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桂醇硬化治疗血管瘤
高迎飞 王玉明 汪令成 朱美俐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本组5例血管瘤患者,其中男1例,女4例。年龄4个月至22岁,中位年龄8.9岁。血管瘤部位:头面部3例,躯干部2例。4个月大婴儿为未闭合前囱门处血管瘤,2岁女性患儿位于左侧乳晕处,4岁男性患儿位于右侧眉弓处,15岁女性患者位于左面部口角外侧(图1A),另1例22岁患者为左上肢蔓状血管瘤术后残留。
2. 方法:硬化剂选择:1%聚桂醇注射液(陕西天宇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将1%聚桂醇在瘤体周围及瘤体中进行注射。儿童用1-2ml进行第1次注射,青少年采用瘤体周围多注射点注射,每注射点2ml,最大剂量不超过肿瘤体积的2倍。间隔时间为1-4周。用7号针头从正常的皮肤刺入血管瘤,然后刺穿血管管腔,回抽静脉血以确信针尖位于血管瘤腔内,注入硬化剂。
结果
5例患者均治疗成功,取得了满意的效果,血管瘤硬化消失,注射次数3-5次,平均3.5次,每次注射时间平均10min。注射聚桂醇后可出现软组织肿胀、局部轻微疼痛、皮下渗血或色素沉着(图1B)等表现。局部疼痛在注射后约1min左右消失,出现局部麻木感;组织肿胀在注射后3-7d自行缓解;皮下渗血所致的色素沉着在注射后可在2-3周自行消退;硬化区域可表现出凸凹不平,持续3周左右可自行消退。5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16个月,无注射部位神经损伤及活动功能障碍,美观方面令患者满意(图1B)。所有患者,在治疗过程没有严重并发症发生。
讨论
目前临床对于血管瘤的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但易造成组织缺损与继发畸形,导致美容缺陷。故血管瘤位于头面部的患者或家长多不愿意接受手术治疗。
很多学者在硬化治疗上做过一些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1]。目前最常见的有平阳霉素[2],但有出现局部溃疡、组织坏死的风险,限制了其临床推广应用。一种安全的硬化剂给我们的治疗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本组患者,在使用聚桂醇硬化治疗过程中没有出现严重并发症。聚桂醇作为血管内皮刺激物而起作用,其诱导血栓形成并随后在被注入的血管空间周围纤维化。因为聚桂醇有麻醉作用,注射时基本不疼痛。
对于海绵状血管瘤,针尖难于刺入血管腔,可在瘤体中央注射,注入后用手压和按摩使硬化剂分布到血管瘤病变周围。对于再次注射的残留血管瘤,因局部硬化,不可能刺入管腔系统,我们采用周围注射后药物的渗透作用,在血管瘤旁进行硬化。在眼眶周围的区域,尽量避免在病灶靠近内眦静脉和眶上静脉的病例中施行硬化治疗,避免硬化剂渗入;颅内海绵窦。我们在眉弓处施行硬化治疗时注意了两个要点:一是采用血管外渗透技术,严格控制剂量;二是用手压迫流出静脉以提高治疗安全性。在硬化治疗中采用低分子肝素抗凝预防处理可有效的防止血栓并发症发生。
聚桂醇血管硬化治疗是一种简单、省时、相对安全有效的方法,特别是对于头面部难以切除的血管瘤或不能完全切除掉的血管瘤病灶,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美容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海江,尹东,陈鹏. 小儿血管瘤131例临床分析.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02:113-114.
[2] 候谨松,陶谦,唐海阔,等.平阳霉素硬化治疗11例婴幼儿唇部血管瘤疗效分析.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08,2:108-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