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来源及病理
在男性中原发灶以肺癌为最多,女性中通常认为以乳腺癌为最多,除肺及乳房(女性)外,较常见的原发灶所在脏器及部位有消化道、泌尿道、子宫、卵巢、皮肤、前列腺、甲状腺、骨骼等。按病理类型,颅内转移瘤的原发灶最多见者为腺癌,其次为鳞形上皮癌,再次为乳头状腺癌、黑素瘤、淋巴上皮癌、肾上腺癌、绒毛膜上皮癌及淋巴肉瘤等。约30%~50%的颅内转移瘤虽经病理证实,但找不到原发灶。转移瘤的转移途径主要为经动脉血流进入颅内,少数经周围神经淋巴间隙进入蛛网膜下腔,偶有经椎静脉丛而转移至颅内者。凡由颅外邻近组织癌肿而直接蔓延(通过颅骨及颅底裂孔)者,称之为侵入瘤,不属于颅内转移瘤。
转移灶主要位于脑内,少数可见于颅骨及脑膜。脑膜的转移多为在硬脑膜内面及软脑膜上的弥漫性分布。
颅内压增高症状的特点:颅内转移瘤中颅内压增高症状出现较早并迅速加剧,即使转移结节很小,也能引起瘤结节周围脑实质的水肿和脑膜血管壁的渗透性损害,导致颅内压增高。在多发性颅内转移时则更为明显。
|
在原发肿瘤已经明确而以后出现颅内占位性病变征象者,诊断不甚困难。在原发癌出现症状或被发现之前先有颅内转移瘤的症状,早期诊断常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对凡具有颅内肿瘤征象的患者,年龄在中年以上,有躯体其他器官的慢性病史,一般情况较差,病情发展迅速,血沉增快,均应考虑到有颅内转移瘤的可能,必需作进一步观察和检查。应首先摄胸片,以了解有无肺及支气管癌,注意全身淋巴结有无肿大,肝脏是否肿大,甲状腺、乳房、前列腺有无肿块,胃肠道、泌尿系统、鼻咽部有无异常。必要时应进一步作各种有关的辅助检查。CT扫描及MRI检查对于确诊颅内转移瘤有肯定的价值。如能发现原发癌肿,或于脑脊液中查到癌肿细胞,或淋巴结活检能找到癌细胞均有助于颅内转移瘤的确诊。
对于起病较缓慢者应与原发性脑瘤鉴别,可借助于以上已述及的颅内转移瘤的特点、原发癌灶的发现、CT或MRI发现有多发性病灶存在,则颅内转移瘤的诊断可以确定。对于起病较快者应与脑脓肿作鉴别,通常脑脓肿患者多有明显的感染史,CT、MRI的表现亦各有不同,可借以区别。脑膜上的广泛转移应与脑膜炎相鉴别,前者无感染征象,却常有明显的精神症状;脑脊液蛋白含量增高,但通常细胞并不明显增高,中性粒细胞亦很少见到。
治疗与预后
单发性颅内转移瘤可采用手术切除。原则上应在原发灶切除后进行,以杜绝肿瘤栓子的继续发生。如病人颅内压增高明显,已威胁患者生命,可先切除颅内转移瘤,以后再切除原发灶。原发灶与转移瘤都切除的病例其疗效较好,其术后平均生存时间较原发灶未切除者延长。多发性颅内转移瘤一般不宜手术。脑膜弥散性转移的病例则无手术指征。
不论手术与否,对于颅内转移瘤患者,均需改善其全身情况,防止各种并发症,积极对症处理。同时可采用放射治疗、化学治疗、免疫疗法、中草药治疗等相结合的综合治疗,以期尽可能减轻患者的痛苦、延长病人的生命。
预后一般不佳,多数病人于1~2年内死亡,术后再加放射治疗有一定好处,但5年生存者仍甚少,有待诊疗技术的继续改进,使原发癌及颅内转移瘤能尽早被发现并被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