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医护人员大概是世界上最辛苦的医护人员,他们无论工作在门诊、病房或者药房,其平均工作量、护理量、手术量都应该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我有好几位大夫朋友,他们似乎总是在手术台上,坦率地说,仅仅以他们的手术量来说,绝对构成过劳了。我们期待有更好的专家与更好的医护服务,而好一点的医疗人员恰恰可能承担更大的工作量。先不说,我们的医护人员的工作质量,仅仅就他们在支撑着的中国医疗服务系统运行,满足如此大量患者人口的需要而论,中国的医护人员值得大家珍惜与关心。将心比心,如果我们处在如此巨大的工作压力下,让我们提供如沐春风的服务可能么?
零点调查在过去几年一直关注医疗改革的成效,我们看到在看病难这一点上民众比例有所上升,而看病贵与看病服务不太好这点上,进展不大。在我看来,在这些问题上的非议,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某个医护人员的个体:今天我们努力做的社区医疗服务体系非常有价值,但是因为过度行政分割,缺少连锁化的品牌效应,因此效能还没充分发挥出来,很大一部分的小病就不能在那个层面上得到解决;我们今天的看病贵的问题表面上在药品目录改革上得到了一个解决方案,但是好大夫给红包的模式,让普通民众还是很难感到真正的看病便宜;在发生医患纠纷的时候,我们现在的医政机构主导的解决方案往往会积累民怨,需要学习类似于已经建立的劳资仲裁机制等来提供更为民众接受的解决方案;我们的医院越强调自己提供的是不同于一般商业服务的服务,患者也不是一般的消费者,这就越可能激发更强的民怨。坦率地说,虽然我们觉得医护人员在现在的体制下是压力与民怨的直接指向对象,而如果我们站在患者的角度,很多时候面对着某些医患冲突或者相关处理方式所产生的绝望感,与我们今天很多家长面对自己孩子被教育机制摧残而无奈的绝望感,有过之而无不及。
我们要谴责任何伤害医护人员行为的人,在这点上无条件也无借口。但我也期待医政部门能够分析这类伤害案件与事件的某些深层原因,提出更多的解决对策。在我看来,卫生部门自己想的对策很多时候并不能很好地面对民众的怨愤与意见,因此要把这样的问题看成一个公共问题,吸收卫生系统以外的方方面面甚至民众代表参与,吸收专业的咨询机构来参与,吸收网民代表与民意代表参与,有些争议甚至应该展开公开的政策辩论,如此我们也许可能找出一些具有持久与面上价值的解决措施。我期待,社会怨愤的宣泄与体制缺失引起的民众不满,不能让本来就已经足够负担沉重的医护人员群体去承担。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9548eb0102e0wt.html?tj=1
编后:明白人说明白话。如果不倡导尊重人性人权,不把医务人员的经济效益与工作量脱离,医务人员的收入直接从病人身上获取的表象就不能解决,过度治疗就不能扼制,中国恶劣医疗环境就无法改观,中国医改就只有失败,医患仇视就无法根本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