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肿瘤咨询在线 >> 文章中心 >> 癌症治疗 >> 正文

《癌症大全》肝癌

更新时间:2003-12-24 0:28:33 来源:zt 作者:web 可选字体【
 
病因及风险因素

分子生物学研究

临床表现

分期

诊断
治疗
预后与展望


肝癌自19 世纪末奠定其科学的病理分类以来已有百年历史。但前面大半个世纪进展甚微,50年代由于弄清肝内结构解剖,导致肝癌规则性切除的诞生;60年代肝癌细胞系的建立、乙型肝炎病毒和黄曲霉素的发现,尤其是甲胎蛋白(AFP)在肝癌病人血中的检出,加上肝移植的成功等,奠定了近年发展的基础。

70年代由于AFP检测用于人群普查,使肝癌的临床研究进入了亚临床阶段,小肝癌切除后5年生存率达60%~70%,并导致肝癌诊断、治疗、自然病程等一系列概念的更新;80年代以电子计算机与新技术相结合为特征的各种新的定位诊断方法的问世,如电子计算机X 线体层扫描(CT)、磁共振显象(MRI)、超声显象、肝动脉造影、放射性核素显象等,使诊断水平明显提高,加上各种局部治疗方法的应用,使过去不能切除的肝癌中的一部分有可能缩小后行二期切除,这种二期切除的5年生存率可与小肝癌切除者媲美。

在基础理论的研究方面,80年代中亦硕果累累,尤其是分子生物学方面。乙型肝炎病毒(HBV)与肝癌关系已获得更多证据,发现HBV-DNA整合可以激活某些癌基因,发现肿瘤抑制基因的缺失与肝癌的发生有关,发现肝腺瘤样增生中不少可发展成肝癌。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发现肝脏既有单中心发生,亦有多中心起源。用维甲酸等已可能将肝癌细胞转逆。 80年代,以1986年和1991年两次上海国际肝癌肝炎会议为代表,反映了我国肝癌基础研究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缩短,反映了我国肝癌临床研究已形成特色并为国际学术界所重视,1990年第15届国际癌症大会中两个肝癌分组均有我国学者任执行主席即为明证。

原发性肝癌高发于非洲东南部和东南亚,我国多见于东南沿海。就死亡率而言,我国肝癌为第三位癌症,每年有11万人死于肝癌,其中男性8万,女性3万,占全世界肝癌死亡人数的45%。我国肝癌高发的趋势十分严峻,这是由于我国有1.2亿HBV携带者,然而从我国肝癌高发于江苏、福建、广东、广西等来看,东南沿海的环境因素,如黄曲霉毒素与饮水污染等对肝癌的发病亦起重要作用。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肿瘤咨询在线网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sitemap - 网站导航 - 进站必读 - 招纳义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