会诊,只能是纸上谈兵,大讲特讲高新技术、最新理论进展。
笔者属于最不善于掩藏自己观点的人,向认为是学术必有争论,什么都可以和稀泥,会诊不能和稀泥,会诊就必须表露观点。所以每每参与会诊,都是观点明确,势必得罪同行专家,后来就干脆谢绝参与大型会诊:去了也起不了作用,既浪费时间,又浪费精力,还劳民伤财。同时也认为不是每个会诊每个专家都能起大作用。
曾经有一位领导单请笔者会诊,前面已经有过几次全市专家的大会诊,制订出了手术、化疗的治疗方案。笔者根据病人肿瘤病理是类癌,年老体弱,就否定了前面的会诊意见,提出姑息和缓治疗的方案。会诊后,虽然病人和家属讨论决定接受笔者的方案,但陪同会诊的院长和局领导不停埋怨笔者:不该直接否定前面的会诊意见,担负的责任太大了!这个,你懂的!
笔者也不是很喜欢否定别人意见的人,但是眼看到过度治疗会给病人带来可想而知的后果,就无法隐藏自己的观点了。“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后来病人一如常人高质量地生活了8年。
笔者真心不乐意参加那些排队看病人、开会打官腔的会诊。曾经多次婉拒中央保健局的会诊邀请,因为在了解了会诊内容后,认为自己起不了作用,与其滥竽充数,不如不去,将名额让给合适的专家,自己也落个自在安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