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当医生压力太大”
--英国教授在沪进修两周筋疲力尽
东方网5月16日消息:据《劳动报》报道,昨天一大早,来自英国的Kelly就出现在肿瘤医院手术室。此前,他是南安普顿大学总医院上消化道外科的教授,而现在则是上海知名的胸外科专家陈海泉的“学生”。不过,仅仅进修两周后,筋疲力尽的Kelly就给本次实习作了如是评价:“在中国当医生,太累。”
查房,观摩手术,参加病理分期讨论会,多学科疑难病例会诊……南安普顿大学总医院科的Kelly教授、Underwood博士和麻醉科Sansome教授这两天跟着陈海泉跑上跑下,每天工作时间超过10小时。此前,他们在一本国外知名杂志上看到了肿瘤医院发表的一系列关于食管癌的转化型研究成果,萌发了来学习的想法。
起初,Kelly以为“这会是一次非常轻松有意思的经历”,但两星期后,他就只有一个感受:累每天一大早就进手术室观摩学习,几乎场场不落,经常晚上7点还泡在那里,连晚饭都吃不上。手术以外,他还和陈教授一起坐诊,“一天要接待40名患者。”Kelly吃惊地告诉记者,其中很多患者的病情根本不需要来大医院,更不必特意挂专家及特需门诊。“很幸运,我今天只有5台手术。”当陈海泉把这个消息告诉Kelly时,Kelly惊讶地直摇头。“5台很少吗?在英国,我一年只做75台手术。”Kelly告诉记者,他的收入不会和手术和门诊量挂钩,通常年薪达到了10万英镑。病人如此之多,工作时间如此之长,都是他此前根本没料到的,“上海的医疗技术和服务效率都让人意外。”Kelly说,上海医生从上班开始就处于一种高压力、高负荷的状态,这些在西方是完全不可想象的。TimUnderwood博士告诉记者,在英国,采用划分区域就诊的方式,各区域有对应的就诊医院,如需跨区就诊,需要经过当地医院转诊,而诊断的过程也比较漫长。“如果怀疑一个人患了胃癌,登记做胃镜需要2个星期,检查后到确诊还需要2个星期。”他表示,病人如果对速度有特殊需求,可以选择支付一定数额的费用来加快进程。
针对当前尤为敏感的医患关系,Kelly表示,目前英国医疗投诉量也有上升趋势,但即便如此,病人也不会因此在医院里大吵大闹甚至暴力袭医,“如果有问题,我们一定会去法庭上解决。”他表示,在英国,医生不惧说“对不起”、“我判断错了”,而患者则会对医生的道歉表示接受,甚至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