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首次将中医药单列一节,开局之年中央财政投入59亿元支持中医药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首次将支持中医药发展单节列出,作为“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六项重点任务之一,凸显中医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在“十二五”开局之年,中央财政投入专项资金达59亿元,进一步加大了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支持力度。
二、屠呦呦获2011年度拉斯克临床医学奖。
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屠呦呦因在青蒿素研究中的杰出贡献,获美国拉斯克奖(临床医学奖项)。她受中医典籍青蒿治疗疟疾的启发,首次发现采用乙醚低温提取方法制备的青蒿提取物,具有显著抗疟效果,这对青蒿素有效制剂的研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青蒿素用于治疗疟疾,至今已挽救了全球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
三、《黄帝内经》、《本草纲目》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2011年5月23~26日,在英国曼彻斯特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通过由中国申报的《黄帝内经》、《本草纲目》入选世界记忆名录。这标志着国际社会对我国中医药文化价值的广泛认同。
四、中医药在深化医改中发挥积极作用,中医药政策得到落实。
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关于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中进一步发挥中医药作用的意见》,中医药在深化医改五项重点工作中进一步发挥重要作用。《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确定的政策措施从中央到地方得到全面落实。
五、中医药文化建设开创新局面,中医药科普知识受群众欢迎。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次召开全国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会议,印发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指导意见。开展首届全国优秀中医药文化科普图书推荐活动,养生保健类图书出版秩序得到规范。弘扬“大医精诚”等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观。一些媒体的中医养生保健栏目成为品牌。中医中药中国行“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及“中医药科普巡讲”活动深入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