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肿瘤咨询在线 >> 文章中心 >> 学术交流 >> 正文

中医肿瘤互联网医疗可行性探讨硕士论文答辩全文

更新时间:2017-9-4 8:27:59 来源:硕士论文 作者:硕士论文 可选字体【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在快节奏生活的影响下,肿瘤的诱发因素也越来越多,如:生活压力、环境污染、饮食健康、人口老龄化、基因变异等等,不仅导致肿瘤发病率逐年上升,并且肿瘤患者低龄化也日益明显。肿瘤的诊治方法有很多,目前仍以手术、放疗以及化疗为主要治疗手段,生物治疗也是近几年的研究热点,同时中医药预防及治疗恶性肿瘤由过去补充治疗的地位到现在崭露头角,占有重要作用,贯穿整个疾病过程。中医药预防及治疗不光能减轻手术及放化疗的毒副作用,也能预防肿瘤、改善肿瘤患者的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命等。

癌症是一种慢性病,它的发生是一个多因素、复杂渐进的过程,可以经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因此在这一个漫长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如何做到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或者改善症状、延长生命?如何有效的对肿瘤患者进行院后随访及康复指导?如何让偏远地区的肿瘤病人也能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呢?面对众多难题,如何寻找一个好的途径打破传统中医肿瘤防治的难题?而互联网医疗为此提供了一个新兴的探索方向。

众所周知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互联网医疗也应运而生,并快速发展,国务院提出“互联网+”更为互联网医疗的发展提供一个强有力的推动力。互联网医疗解决了患者“看病难、“排队难”等问题,减少了医生的工作量,缓解了医患关系,打破了时间、地点、区域的限制。患者和医生可以自由的交流,没有其他的约束,让彼此了解,更加完善医疗服务环节,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升医疗效率。从互联网进入医疗开始到现在的爆发式发展,国内外各行各业对互联网医疗的历史、现状、优劣势、特点及运营模式等有着不同的见解,并提出了建议,为互联网医疗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可靠的依据。互联网医疗细分化是进一步的发展趋势,因此中医肿瘤与互联网医疗的结合是必然的,目前中医肿瘤互联网医疗处于萌芽状态,如何形成并发展中医肿瘤互联网医疗?

因此,本文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

1、通过大量文献研究,了解中医肿瘤及互联网医疗的特点、现状、优劣势等,进一步探究内在联系、切入点及影响因素,为中医肿瘤治疗与互联网医疗结合提供理论依据。

2、通过个案分析,剖析不同类型的具有代表性互联网医疗的模式,并对其特点、优劣势进行研究,理论联系实际,对互联网医疗的合理性、规范化及模式进行深入挖掘,为中医肿瘤互联网医疗的模式提供实例参考。

3、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对不同人群进行实地调研,从不同角度了解互联网医疗和对中医肿瘤互联网医疗的需求,为中医肿瘤互联网医疗的可行性提供实际依据。

4、在理论基础与实际数据的结合下,探索中医肿瘤互联网医疗的模式为中医肿瘤诊治、防癌健康教育开辟新途径, 也为中医肿瘤的现代化发展创造一个新局面。

通过文献分析可知互联网医疗前进的步伐已无法阻挡,在互联网的发展下、大数据时代的环境下及国家政策的推动下,互联网医疗的发展并走向成熟是必然的过程,尤其适合慢性病健康管理、疾病预防等方面。而恶性肿瘤是一种慢性病,其中医治疗是长期的、高频次的、多种方法结合的、预防等特点。互联网医疗的发展趋势为中医肿瘤进入互联网医疗提供了契机,中医肿瘤的特点则是两者结合的切入点。对具有代表性的互联网医疗的特点、优劣势和模式分析和对比研究,得出结论是互联网医疗的发展模式是不相同,各有侧重点,但照搬这些模式发展中医肿瘤互联网医疗是难以有突破,需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找出适应现代中医肿瘤在互联网医疗平台的发展模式。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可知59.4%的受访人群是认为中医肿瘤互联网医疗是可行的,但有35.0%的受访人群则抱着不确定的态度,对于这部分人群则需要着重关注,进行引导,让不确定变成可行,仅有5.6%的人群认为是不可行的。并且中医肿瘤互联网医疗的可行性是与互联网医疗的了解程度和中医肿瘤防治知识的了解程度是呈正相关的,加大广大群众对互联网医疗和中医肿瘤防治知识的了解,更能促使中医肿瘤互联网医疗的可行性。

因此,中医肿瘤互联网医疗是通过互联网医疗平台,借助现代医疗技术手段,进行肿瘤疾病的中医预防咨询、疾病评估、治疗、康复和中医肿瘤医疗信息查询等服务。我相信在众人研究的成果中中医肿瘤进入互联网医疗也是必然的。中医肿瘤进入互联网医疗是一大重要的挑战,把中医肿瘤的治疗理念提升到一个新高度,为患者服务,缓解医患关系,让患者更加了解疾病,同时也让医师通过各种互联网医疗平台,武装自己的头脑,提高知识,为患者服务。

关键词 中医肿瘤;互联网医疗;中医肿瘤互联网医疗

 

Discussion on the Feasibility of Chinese medicine tumor internet medical treatment

Speciality: Integrated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clinical medicine

Author: Tang Ying

Tutor: Zhang Hua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he quality of life, the incidence of malignancy is on the ris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fast-paced life, there are more and more factors of tumor-induced factors such as life stres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diet health, population aging, gene mutation and so on, which not only lead to the increase of tumor incidence, and cancer patients younger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obvious. There are many methods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tumors. The surgery, radiotherapy and chemotherapy is the main treatment method, and biological treatment is the research hotspot in recent years. At the same time ,Chinese medicin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malignant tumors from the past to supplement the status of treatment to now cut a striking figure, which occupies an important role and throughout the entire disease process. Chinese medicin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can not only reduce the side effects of surgery and radiotherapy and chemotherapy, but also to prevent cancer, improve the symptoms of cancer patients,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and prolong life. Cancer is a chronic disease, its occurrence is a multi-factor, complex and progressive process, can go through ten years or even decades. So in this long process, how should we do early prevention, early diagnosis of early treatment or to improve symptoms and prolong life? How to effectively carry out hospital follow-up and rehabilitation guidance for cancer patients? These are urgent problems to be solved, and the Internet medical model to provide a new direction of exploration.

 As we all know,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internet medical also came into being, a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the State Council put forward the "Internet +" to provide a strong impetu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more care. Internet medical treatment to solve the "difficult to see a doctor", "queuing difficult" and other issues, reducing the workload of doctors, ease the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and breaking the time, place, regional restrictions. Patients and doctors can freely communicate with any other constraints and understand each other, which can more perfect medical services, optimize the allocation of medical resources and improve medical efficiency. From the Internet into the medical to the present explosive development, all walks of life at home and abroad on the internet medical history and status quo,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characteristics and operation mode have different opinions, and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providing reliable basis for medical treatment. So the Chinese medicine cancer internet medical also followed, the development prospects are very impressive.

The main contents of this paper include four aspects: 1. Through the literature research, we can understand the characteristics, current situation,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umor and Internet medical medicine, and further explore the internal relations, entry point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provide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combin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and Internet medical treatment.2. Through the case analysis, the paper analyzes the different types of representative internet medical mode, and studies its characteristic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Dig deep into the rationality, standardization and profit model of internet medical treatment, and provide the reference for the operation mode of Chinese medicine internet medical treatment.3. Through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the different groups of people on-site research,  understand the Internet medical and the needs of Chinese medicine tumor internet medical treatment from different angles,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feasibility of TCM oncology internet medical.4.Under the combination of theoretical basis and actual data, it is necessary to explore the model of Chinese medicine tumor internet medical care, open up a new way for TCM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anti-cancer health education and create a new situation for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Through the literature research results can be seen that the pace of Internet medical progress has been unable to stop.Unde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the era of big data environment and the promotion of national policy,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medical and mature is an inevitable process, especially for chronic health management, Disease prevention and so on. According to the survey results, Medical staff more understanding of Internet medical, and medical staff, all the crowd online, cancer patients are willing to learn more about Internet medical; knowledge of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cancer prevention in Chinese medicine, medical staff, offline masses and patients is better than other groups; medical staff and online people think tha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ancer medical treatment is feasible, but some people are holding an uncertain attitude, for this part of the crowd need to focus on attention, to guide, so that uncertainty becomes feasible.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medical, Chinese medicine has gradually entered the Internet platform. "Internet + Chinese medicine" by the majority of the masses of concern and rapid development, I believe that in all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Chinese medicine into the Internet Medical is inevitable. Chinese medicine into the Internet medical is a major challenge, it can make the concep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of cancer has risen to a new height, to serve patients, ease the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so that patients better understand the disease. Moreover, doctors can through a variety of internet medical platform, armed their minds, improve knowledge and service for patients.

Key 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oncology; Internet medical; Chinese medicine tumor internet medical treatment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 I

Abstract. I

    ... 1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

1.1中医肿瘤的相关综述... 1

1.1.1中医肿瘤的特点... 1

1.1.2中医肿瘤的现状... 1

1.1.3中医肿瘤的优势... 1

1.1.4中医肿瘤存在的问题... 1

1.2互联网医疗的相关综述... 1

1.2.1互联网医疗的概念及发展过程... 1

1.2.2互联网医疗国内外现状... 1

1.2.3互联网医疗的优势... 1

1.2.4互联网医疗发展的动力... 1

1.2.5互联网医疗面临的困境... 1

1.2.6互联网医疗发展趋势... 1

1.3中医互联网医疗的现状... 1

第二章 个案分析... 1

2.1肿瘤咨询在线... 1

2.2春雨医生... 1

2.3 快问中医... 1

第三章 问卷调查... 1

3.1调査问卷设计及资料收集方法... 1

3.1.1调查问卷设计... 1

3.1.2调查对象及收集方法... 1

3.1.3 统计分析... 1

3.2 结果分析... 1

3.2.1 问卷回收情况... 1

3.2.2医务人员与非医务人员的结果分析... 1

3.2.3 线上人群与线下人群的结果分析... 1

3.2.4非患者与患者的结果分析... 1

3.3 结论... 1

第四章 中医肿瘤互联网医疗模式的探索... 1

4.1模式建立... 1

4.1.1预防方面... 1

4.1.2 诊断方面... 1

4.1.3 治疗方面... 1

4.1.4 康复方面... 1

4.2 盈利模式... 1

第五章 讨论... 1

参考文献... 1

    ... 1

    ... 1

攻读学位学位期间成果... 1


   

研究背景:近几年来,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冲击着各行各业,推动并颠覆传统行业,使其形成新型行业并快速发展,“互联网+”应运而生,并被正式载入中国国务院年度政府工作报告,作为国家战略以及行动计划,而“互联网+医疗”更是其中炙手可热的新型产业。众所周知,传统医疗有五大痛点:难、贵、烦、差、深,许多研究者都对其进入深入探索,大致认为造成目前传统医疗行业弊端的原因有:医疗模式出现偏差、医疗资源总量不足及分布不均匀、诊疗过程缺乏规范、分级就诊机制欠缺等。面对这些问题,引起国家高度重视,国家进行整治,推出新医改,提出“四梁八柱”的医改方案,明确提出“建设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逐步实现统一高效、互联互通”的建设目标。在信息化时代,移动互联网让医院与患者、医生与患者之间的链接方式发生了改变,解决了看病难、看病烦的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医患关系,提高了医疗服务和管理水平,树立了“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是医疗改革的一股温泉。同时在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持下,推出各种类型可穿戴设备和APP,更加方便快捷管理自身健康,随时随地方便了解自身身体状况,带来了非常可观的发展前景。

互联网医疗的爆发式发展,促进了“互联网+中医药”的开展,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与互联网医疗行业巨头相比,互联网中医药的创业规模相对弱小,但随着发展中医药成为国家策略和屠呦呦获诺贝尔奖推动了一波中医热潮,大幅度提升民众对中医药的关注度及信任度。广誉远以互联网“看名老中医”和“照方抓中药”为突破口,创建了“杏林壹号”APP,线上与线下结合,将互联网思维贯穿于整个产、供、销的每一个环节;康美智慧药房开创了药企联合医院共同开展标准化研究的新模式[1]。这些都是中医在互联网医疗领域的重大突破。

互联网医疗高速发展,“互联网+中医药”也已开始起步,对于肿瘤疾病这种特殊病种,是否也可以进入互联网中医领域呢?形成中医肿瘤互联网医疗?肿瘤的发生是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接受现代医学的治疗下,中医药的介入尤为重要,并且可以贯穿疾病的整个过程。大约40%的癌症是与不良生活方式、环境污染、感染、职业相关危害所引起,这表明具有潜在的可预防性。虽然药物治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但更为重要的是改变自身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对自身的饮食、作息、运动进行合理的安排和规划,做好三级预防工作,预防癌症,治疗癌症。中医治疗肿瘤的方法很多,不光有药物治疗,还有情志疗法、饮食疗法、健康教育等等,这些中医治疗并不一定需要在医院面对面地进行,在一定的指导下,也可以单独完成,因此互联网医疗为此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让更多人了解肿瘤的中医防治方法。可想而知中医肿瘤的防治在互联网医疗平台的发展前景是巨大的,是互联网医疗领域新的发展方向。

由此可见,传统医疗痛点为互联网医疗带来机遇,政策推动互联网医疗的健康发展,新技术助力互联网医疗健康医疗生态圈,肿瘤的慢性病特点及生活环境变化对互联网医疗提出了新要求。

目的:1、了解中医肿瘤及互联网医疗的特点、现状、优劣势,进一步探究两者内在联系、切入点及影响因素,为中医肿瘤治疗与互联网医疗结合提供理论依据。2剖析代表性互联网医疗模式,了解各自的特点和优劣势,并对比研究,理论联系实际,对互联网医疗的合理化、规范化进行深入挖掘,为中医肿瘤互联网医疗模式的建立提供实地参考。3、从不同人群不同角度对互联网医疗的认知、中医肿瘤防治知识的了解以及中医肿瘤互联网医疗的可行性进行了解,探讨中医肿瘤互联网医疗的可行性的相关因素。4、通过中医肿瘤自身独有的特点、优势并结合现有的互联网医疗模式,探索中医肿瘤互联网医疗的模式及未来发展趋势。

理论意义:在大量文献研究的基础上,了解互联网医疗各个方面。对于患者来说,详细系统的了解互联网医疗,可促使自己主动接触使用互联网医疗,做自己的医生和管理自己的健康,并快速便利地享受到优越的医疗服务。对于医生来说,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打破观望状态,加大投入,全面深入了解互联网医疗,提高自身专业素养,为互联网医疗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更好的服务患者,真正做到以病人为中心。对于医院及企业来说,这是一个有巨大潜力的市场,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改善医患关系,为解决当今国内的医疗资源不足的社会问题提供建议,更为后面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实际意义:了解不同类型的互联网医疗运营模式,分析各因素对互联网医疗的发展作用及存在的不足,为中医肿瘤互联网医疗的形成和发展积累经验,对其可行性探讨提供实际的参考。中医肿瘤互联网医疗模式的形成和发展对中医传统诊疗方法既是挑战也是创新,更是中医肿瘤领域及互联网医疗领域中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通过查阅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归纳总结互联网医疗文献并获得值得借鉴的相关文献,对相关文献进行深入分析并作为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参考和理论来源。本篇论文的相关资料收集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通过关键词在中国知网的数据库进行搜索,寻找与论文相关的文献资料;二、从各类与研究主题相关的书籍、报纸杂志、官方文件、网络文章 或互联网医疗相关网站等寻找数据报告获取宏观数据。

二、案例分析法

将不同类别具有代表性、权威性的互联网医疗纳入个案研究,分析各自特点、优劣势等,充分利用相关理论,找出适合中医肿瘤互联网医疗发展的模式和方法。

三、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目的,在大量阅读文献的的基础上,设计调查问卷,根据不同人群分线

上线下两种途径进行问卷发放,然后由Excel输入数据,整理数据,再通过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技术结构:

中医肿瘤特点、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互联网医疗特点、现状、优劣势

 

 


代表性互联网医疗模式分析

中医肿瘤与互联网医疗的内在联系、切入点

代表性互联网医疗模式的优劣势、问题及建议

 

 

 


中医肿瘤互联网医疗的运营模式探索

     

中医肿瘤互联网医疗可行性问卷调查

中医肿瘤互联网医疗的发展趋势

 

 

 

 

 

 

 

 


第一章  相关文献综述

1.1中医肿瘤的相关综述

1.1.1中医肿瘤的特点

1.1.1.1中医肿瘤形成特点

殷周时期,在甲骨文中记载“瘤”,是现今中医记载肿瘤最早文献。先秦时期的《黄帝内经》为中医肿瘤的形成奠定基础,如《黄帝内经》之“息贲”、“噎嗝”、“肠覃”、“石瘕”、“伏梁”等疾病病名,扩展了“瘤”的疾病类型,丰富了对肿瘤的认识[2]。隋代时期《诸病源候论》进一步丰富了肿瘤的病名,如“癥瘕”、“积聚”、“瘿瘤[3]。而《伤寒杂病论》提出“积聚”,并开创了中医肿瘤学临床辨证论治先河。历史进程推进着中医肿瘤的进一步发展,其理论形成于宋元时期。在《外科精义》中已记录十多种肿瘤病名,如“骨瘤”、“血瘤”、“丹瘤”、“肉瘤”等。李东垣认为晚期肿瘤主要以消耗性症状为主,治疗原则应以扶正固本、补脾胃为主,提高生存质量,达到“带瘤生存”、“治病救人”的目的[2]。发展至明清时代已经达到成熟阶段,不仅继承、总结了前人的经验,还对中医肿瘤的认识进一步加深,分类更细,名称更复杂。经过历史的沉淀和现代医学的碰撞,开始了对肿瘤的认识的中西医汇通时期。周岱翰教授主编的《中医肿瘤学》教材采用了肿瘤的西医病名,创新性地对部分肿瘤更名,促进中医肿瘤诊疗的标准化,更加吸收现代医学的精华以促进中西医结合发展[4]

1.1.1.2中医肿瘤病因病机特点

历代医家对肿瘤的病因病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宋代陈无择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提出“三因学说”,从内因、外因及不内外因阐述了肿瘤病因。《内经》中对肿瘤病机概括为“营气不同”、“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搏”、“邪气居其间”、“正气虚,邪气胜之”等。《仁斋直指方》卷中提出“发癌方论”,认为癌是“毒”邪为患[2]。《丹溪心法》曰:“凡人上中下有块者多是痰”强调“痰凝湿聚”病机[5]。从历代医学著作可知,大多数医家认为肿瘤的发病机制是一种全身疾病的局部体现,取决于邪正之间斗争的结果,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而现代,对于中医肿瘤的病因病机更深层次的理解。肿瘤发生的总体病机是本虚标实,主要的病理因素是“正虚、瘀滞、痰凝、毒聚”,其病机总体认为是脏腑功能失调、精气亏虚,气血瘀滞、痰湿凝聚、热毒内蕴[3]。孙秉严认为肺癌的病机是以邪毒淫肺为标、肺脾气虚为本;李忠则提出了 “癌状态论”的创新理论,认为癌症发生的病机基础是“阴阳气不相顺接”,通过“耗散”,导致癌症病机的转化,最终导致气滞血疲痰凝等病机的外在表现[6];李涌健认为“癌为阴毒[7]

1.1.1.3中医肿瘤诊治特点

中医肿瘤的诊治是以“以人为中心”、“整体观”的思想为基础,通过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突出在辨病的基础上辨证治疗,从而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其治疗原则有综合治疗,扶正祛邪,标本缓急,治未病,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等。现代许多医家对中医肿瘤的诊治更深层次理解。李彦知、杨建宇等提出中医肿瘤临床康复运用自然疗法[8];朴炳奎再次强调了肿瘤的中医个体化治疗,辨证论治是其典范,中西医互补是其新模式[9];逯敏提出对癌前病变进行体质辨识[10];周岱翰教授则提出“带瘤生存”的观念,已成为一个广泛共识,是肿瘤治疗策略的转变,摒弃了肿瘤的“过度治疗”,提高了肿瘤患者生活质量,使肿瘤的治疗更加合理化和人性化[11]。张华教授认为肿瘤是一种慢性病,在早期的预防尤为重要,特别是中医饮食方面,反对过度治疗,中晚期治疗则以扶正为主,兼顾祛邪。中医肿瘤的治疗方法是丰富多彩的,不光包括药物治疗,还有针灸推拿治疗、饮食疗法、心理疗法、康复疗法、气功疗法等,中医治疗肿瘤是贯穿整个疾病过程,尤其对于中晚期患者或采取保守治疗患者,中医肿瘤治疗可减毒增效、提高免疫力、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命等,并且心理疗法、饮食疗法、气功疗法等在预防癌症方面的作用更为突出。我们不能把中医药对肿瘤的治疗仅限于在肿瘤已成形阶段,更为重要是防患于未然,治未病,减少癌症的发病率,这样中医药对肿瘤治疗更有前景。

1.1.2中医肿瘤的现状

(一)我国肿瘤发病现状 

目前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发病率以年均3%-5%的速度递增[12],据数据显示,2008年中国癌症新发病例282万,死亡196万,2012年新发病例约358.6万例,死亡病例218.7万例, 2015年中国新发病例429.16万例,死亡281.42万例[13][14]。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在性别上也存在差别:据数据显示2008年男性肿瘤发病率为211.00/10万,女性为152.7/10[15],而2000年到2011年之间,女性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男性的发病率则保持稳定,但自从 2006 年之后男女双方的死亡率一直在下降 [16]同时我国的恶性肿瘤死亡率有明显的地域差异,2012城市地区死亡率为159.00/10,农村地区恶性肿瘤死亡率为164.24/10,2015年城市地区死亡率为109.50/10,农村地区恶性肿瘤死亡率为149.00/10[13][14]由此可知我国肿瘤发病数及死亡数逐年增加,虽然近几年两性的死亡率降低,但因为在此期间死亡的总人数增加,最主要的原因是人口的增加和人口老龄化。城市与农村地区的肿瘤死亡率也在不断的变化,由原来的城市高于农村逐渐变成农村高于城市,可推测出农村癌症预后差与农村的医疗水平、收入水平以及教育程度有密切的关系。可以看出加大基层医疗的建设是迫在眉睫,农村地区的肿瘤防治更要引起关注。

(二)肿瘤的危险因素

肿瘤的发生是多因素参与的多阶段病理过程,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外部环境因素和机体内在因素。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外部环境因素逐渐占主导因素,我国城乡居民的生活方式、饮食结构、环境状况等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是人口城市化、老龄化、环境污染和生活方式的变化等因素[17],这些危险因素都影响着人体机能的改变,最终导致肿瘤的发生。如鼻咽癌高发主要与EB病毒感染有关,其危险因素有遗传、吸烟、厨房与居室未分开等[18];在中国肝癌的发生与慢性乙肝感染相关性很大,但食用含黄曲霉素的食物、酗酒吸烟等也是重要原因[19]。在很大程度上肿瘤是一种生活方式疾病,现已明确了7大致癌因素:肥胖、嗜酒、吸烟、感染、环境污染、职业致癌物和辐射,大约40%的癌症是与不良生活方式因素、感染、传染病、环境污染及环境或职业相关危害有关,这占有一个很大的比例,表明癌症具有潜在的可预防性[20]。癌症的危险因素在我们生活当中是随处可见的,在人力可控制避免的情况下,癌症的预防显得尤为重要。

(三)研究现状

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恶性肿瘤的基础研究和临床效果都得到了很大的成效,形成了手术、放化疗、生物治疗和中医药治疗5大主要治疗手段,部分肿瘤从而得到了临床治愈。中医药治疗肿瘤的地位逐渐增加,在现代医学的影响下,中医肿瘤的治疗并不是墨守成规,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并结合现代化医学规范准则,不断完善。中医肿瘤的治疗研究也已从单一的验方研究逐步向科学化、规范化的大规模临床研究发展,对中医抗肿瘤的作用机制也是多种现代医学方法相结合,如:现代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等等,特别是把简单的中药抗肿瘤实验研究提升到中医药抑制肿瘤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21][22],并从几千种中药和中药复方中进行研究,发现一批疗效较确切的抗癌中药和制剂:鸦胆子油软胶囊、艾迪注射液等[23]

1.1.3中医肿瘤的优势

    近几年国家对中医药越来越重视,中医药在肿瘤方面防治特点,让中医药在肿瘤治疗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其主要作用有:1、对放化疗可起到增效减毒的作用;2、减少患者症状及体征,增加机体免疫力,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命;3、促进肿瘤病人治疗后的康复,预防复发和转移;4、中医治疗肿瘤追求的是阴平阳秘,“带瘤生存”这是肿瘤治疗思路的改变;5、对肿瘤治疗追求个性化辨证论治,多样化的干预手段,人性化的治疗方法;6、具有巨大的创新潜力、发展空间广阔。

1.1.4中医肿瘤存在的问题

中医肿瘤在发展的同时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首先,仍存在许多对中医药规范化、有效性的质疑声,认为没有一套科学的疗效评价方法去系统地反映中医个体诊疗特色,不能充分显现中医药临床疗效的特色和优势[24]。其次,中医肿瘤的专业人才缺乏,现在医学人才的培养主要是学校教育,水平层次不齐,同时在名老中医经验继承方面的教学是欠缺的。再者,现代的医疗体系导致绝大部分医院对肿瘤治疗还是以手术、放化疗等西医治疗手段为主,对中医治疗的关注度和热度欠缺。最后,根据最新城市与农村肿瘤死亡率数据可知农村比城市信息闭塞,人们对肿瘤防治认知度更差,宣教力度不够,可想而知,对中医肿瘤知识的宣教更少之又少。

无论中医药的规范化是如何发展,中医对肿瘤治疗的有效性是毋庸置疑的。我们不能因为放化疗和手术会导致人体正气亏损,机能下降而拒绝治疗,也不能一味认为有抗癌作用的中药就适合自己,需要在理性科学的指导下,辨证的使用药物,所以对肿瘤疾病患者进行正确的指导和知识普及是非常重要的。但由于地域的限制、文化程度的差异等原因导致肿瘤知识的普及度低。其次,中医肿瘤的防治贯穿疾病的始终,具有长期性、高频次、复杂性等特点,尤其在预防、健康教育和康复治疗方面,然而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匀、中医肿瘤专业人才的缺乏和网上中医肿瘤知识的片面导致追求中医治疗的患者来说存在限制。在传统医疗中,中医肿瘤的发展存在以上限制和问题,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我们需要打破这些限制,让中医肿瘤更加进一步发展。

1.2互联网医疗的相关综述

1.2.1互联网医疗的概念及发展过程

1、互联网医疗概述 

互联网医疗是利用互联网平台并结合现代互联网技术手段,进行健康教育、电子健康档案、疾病风险评估、在线疾病咨询、远程会诊治疗和康复等多种形式的健康管家服务。当下,对于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医疗领域行业不光产生互联网医疗的概念,还产生出了许多其他的概念,如:远程医疗、移动医疗、数字医疗等[25]。无论哪种概念都反应现代信息技术与医疗领域火热无比,发展前景远大。

2、互联网医疗发展过程

探索期(上世纪八十年代-2012) 医疗信化建设起步并逐步完善,随着互联网

技术的发展,部分细分行业开始出现互联网医疗模式的探索。

启动期(2013-2015年)资本大量涌入,硬件和软件不断的完善,各种移动医疗应用不断的涌现,逐渐形成互联网巨头,行业进入整盘阶段,其他相关企业也开始陆续进入市场,在各因素的推动下,商业模式探索开始。

高速发展期(2016-2018年)随着4G网络的发展,移动医疗更具有多远化,市场竞争格局显现,盈利模式逐渐清晰,收入规模逐渐增长。同时,用户需求和规模快速增长,数据与服务进一步交互,领域也逐渐细分化。

成熟期 (2018-)随着大数据技术深度应用,核心竞争力提高,行业整合完善,互联网医疗产业链完善,商业模式成熟。

     随着全球互联网高速发展,我国互联网医疗已经历探索期,现已完成启动期发展,进入高速发展期,市场高速增长,商业模式将不断清晰完善,细分邻域龙头初现。

1.2.2互联网医疗国内外现状

1.2.2.1 国外互联网医疗现状

国外互联网医疗的起步早,开展于20世纪70年代,经过起始阶段,约21世纪初进入发展阶段,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更加重视互联网医疗。如:1968年波士顿麻省综合医院与国际机场医疗救护站建立了多种服务医疗,通过双向视听系统传输机场工作人员和乘客的心电图、听诊器的声音、血压和血涂片等信息,建立了首个远程医疗系统[26]。维吉尼亚大学成立了远程医疗系统的办公室,实行 “穿越障碍、超越地域”(Traver-sing Barriers Beyond Geography)的计划,截至200911月已经接待了 16 422例患者[27]1996年美国马里兰州立大学医学中心与TRW公司联合研发一个远程医疗系统,是通过运行中的救护车和双向音频和视频通讯检测了一项关于实时监控中风病人的移动救护车系统,实现了移动中的救护车与医生办公室计算机之间双向音频与视频通讯[28]。美国海军利用虚拟医院、远程会诊和数字化图书馆,来监测各项生命指标及疾病的治疗[29]。瑞士和德国开展了传输静态图像的三点远程冷冻切片医疗服务,成立了“Ambulsflce and Emergency -112”等项目[30]Eric PageSerge Cazeau等人设计了一种新型可移植系统,通过双向传感起搏器对病人重要的生命体征进行监测[31]2009年在Mobile World CongressMWC)上成立移动医疗(mHealth)联盟,为世界移动医疗项目提供帮助,使移动医疗能够尽可能地得到推广。由此可见,国外互联网医疗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大部分发达国家对移动互联网医疗开展较为活跃,已经有相当成熟的互联网医疗的商业模式、应用软件及硬件等方面,以及拥有良好的互联网医疗发展环境:(1)人口老龄化、家庭规模小、慢性病人数多,(2)医疗技术领先,较多投入用于技术研发,(3)经济波动推动政府进行医疗变革,以国家的力量去推动发展,颁布一系列相关政策。政策的颁布是对互联网医疗的肯定和促进,更是互联网医疗进入发展阶段的转折点,同时也在很早之前已经实现远程医疗的报销问题。(4)医疗体系市场化,在国外,医院是医疗体系的中心,有着合理的分级诊疗体系,医疗信息化发展已达到高速发展期,互联网医疗已实现医生对病人的个性化服务和健康管理。

同时,国外移动互联网医疗市场发展也是日新月异,各种各类的互联网医疗应用也是层出不穷。BioTelemetry公司推出MCOT,用来监测心率和心跳。ZocDoc通过网站或移动客户端,随时随地找到适合的医师,在线预约医生,为医生和患者提供了一个高效的平台[32]WellDoc公司主打产品BlueStar,该产品是用户通过手机健康应用来收集饮食、血糖水平及药物治疗方案信息,再通过云端来获得个性化的反馈和警示,并提醒医生和护士[33]

目前,国外的“互联网医疗”盈利模式来说主要分为两种:互联网医疗软件类企业的盈利模式主要是向药企、医生和保险公司收费;互联网医疗硬件类企业的盈利模式主要是向医院、消费者收费。

国外互联网医疗的发展比国内的起步早,经历了一段漫长探索时期,互联网医疗市场规模呈递增趋势,世界各国针对互联网医疗业务都在不断的扩展,且许多发达国家已有相当成熟的运营模式,涉及互联网医疗的领域也逐渐明晰化,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及特有的医疗环境下,互联网医疗的应用已被广泛接受并使用,改变了就医模式,是就医必不可少的环节,让人们的生活更加方面快捷,是一场巨大的医疗健康信息化服务变革,同时也为我国互联网医疗的发展提供借鉴。

1.2.2.2 国内互联网医疗现状

(一)互联网医疗市场现状

① 投资现状  互联网医疗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吸引着各行各业的加入投资,是当下风头最劲的领域之一。2014年国内互联网医疗领域风险投资达到6.9亿美元,比2013年增长了226%,投资总额是过去3年的2.5[34]市场规模已达114亿元2015年上半年投资总额将近8亿美元,已几乎实现2014年全年投融资额的超越,市场规模已经达157.3亿元,增长率为37.98%,其中移动医疗市场规模达42.7亿元,增长率为44.7% [35]。虽然我国在互联网医疗上的投资总额少于美国,但投资金额增长率远远大于美国,由此可见,互联网医疗领域的开展在我国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非常有前景和市场价值。2013-2014两年内国内互联网医疗创业投资事件有66起,投资机构活跃次数达到91次,披露融资额5.8亿美元,258家互联网医疗企业获得了 200 万美元以上的投资[36]。互联网医疗的发展规模正在不断的扩大,互联网医疗行业也逐渐从纷繁走向整合,迅速集中,投资力度日益增大,为互联网医疗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定的经济基础。

市场规模现状  互联网医疗的市场规模越来越大。在2012年全球移动医疗市场规模约12亿美元,国内移动医疗市场规模为18.6亿元,2013年全球市场规模约45亿美元,国内为22.1亿元,2014年全球约69亿美元,国内则达28.4亿元,预测2017年全球医疗移动医疗市场规模可达230亿美元,国内预计可达125.3亿美元;纵观国内移动市场规模,2013年比2012年同比增长18.8%2014年比2013年同比增长28.5%2015年比2014年同比增长48.9%,预计2017年同比增长约达74.5%[37]。如图1所示:

1 互联网市场规模

    自从2014年互联网医疗开始进入爆发元年,互联网医疗市场规模增长率呈倍数增长,存在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发展的步伐是势不可当,特别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更是让广大创业者看到了新新希望,为传统医疗行业的发展指明了道路。

商业模式现状  目前我国的互联网医疗商业模式的特点:a、人性刚需是盈利基础,b、社群带来流量沉淀,c、数据决定发展空间,d、整合线下服务链是竞争壁垒[38]。在互联网医疗商业模式中主要的主体有:患者、医生、医院、药企、险企5大部分,目前互联网医疗领域主要涉及的主要是患者、医生,而对于医院、药企及险企就相对较少,但随着互联网医疗的发展,各主体越刚性需求,越能产生合理的商业模式。

从患者角度讲,是互联网医疗服务链的核心,可互联网化的就医价值链主要有:健康管理、自诊、导诊、诊断治疗、院外康复治疗。互联网医疗的商业模式是以就医价值链为基础,形成最适合消费者的商业模式。在健康管理环节,大多数是以社群的商业模式进行的,如孕橙、大姨吗等,将一部分有共同爱好或特殊需求的人聚集起来,通过垂直电商或其他方式变现。在自诊、导诊的环节,需求度非常大,目前大多数互联网医疗都有涉及这方面的应用,并且已是一个较完整顺畅的需求流程,如:截止20172月,“春雨医生”累计激活用户9200万,注册医生已达49万,每日有33万医疗问题得到专业医生解答。在诊断治疗环节,需求度相对的低于其他方面,考虑在线诊断治疗影响因素多,完全实现线上诊断治疗是存在困难。在院外康复环节,随着医疗环境的改善,以及人们对自身健康的重视,对院外康复也是迫切需求的,特别是对患者来说,院内就诊与院后康复是密不可分的,一次就诊的结束并不能代表整个疾病的好转,疾病的进展情况是需要监测和反应的,而互联网医疗则可以提供这些需求。远程生命体征监测和医患互动交流,特别对于慢性疾病患者来说,是具有重大意义。消费者的需求是基础,只有在不同的需求下才能刺激互联网医疗的不断改善和进步,以最大程度去满足广大消费群众的要求。

从医生角度来说,是互联网医疗的必要参加者,缺一不可,否则无法实现完整的商业模式。医生的主要需求集中在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和职称、提高知名度、及时获取病情信息、提高工作效率和治疗效果、降低风险和责任等。在国内基于医生需求的主要模式主要有:丁香园是为医生而生,医生不光可以在这里掌握专业知识,进行学术交流,还可以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意见,以医生为中心,是一个很好提高医生自身学习进修和交流的平台;好大夫及春雨医生,提供的在线咨询服务,在一定程度上让医生减少对“医闹”的恐惧,同时也可提高医生的合法收入及个人品牌和知名度;可穿戴设备或APP则为医生提供了方便快捷获取患者信息的方式。因此,以医生诉求为核心的商业模式是可行的及可观的。

从医院角度来说,医院对互联网医疗的需求并不如医生和患者那么强烈,在一定程度上是处于被动的状态,但也有走在前面的领导者。2014年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建设了全国第一家网络医院,实现线下线上结合的互联网医院。医院是一个医疗资源的重要集中地,许多企业与医院合作共同开展互联网医疗项目。广东省中医药与康美药业合作,建立“康美智慧药房”,是“互联网+中医药”的一大重要举措。同时许多互联网企业大量收购投资,建立“互联网医院”,真正实现通过互联网手段解决健康问题。如20173月春雨医生在银川落户,形成“春雨互联网医院”,目的是整合成重要的线上服务整合平台、医疗大数据服务平台和智慧医疗实践平台 [39]。目前互联网医院存在两种模式,一种是以实体医院和医院信息化服务企业为代表的“医院+互联网”,将现有医疗各个环节互联网化,另一种是以各大互联网医疗企业为代表的“互联网+医院”,其本质是一个技术和数据支撑下的互联网服务平台,提供链接医疗各个环节的接口,并能衍生出新的服务。但是,互联网企业投入互联网医院带有一定的激进性,其不能深入了解医疗,有的投资企业甚至妄想互联网医疗代替传统医院,认为不需要实体医院才是真正的互联网医院,带有偏见。然而,许多医院在互联网的影响下也开展互联网医疗,但相对于企业来说,实体医院建立互联网医院带有保守性,不能全速发展互联网医疗。这些模式如何长久下去、如何盈利、如何完善都涉及多方面的因素,目前也正在探索阶段。

从药企角度来说,是互联网医疗的重要一部分。目前药企在互联网医疗的形式主要是医药电商。其主要模式有:B2B模式(买方主导的医药电子商务、卖方主导的医药电子商务和第三方医药电子商务)、B2C模式(网上药店模式、网上医药城模式),O2O模式(互联网与线下商务结合)[40]。现在发展较好的是B2B模式和B2C模式,同时也逐步开展O2O模式。目前我国B2B模式的医药电商有:九州通药网;B2C模式医药电商有:天猫医药馆;而O2O模式的领先企业有:九州通(与互联网医疗巨头合作共建)、康美药业(药企自建) [41]

从险企角度来讲,目前险企进入互联网医疗的投入规模尚小。如:众安保险与腾讯等企业合作,制定了“糖小贝”糖尿病并发症保险,通过浮动的保额来激励患者控制好血糖和主动管理自身健康。阳光保险与天猫医药馆合作,推出了“天猫医药险”产品,是第一款全程在线医疗模式的新型保险,正逐步向看病买药理赔一条龙服务模式靠拢。险企现主要投入在线咨询和健康管理等环节,用以拉动健康保险业务的发展和控制医疗成本,减少赔付压力。险企进入互联网医疗是一大创举,是互联网医疗发展的必不可少环节,通过互联网医疗的发展和传感器等硬件技术的进步,形成医疗闭环。

盈利模式  目前国内的互联网医疗行业的盈利模式仍处于探索阶段。我国互联网医疗软件类公司主要的盈利模式分为三种:1.广告模式(硬广和植入式广告),2.倒腾流量(低买高卖),3.目前不盈利,积累核心实力[33]。而硬件类企业盈利模式主要是面向个体消费者,代表公司有九安医疗 [42]。互联网医疗的收费对象主要是患者、医生、医院、药企、商业保险。对消费者收费的方式主要是硬件销售模式及软件服务模式。医生收费的方式主要是会员收费和硬软件销售。医院收费的主要方式是软、硬件销售、维护运营收费及远程监测服务收费。药企收费的主要方式是广告和基于数据的精确化推送费。险企收费的主要方式是硬件销售及远程监测服务。现大多数互联网医疗的盈利模式并不成熟,虽然有大量的投资进入,但还是处于不盈利甚至亏损状态,甚至有一大批互联网医疗企业被淘汰,因此一个成熟的盈利模式是互联网医疗持续发展的关键点。

     综上可知,通过不同人群、不同作用、不同需求和不同盈利方式,选择不同的切入点,就会有不同的商业模式。基于不同人群和作用将互联网医疗的模式大概分8种。在这8种模式中根据互联网医疗服务类型总体分为两大类,一种是医疗辅助类,如:健康教育、挂号、咨询、医生专业平台。一种是医疗核心类,如:医药销售、远程医疗、互联网医院。互联网医疗是以医疗辅助类模式为开端,但是经过互联网的发展,辅助类互联网医疗是不能长期发展,互联网医疗的发展不能仅限于医疗的“周边服务”,现在许多互联网企业和医院对医疗核心类医疗进行探索,建立“互联网医院”。如图2所示: 

医药营销

面向大众的硬件销售

医生专业平台

预约挂号咨询

医疗健康教育

远程医疗

基于实体医院的网络医院

基于客户端的互联网医院


2 互联网医疗的模式

() 互联网医疗应用现状

互联网移动医疗产品应用非常广泛,主要分以下几类:

第一类:医生工具。“用药助手”是一款用来查询药品说明书和指南摘要的应用;病例收集、医学文献和医学资料的产品主要有“病历夹”、“医口袋”、“医学文献”;“丁香园”是医务人员学习交流平台,可以在这平台进行专家讲座、病例讨论、中英文医疗书籍和期刊学习以及手术视频学习[43]

第二类:疾病管理、医患沟通平台。如“好大夫在线”具有代表性的医患沟是通平台,截止201725日好大夫网已收录全国7,216家正规医院的483,054位大夫,网上咨询量已达18632602

第三类:硬件结合。主要检测生命体征和健康状况等可穿戴设备或APP。九安医疗是国内唯一一家提供移动医疗硬件设备的上市公司,主要产品iHealth,已覆盖血压、体重、运动、血氧及血糖五个维度。目前最为火热的是可穿戴设备,是把传感器、无线通信、多媒体等技术嵌入人们手表、手环等日常穿戴中,可通过佩戴方式监测血压、体温、心率、呼吸、血糖等指标,然后将人体生理数据无线传至中央处理器,再将数据发至医疗中心,以便医生诊治[44]

第四类:单科领域。以某类疾病和领域为突破口,借助互联网平台,对其进行疾病管理,调动患者的主动性。如:专注于为肿瘤患者服务的“咚咚肿瘤科”及 祛除痤疮的“打痘痘”等。

第五类:医药电商平台。提供完善的药品信息、药品使用说明、病症查询,并且能够基于用户的地理位置推荐药品购买服务,如掌上药店、1号药店等。

第六类:医联平台。此平台是企业、政府与医院合作共同开发的应用,主要是以挂号预约、查看医疗信息、化验单及支付等功能为主。如“微医”通过互联网把患者、医院、医生连接起来,促进三者信息高效的共享 [45]

根据互联网医疗的现状可知:互联网医疗的市场规模逐渐增大,投资力度逐渐加强,商业模式及盈利模式也多元化,软、硬件应用种类层出不齐,互联网医疗发展是势不可挡,为现代医疗创造一新天地。互联网医疗的本质是医疗,不是要取代传统医疗,而是把传统医疗服务延伸到移动端,无论哪种形式,把两者相互结合,取长补短,相辅相成,促进医疗服务更加完善,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

1.2.3互联网医疗的优势

互联网医疗是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一股清泉,带来新思路、开辟新路径。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传统医疗的压力,实现了对传统医疗的重构。为患者提供了更加便捷、周到的服务,为医生提供了更全面、详细的知识,优化了医院资源配置,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及挑战,进一步促进了社会的经济发展。

1.2.3.1对患者的改变  

对于传统医疗来说,患者看病必须到医院,但几乎都会遇到挂号排队时间长,等待看病时间长,排队取药、检查时间长,医生问诊时间短这些情况,这“三长一短”的就医方式给广大患者带来极大的困扰[34]。然互联网渗透就医各个环节,改变患者就医方式,为患者提供更加便捷及更加周到的服务。首先,网上预约挂号,患者根据自己的时间并结合医院提供的医生专业信息有选择性进行网上预约。第二,合理的分配医生。患者根据疾病信息和就诊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医生以及医院也会据患者的需求合理的分配一名专业的医生。第三,查询检查结果。患者无需等待直接可以在手机上查询。第四,自我健康管理。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健康管理意识逐渐增强,预防性健康保健的需求日趋增多,治未病已是一种现代健康管理的趋势,在互联网医疗时代,“上医治未病”将成为可能。第五,院后康复管理。人口老龄化逐渐增大,老年人的年龄大、身体差、重病多、自理弱、依赖强的特点更加突出传统的门诊方式不适应老年人的就医需求,同时,随着年龄的增大,许多慢性疾病及老年病也随之而来,这些疾病不是一两副药就能治愈的,需要长期服药治疗,因此互联网医疗对于老年人来说是及时雨[46]如:2.0版糖大夫智能血糖仪就为患者提供像家庭医生一般的实时在线医疗诊断和健康管理服务,打造以个性化血糖管理方案[47]

1.2.3.2对医生的改变 

第一,节约医生时间。在传统医疗中,医生是被动发现患者疾病,大多数患者出现了明显的病症才来就医以致于病情往往是复杂危重的,而互联网医疗的产生,让医生主动出击,通过可穿戴设备或相关医学监视器传过来的数据,及时发现患者病情变化,采取相关对症处理,如:20159月杭州市某一位居民在家中心跳骤停,持续了3秒,医院第一时间监测到患者心脏数据的异常,及时采取救助措施,挽救生命[48]。第二,缓解医患关系。目前的医疗环境令人堪忧,各地涌现出多起伤医事件,让“白衣天使”们人心惶惶,再加上现代媒体的失真报道、患者维权意识的增强和需求高质量服务等原因让医患矛盾不断升级,缓解医患关系迫在眉睫,然而,互联网医疗的介入则让医患关系得到改善,互联网医疗解决了传统医疗“三长一短”的痛点,为更多原本得不到服务的患者提供帮助,带给患者更多温暖,也让医生和患者有一个更好的交流互动空间,让彼此了解[34]。第三,减少工作量。目前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匀,在许多三甲医院都是人满为患,医生的工作强度、工作量非常大,而在互联网医疗平台上,互联网系统合理的导诊,医生可以随时随地对患者进行详细的诊治,达到节约了医生诊治的时间,减低了工作量。第四,提高行医水平。现涌现出大量关于医学的网站或APP,医生可以获得最新医学知识及动态,同时还可以进行交流,同道之间共同进步。第五,提高个人品牌及知名度。在许多医患沟通平台中,医生的好坏不是单凭简历,而是患者通过疗效及服务态度来打分。同时多点执业的政策开放,让医生更加重视个人品牌建设和患者粉丝团建设,找到真正“合适的患者”与“合适的医生[41]

1.2.3.3对医院的改变

目前我国的转诊分诊机制的不足,造成我国优质的医疗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的低下,就医主要集中在三级医院,三甲医院的专家“一号难求”,初筛不严谨,分诊不明确,病人不能看到专科医生,医生也接诊不到专科病人,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49]。然而,互联网医疗的出现,是一种可以重新配置医疗资源的强有力工具。医院通过各种互联网医疗应用增强与患者的实时互动,实现以患者为核心的模式,重塑医疗服务流程,降低基础医疗服务门槛,完善医疗服务环节,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和使用,提升医疗效率,提高服务水平[41]。同时,互联网医院的形成,进一步整合、共享医院资源,扩大服务范围,更大力度上加大分级诊疗,让大专家下沉到基础医疗机构。互联网医院对医院来说这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为医疗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除此之外,互联网医疗将患者、医院、医生紧密的连接起来,改变了传统面对面就医的医疗模式,重塑了服务形态,重构从业关系,再造服务流程,降低医疗成本等,同时可穿戴设备、大数据、云计算和互联网结合,对传统医疗的业务模式更是冲击,为今后的互联网医疗细化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及事实依据,更是互联网医疗多样化的切入点。

1.2.4互联网医疗发展的动力

互联网医疗是未来医疗健康服务业的必然趋势,主要的发展动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移动互联网的自然演进 

首先,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结合。马化腾认为“互联网+”战略就是通过“连接”的方式,把互联网和传统行业结合起来,创造一个新的领域和一种新的生态[50]:传统医疗具有大空间、低效率、多痛点、长尾特征,复杂多变,关乎生命安全,但随着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发展,进入医疗行业是迟早的事[51]。其次,网络普及和用户增加。2011年国内移动网民的规模是3.56亿人,2013年网民数量接近6.2亿人,移动互联网持续发展,且逐渐成为主流,各个领域纷纷将重心转移到移动互联网方面来[52]201410月相关数据显示 “快速问医生”、“寻医问药”、“39健康网”、“好大夫在线”、“丁香园”用户人数分别达到1539.8万人、1228.9万人、1143.4万人、518.6万人、102.1万人[53]。互联网的普及让患者、医生深刻体会到互联网的智能和便利,加快思想观念的变化,增加了其对互联网医疗这个新兴事物的接受度。最后,技术的进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任何事物的发展和改革创新都离不开技术,互联网医疗也不例外。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成熟,多平台应用开发工具、可穿戴设备及测量与监视工具等技术在现阶段都有一定的理论及实践基础。同时,国内大数据产业链的形成及发展给移动医疗提供了可持续性的保障。这些因素都为医疗的发展带了巨大的空间和潜力,改变着现有的医疗服务模式。

(二)国家政策权利支持

1、医生多点执业

2009年卫生部印发《关于医师多点执业有关问题的通知》提出部分地区可进行多点执业。2011年又颁布《扩大医师多点执业试点范围的通知》,201311月《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再次提及“允许医师多点执业”,20151月,卫计委发布《关于推进和规范医师多点执业的若干意见》,提出推进医师合理流动,放宽条件、简化注册审批程序,优化医师多点执业政策环境,使得作为医改重点内容的医师多点执业进一步放开,医师多点执业已是政策确定趋势[51]

2、网上售药

2014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颁布了《互联网食品药品经营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提出了网售处方药、网上药店经营门槛、医药物流方面的规定,这对饱受政策困扰的医药电商来说,既是松绑,也是有章可循,是前所未有的,推动医药电商的市场规模进步扩大,向真正的千亿级进发[54]

3、社会办医

2013年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非禁即入”,同时也支持社会资本创建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提供医疗服务[34];此外,外资进入国内医疗健康产业被重视,进一步放宽外资与国内企业合作办医,放宽合作条件,扩大具有资格的外资企业设立独资医疗机构试点 [55]

4、移动医疗政策

据知科技部在《医疗器械科技产业“十二五”专项规划》中将移动医疗定位重点技术发展领域和重点产品开发领域。工信部在《物联网“十二五”规划》中,将智能医疗作为九大重点领域之一,个人医疗监护和远程诊断是发展重点。在 “2015互联网医疗大会”中,深入探究“互联网+”在医疗健康行业的应用和发展前景,推进智慧型医院与药房建设,促进医疗健康大数据发展,解读发展趋势[56]卫计委法制司司长张春生在 “互联网医疗新纪元:价值探寻与生态重构”论坛上介绍了发展互联网医疗的政策导向:明确互联网医疗的各方职能、制定针对性鼓励政策、完善相关法规、加快制定互联网医疗有关标准等。

(三)老龄化社会的到来

中国老龄化社会早已到来,据联合国预测,到2020年,我国65岁以上的老龄化人口将达到1.67亿人,约占世界老龄人口的24%[57]。老龄化导致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也日益加剧。同时,在精神压力和环境污染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亚健康人群和慢性病年轻化数量逐渐增加,更进一步加大了需求。慢性病具有“时间长、服务需求大、医疗成本高、人数多”等特点,慢性病患者需要合理的慢性病管理模式来帮助他们完成治疗方案、加强自我管理,而如此长时间的监护和管理并不适合由集中化的医院来提供,一定移动医疗为慢性病的管理带来了新的可能[58]。移动医疗能够实现远程监控和实时数据管理,帮助预防慢性病的发生和治疗慢性病,减轻了老龄人口、慢性病和亚健康人群对医疗服务的压力。

(四)医疗资源供求缺口大

我国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城市人口平均拥有的医疗资源是农村人口的2.5倍以上,并且这种资源差距将继续扩大。而移动医疗则能提高医疗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实现医生和患者的远程交流、随时了解患者身体健康数据等,让医疗资源匮乏地区的人群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看病难、贵的难题[57]

(五)企业的参与及资本的推动

国内互联网巨头BAT、小米等企业进军移动医疗领域,使得互联网医疗炙手可热,大量创业者涌入该领域。腾讯向挂号网投资1亿美元、向丁香园投资7000万美元;春雨医生得到了5000万美元融资。马云也怀揣互联网医疗的伟大梦想,构建未来医院 “天猫医药馆”、“阿里健康APP。同时还存在众多企业大量收购医院或者和多家医院合作共同发展互联网医疗,如:乌镇互联网医院。这些行业的参与加大了多行业对互联网医疗的热切关注,使得互联网医疗迎来爆发。

     综上所诉,在目前社会老龄化,医疗资源供求不平衡、就医痛点多等情况下,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不同人群的需求、各大企业巨头的大力投资、国家政策大力支持和医疗改革的共同推动下,为互联网医疗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契机,促进互联网医疗进一步发展,也为互联网医疗的细化提供动力。

1.2.5互联网医疗面临的困境

从目前互联网医疗上取得的成绩并没有骄傲自满的资本,因为在这个新领域中,仍面对各种各样的困难。

1.2.5.1资源投入不足 

互联网医疗是近几年新兴产业,虽然有互联网巨头投资,但并没有吸引大量的投资者进行投资,只有少数投资者涉猎;同时,互联网医疗的不盈、亏损现状甚至获得融资的企业纷纷“阵亡”,更让投资者望而却步。其次,医疗资源绝大多数来源于医院,医院的工作重点是线下医疗,如若以医院为客户端,有线下医疗为依托发展互联网医疗是可行的,把自身医疗资源合理的分配利用,扩大名声,得到收益。但是仅采取线上医疗,投资互联网医院,在很大程度上是与医院的利益相冲突的,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医生在医院的正常工作。再次,医保现不能完全介入互联网医疗当中,完全的自费让一部分患者拒绝使用。最后,互联网医疗是新型产业,仍有许多患者、医生及医院对其不了解和不看好,则导致投入不足。

1.2.5.2患者的认知不足及文化程度的差别 

现各种健康类频道、专业健康网站、医疗卫生机构的网站、各搜索引擎上有大量医疗保健信息向网络用户提供,但由于患者缺乏基本医学知识,仅凭对互联网上健康信息,则进行自我诊断,购买非处方药进行自我医疗,这不科学也不全面,很有可能导致误诊、误治、贻误病情,增加误诊的发生。同时,我国在经济、文化、教育等当面发展不平衡,有许多地区的人还不具备独立上网的能力和缺乏必要的硬件设施, 因此在利用网络医疗信息的过程中出现"马太效应", 文化差异则使得人们在信息利用程度方面和层次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59]

1.2.5.3互联网信息鱼龙混杂 

互联网医疗发展的良莠不齐影响了患者、医生对准确的医学专业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给自身带来了许多不必要的烦恼,同时受经济利益驱使,一些医疗网站成为一些私立医院(小诊所)不实宣传自身的廉价工具,进一步加剧了医疗市场的混乱。最后,笔者流观大量网上医生信息,发现医生详细信息及特长大都是根据医生自己所提供的,缺乏患者客观评价和系统的数据评估,不乏在其中有个别医生的资料存在弄虚作假。

1.2.5.4国家政策监管不足 

现逐渐出现若干关于互联网医疗的政策表示支持,但是涉及各方面具体的系统完整的法律法规是缺少的。正因为政策监管不足,现有许多不法分子打着“互联网医疗”的幌子进行欺骗,更因为法律法规的缺乏,许多企业、医生、医院不愿投入其中,促进其发展。同时,现在互联网医疗市场参与者众多,如若发生医疗纠纷时,因负责主体不明确,法律法规的缺乏,患者将维权无门。有人质疑纯线上互联网医疗机构牌照是否具有法律效应?强行捆绑互联网医院和实体医院,套用实体医院的监管办法,是否对线上诊疗行为是一种放任?线上或者线上线下模式是对互联网医疗的不同诠释还是错误的走势?互联网医疗市场的日益壮大,国家政策监管与市场的变化不能相匹配而造成这些质疑。

1.2.5.5平台优秀医师资源匮乏

医生是互联网医疗中必不可少的部分,然而我国的优秀医师资源严重束缚在公立医院,超负荷的工作量致使他们无暇应对网上的服务需求,并且与传统医疗的利润相比,移动医疗带给医生的收入目前还微不足道,导致医生从事线上服务的动力不足。同时在无明确政策支持下,投入互联网医疗领域的医生更加缺乏 [60]

1.2.5.6 市场模式混乱

互联网医疗如荼如火的进行,面对这新型行业,对于互联网医疗的初始定义和理解产生了不同的观点,同时互联网医疗的模式和盈利也各种不同,多个主体的参与,互联网医疗市场混乱,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首先,产生了“互联网+医疗”和“医疗+互联网”的不同概念,“互联网+医疗”主要是在互联网平台上进行医疗服务,“医疗+互联网”主要是把医疗的某些部分进行互联网化,通过互联网的方便快捷服务患者。周密表示通过互联网医疗的发展现状可知,互联网医疗的概念并不能代表现在发展的趋势,其鲜明反对互联网医疗这个概念,认为互联网医疗是一个大数据,面临着一个巨大转型,其只是一个工具,互联网医疗如何发展还是取决于医疗本身。无论是互联网医疗还是医疗互联网在预约挂号、咨询、健康教育等医疗辅助服务方面是没有多大的差别,而最大差别在于参与的主体不同和涉及的医疗核心服务不同。故进一步产生了“互联网+医院”和“医院+互联网”的概念。“互联网医院”是以互联网医疗企业为主体,进行的投资建立,在一个技术和数据支撑下的互联网服务平台,提供链接医疗各个环节的接口,并能衍生出新的服务,而“医院互联网”是以实体医院和医院信息化服务企业为主体,将现有医疗各个环节互联网化。

关于互联网医院的模式出现了不同的观点。马云的互联网医疗梦想从根本上触动现有医疗模式,从而让药店和医院越来越少,在互联网平台上完成就诊,认为纯走线上互联网医院。好大夫的银川互联网医院则是没有和任何一家医疗机构“绑定”,而是以已获得诊疗资质的银川智慧互联网医院为载体,整合其积累的优质医疗资源,来自全国的患者就能对应全国的医疗专家,在线问诊。同时银川市卫计委主任则力挺这种纯线上模式,认为这样则不与线下实体医疗机构形成竞争。王航也认为强行将线上和线下捆绑在一起,却套用线下的监管模式,则是对线上诊疗的一种放任。然而微医互联网医院则是以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模式,在已落地的互联网医院中都是与实体医院合作共建,并认为如果纯线上模式责任主体不明确,则会导致医疗事故的责任承担者混乱。原北大人民医院院长王杉认为无论是互联网医院还是网络医院、云医院,只是命名不同,拥有线下实体医疗机构才是互联网医疗机构的底线。中国社科院研究员贺滨认为有线下实体依托,公立医院或许还能喝口汤,纯线上,相当于被挖肉[61]

1.2.6互联网医疗发展趋势

互联网医疗引领着医疗模式“颠覆式的变革”,打破了传统医疗服务的限制,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提高患者的满意度、降低医疗成本、解决了“看病难”的难题。面对患者日益增长的需求和潜在的社会效益,互联网医疗成为医疗服务的发展将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根据目前发展的现状,可预测未来互联网医疗发展的趋势。

一、从政策发展方面

顺应政策风向,政策指引改革方向,推动惠及全民的健康信息服务及实现智慧医疗服务,为互联网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对医改起到了巨大的指引作用。自2009年新医改开始,从《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到《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等政策的提出,政府已逐步明确支持互联网医疗的发展,同时在目前多种运营模式,市场混乱,政策对其进行规范化尤为重要。政府近年来对互联网医疗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为互联网医疗的发展提供了历史的契机。

二、从商业模式方面

现大多互联网医疗行业都采取独立闭环模式,但随着互联网医疗的发展,将从独立闭环向重度垂直闭环转型。重度垂直是指企业或医院通过自建或整合某个细分疾病领域的一系列完整的医疗服务链条,让消费者能够在这个平台上获取一站式完整闭环医疗服务的商业模式[62]。当前的互联网医疗的企业中,绝大多数处于医疗的“独立闭环”的状态,并且是覆盖全科的大而全平台,用户服务需求是横向衍生的,消费具有随意性,目的性不强烈,同时,在这些环节中,患者需要的信息和服务得从多个平台获得,降低了就医效率,导致信息、服务的不对称和医疗的不专业性。然而,互联网医疗用户对于医疗服务需求是纵向链条衍生需求,具有强目的性的,目标明确而非随意消费。因此,“垂直”需求更有优势。同时“垂直”模式面向小客户群,更需要在服务链深耕,这样的商业模式才能运转下去。故重度垂直闭环模式既可给患者带来一体化的需求,又可解决独立模式中所带来的服务割裂和低效率,使用户体验大幅改善;通过医疗平台,让数据共享,获得“高单价、高频次、高粘性”的用户,为平台的发展建立基础[62]

三、从行业方面

互联网医疗行业整合,领域细分化,运营模式逐渐明晰和规范。通过集中专业的医疗资源和良好的市场口碑,奠定市场基础,在互联网巨头、医院和政府的推波助澜在,大量的资本投入,为企业的整合提供了强大支持,让互联网医疗行业将朝着更专业、规范的方向发展。

四、从大数据方面

随着互联网医疗的发展,大数据技术在医疗行业的应用主要呈现几个趋势:1.随着医疗和健康数据的增长,利用各种大数据技术进行分析,为患者、医护人员、科研人员决策者提供服务,必将成为医疗领域工作的重要方向。2.通过多种方式采集诊疗信息,形成个人的健康档案,让患者更加了解自身身体状况,也使患者能够得到全面的针对性的治疗方案。3.扩大了医疗领域中的应用,也让医生在处理过程及传输过程中及时性和实时性都得到很大的改善,故是医疗领域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4.现大数据相关的技术和工具非常多,在未来,为了使大数据技术在医疗领域应用更加方便,还会出现新的技术和工具,不断地实现创新[36]

3 未来发展趋势

1.3中医互联网医疗的现状

互联网医疗在中国已经拔地而起,并迅速发展,与互联网医疗骤然火爆、快速发展相比,中医在互联网医疗早期发展的表现显得相对迟缓。但关于中医互联网医疗的创业投资仍然取得一些进步,2014-2015年有不少公司成立并获得了大量融资[63]。如图4所示:

        4 互联网中医的融资现状           --来源:网络搜索

目前国内中医互联网医疗主要模式有:在线咨询问诊和传统中医馆互联网化[64]。目前中医的在线咨询、问诊已基本实现,大多数通过中医类互联网医疗网站或APP及具有代表性咨询网站来完成中医方面的咨询。传统医疗互联网化也有许多中医馆开始实行,例如:2009年起胡庆余堂先后在天猫、京东1号店等设立旗舰店,销售胡庆余堂产品。现国内各种医疗应用APP涌现,与中医相关的应用也层出不穷,利用智能手机和对应的辅助设备,可实现望闻问切四诊功能,获取人体图像、气味、声音、视频、脉搏等信息,为获得数据为辩证和慢病管理提供重要依据[65]。如:“金华佗中医”、“冬日中医”、“爱尚康”等。望诊、问诊和闻诊比较容易采集,可以由患者本人或者其家属亲友独立完成,也可以通过可视设备,配合医生一起完成。而最难实现的属切诊,切诊是用手直接检查患者身体的一种诊断方法,尤其是脉诊。中医脉法比较复杂,脉象丰富多彩,理论和实践都比较精微,故一般的中医师也是难以精通脉法,若仅凭脉诊诊病是不可靠的,同时在现代医学的影响下,对脉诊的要求并不如古代那么严格,并且可以借助各种脉诊传感器来收集脉诊信息,完成中医诊治[66]

中医互联网医疗的发展现状同样也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提出要实现中医药发展的数据化、智能化、信息化,提高中医医疗服务能力,推动“互联网+中医医疗” [65]。《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强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智能化中医健康服务产品,是该领域首个国家级的发展规划[63]20162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中确定进一步促进中医药发展措施,发挥传统医学优势造福人民,并指出要加快肿瘤、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多发病和罕见病重大药物产业化;探索运用现代技术和产业模式加快中医药发展,加强重大疑难疾病、慢性病等中医药防治和新药研发[67][68]

综上所述,国家政策强调了中医药对慢性病、肿瘤病、疑难杂症疾病的防治,也支持互联网医疗的发展,这为中医肿瘤进入互联网提供了一个坚定的后盾。互联网医疗解决看病难的问题,优化医疗资源以及打破时间、地域、空间等限制,而中医肿瘤防治知识普及更需要一种新的方式来打破传统限制,此为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互联网医疗的大数据化、领域的细分化,则中医肿瘤互联网医疗的形式是必然的趋势,中医肿瘤互联网医疗是互联网医疗的细分化的结果,具有一般互联网医疗的特征,同时还结合中医肿瘤的特色。肿瘤患者对就医过程、院后康复、健康教育、疾病预防、中医治疗等刚需,以及中医肿瘤防治是长期的、复杂的、多样的、高频的,结合互联网医疗的特点,明确了中医肿瘤与互联网医疗结合是必然结果,为中医肿瘤互联网医疗提供了切入点。最后,现代互联网科技的发展为中医肿瘤互联网医疗提供强有力的动力,中医肿瘤互联网医疗的发展前景非常可观。

第二章 个案分析

2.1肿瘤咨询在线

肿瘤咨询在线网站建于20001030日,创建者从事中医肿瘤治疗已有30余年,坚持服务社会的宗旨,为病人提供一些切实需要的医学和非医学的咨询帮助,也为同行提供一块工作之余的学术和非学术的交流园地。它是在线大众咨询平台,在这平台用户可咨询相关中医肿瘤知识,并可得到从事中医肿瘤专业的医生在线解答。另一方面进行健康宣教及中医特色治疗的宣传,起到肿瘤的防治作用。该网站有九部分组成,是一种独立模式,如图5

5   网站组成部分

优势:1、网站的建立是创建者自费建立的,是以服务广大群众为目标,创建时间早,是先行者,为后面的互联网医疗的建立起到引导作用。2、自网站建立起至今,在线咨询已达到10万次,在“百度”、“谷歌”等浏览器中搜索热度排名靠前,如图6所示。3、网站随时更新医疗动态,掌握最新肿瘤资讯,分享临床经验,非常注重肿瘤的预防及饮食疗法,向广大群众普及肿瘤健康知识教育,把未病先防的养生理念告之群众,加强日常生活指导和健康管理。4、网站里未涉及任何商业广告,不带有任何销售色彩,网站里的信息都是经过肿瘤专家把关后才传达给大家,信息是真实可靠的。

缺点:首先,该网站由肿瘤专家一人建立,宣传力度欠缺,知晓度不高,浏览量及咨询量相对偏少。其次,该网站是非官方、非营利性网站,无创新盈利,则无企业投资,发展受限。最后,该网站建立时间早,经营的内容主要在于肿瘤的健康教育、咨询和饮食预防方面,在线咨询也仅限于轻问诊,涉及互联网医疗领域狭窄,并不是一个成熟的互联网医疗模式,也不算一个真正的中医肿瘤互联网医疗,仅是一个雏形。在互联网医疗的发展下,肿瘤病人并不仅仅满足轻问诊,更多的是想得到专业、方便、快捷的医疗服务,故闭环式服务更加赢得广大群众的欢迎。

6 肿瘤咨询在线

2.2春雨医生

春雨医生提供100%真实公立医院医生的在线医疗健康咨询服务,其主要产品是“春雨医生”APP春雨医生发展至今共经历了三个阶段,两次转型。第一阶段:2011-2013年,是以“轻问诊”为主要经营模式,推出首个APP应用,打破线下“挂号难、排队难”的痛点。第二阶段:2014年春雨开始推私人医生,建立线下诊所,是由独立闭环向重度服务闭环转型。第三阶段,2015年起春雨开始通过春雨诊所接通医保和商保[69],与现有的医疗机构合作,开设春雨诊所的标识,并由线上注册的医师出诊,而处方和药房则使用该医疗机构的处方和药房,患者的医保也利用这家社区医院的医保。现正试图完成一整套就医流程,在此平台进行咨询、健康管理、自诊,并与与药企、险企合作,线上+线下相互依靠,并驾齐驱,形成重度服务闭环,打破传统就医方式,解决医疗困境。

7:春雨医生的模式

优势:1、拥有强大的医疗资源,浏览量、咨询量多,回复快。2、敢于与多领域跨界合作,完整就医流程,促进医疗改革。3、线下与线上结合,让互联网医疗落地,虚拟与实体的结合,更加全面发展。

劣势1、春雨医生着重改善病人端的难点,对于医生端品牌影响力较弱;2、对于与医疗保险的合作正在探索期,还不能真正实现在线上报销。3、拥有大量医生,但每日在线参与者相对较少,积极性欠佳。4、在平台中虽然分有多个专业,但并没有进行严格的领域细分化,只是一个简单的分类,如:虽然开设了肿瘤科,当主要也是西医咨询为主,而对于中医肿瘤的防治是非常少的,同时健康知识教育方面更是复杂多样的,而肿瘤类的健康教育只是穿插其中,从而导致中医肿瘤防治知识片面,宣教力度不够。肿瘤病人的基数是庞大的,并且是难以治愈、就诊单价高、流程复杂,在各种刚需下,更加迫切需要一个专属于肿瘤疾病的互联网医疗。5、春雨医生虽将线上与实体医疗机构合作,但也只是一个简单的链接关系,并没有两者有机的结合,服务重点还是放在线上进行咨询服务。

2.3 快问中医

快问中医成立于20156月,是一家专注于中医健康、中医养生咨询的互联网医疗平台,现已在其平台注册认证的三甲医院副主任中医师以及以上级别的名中医超过5000位。在成立至今已受到了多个集团的融资,并且在20173月与遵义市汇川区政府合作,本着名医下基层、惠及百姓。提升基层医疗服务理念,建立“快问互联网中医院”。其主要通过线上和线下就诊模式。如图8

8:快问中医的模式

优势:1、快问中医主要是聚焦慢病,简易病种、复诊、边远地区患者就医问题,实现一线城市的名中医合法多点执业,为边远地区的患者服务,让名医真正下基层服务。2、加强了名医和基层医生之间的沟通合作,在诊疗过程中,通过远程会诊,让“名医带徒”政策落地,提升基层医生的服务能力和技术水平。3、患者首诊时,采取线下模式,面对面诊疗,收集信息,建立患者个人档案,复诊时,则通过线上模式完成,既解决了四诊收集的难度,又能解决患者就医问题。4、快问中医着重是对优质的医疗资源积累,其汇聚全国各地的名中医,医生还可以建立个人工作室,打响个人品牌。5、在此平台关于中医健康问题都是不仅从各种中医书籍上查找还大部分来自名医们个人经验的总结,可以让患者更加能够得到准确的信息。

劣势:1、开展时间短,投资力度不强,宣传力度欠佳,导致使用率不高。2、中药饮片的质量参差不齐,导致业务的开展面临着竞争。3、“得医生者得天下”,对医生的吸引度和积累度不够。4、虽有名医推荐,但是对于中医分科不全面,导诊则会不明确。5、对于与医疗保险的合作不明确,还不能真正实现在线保险。6、线下模式是以诊所式为主,而对于去医院检查和治疗的导诊不明确,则会导致业内竞争。

通过以上个案研究可知,肿瘤咨询在线网站是个人自建网站,无盈利,其运营模式并不适合患者对医疗服务要求,且中医肿瘤专业人才缺乏,但该网站是专属于肿瘤疾病的网站,中医肿瘤的预防和健康教育宣传是非常可取的。春雨医生、快问中医都有采取线上线下结合模式,逐渐形成重度闭环式服务,可参考此模式来完成肿瘤患者对中医防治需求。而春雨医生和快问中医都是多学科医务人员汇集,并不适合中医肿瘤互联网医疗的开展,需寻找专科医生,把中医肿瘤专家汇聚一堂,才是形成中医肿瘤互联网医疗的重点。加大对优质医生资源的投资,创建医生品牌,才能牢牢抓住患者。因此中医肿瘤互联网医疗的形成和发展可借鉴各自优势和模式,扬长避短,结合互联网医疗的发展趋势,多环节相结合,从各独立闭环逐渐融合成一个垂直重度服务闭环,正在解决看病难的问题。

第三章 问卷调查

3.1调査问卷设计及资料收集方法

3.1.1调查问卷设计

1、在大量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借鉴《电子病人:以色列初级保健医生对患者在诊疗过程中使用网络信息的反应》[70]和国内学者戴菲菲的网络环境对医患关系影响调查问卷[71],结合本研究目的进一步调查了解的内容,初步设计问卷。问卷大致内容包括一般情况、对互联网医疗知识的了解情况、对中医肿瘤防治知识的了解情况、对中医肿瘤互联网医疗可行性的认知情况。

2、问卷初步设计之后,向多位互联网专家、统计学专家和肿瘤专家进行咨询,设立专题小组对调査问卷进行讨论,多方面分析研究,并提出修改意见,对问卷进行整合和精炼,剔除了部分与研究内容不紧密的问题,使得问卷更加科学合理。

3、问卷设计好之后并进行预调查,对医务人员、非医务人员各发放10份问卷进行预调查,对难以理解或回答、产生误解等的问题进行标识,并进行对应的修改,完成正式问卷的设计。

3.1.2调查对象及收集方法

问卷的收集途径是通过互联网平台和线下面对面收集。在互联网平台收集的方式主要有问卷网、微信、QQ、论坛、微博、肿瘤咨询在线网站等。线下收集方式主要是由调查员对不同人群进行问卷发放。医务人员主要来源:1、就职于广州市中医医院、海珠区江海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昌岗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工作者;2、在参加广州第三届消化肿瘤论坛中的各医院医务人员;3、在校医学生。非医务人员的调查对象包括肿瘤病人和普通人群。肿瘤病人来源就诊于广州市中医院肿瘤科、各科室和海珠区江海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昌岗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普通人群来源于非肿瘤病人、非医务人员的普通人群。在调查对象对问卷有疑问时,调查员要给予解释说明,对于年老或无法自主书写的调查对象,必需向调查对象阅读问卷内容,得到答案并代替其填写,协助问卷的完成。

3.1.3 统计分析

应用Excel软件收入数据建立数据库,比对修正,以确保录入数据的准确性,然后用SPSS20.0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所使用的统计方法:一般数据采样频数法,大样本多组间无序计数资料构成比比较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大样本等级资料采用Radit检验,四个表资料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卡方检验,多重反应分析采用卡方独立性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Pearson相关性分析。

3.1.4 问卷信度分析

信度检验是检测问卷的稳定性或可靠性,信度检验一般以Cronbach’a系数来评定问卷的信度。一般来说,Cronbach’a系数越大,各个题项的相关性也越大。当Cronbach’a>0.7时,表示信度很好,Cronbach’a>0.6,则表示信度可接受。因此,本文以0.6作为判断量表是否具有信度的临界标准。

针对1246份有效问卷所获取的信息进行问卷信度分析,Cronbach’a系数为0.764,大于可接受水平,表明问卷总体信度良好。表1所示,根据项已删除的 Cronbach's Alpha 值,可知Q6-A70.767)、Q7-A60.765)、Q7-A80.765)、Q9-A10.767)、Q100.766)、Q120.768)、Q130.767)、Q15-A20.770)、Q170.777)、Q180.780)值均大于0.764,但相差不大,其余项量均小于0.746

1 项总统计量

项已删除的刻度均值

项已删除的刻度方差

校正的项总计相关性

项已删除的 Cronbach's Alpha

Q5

Q6_A1

Q6_A2

Q6_A3

Q6_A4

Q6_A5

Q6_A6

Q6_A7

Q7_A1

Q7_A2

Q7_A3

Q7_A4

Q7_A5

Q7_A6

Q7_A7

Q7_A8

Q8_A1

Q8_A2

Q8_A3

Q8_A4

Q8_A5

Q8_A6

Q8_A7

Q8_A8

Q8_A9

Q8_A10

Q8_A11

Q9_A1

Q9_A2

Q9_A3

Q9_A4

Q9_A5

Q10

Q11

Q12

Q13

Q14

Q15_A1

Q15_A2

Q15_A3

Q15_A4

Q15_A5

Q15_A6

Q15_A7

Q15_A8

Q16

Q17

18

27.29

28.57

28.63

29.08

28.91

29.06

29.09

29.24

28.55

29.01

28.71

28.97

28.97

29.05

29.13

29.26

28.78

28.77

28.99

29.12

29.13

29.11

28.97

28.76

28.81

28.97

28.97

28.65

29.02

29.04

28.92

28.88

28.17

27.32

27.22

27.72

27.29

28.86

28.91

28.87

28.79

28.83

28.78

28.99

28.87

28.29

27.20

27.95

39.699

37.839

37.164

37.584

37.703

38.800

37.773

40.045

38.277

37.972

36.857

38.070

38.027

39.089

39.130

39.686

37.710

38.277

38.239

38.077

38.139

38.565

37.168

37.045

37.126

37.140

37.379

39.201

36.683

38.040

36.959

37.922

39.493

38.459

39.579

38.499

39.699

37.628

39.661

37.885

37.280

37.394

37.565

38.732

37.984

39.699

39.064

40.145

.000

.299

.397

.394

.294

.137

.361

-.152

.223

.277

.432

.246

.253

.080

.097

-.007

.282

.189

.219

.320

.313

.209

.407

.394

.380

.412

.369

.044

.525

.277

.427

.253

.025

.177

-.009

.098

.000

.300

-.032

.258

.354

.336

.306

.132

.242

.000

-.001

-.106

.764

.757

.753

.754

.757

.763

.755

.767

.760

.758

.751

.759

.759

.765

.764

.765

.757

.761

.760

.757

.757

.760

.753

.753

.753

.752

.754

.767

.749

.758

.752

.759

.766

.762

.768

.767

.764

.757

.770

.758

.754

.755

.756

.763

.759

.764

.777

.780

3.2 结果分析

3.2.1 问卷回收情况

总共收集问卷1266份,有效问卷1246份,有效回收率98.42%。线上共收集645份,有效问卷633份,其中医务人员共收集325份,有效问卷313份,非医务人员共收集320,有效问卷320份,肿瘤患者共收集150份,有效问卷150份,非患者共收集170份,有效问卷170份。线下共收集621份,有效问卷613份,其中医务人员共收集212份,有效问卷210份,肿瘤患者共收集204份,有效问卷200份,普通群众共收集205份,有效问卷203份。如表2,问卷主要包括一般情况、互联网医疗知识的了解情况、中医肿瘤防治知识的了解情况、中医肿瘤互联网医疗可行性的认知情况四个部分。

2问卷组成结构

组成部分                         

题目

题目分布

一般情况

互联网医疗知识的了解情况

中医肿瘤防治知识的了解情况

中医肿瘤互联网医疗的认知情况

4

6  

2 

6

1234

5678910

1112

131415161718

3.2.2医务人员与非医务人员的结果分析

3.2.2.1 两组人员关于互联网医疗的结果分析

1) 两组人员互联网医疗了解情况比例比较

Fisher c2检验,医务人员与非医务人员互联网医疗了解情况比例有显著性差异(c2=19.573P=0.00<0.01),医务人员的了解率为59.85%,非医务人员的了解率为47.17%,医务人员比非医务人员更了解互联网医疗。考虑互联网医疗是医疗的一种形式,在利用互联网平台的前提下,对医疗的了解,医务人员本身强于非医务人员。见表3

3两组人员互联网医疗了解情况比例比较 (ƒ  

组别

例数

互联网医疗了解情况

了解率(%

不了解

了解

医务人员

非医务人员

合计

523

723

210

382

313

341

59.85

47.17

1246

529

654

52.49

注:P<0.01 VS非医务人员

2两组人员互联网医疗了解情况与基本特征的结果分析

经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医务人员互联网医疗了解情况与性别之间无相关性(r=0.035P=0.429>0.05, 非医务人员互联网医疗了解情况与性别之间无相关性(r=-0.043P=0.245>0.05);经过Spearman相关性分析,医务人员互联网医疗了解情况与年龄之间无相关性(r=0.047P=0.283>0.05,非医务人员互联网医疗了解情况与年龄之间有显著性负相关(r=-0.086P=0.021<0.05);医务人员互联网医疗了解情况与学历之间有显著性正相关(r=0.113P=0.009<0.01,非医务人员互联网医疗了解情况与学历之间有显著性正相关(r=0.157P=0.000<0.01),因此,可知医务人员互联网医疗的了解情况与学历相关,而非医务人员互联网医疗的了解情况与学历、年龄相关。考虑医务人员的样本量少于非医务人员,并且高年龄组的样本量少,存在误差或者对于医务人员来说,通过互联网起进行相关业务学习和医疗已经成为必要的途径,故医务人员互联网医疗的了解情况与年龄无相关性。见表45

4 医务人员互联网医疗了解情况与性别、年龄、学历相关性分析

互联网医疗了解情况

性别

年龄

18岁以下

19-39

40-60

60岁以上

不了解

了解

102

141

108

172

5

8

175

249

30

54

0

2

续表

互联网医疗了解情况

 

学历

 

 

初中及以下

高中或中专

大学或大专

研究生及以上

 

不了解

了解

0

0

23

16

118

169

69

128

 

5 非医务人员互联网医疗了解情况与性别、年龄、学历相关性分析

互联网医疗了解情况

性别

年龄

18岁以下

19-39

40-60

60岁以上

不了解

了解

175

171

207

170

4

8

212

19

97

98

69

36

续表

互联网医疗了解情况

 

学历

 

 

初中及以下

高中或中专

大学或大专

研究生及以上

 

不了解

了解

87

40

96

71

151

177

48

53

 

3)两组人群对互联网医疗的具体内容了解

由表3可知,两组人员对互联网医疗的了解总人数为654,因此选取这些人员关于互联网医疗内容进一步进行研究分析。互联网医疗领域了解情况频数分布情况:健康教育个案百分比占71.6%,在线疾病咨询占66.1%、远程会诊治疗占32.6%、疾病风险评估占20.5%、康复治疗占19.9%、其他占5.2%。经Pearson卡方检验,医务人员和非医务人员对互联网医疗领域了解频数有显著性差异(c2=124.919P=0.00<0.05),在健康教育、在线疾病咨询、疾病风险评估、远程会诊治疗、电子健康档案的选择,医务人员高于非医务人员,医务人员所选频数依次为:24523977144105,非医务人员所选频数依次为:223139576974见表67

6 互联网医疗领域频数表

互联网医疗领域

响应

个案百分比

例数

百分比

健康教育

在线疾病咨询

疾病风险评估

远程会诊、治疗

电子健康档案

康复治疗

其他

合计

468

432

134

214

179

130

34

29.4%

27.2%

8.4%

13.4%

11.3%

8.2%

2.1%

71.6%

66.1%

20.5%

32.6%

27.4%

19.9%

5.2%

1590

100%

243.1%

7 两组人员互联网医疗领域频数比较(ƒ,P

组别

互联网医疗领域

 

健康教育

在线疾病咨询

疾病风险评估

远程会诊、治疗

电子健康档案

康复治疗

其他

 

医务人员

非医务人员

合计

245**

223

239**

193

77**

57

144**

69

105**

74

65

65

5**

29

468

432

134

213

179

130

34

注:经Pearson卡方检验,c2=124.919d=7P=0.00<0.01

**P<0.01,与非医务人员对照

互联网医疗应用频数分布情况:预约挂号类所选择频数是最多,占79.5%,其次为医学专业类占48.7%,在线咨询类占30.6%,健康教育类占29.7%,医疗机构自设类占25.3%,网上购药类占20.1%,可穿戴设备类占17.9%,其他占2.6%Pearson卡方检验,两组人员互联网医疗应用的频数比有显著性差异(c2=208.598P=0.00<0.05),两组人员在在线咨询类、医学专业类、医疗机构自设类、网上购药类应用的选择是存在差异性,其中医务人员所占频数依次为12421612874非医务人员所占频数为761023757,医务人员比非医务人员更了解。见表89

8 互联网医疗应用频数表

互联网医疗应用

响应

个案百分比

例数

百分比

预约挂号类

在线咨询类

医学专业类

健康教育类

医疗机构自设类

网上购药类

可穿戴设备类

其他

合计

519

200

318

194

165

131

117

17

31.2%

12.0%

19.1%

11.7%

9.9%

7.9%

7.0%

10%

79.5%

30.6%

48.7%

29.7%

25.3%

20.1%

17.9%

2.6%

1661

100%

254.4%

9 两组人员互联网医疗应用频数比较(ƒ,P

组别

互联网医疗应用

预约挂号类

在线咨询类

医学专业类

健康教育类

医务人员

非医务人员

合计

246

273

124**

76

216**

102

92

102

519

200

318

196

续表

组别

互联网医疗应用

医疗机构自设类

网上购药类

可穿戴设备类

其他

医务人员

非医务人员

合计

128**

37

74**

57

59

58

7

10

165

131

117

17

注:经Pearson卡方检验,c2=208.598d=8 P=0.00<0.01

**P<0.01,与非医务人员对照

希望互联网医疗服务提供的频数分布情况:最新治疗方案所占52.6%,健康自查指引占52.1%,出院随访占50.5%,医患教育占42.8%,一体化服务占41.2%,心理减压占34.9%,免费义诊占32.6%,可知上述服务是受访人群希望得到的服务,是发展互联网医疗的重点,而对对接海外医疗、高端私人门诊和商业保险所提供的服务需求不大。经过Pearson卡方检验,两组人员希望互联网医疗服务提供存在显著性差异(c2=131.088P=0.00<0.05),与非医务人员对照,在出院随访、最新药物临床试验、对接高端私人门诊、对接商业保险、医患教育、免费义诊和一体化服务方面,医务人员所占频数为:1801207375166123161,非医务人员所占比依次为:15062444311490128,医务人员多于非医务人员,医务人员更希望互联网医疗能够带来这些便利的服务。见表1011

10 互联网医疗服务提供频数表

互联网医疗服务

响应

个案百分比

例数

百分比

出院随访

最新治疗方案

最新药物临床试验

对接海外医疗

对接高端私人门诊

对接商业医疗保险

心理减压

健康自查指引

医患教育

免费义诊

一体化服务

合计

330

344

182

110

117

118

228

341

280

213

289

12.9%

13.5%

7.1%

4.3%

4.6%

4.6%

8.9%

13.4%

11.0%

8.3%

11.3%

50.5%

52.6%

27.8%

16.8%

17.9%

18.0%

34.9%

52.1%

42.8%

32.6%

41.2%

2552

100%

390.2%

11 两组人员希望互联网医疗服务提供频数比较(ƒ,P

组别

互联网医疗服务提供

 

出院随访

最新治疗方案

最新药物临床试验

对接海外医疗

对接高端私人门诊

对接商业医疗保险

医务人员

非医务人员

合计

180**

150

172

172

120**

62

61

49

73**

44

75**

43

330

344

182

110

117

118

续表

组别

互联网医疗服务提供

 

心理减压

健康自查指引

医患教育

免费义诊

一体化服务

医务人员

非医务人员

合计

120

108

171

170

166**

114

123**

90

161**

128

228

341

280

213

289

注:经Pearson卡方检验,c2=131.088d=11P=0.00<0.01

**P<0.01,与非医务人员对照

互联网医疗优势的分布情况:提高就医效率最高占82.5%,使用方便,人人可用占48.3%享受更优质的医疗资源占40.4%,网上购药、送药方便快捷占37.3%,收费项目详细占33.3%,绝大多数受访人数认为互联网医疗可以提高就医效率。经Pearson卡方检验,两组人员对互联网医疗优势频数比有显著性差异(c2=142.948P=0.00<0.01),非医务人员比医务人员更认为互联网医疗可以提高就医效率,非医务人员频数为296,医务人员为200,在网上购药、送药方便快捷、享受更优质的医疗资源、使用方便,人人可用方面,医务人员比非医务人员更加认为互联网医疗可以带来优势,医务人员频数为122152177,非医务人员频数为10291113。见表1213

12互联网医疗优势频数表

互联网医疗服务

响应

个案百分比

例数

百分比

提高就医效率

网上购药、送药方便快捷

收费项目详细

享受更优质的医疗资源

使用方便,人人可用

合计

496

224

200

243

290

34.1%

15.5%

13.8%

16.7%

20.0%

82.5%

37.3%

33.3%

40.4%

48.3%

1453

100%

241.8%

13 两组人员互联网医疗优势频数比较(ƒ,P

组别

互联网医疗优势

 

提高就医效率

网上购药、送药上门便捷

收费项目更清晰

享受更优质的医疗资源

使用方便、人人可用

医务人员

非医务人员

合计

200**

296

122**

102

92

108

152**

91

177**

113

498

224

200

243

290

注:经Pearson卡方检验,c2=142.948d=5P=0.000<0.01

**P<0.01,与非医务人员对照

4)两组人员进一步了解互联网医疗态度比较

Fisher c2检验,两组人员进一步了解互联网医疗态度比较有显著性差异(c2=29.274P=0.00<0.01),医务人员的愿意率占90.6%,非医务人员的愿意率占79.3%,与非医务人员对比,医务人员更愿意进一步了解互联网医疗。如表14

14 两组人员进一步了解互联网医疗态度比较 (ƒ  

组别

例数

进一步了解互联网医疗态度

愿意率(%

愿意

不愿意

医务人员

非医务人员

合计

523

723

474

573

49

150

90.6

79.3

1246

1047

199

84.0

注:P<0.01 VS非医务人员       

3.2.2.2两组人员对中医肿瘤防治知识的结果分析

1)两组人员中医肿瘤防治知识的了解情况

Fisher c2检验,两组人员中医肿瘤知识防治的了解情况有显著性差异(c2=30.070P=0.00<0.01),医务人员的总了解率为87.8%,非医务人员为76.8%,医务人员更了解中医肿瘤防治知识。见表15

15 两组人员中医肿瘤防治知识的了解情况

组别

例数

中医肿瘤防治知识了解情况

了解率(%

不了解

了解

医务人员

非医务人员

合计

523

723

64

168

459

555

87.8

76.8

1246

232

1014

81.4

注:P<0.01,与非医务人员对照

2)两组人员中医药对肿瘤防治效果比较

医务人员认为中医药对肿瘤防治效果分布情况:无效占10例,有一定效果人数占457例,非常有效占56例,非医务人员认为中医药对肿瘤防治效果分布情况:无效占19例,有一定效果占594例,非常有效占110例,经Radit检验,两组人员认为中医药对肿瘤防治效果方面是无差异(z=-1.811, P=0.07>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因为受访人数绝大部分也都认为是有效的,且中医药对肿瘤防治的有效性已得到共识,进一步奠定了中医药对肿瘤防治的地位。见表16

16 两组人员中医药对肿瘤防治效果比较

组别

例数

中医药对肿瘤的防治效果

无效

有一定效果

非常有效

医务人员

非医务人员

523

723

10

19

457

594

56

110

0.489

0.507

注: P>0.05,与非医务人员对照

3.2.2.3 医务人员和非医务人员对中医肿瘤互联网医疗的结果分析

1)两组人员中医肿瘤互联网医疗可行性分析

两组人员中医肿瘤互联网医疗可行性分布情况:医务人员认为中医肿瘤进入互联网医疗可行的占319例,不确定占188例,不可行占16例;非医务人员认为中医肿瘤进入互联网医疗可行的占421例,不确定占248例,不可行占54例,不难发现两组人员中大部分人认为可行,认为不可行仅占少数。Radit检验,两组人员对中医肿瘤进入互联网医疗态度分布情况不存在差异(z=-1.536, P=0.125>0.05)。首先,考虑样本量不够,存在误差,导致无差异;其次,两组人员中绝大部分人对中医肿瘤互联网医疗可行性是认可的,肯定了其存在的意义,则可出现无差异性;再次,在两组人员中采取不确定态度人数占35%,对其还存在许多不解和问题,加强对这部分人的宣传教育,让持有不确定态度的人认为可行,则有可能出现差异性。见表17

17 两组人员中医肿瘤互联网医疗可行性比较

组别

例数

中医肿瘤互联网医疗可行性

可行

不确定

不可行

医务人员

非医务人员

523

723

319

421

188

248

16

54

0.487

0.509

注: P>0.05,与非医务人员对照

2)两组人员一体化服务接受情况比较分析

两组人员一体化服务接受情况分布:医务人员愿意接受一体化服务占329例,不愿意接受占194例,非医务人员愿意接受占480例,不愿意接受占243例,64.9%受访人数愿意接受一体化服务的。经Fisher c2检验,医务人员与非医务人员对一体化服务的接受情况无显著差异性(c2=1.617P=0.207>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考虑一体化服务如表18

18 两组人员一体化服务的接受情况比较ƒ  

组别

例数

一体化服务的接受情况

愿意率(%

愿意

不愿意

医务人员

非医务人员

合计

523

723

329

480

194

243

62.9

66.4

1246

809

437

64.9

注:P>0.05 ,与非医务人员对照

不愿接受一体化服务的两组人员主要考虑的原因分布情况:通过表18可知共有437位受访人不愿接受一体化服务,对其不愿接受一体化服务的原因进行调查。在以下众多原因中,影响因素多,在线诊断低最多,占55.1%,其次为互联网的不安全性,占52.6%,再次为药品质量监管和质量问题,占51.6%,其后依次为:报销制度不能施行占39.3%无明确国家政策支持,占39.0%、模式认同感较低,占36.2%、不能建立良好的信任感,占35.7%、多行业没有衔接,易存在差错,占35.3%。在进行医务人员和非医务人员关于不接受一体化服务原因的比较分析,Pearson卡方检验,了解到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c2=43.421 P<0.05),可知两组人员在药物监管和质量问题、在线诊断低和多行业衔接,易出差错上存在差异,医务人员的选择多于非医务人员。如表1920所示。

19 不接受一体化服务原因频数表

互联网医疗服务

响应

个案百分比

例数

百分比

报销制度不能施行

不能建立良好的信任感

无明确国家政策支持

药物监管和质量问题

使用影响因素多,在线诊断低

互联网的不安全性

模式认同感较低

多行业没有衔接,易存在差错

合计

168

153

167

221

236

225

155

151

11.4%

10.4%

11.3%

15.0%

16.0%

15.2%

10.5%

10.2%

39.3%

35.7%

39.0%

51.6%

55.1%

52.6%

36.2%

35.3%

1476

100%

344.9%

20 两组人员不接受一体化服务原因频数比较(ƒ,P

不同人群

不接受一体化原因

报销制度不能施行

不能建立良好的信任感

无明确国家政策支持

药物监管和质量问题

影响因素多,在线诊断低

互联网的不安全性

模式认同感较低

多行业没有衔接,易存在差错

医务人员

非医务人员

合计

84

84

66

87

75

92

112**

109

122**

114

97

128

61

94

88**

63

168

153

167

221

236

225

155

151

注:经Pearson卡方检验,c2=43.421d=8P=0.00<0.01

**P<0.01,与非医务人员对照

3)两组人员关于在线收取、支付费用情况

Fisher c2检验,在肿瘤在线咨询诊治时,两组人员关于在线收取、支付费用情况有显著性差异(c2=46.419P=0.00<0.01),医务人员愿意收取费用占84.5%,非医务人员占67.5%,医务人员更愿意收取咨询费用,而非医务人员更多的是取决于咨询诊治时服务效果,可知提升线上医疗服务效果,会扩大收益。见表21

21 两组人员收取、支付肿瘤在线咨询费用情况

组别

例数

收取、支付肿瘤在线咨询费用情况

愿意率(%

愿意

不愿意

医务人员

非医务人员

合计

523

723

442

488

81

235

84.5

67.5

1246

930

316

74.6

注: P<0.01,与非医务人员对照

   由上诉表21可知,愿意支付、收取咨询费用的受访人数为930人,对其收取、支付金额数目进一步调查。在医务人员中,愿意收取10元以下的人数占24%,愿意收取11-49元的人数占46%50-100元的人数占23%100元以上的人数占7%;在非医务人员中,愿意支付10元以下占23%11-49元占41%50-100元占27%,大于100元占9%。通过Radit检验,两组人员收取、支付肿瘤子线咨询金额之间不存在差异性(z=-1.631, P=0.103>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考虑收取、支付的金额数目主要取决于个人的收入或咨询服务效果。

22 两组人员收取、支付肿瘤在线咨询金额情况

组别

例数

收取、支付肿瘤在线咨询金额情况

 

10元以下

10-49

50-100

100元以上

医务人员

非医务人员

442

488

107

110

202

202

102

133

31

133

0.484

0.513

注: P>0.05,与非医务人员对照

4)两组人群医院推出相关医疗平台的接受情况分布

Fisher c2检验,两组人群对医院推出相关医疗平台的接受情况有差异(c2=6.562P=0.01<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医务人员愿意接受占82.6%,非医务人员占76.6%,医务人员更愿意接受。见表41

23 两组人群医院推出相关医疗平台的接受情况比较ƒ

组别

例数

医院推出相关医疗平台的接受情况

愿意率(%

愿意

不愿意

医务人员

非医务人员

合计

523

723

432

554

91

169

82.6

76.6

1246

986

260

79.1

注: P<0.05,与非医务人员对照

3.2.3 线上人群与线下人群的结果分析

3.2.3.1 线上人群与线下人群关于互联网医疗的结果分析

1两组人群互联网医疗了解情况比例比较

Fisher c2检验,线上人群与线下人群对于互联网医疗的了解情况存在显著性差异c2=104.875P=0.00<0.01),与线下人群对比,线上人群对互联网医疗了解人数占38.2%弱于线下人群67.2%,考虑本研究的收集方式通过互联网和面对面两种方式收集,但在进行面对面收集时,受访者遇到难以理解的地方,调查者会予以详细的解答,而线上人群则无法面对面的解答,且受访者分布范围过广,更无法详细为其解说,则导致线上了解人数少,存在一定的误差。如表24

24 两组人员互联网医疗了解情况比例比较 (ƒ

不同人群

例数

互联网医疗了解情况

了解率(%

不了解

了解

线下人群

线上人群

合计

613

633

201

391

412

242

67.2

38.2

1246

592

654

52.5

注:P<0.01 VS线下人群

2两组人群互联网医疗了解情况与一般情况分析

经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线上人群互联网医疗了解情况与性别之间无显著性相关(r=-0.016P=0.695>0.05, 线下人群互联网医疗了解情况与性别之间无显著性相关(r=-0.015P=0.715>0.05);经过Spearman相关性分析,线上人群互联网医疗了解情况与年龄之间无显著性相关(r=-0.019P=0.642>0.05,线下人群互联网医疗了解情况与年龄之间有显著性负相关(r=-0.307P=0.00<0.01);线上人群互联网医疗了解情况与学历之间有显著性正相关(r=0.278P=0.00<0.01,线下人群互联网医疗了解情况与学历之间有显著性正相关(r=0.283P=0.00<0.01),因此,可知线上人群互联网医疗的了解情况与学历相关,而线下人群互联网医疗的了解情况与学历、年龄相关。因为线上收集有多种方式,在地域、对象、内容解说方面存在限制,则存在误差。见表2526

25 线上人群互联网医疗了解情况与性别、年龄、学历相关性分析

互联网医疗了解情况

性别

年龄

18岁以下

19-39

40-60

60岁以上

不了解

了解

186

118

205

1123

8

1

313

205

64

33

6

3

续表

互联网医疗了解情况

 

学历

 

 

初中及以下

高中或中专

大学或大专

研究生及以上

 

不了解

了解

27

3

64

13

207

113

93

113

 

26 线下人群互联网医疗了解情况与性别、年龄、学历相关性分析

互联网医疗了解情况

性别

年龄

18岁以下

19-39

40-60

60岁以上

不了解

了解

91

193

110

219

1

15

74

243

63

119

63

35

续表

互联网医疗了解情况

 

学历

 

 

初中及以下

高中或中专

大学或大专

研究生及以上

 

不了解

了解

60

37

55

74

62

233

24

68

 

3)两组人群互联网医疗相关内容了解情况

两组人群互联网医疗领域频数分布情况:受访的两组人群中大多数对健康教育、在线疾病咨询两方面有所了解,线上人群分别占78.1%74.0%,线下人群分别占67.7%61.4%Pearson卡方检验,两组人群了解互联网医疗领域频数比有显著性差异(c2=36.664P=0.00<0.01)。与线下人群相比,线上人群更加了解健康教育、在线疾病咨询和远程会诊治疗三方面,而其他领域两组人群之间无差异。如表27

两组人群互联网医疗应用频数分布情况:线上人员互联网医疗应用频数主要集中在预约挂号类、医学专业类和在线咨询类,分别占76.0%60.3%41.7%;而线下人群主要以预约挂号类应用频数最多,占81.5%,其次为医学专业类应用,占41.8%;经Pearson卡方检验,两组人群互联网医疗应用频数有显著性差异(c2=54.84P=0.00<0.01),与线下人群相比,线上人群对在线咨询类和医学专业类应用了解优于线下人群,而对网上购药类应用了解则弱于线下人群。如表27

两组人群希望互联网医疗服务提供频数分布情况:线上人群健康自查指引的选择最多,占62%,其次为一体化服务58.3%,出院随访54.1%、最新治疗方案52.9%、医患教育52.9%,而线下人群对最新治疗方案的选择最多,占52.4%,其次为出院随访45.9%、免费义诊44.2%,经过Pearson卡方检验,两组人员希望互联网医疗服务提供有显著性差异(c2=140.189P=0.00<0.05)。与线下人群相比,线上人群更希望在最新药物临床试验、对接海外医疗、对接高端私人门诊、对接商业保险、心理减压、健康自查指引、医患教育、免费义诊和一体化服务方面提供相应的服务。由此可知,线上人群更加迫切互联网医疗的服务完善和多样化。如表27

两组人群互联网医疗优势频数分布情况:提高就医效率的优势在两组人群所占频数比最多,线上人群占83.2%,线下人群占82.2%;网上购药送药方便快捷优势,线上人群占48.2%,线下人群占31.0%;收费项目详细优势,线上人群占48.2%,线下人群占24.7%;享受更优质的医疗资源优势,线上人群占45.5%,线下人群占37.5%;方便使用,人人可用优势,线上人群占46.4%,线下人群占49.3%;经Pearson卡方检验,两组人群对互联网医疗优势频数比有显著性差异(c2=56.620P=0.00<0.05),与线下人群相比,线上人群更认为网上购药、送药方便快捷、收费项目详细。见表27

27 两组人群互联网医疗相关内容频数表

 

互联网医疗相关内容

线上人群

线下人群

频数

百分比(%

个案百分比(%

频数

百分比(%

个案百分比(%

 

互联网医疗领域

 

 

 

互联网医疗应用

 

 

 

 

互联网医疗服务提供

 

 

 

 

 

互联网医疗优势

健康教育

在线疾病咨询

疾病风险评估

远程会诊、治疗

电子健康档案

康复治疗

其他

总计

 

预约挂号类

在线咨询类

医学专业类

健康教育类

医疗机构自设累

网上购药类

可穿戴设备类

其他

总计

 

出院随访

最新治疗方案

最新药物临床试验

对接海外医疗

对接高端私人门诊

对接商业医疗保险

心理减压

健康自查指引

医患教育

免费义诊

一体化服务

总计

 

提高就医效率

网上购药、送药方便快捷

收费项目详细

享受更优质的医疗资源

方便使用,人人可用

总计

189**

179**

50

97**

76

44

7**

642

 

184

101**

146**

76

67

37**

48

8

667

 

131

128

79**

58**

59**

60**

108**

150**

128**

104**

141**

1146

 

183

106**

106**

100

102

597

29.4

27.9

7.8

15.1

11.8

6.9

1.1

100.0

 

23.2

16.1

23.2

12.1

10.7

5.9

7.6

1.3

100.0

 

11.4

11.1

6.9

5.1

5.1

5.2

9.4

13.1

11.1

9.1

12.3

100.0

 

30.7

17.8

17.8

16.8

17.1

100.0

78.1

74.0

20.7

40.1

31.4

18.2

2.9

265.4

 

76.0

41.7

60.3

31.4

27.7

15.3

19.8

3.3

275.5

 

54.1

52.9

32.6

24.0

24.4

24.8

44.6

62.0

52.9

43.0

58.3

473.6

 

83.2

48.2

48.2

45.5

46.4

271.5

279

253

84

116

103

86

27

948

 

335

99

172

118

98

94

69

9

994

 

189

216

103

52

58

58

120

191

152

109

148

1396

 

313

118

94

143

188

856

29.4

26.7

8.9

12.3

10.9

9.1

2.8

100.0

 

33.7

10.0

17.3

11.9

9.9

9.5

6.9

0.9

100.0

 

13.5

15.5

7.4

3.7

4.2

4.2

8.6

7.8

11.5

13.0

10.6

100.0

 

36.7

13.8

11.0

16.7

22.0

100.0

67.7

61.4

20.4

28.4

25.0

20.9

6.6

230.4

 

81.3

24.0

41.7

28.6

23.8

22.8

16.7

2.2

241.1

 

45.9

52.4

25.0

12.6

14.1

14.1

29.1

26.7

38.8

44.2

35.9

338.8

 

82.2

31.0

24.7

37.5

49.3

224.7

注:**P<0.01,与线下人群相比

4两组人群进一步了解互联网医疗结果分析

Fisher c2检验,线上人群与线下人群进一步了解互联网医疗态度有显著性差异(c2=17.569P=0.00<0.01),线上人群进一步了解互联网医疗的愿意率为88.3%,线下人群为79.6%,与线下人群相比,线上人群更愿意进一步了解互联网医疗。如表28

28 两组人群进一步了解互联网医疗态度比较 (ƒ  

不同人群

例数

进一步了解互联网医疗态度

愿意率(%

愿意

不愿意

线下人群

线上人群

合计

613

633

488

559

125

74

79.6

88.3

1246

1047

199

84.0

注:P<0.01 VS线下人群       

3.2.3.2 两组人群中医肿瘤的结果分析

1)两组人群中医肿瘤防治知识的了解情况

Fisher c2检验,两组人群中医肿瘤防治知识的了解情况有显著性差异(c2=6.972P=0.008<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线下人群的了解率为84.3%,线上人群为78.5%与线下人群对比,线上人群了解率低于线下人群。考虑在互联网上关于中医肿瘤防治知识少并且分散,缺乏正确的引导,线上中医肿瘤的防治知识宣传力度和普及度不够,而线下人群可以从书籍、医生得到相关知识等原因所致。见表29

29 两组人员中医肿瘤防治知识的了解情况

不同人群

例数

中医肿瘤防治知识了解情况

了解率(%

不了解

了解

线下人群

线上人群

合计

613

633

96

136

466

463

84.3

78.5

1246

232

929

81.4

注: P<0.01,与线下人群对照

2)两组人群中医药对肿瘤防治效果比较

由表30可知,线下人群认为中医药对肿瘤防治有效率达到84.3%,线上人群为99.4%,经Radit检验,两组人员认为中医药对肿瘤防治效果方面是无差异(z=1.035, P=0.301>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30 两组人群中医药对肿瘤防治效果比较

不同人群

例数

中医药对肿瘤的防治效果

无效

有一定效果

非常有效

线下人群

线上人群

613

633

96

4

466

561

51

68

0.505

0.494

注: P>0.05,组间比较

3.2.3.3两组人群中医肿瘤互联网医疗的结果分析

1)两组人群中医肿瘤互联网医疗可行性分布情况

Radit检验,两组人群中医肿瘤互联网医疗可行性分布无差异(z=1.259, P=0.208>0.05),线下人群认为中医肿瘤互联网医疗可行占362例,不确定占194例,不可行占57例;线上人群认为中医肿瘤互联网医疗可行占378例,不确定占242例,不可行占13例,仅有少数人认为不可行,虽有一部分人抱有迟疑的态度,但是现互联网医疗逐渐被大家所接受,对中医肿瘤防治知识的渴求度,则会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中医肿瘤互联网医疗是可行的。如表31

31 两组人群中医肿瘤互联网医疗可行性比较

不同人群

例数

中医肿瘤互联网医疗可行性

可行

不确定

不可行

线下人群

线上人群

613

633

362

378

194

242

57

13

0.509

0.491

注: P>0.05,组间比较

2)两组人群一体化服务接受情况分布

Fisher c2检验,两组人群对一体化服务的接受情况有显著性差异(c2=29.848P=0.00<0.05),线上人群愿意接受一体化服务占72.2%,线下人群愿意接受占57.4%,线上人群更愿意接受咨询、诊治、购药、送药一体化服务。可能线下人群主要还是对互联网的信任度、诊疗的可信度以及药物质量等问题存在担心。见表32

32 两组人群一体化服务的接受情况比较ƒ

组别

例数

一体化服务费接受情况

愿意率(%

愿意

不愿意

线下人群

线上人群

合计

613

633

352

457

261

176

57.4

72.2

1246

809

437

64.9

注:P<0.05 ,与线下人群

不愿接受一体化服务的两组人员主要考虑的原因分布情况:线下人群认为的原因最多的是互联网的不安全性47.5%,其次是药品监管和质量问题43.6%,再次是影响因素多、在线诊断低42.5%;而线上人群认为的原因最多的是影响因素多、在线诊断低71.0%,其次是药品监管和质量问题60.8%,再次是互联网的不安全性57.4%Pearson卡方检验,了解到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c2=42.107 P<0.01),其中对影响因素多、在线诊断低的选择,线上人群多于线下人群,对药物监管和质量问题的选择,线下人群多于线上人群,见表33

33 两组人群不接受一体化服务原因频数比较(ƒ,P

不同人群

不接受一体化原因

报销制度不能施行

不能建立良好的信任感

无明确国家政策支持

药物监管和质量问题

影响因素多,在线诊断低

互联网的不安全性

模式认同感较低

多行业没有衔接,易存在差错

线下人群

线上人群

总计

93

75

86

67

97

70

114

107**

111

125**

124

101

98

57

82

69

168

153

167

221

236

225

155

151

注:经Pearson卡方检验,c2=42.107d=8P=0.00<0.01

**P<0.01,与线下人群相比

3两组人群在线收取、支付费用情况

Fisher c2检验,在肿瘤在线咨询诊治时,两组人员关于在线收取、支付费用情况有显著性差异(c2=4.639P=0.031<0.05),与线下人群相比,线上人群更愿意收取、支付咨询费用。如表34所示。

34 两组人员收取、支付肿瘤在线咨询费用情况

不同人群

例数

收取、支付肿瘤在线咨询费用情况

愿意率(%

愿意

不愿意

线下人群

线上人群

合计

613

633

441

489

172

144

71.9

77.3

1246

930

316

74.6

注: P<0.05,与线下人群对照

   两组人群收取、支付肿瘤在线咨询金额分布情况:在线下人群中,愿意收取支付10元以下的人数为111例,11-49元为183例,50-100元为111例,100元以上为36例;线上人群中愿意收取支付10元以下为106例,11-49元为221例,50-100元为124例,大于100元为38例。通过Radit检验,两组人群收取、支付肿瘤在线咨询金额之间不存在差异性(z=-0.576, P=0.565>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因为费用的多少是由个人的收入多少或在线咨询的服务效果决定的。如表35

35 两组人员收取、支付肿瘤在线咨询金额情况

不同人群

例数

收取、支付肿瘤在线咨询金额情况

 

10元以下

10-49

50-100

100元以上

线下人群

线上人群

441

489

111

106

183

221

111

124

36

38

0.495

0.505

注: P>0.05,与线下人群对照

4)两组人群医院推出相关医疗平台的接受情况分布

Fisher c2检验,两组人群对医院推出相关医疗平台的接受情况有差异(c2=7.288P=0.027<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线下人群愿意接受占77.2%,线上人群占81.0%,与线下人群对照,线上人群更愿意接受。见表36

36 两组人群医院推出相关医疗平台的接受情况比较ƒ

不同人群

例数

医院推出相关医疗平台的接受情况

愿意率(%

愿意

不愿意

线下人群

线上人群

合计

613

633

473

513

140

120

77.2

81.0

1246

986

260

79.1

注: P<0.05,与线下人群对照

3.2.4非患者与患者的结果分析

3.2.4.1 两组人员关于互联网医疗的结果分析

1) 两组人员互联网医疗了解情况比例比较

Fisher c2检验,患者组与非患者组对于互联网医疗的了解情况有显著性差异c2=5.051P=0.025<0.05),非患者组对互联网医疗了解情况占51.2%,患者组占42.9%,非患者组更加了解互联网医疗。首先,在互联网医疗平台关于肿瘤相关信息杂乱无章,还存在虚假信息,则患者主动去了解的少。其次,肿瘤患者主要的治疗手段是手术、放化疗,而这些必须是在医院完成,因此多数患者是直接从医院获取信息。如表37

37 两组人群互联网医疗了解情况比例比较 (ƒ

组别

例数

互联网医疗了解情况

了解率(%

不了解

了解

患者

非患者

合计

350

373

200

182

150

191

42.9

51.2

723

382

341

47.7

注:P<0.05,与患者对照

2两组人群互联网医疗相关内容了解情况

两组人群互联网医疗领域频数分布情况:受访的两组人群中大多数对健康教育、在线疾病咨询两方面有所了解,患者组分别占63.3%52.0%,非患者组分别占67.0%60.2%,而对于其他方面的领域了解少。Pearson卡方检验,两组人群了解互联网医疗领域频数比有显著性差异(c2=23.703P=0.001<0.01),与患者组相比,非患者组对疾病风险评估的更了解。如表38

两组人群互联网医疗应用频数分布情况:两组人群互联网医疗应用频数的分布主要集中在预约挂号类,患者组占88.3%,非患者组占77.5%,而其他方面的应用则使用偏少,经Pearson卡方检验,两组人群互联网医疗应用的选择频数具有显著性差异(c2=50.211P=0.00<0.01),在医学专业类、健康教育类、医疗机构自设类、网上购药类方面应用,非患者组多于患者组。如表38

两组人群希望互联网医疗服务提供频数分布情况:患者组健康自查指引的选择最多,占48.7%,其次为最新治疗方案46.0%,依次为出院随访39.3%、一体化服务36.7%、心理减压30.7%、医患教育27.3%、免费义诊23.3%,最新药物临床试验18.7%、对接海外医疗14.7%、对接高端私人门诊10.7%、对接商业保险8.7%;非患者组最新治疗方案的选择最多,占53.9%,依次为健康自查指引50.8%、出院随访47.6%、医患教育和一体化服务38.2%、心理减压32.5%、免费义诊28.8%、最新药物临床试验17.8%、对接商业保险15.7%、对接高端私人门诊14.7%、对接海外医疗14.1%,两组人群都比较希望提供的服务则是健康自查指引、最新治疗方案和出院随访方面。经过Pearson卡方检验,两组人群之间无差异(c2=15.626P=0.156>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如表38

两组人群互联网医疗优势频数分布情况:提高就医效率的优势在两组人群所占频数比最多,患者组占91.4%,非患者占91.3%,网上购药送药方便快捷优势,患者组占27.9%,非患者组占34.2%;收费项目详细优势,患者组占31.4%,非患者组占34.2%;享受更优质的医疗资源优势,患者组占28.6%,非患者组占27.7%;方便使用,人人可用优势,患者组占30.7%,非患者组占38.0%;经Pearson卡方检验,两组人群对互联网医疗优势频数比无差异(c2=3.814P=0.576>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如表38

38 两组人群互联网医疗相关内容频数表

 

互联网医疗相关内容

患者组

非患者组

频数

百分比(%

个案百分比(%

频数

百分比(%

个案百分比(%

 

互联网医疗领域

 

 

 

互联网医疗应用

 

 

 

 

互联网医疗服务提供

 

 

 

 

 

互联网医疗优势

健康教育

在线疾病咨询

疾病风险评估

远程会诊、治疗

电子健康档案

康复治疗

其他

总计

 

预约挂号类

在线咨询类

医学专业类

健康教育类

医疗机构自设累

网上购药类

可穿戴设备类

其他

总计

 

出院随访

最新治疗方案

最新药物临床试验

对接海外医疗

对接高端私人门诊

对接商业医疗保险

心理减压

健康自查指引

医患教育

免费义诊

一体化服务

总计

 

提高就医效率

网上购药、送药方便快捷

收费项目详细

享受更优质的医疗资源

方便使用,人人可用

总计

95

78

18

28

29

34

22

304

 

125

26

31

31

8

14

22

7

264

 

59

69

28

22

16

13

46

73

41

35

55

457

 

128

39

44

40

43

294

31.3

25.7

5.9

9.2

9.5

11.2

7.2

100.0

 

47.3

9.8

11.7

11.7

3.0

5.3

8.3

2.7

100.0

 

12.9

15.1

6.1

4.8

3.5

2.8

10.1

16.0

9.0

7.7

12.0

100.0

 

43.5

13.3

15.0

13.6

14.6

100.0

63.3

52.0

12.0

18.7

19.3

22.7

14.7

202.7

 

83.3

17.3

20.7

20.7

5.3

9.3

14.7

4.7

176.0

 

39.3

46.0

18.7

14.7

10.7

8.7

30.7

48.7

27.3

23.3

36.7

304.8

 

91.4

27.9

31.4

28.6

30.7

210.0

128

115

39**

41

45

31

7**

406

 

148

50

71**

71**

29**

43**

36

3

451

 

91

103

34

27

28

30

62

97

73

55

73

673

 

168

63

64

51

70

416

31.5

28.3

9.6

12.3

10.1

7.6

1.7

100.0

 

32.8

11.1

15.7

15.7

6.4

9.5

8.0

0.7

100.0

 

13.5

15.3

5.1

4.0

4.1

4.5

9.2

14.4

10.8

8.2

10.8

100.0

 

40.4

15.1

15.4

12.3

16.8

100.0

67.0

60.2

20.4

21.5

23.6

16.2

3.7

212.6

 

77.5

26.2

37.2

37.2

15.2

22.5

18.8

1.6

236.2

 

47.6

53.9

17.8

14.1

14.7

15.7

32.5

50.8

38.2

288

38.2

352.3

 

91.3

34.2

34.8

27.7

38.0

226.0

注:**P<0.01,与患者组对照

3)两组人群进一步了解互联网医疗结果分析

Fisher c2检验,两组人群进一步了解互联网医疗态度有显著性差异(c2=21.706P=0.00<0.01),患者组愿意率占72.0%,非患者组为86.1%,与患者组相比,非患者组更愿意进一步了解互联网医疗,因为患者组对互联网医疗的了解欠缺,医疗的核心力量又在医院,这更加导致患者组进一步了解互联网医疗的激情欠缺。如表39

39 两组人群进一步了解互联网医疗态度比较 (ƒ  

组别

例数

进一步了解互联网医疗态度

愿意率(%

愿意

不愿意

患者组

非患者组

合计

350

373

252

321

98

52

72.0

86.1

723

573

150

79.3

注:P<0.01 VS患者组       

3.2.4.2 两组人群对中医肿瘤的结果分析

1)两组人群对中医肿瘤防治知识的了解情况比较

Fisher c2检验,两组人群中医肿瘤防治知识的了解情况有显著性差异(c2=12.830P=0.00<0.01,具有统计学意义;患者组了解率为82.6%,非患者为71.3%与患者组相比,非患者组对了解中医肿瘤防治知识弱于患者组。对患者而言,关于自身疾病的治疗防治的了解都会比常人多。见表40

40 两组人员中医肿瘤防治知识的了解情况

组别

例数

中医肿瘤防治知识了解情况

了解率(%

不了解

了解

患者组

非患者组

合计

350

373

61

107

289

266

82.6

71.3

723

168

555

76.8

注: P<0.01,与患者组对照

2)两组人群中医药对肿瘤防治效果比较

由表41可知,患者组认为中医药对肿瘤防治有效率达到98.9%,线上人群为96.0%,经Radit检验,两组人员认为中医药对肿瘤防治效果方面是无差异(z=1.753, P=0.08>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41 两组人群中医药对肿瘤防治效果比较

不同人群

例数

中医药对肿瘤的防治效果

无效

有一定效果

非常有效

患者组

非患者组

350

373

4

15

288

306

58

52

0.513

0.487

注: P>0.05,组间比较

3.2.4.3两组人群对中医肿瘤互联网医疗的结果分析

1)两组人群中医肿瘤互联网医疗可行性分布情况

患者组认为中医肿瘤互联网医疗可行的为206例,不确定占114例,不可行占30例;非患者组认为中医肿瘤互联网医疗可行的为215例,不确定占134例,不可行占24例,大多数人认为是可行的。Radit检验,两组人员对中医肿瘤互联网医疗可行性分布无差异(z=-0.062, P=0.951>0.05)。首先,样本量不够,存在误差,再次,患者组对互联网医疗的了解不如非患者组,而非患者组对中医肿瘤防治知识的了解不如患者组,两者结合让人抱有不确定态度。如表42

42 两组人群对中医肿瘤互联网医疗可行性比较

组别

例数

中医肿瘤互联网医疗可行性

可行

不确定

不可行

患者组

非患者组

350

373

206

215

114

134

30

24

0.499

0.501

注: P>0.05,组间对照

2)两组人群一体化服务接受情况分布

患者组愿意接受一体化服务占65.4%,非患者组愿意接受占67.3%,经Fisher c2检验,两组人群对一体化服务的接受情况不存在显著差异(c2=0.281P=0.594>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43

43 两组人群一体化服务的接受情况比较ƒ

组别

例数

一体化服务费接受情况

愿意率(%

愿意

不愿意

患者组

非患者组

合计

350

373

229

251

121

122

65.4

67.3

723

480

243

66.4

注:P>0.05 ,与患者组对照

不愿接受一体化服务的两组人群主要考虑的原因分布情况:患者组认为的原因最多的是影响因素多,在线诊断低(51),其次是互联网的不安全性(49),再次是模式认同感低(46);而非患者组认为的原因最多的是互联网的不安全性(79),其次是药品监管和质量问题(67),再次是影响因素多,在线诊断低(63),Pearson卡方检验,了解到两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c2=42.107 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对报销制度不能实行、无明确国家政策支持、药物监管和质量问题、互联网的不安全性和多行业没有衔接,易存在差错的选择,两组之间存在差异,非患者组多于患者组。见表44

44 两组人员不接受一体化服务原因频数比较(ƒ,P

不同人群

不接受一体化原因

报销制度不能施行

不能建立良好的信任感

无明确国家政策支持

药物监管和质量问题

影响因素多,在线诊断低

互联网的不安全性

模式认同感较低

多行业没有衔接,易存在差错

患者组

非患者组

合计

34

50**

42

45

36

56**

42

67**

51

63

49

79**

46

48

17

46**

84

87

92

109

114

128

94

63

注:经Pearson卡方检验,c2=54.487d=8P=0.00<0.01

**P<0.01,与患者组对照

3)两组人群在线收取、支付费用情况

Fisher c2检验,在肿瘤在线咨询诊治时,两组人群在线支付费用情况存在显著性差异(c2=4.111P=0.047<0.05),患者组愿意率占71.1%,非患者组占64.1%,患者组更愿意支付咨询费用。如表45所示。

45 两组人员收取、支付肿瘤在线咨询费用情况

组别

例数

收取、支付肿瘤在线咨询费用情况

愿意率(%

愿意

不愿意

患者组

非患者组

合计

350

373

249

239

101

134

71.1

64.1

723

488

235

67.5

注: P<0.05,组间对照

   两组人群收取、支付肿瘤在线咨询金额分布情况:患者组愿意支付10元以下的人数为50例,11-49元为98例,50-10062例,100元以上为20例;非患者组愿意收取支付10元以下为60例,11-49元为104例,50-100元为71例,大于100元为23例。通过Radit检验,两组人群之间不存在差异性(z=-0.576, P=0.565>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如表46

46 两组人员收取、支付肿瘤在线咨询金额情况

组别

例数

收取、支付肿瘤在线咨询金额情况

 

10元以下

10-49

50-100

100元以上

患者组

非患者组

249

239

50

60

98

104

62

71

20

23

0.501

0.499

注: P>0.05,与患者组对照

4)两组人群医院推出相关医疗平台的接受情况分布

Fisher c2检验,两组人群对医院推出相关医疗平台的接受情况存在显著差异(c2=14.423P=0.001<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患者组愿意接受占70.6%,非患者组占82.3%,非患者组更愿意接受。见表47

47 两组人群医院推出相关医疗平台的接受情况比较ƒ

组别

例数

医院推出相关医疗平台的接受情况

愿意率(%

愿意

不愿意

患者组

非患者组

合计

350

373

247

307

103

66

70.6

82.3

723

554

169

76.6

注: P<0.05,与患者组对照

5)中医肿瘤互联网医疗可行性相关性分析

由表48可知,中医肿瘤互联网医疗可行性与是否为医务人员无相关性(P>0.05),与是否为线上人群和线下人群无相关性(P>0.05),而与互联网医疗的了解情况和中医肿瘤防治知识的了解情况有相关性(P<0.01),呈正相关。互联网医疗的了解情况与是否为医务人员和是否为线上人群具有相关性(P<0.01),呈负相关,中医肿瘤防治知识的了解情况与是否为医务人员、是否为处于线上或线下和互联网医疗的了解情况有相关性(P<0.01)

48 中医肿瘤互联网医疗可行性相关分析

 

医务人员和非医务人员

线下人群和线上人群

互联网医疗的了解情况

中医肿瘤防治知识的了解情况

中医肿瘤进入互联网医疗的可行性

医务人员和非医务人员

 

线下人群和线上人群

 

互联网医疗的了解情况

 

中医肿瘤防治知识的了解情况

 

中医肿瘤进入互联网医疗的可行性

1

 

 

-0.154**

 

-0.125**

 

 

-0.155**

 

 

0.051

 

 

 

 

1

 

-0.290**

 

 

-0.089**

 

 

-0.029

 

 

 

 

 

1

 

 

0.220**

 

 

0.083**

 

 

 

 

 

 

 

 

 

1

 

 

0.168**

 

 

 

 

 

 

 

 

 

 

 

1

注:相关性,**P<0.01

3.3 结论

一、医务人员比非医务人员、非患者比患者更了解互联网医疗,同时在医务人员、线上人群中互联网医疗的了解是与学历相关的,而在非医务人员、线下人群中是与年龄、学历相关。考虑到医学的特殊性,医务人员本身对医疗的了解,因此只需要借助互联网平台是很容易进行相关了解的,而非医务人员大多数是在自身健康出现问题的时候才会进行相关了解,且18岁以下的非医务人员对自己健康的管理大多是通过父母,再者他们出现不适的时候大多数是在父母的协同下选择面对面诊疗,而大多数年龄偏大的非医务人员对互联网的操作熟练度是相对较差的,故而对互联网医疗的了解也是限制的,目前互联网用户以1840岁年龄段为主要群体,大约超过70%,并向低龄化倾斜,同时可知学历越高对事物的了解和接受也越快,互联网用户学历是以中等教育程度的群体为主要,且在向两边倾斜[70]。因此对低学历和大龄、低龄人群进行互联网医疗的宣教是十分重要的。

二、互联网医疗领域:疾病咨询、健康教育两个方面现已被广泛了解,而互联网医疗领域其他方面了解程度不理想,可以看出现在互联网医疗的发展领域并不齐全,加强对其他方面领域的投资和宣传是十分必要。并且在疾病咨询和健康教育两个方面,医务人员比非医务人员、线上人群比线下人群更了解;在疾病风险评估领域,医务人员比非医务人员、非患者比患者更加了解;在远程会诊治疗领域,医务人员比非医务人员、线上人群比线下人群更了解,在电子健康档案领域,医务人员比非医务人员更了解。医务人员对互联网医疗了解占有很大优势,而肿瘤患者对互联网医疗的领域了解都弱于其他组,虽然肿瘤患者的手术、放化疗治疗是需要在医院进行,但是在非住院期间和偏远地区,无论从患者角度还是医生角度来说,双方随时掌握病情变化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加强对肿瘤患者的宣传是非常必要的,同时医务人员在发展自身巨大优势的前提下,主动借用互联网医疗平台,对患者进行服务,有医生带动患者,共同促进互联网医疗的发展。

三、互联网医疗应用:预约挂号类应用现种类繁多,目前各大三甲医院基本实现网上预约挂号,而其他方面应用相对而言偏少。在线咨询类应用,医务人员多于非医务人员、线上人群多于线下人群;医学专业类应用,医务人员多于非医务人员、线上人群多于线下人群、非患者组多于患者组,健康教育类应用,非患者多于患者,而在医疗机构自设类和网上购药类应用,医务人员多于非医务人员,非患者组多于患者组,线下人群和患者组接触使用互联网医疗应用是狭窄的,应该调动积极性,同时对其做好引导,多方面接触互联网应用,加深对互联网医疗的了解和兴趣,主动去关注自身健康教育,让肿瘤患者更加方便了解肿瘤预防和治疗。

四、希望互联网医疗服务提供主要是在出院随访、最新治疗方案、健康自查指引方面,这是互联医疗发展需要注意的地方,只有满足了大家希望,才能吸引更多的人去了解和使用。同时不同人群对其服务提供还是有不同的:医务人员比非医务人员、线上人群比线下人群更希望互联网医疗提供在最新药物临床试验、对接高端私人门诊、对接商业医疗保险、医患教育、免费义诊和一体化服务方面服务,而肿瘤患者更多是希望提供最新治疗方案和医患教育,这是因为肿瘤的特殊性,治疗时间长,难以治愈,痛苦多等特点,非患者更多的是希望提供健康自查指引服务,任何疾病的预防都是非常重要的,肿瘤疾病更是如此。

五、84.0%的受访人数都愿意进一步了解互联网医疗,互联网医疗虽然是新型医疗,但是其给医疗带来的优势是有目共睹的,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认可并且对其进一步发展是非常看好的,其中医务人员比非医务人员、线上人群比线下人群、非患者比患者更希望进一步了解互联网医疗。

六、81.4%受访人对中医肿瘤防治知识是了解的,现在肿瘤的发生率逐年升高,对肿瘤防治知识的了解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时国家加强对中医药的支持,对中医肿瘤防治的特色的了解更是非常必要的。不同人群对于中医肿瘤防治知识的了解也是存在差异的。医务人员比非医务人员、线下人群比线上人群、患者比非患者更加了解中医肿瘤防治知识。通过浏览众多互联网医疗网站和APP,发现对于中医肿瘤的防治知识是非常少,并且是杂乱无章的,主要也就是一些基本的预防知识,目前互联网医疗中拥有系统全面的中医肿瘤防治知识还是空白的,这是为中医肿瘤进入互联网医疗提供了一个好的机会。

七、59.6%受访人数认为中医肿瘤互联网医疗是可行的,在目前互联网医疗发展的大好势头下,在中医肿瘤防治知识被广泛了解的情况下和国家政策的支持,中医肿瘤进入互联网医疗是必然的。并且,中医肿瘤互联网医疗可行性与是否为医务人员、是否为线上人群无相关性,仅与互联网医疗的了解情况和中医肿瘤防治知识的了解情况相关。因此,在形成和发展中医肿瘤互联网医疗的重要工作是要加大不同人群对中医肿瘤防治知识和互联网医疗的了解。然而,互联网医疗的了解情况和中医肿瘤防治知识的了解情况则与是否为医务人员和是否为线上人群有关,在医务人员在这两方面都占有优势,因此,汇集专业医生,调动其积极性,从而促进“以医带患”,让更多人了解互联网医疗和中医肿瘤防治知识,加大中医肿瘤互联网医疗的可行性。

八、通过调查可知不接受一体化服务的原因中最为主要的是考虑互联网的不安全性、影响因素多,在线诊断低和药品监管质量问题。在互联网医疗的发展进程中,一体化服务是必然环节,了解群众所担心,不断改善和完善,这样互联网医疗的发展才会更加顺利进行。

九、对于医院推出相关医疗平台,医务人员比非医务人员、线上人群比线下人群、非患者比患者更愿意接受使用。可知患者对此平台接受度是非常弱的,患者是非常依赖医院和医生的,因此医院和医生必须发动主动性,让患者充分了解,“医院”和“医生”是可以长伴身边。 

第四章 中医肿瘤互联网医疗模式的探索

诊断

根据目前已有的中医肿瘤互联网医疗的运营模式,借鉴代表性互联网医疗的运营模式,结合不同人群的需求和当前中医肿瘤和互联网医疗的现状,探索中医肿瘤互联网医疗的运营模式。

预防 

防癌知识教育

防癌检查网点链接

健康管理

硬件软件

自诊

导诊

垂直轻问诊平台

在线医患交流、在线预约挂号、在线支付

 

 

检查

CT、病理等检查、四诊信息收集

面对面收集四诊信息

文本框: 险企与药企的合作 

 

 

 

 

 

 

 

 


通过问诊、视频、照片、电话、脉诊可穿戴设备等途径收集数据

治疗:手术、化疗、放疗等

         录入

中医治疗  

                          录入  

                 

中医四诊信息收集平台

 

             

医生、医院建立、共享数据

个人健康管理档案

                         

药物治疗

康复

开药、取药、在线支付、送药闭环服务

中医非药物特色治疗

康复指导

药物指导

建立数据、共享数据

肿瘤饮食、运动、心理健康、中医外治等

复诊

健康管理

在线复诊提醒、预约挂号、检查、在线复诊

建立康复中心,进行心理、运动、音乐、饮食

在线咨询、用药反馈、药物销售

生活习惯监测、体检报告,自身症状反馈

 

文本框: 更新个人健康档案,指导治疗 

 

 

 

 

 

   

 


9 中医肿瘤互联网医疗模式

4.1模式建立

该模式的建立主要是以就医流程顺序建立,重度垂直的闭环模式。

4.1.1预防方面

肿瘤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对肿瘤的防治是极其重要的。在预防方面,则建立防癌知识教育系统,该环节应由医院或医生以专业的角度进行防癌知识的宣讲,可对肿瘤发病危险因素、好发人群、常见肿瘤的种类、发病症状、排查手段、正确的治疗方案和预防措施进行教育普及,让更多的人能够理性的认识肿瘤和预防肿瘤。同时,定期防癌检查是非常重要的手段,则可以与线下医院达成合作关系,链接医院,预约检查。

4.1.2 诊断方面

这一版块的建立可以借鉴春雨医生的模式,用户可以借助轻问诊模式完成简单的疾病咨询,如果有进一步疑问和就诊意向,可以在线与医生沟通,预约挂号,导诊安排医院和医生,进行相关检查后进行诊断。在这平台招募的医生是要求从事肿瘤专业或中医专业,并且通过可信度考察,做到平台中的每个医生的信息真实可靠,不夸张,实事求是。对要求和可行中医药治疗的患者,我们要进行四诊的采集,这是此模式的难点之一。本研究对于四诊信息的收集采取了两种途径。一种是面对面的收集,这是最传统也是最可靠的收集方式,患者可通过此平台找到合适的医生进行面对面的诊治,然后由该医生对四诊信息进行收集和输入,建立患者的个人档案,传至平台数据库进行保存,或者与医院合作,在病人完成就诊时,医院建立档案数据后可同时分享至此平台。另一种方式是在线进行收集,这是一种新型途径。望、问诊可通过视频、照片、电话等方式完成,而闻诊在听声音可以判断,而闻气味则需要患者自己或家人的协助,切诊则是相对困难,不过可以借助可穿戴设备,或者医生可以应用通俗易懂的言语来描述脉诊,让患者掌握基本的脉象。虽然在线收集脉诊资料在一定程度上没有直接诊脉来的直观,但是脉诊固然重要也要结合多方面收集的资料来诊治。

4.1.3 治疗方面

首先,医生要给出患者合理规范的治疗方案。其次,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在大数据时代,医疗资源共享会成为以后发展趋势,故保证数据的安全性是重要问题。最后根据所收集的数据进行辨证论治,中医肿瘤治疗方法很多,药物治疗我们可以借鉴康美智慧药房模式,形成闭环式服务,而音乐、饮食、运动等疗法,则可以把相关视频、照片、资料等载入平台中,让患者接受治疗。考虑到初诊时,通过面对面线下诊治,收集到的档案数据可靠性高,对脉诊医生也有一定的了解,再者肿瘤疾病是一种慢性,在病情稳定和无特殊变化阶段,患者的脉象是无明显变化的,故在线下初诊后建立好个人档案,则患者的复诊、随诊更加便捷可靠。

4.1.4 康复方面

肿瘤病人的康复治疗是极其重要的,很多病人在接受手术及放化疗等治疗后,在面对现代医疗环境,并不能长期住院治疗,则院后的康复治疗是尤为重要。在对不同人群进行调研的同时,研究结果显示对互联网医疗的康复治疗领域涉及少,然而在希望互联网医疗提供服务当中院后随诊是选择频数最高的。因此建立康复中心,告知基本康复和护理操作,同时中医肿瘤的非药物治疗在康复阶段也是适用的。中医治疗是长期过程,中药服用也是长期过程,因此患者可以通过医患交流平台,向医生反馈用药情况和用药后的变化;根据个人健康档案,来安排患者复诊时间,进行复诊预约和检查安排;最重要的是健康管理,肿瘤病人在康复阶段,生命体征的监测是必不可少的,随时了解自身变化。在这康复过程中,根据各项指标动态随时对个人档案资料进行更新,能让医生能够及时根据变化进行治疗方案的调整,打造网络上的“辨证论治”。

其实无论在哪个阶段,个人健康档案的建立是非常重要的,对患者的诊治既是记录本也是参考书,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了,医疗资源共享是必然的趋势,因此建立好一份好的健康档案是至关重要的。

4.2 盈利模式

中医肿瘤互联网医疗模式建立,不光只有患者、医生和医院,还有药企和险企的合作。盈利模式主要还是通过患者、医院、药企和险企收费。向患者收费是医患双方完成咨询后,支付的挂号费、咨询费归医生所属,支付的药费归于药企,其中会从中抽取处方费归医生所有;而向医院收费主要是软件销售费;而险企收费则是减少赔付支出费用从而得到盈利,药企则是通过基于流量的广告费用和基于数据的精确化推送费用。

10 中医肿瘤互联网医疗盈利模式

第五章 讨论

1互联网医疗行业正处于“春秋战国”时期,各方诸侯(医院和企业)都在“跑马圈地”,“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最终是“诸侯割据”,还是“秦王扫六合”实现大一统,还无法定论。把互联网医疗和传统医疗有机融合,形成标准化规范,创建新型、完善的互联网医疗模式和体系,才能更好的为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才能称之为“互联网医疗”。

2互联网医疗不是简单的线上医疗与线下医疗的合作对接,不管以谁为主体,都应该将两种模式的有机融合,相辅相成,互联网医疗与实体医疗的有机结合是互联网医疗的必由途径,不存在谁消灭谁的问题,二者是并存互利、缺一不可。互联网医疗不能完全代替医院的功能,没有实体医院的互联网医疗只能停留在咨询、卖药和简单看病,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方位医疗。反之,落后于互联网的医院发展空间有限,没有互联网的医院也是无法生存的。从而可知,无论互联网医疗采取哪种服务,线下医院和实体药房都是必须存在的。互联网医疗的发展具有巨大潜力,如何积极有效的开展这则值得大家深思和实践的。

3、中医肿瘤互联网医疗应该是以互联网医疗为载体,融合传统中医肿瘤理论和实践,对肿瘤患者进行中医健康教育,在线中医咨询,中医医疗信息查询、中医康复治疗、远程中医会诊治疗等全方位的服务。在这些服务中,健康教育、在线咨询、诊治等方面是有涉及的,但都是穿插在各种互联网医疗当中,所占领域少,且相关中医肿瘤信息杂而乱。如若中医肿瘤互联网医疗的形成,就可以把中医肿瘤类的相关知识汇总,让寻求中医治疗的肿瘤病人有一个针对性强的互联网医疗平台,完成患者的寻医梦。

4、中医肿瘤互联网医疗的开展应循序渐进,不冒失激进,应分阶段性推进,带动中医肿瘤互联网医疗不断完善,走向成熟阶段。考虑现在互联网医疗发展规模不成熟、医学自身发展规律和技术政策等限制,中医肿瘤互联网医疗的建设不能一蹴而就,分阶段进行是一个适当的方法。第一阶段重点进行中医肿瘤的健康教育、中医肿瘤医疗信息查询和中医肿瘤的疾病咨询,改变患者就医理念和习惯。第二阶段重点就是优化就医流程。这流程在目前互联网医疗中已开展,成效显著,改变患者就医体验。第三阶段重点中医肿瘤的康复治疗。基于肿瘤病人手术、放化疗后等副反应大,心理压力大、肢体功能的恢复等原因,肿瘤疾病的院后康复治疗是十分的重要。中医特色的肿瘤康复治疗是种类多样的,在互联网医疗上发展中医肿瘤防治的特色。第四阶段重点是重度垂直闭环服务。中医的四诊是诊病的基础,但是现在医学的发展,我们可以借助多种手段和方式来收集所需资料,改变中医肿瘤的诊断模式。最终共同促进中医肿瘤互联网医疗的发展和成熟。

5、目前中医肿瘤互联网医疗处于雏形状态,并不能算真正的中医肿瘤互联网医疗,但从互联网医疗发展趋势来看,领域的细分化是下一步的发展计划,中医肿瘤互联网医疗的形成是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同时,通过调研可知大多数人还是认为中医肿瘤互联网医疗是可行的,对于持有不确定态度的人,了解原因,“对症下药”,对他们进行宣传和讲解时,潜在用户激发好奇心,敢于尝试,从而加大人们对中医肿瘤互联网医疗的了解。中医肿瘤进入互联网医疗是一大重要的挑战,中医肿瘤互联网医疗的可行性能把中医肿瘤的防治理念提升到一个新高度,打破了传统肿瘤病人寻求中医治疗的限制。

6、中医肿瘤互联网医疗的形成和发展不应该一味的在线进行,脱离线下实体资源,这是不可行的,线下医疗和实体医疗资源是中医肿瘤互联网医疗的物质基础,必不可少。中医肿瘤互联网医疗与线下医疗是紧密相连的,对传统中医肿瘤的治疗的创新,可实现医疗资源的优质配置,同时也促进险企和药企的加入,让中医肿瘤互联网医疗的发展得到更多的推动。假如脱离了这些,中医肿瘤互联网医疗只是“纸上谈兵”,想进一步发展是困难重重的。

7、经过调研可知肿瘤患者希望互联网医疗能够提供最新治疗方案和医患教育,这与肿瘤的特殊性有关,而普通群众更多的是希望提供健康自查指引服务,任何疾病的预防都是非常重要的,肿瘤疾病更是如此。因此,通过建立中医肿瘤互联网医疗,让肿瘤患者了解最新医疗资讯、中医非药物特色治疗,也让普通人群了解肿瘤,对自己身体健康达到重视。

8、大部人是通过医生和网络两种途径来获取中医肿瘤知识,因此可知这两种途径是非常方面、快捷和适合大多数人群的。医生不仅在线下对患者进行相关教育指导,还可以在互联网上进行教育指导,两者的结合,促进中医肿瘤知识更加方面快捷的传播,是中医肿瘤知识普及的有效手段,也是中医肿瘤互联网医疗里面重要的组成部分,让更多专业医生借助次平台对患者和普通人群进行相关知识的宣教。同时,还可以借助这个平台,多方面的开展中医肿瘤的防治,让患者获取更多可靠的中医肿瘤防治知识。

9、中医肿瘤互联网医疗是可行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在这个平台上只能进行中医治疗,它是以中医肿瘤防治为主要特色,多方面结合的平台。我们则需要从专业的角度出发,对于需要手术、放化疗的患者进行正确的建议,并导诊到相对应的线下医院,以病人为中心。

10、中医肿瘤互联网医疗的建立,对于患者来说,更加详细系统的了解中医肿瘤防治知识,能够在这个平台得到一个整体的就诊流程,可促使自己主动接触并使用,做自己的医生和管理自己的健康,快速便利地享受到优越的医疗服务。对于医生来说,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打破观望状态,加大投入,全面深入了解互联网医疗,了解中医肿瘤互联网医疗,提高自身专业素养,更好的服务患者,真正做到以病人为中心。对于医院及企业来说,形成一个以中医肿瘤专业的互联网医疗,通过线上和线下进行四诊信息收集,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形成数据库,达到数据的共享,打破医院与医院之间的隔阂,肿瘤病人可以避免过度检查和治疗,让患者的费用用在刀刃上。这是一个有巨大潜力的市场,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改善医患关系,是互联网医疗发展的具体化。

11、从多个层面提出了中医肿瘤互联网医疗发展前景,为中医肿瘤互联网医疗的进一步探索提供了证据。借鉴已有模式,扬长避短,了解不同人群的需求,采用重度垂直模式进行探索,形成了一条完整的就诊链,为中医肿瘤的发展做一份贡献。

本研究还是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1)本研究调查对象范围小,并不能代表整个医务人员和非医务人员的态度,样本数据不够充分,如若以后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将继续扩大样本量力求获取真实且丰富的研究资料。

(2)尽管选取的个案对象是我国发展较好互联网医疗企业之一,但也不能够代表整个互联网医疗行业。应在今后的研究中选取多个网站,检验本论文的研究成果。

(3)本研究对中医肿瘤互联网医疗的模式探索只是建立在现有互联网医疗现状的情况下设计,是一种理论的建设,尚未实践,应随时了解互联网医疗的最新动态,不断完善本研究模式,力争能够实践运用。

4)本研究范围大多数是从患者、医生角度出发,而互联网医疗涉及面广,是多学科的综合,具有复杂性、交叉性和综合性,本人能力有限,研究的范围及收集的数据等有漏洞。未来的研究会多做这方面的了解和探索。

综上所述可知,完善的互联网医疗模式和体系初现雏形,随着互联网医疗被大家熟知和接受使用,中医肿瘤防治知识宣传有力到位,两者巧妙的有机结合在一起,中医肿瘤互联网医疗是可行的。无论是以谁为主体发展,采取哪种模式,必然要走向线上和线下融合的道路,这样才能长久走下去。中医肿瘤互联网医疗的探索是对互联网医疗发展的一次创举,也是中医肿瘤事业发展的一次突破。随着互联网医疗的发展进步和日益完善,不断解决出现的问题和不足,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各行业和各人群的参与下,中医互联网医疗的发展也会随之完善,进而成熟,找到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为肿瘤病人提供一个满意的平台。 

 参考文献

[1]人民网.互联网+中医成发展新方向 中医药企业率先布局[EB/OL].[ 2016-11-03].http://fj.people.com.cn/n2/2016/1103/c376276-29250746.html.

[2] 周岱翰.论中医肿瘤学的历史、现状与未来[J].世界中医药,2007,1,(2).

[3] 周岱翰.中医肿瘤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601-05.

[4] 王雄文,林龙,李佩华,贺凡,周岱翰. 周岱翰诊治肿瘤的中医学术思想探讨[J].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04:762-764.

[5]饶 斌,余 功,谢 斌,方 园,刘红宁.肿瘤的发病特点及其阴虚病机归属初探[J].时珍国医国药,2015,26(6):1435.

[6]李忠,刘耀.从“癌状态论”谈中医肿瘤临床思路与创新科研[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 (2): 5-8.

[7]卢秀梅.李岩防治种瘤学术思想及岩龙胶囊对Lewis肺癌的作用[J].广州中医药大学,2013,5:1.

[8]李彦知,杨建宇,翰蕊珠,.关于中医肿瘤临床康复运用自然疗法的思[J].2009年国际中医药肿瘤大会:357-358.

[9]朴炳奎.对中医肿瘤个体化治疗的思考[J].第三届国际中医、中西医结合肿瘤学术交流大会既第十二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肿瘤学术大会.

[10]逯敏,李柳宁,刘柏,.中医肿瘤体质与癌病预防的相关探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 (20): 3635-3636.

[11]刘展华.中医肿瘤学家周也?翰教授学术思想、临床经验研究[J].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10.

[12] 李天舒.我国癌症谱呈现新特点[N].健康报,2010-05-28(1).

[13] 陈万青,郑荣寿,张思维,曾红梅,左婷婷,贾漫漫,夏昌发,邹小农,赫捷. 2012年中国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分析[J]. 中国肿瘤,2016,(01):1-8.

[14]kdy2000.2015年中国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分析数据发布[EB/OL].[ 2016-1-28].http://www.360doc.com/content/16/0128/12/29439365_531206996.shtml.

[15]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Sectiong of cancer information [DB/OL].GLOBOCAN.2008.2011-9-28. http://globocan.iarc.fr/factsheets/populations/factsheet.asp?wno=900.

[16] 王明瑞,张金洋. 重量级报告!2015中国癌症统计数据(全文)[EB/OL].[ 2016-9-1]. http://mt.sohu.com/20160901/n467215054.shtml.

[17] 卫生部.全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规划纲要(2005-2010)[R].北京:卫生部,2004.

[18] 陈斌.殷善开.鼻咽癌的病因和流行病学状况[J].中国全科医学.2002,5(4):262-264.

[19] Shi J,Zhu L,Liu S,et al.A meta-analysis of case-control studies on the combined effect of hepatitis B and C virus  infections in causing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in China(J).Br J Cancer,2005,92(3):607-612.

[20] 张华.癌症是可以控制的慢性病[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15.1021.

[21]周宜强.中医肿瘤学科发展报告[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81月第161.

[22] 李忠,刘耀,李洁,尤玉琢,黄佳琴,李文明. 中医肿瘤学科现状分析与发展思路[J]. 中医学报,2010,(01):10-16.

[23] 周宜强,王黎军. 中医防治肿瘤的现状及肿瘤学科的发展思路[J]. 世界中医药,2007,(05):259-262.

[24] 周宜强. 突出中医特色优势确立肿瘤诊疗标准[J]. 中医药管理杂志,2009,(02):124-126.

[25] 足羽. 如何定义新型医疗服务,移动医疗有哪些商业模式?[DB/OL].[2015-03-29]. http://www.huxiu.com/article/110834/1.html.

[26]  Dwyer TF. Telepsychiatry : psychiatric consultation by in-teractive television[J]Am J Psychiatry1973,(130):865-869.

[27]傅征,连平.远程医学[J].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

[28]任行.国外移动医疗体系发展现状[J].中国 数字医学,2013,8(4):95_97.

[29]Sweet HA, Holaday BA, Leffell D. Teleraedicine: dehvef-ing medical expertise across the state and around the world[J].ConnMed>1995? (59): 593 - 602.

[30] Bedner J, Wykypiel H, Wetacher G. First Experiences with the da Vinci Operating Robot in Thoracic Surger [J].Surg,2003, (75) : 569 -571.

[31] Eric page,Serge Cazeau,Philippe Ritter.Physiological approach to monitor patients in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application of a new implantable decive-based system to monitor daily life activity and ventilation[J].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2007.

[32]汪鹏,吴昊. 国内外移动互联网医疗应用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探讨[J]. 中国数字医学,2014,01:8-10.

[33] 博泰典藏网.互联网医疗深度报告[EB/OL].[ 2015-12-16].http://www.btdcw.com/btd_9op1z71iqk9sc9k3qcyl_1.html.

[34] 中国传媒大学互联网医疗中国会.reMED 2015中国互联网医疗发展报告[EB/OL].[ 2015-01-31].http://www.cn-healthcare.com/article/20150131/content-469732.html.

[35] 宫晓冬. 互联网医疗蓝皮书 中国互联网医疗发展报告(2016[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36]文档下载.以春雨医生为例分析互联网医疗报告[EB/OL].[ 2015-12-16].http://www.wendangxiazai.com/b-941b464c192e45361066f5ae.html.

[37] 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国内外移动医疗技术及产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http://doc.xuehai.net/s510f61e1a9a586e9062e22a5.html,2015-1.

[38]赛柏蓝.生物谷.互联网医疗行业深度报告[EB/OL].[ 2014-08-04].http://www.bioon.com/industry/mdnews/601402.shtml.

[39] 王方琪. 中国保险报·中保网.互联网医院挤爆银川[EB/OL].[2017-03-22].http://shh.sinoins.com/2017-03/22/content_226611.htm.

[40] 黄静. 我国医药电商模式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4.

[41] 生物谷.移动互联的最后一座金矿——互联网医疗[EB/OL].[2014-07-11].http://www.bioon.com/industry/reviews/600325.shtml.

[42] 陈玲. 九安医疗与新华医疗投资价值对比分析[D].厦门大学,2014.

[43]丁保祥. 丁香园:挟医生以动医疗[J]. 商界(评论),2015,02:124-127.

[44] 李东方. 中国可穿戴设备行业产业链及发展趋势研究[D].广东省社会科学院,2015.

[45]牛金霞.挂号网:重塑医疗圈的三步走[J].浙商,2014,(24):78-80.

[46]崔宝善,徐承祥,裴波.老干部健康现状分析及保健对策[].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08,10(5):384-385.

[47]中国新闻网.腾讯糖大夫2.0版开创“互联网+医疗金融”新模式[EB/OL]. [2015-11-20].http://www.chinanews.com/it/2015/11-20/7633343.shtml.

[48]刘乐平.三问互联网医疗 探寻解决“看病难”新路,浙江日报,[Online].Available: http://zj.zjol.com.cn/news/209607.html. 2015-11-20.

[49]博泰典藏网.互联网医疗深度研究报告.[2015-12-16].http://www.btdcw.com/btd_9op1z71iqk9sc9k3qcyl_1.html.

[50] 中国青年网.互联网+”将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重要机遇[EB/OL].[2015-03-05]. http://news.youth.cn/gn/201503/t20150305_6504274.htm.

[51] 赛柏蓝.互联网医疗行业深度报告[EB/OL].生物谷. [2014-08-04].http://www.bioon.com/industry/mdnews/601402.shtml.

[52]李国琦.2014年移动医疗市场分析报告[EB/OL].[2014-11-29].http://www.sootoo.com/content/534034.shtml.

[53] 新华社. 2014中国互联网医疗市场规模已达113.9亿[EB/OL]. [2015-01-05].http://news.hc3i.cn/art/201501/32377.htm.

[54] 医药网. 中国医药物资协会.2014中国医药互联网发展报告[EB/OL].[2015-12-16]. http://news.pharmnet.com.cn/news/2015/02/04/414179-3.html.

[55]王晶,朱慧颖. “互联网+医疗重构医疗五大产业链的分析[J]. 互联网天地,2015,08:1-5.

[56]健康界.2015互联网医疗大会召开 聚焦"互联网+医疗"[EB/OL].[2015-11-13].2015年互联网医疗大会.http://www.cn-healthcare.com/article/20151113/content-479662.html.

[57]文档下载.2015医疗事业部移动医疗研究报告[EB/OL]. http://www.wendangxiazai.com/b-f4bef4f201f69e3142329439.html.

[58] 陈金雄.互联网+医疗健康 迈向5p医学时代[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11119.

[59] 胡玉宁,金新政. 我国网络医疗信息服务的特征及模式分析[J]. 医学信息,2008,05:584-586.

[60]李洪磊.王 强.我国互联网医疗服务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中 国 管 理 信 息 化,20159月第18卷第17.

[61]健言.银川互联网医院“叫停”内情[EB/OL].[2017-4-14].http://www.weixinnu.com/article/58f0786e980586306ce65af8.

[62] 博泰典藏网.互联网医疗深度研究报告:重度垂直 闭环为王[EB/OL].[2015-12-16].http://www.btdcw.com/btd_3g5qr1csv23xy6q95j9p_1.html.

[63] “互联网中医”四大模式浮现,创业热跟不跟?[EB/OL].[2015-10-14]. http://tech.sina.com.cn/i/2015-10-14/doc-ifxirwnr7005110.shtml.

[64] 曾荣华,周露,彭珊. 中医互联网医疗O2O模式的发展与思考[J].亚太传统医药,2016,11:12-21.

[65] 沈鹏悦,耿蕊,寿文静,班粼娟,卢乃杰,李瑞锋. 中医移动医疗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 智慧健康,2016,(10):29-33.

[66] 方林. 传统中医网络诊疗是否可能——对卫生部《互联网医疗卫生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第四条的质疑[J].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8,02:19-22.

[67] 陈白. 我国将推动互联网+”中医医疗[J]. 吉林医学信息,2016,(02):4.

[68]中商情报网. 国务院:推动互联网+”中医医疗[EB/OL].[2016-2-15]. http://www.askci.com/news/chanye/2016/02/15/154053gp3a.shtml.

[69] 廖磊. 我国互联网医疗创新的模式研究[J]. 科技和产业,2016,(11):103-109.

[70] Giveon S,Yaphe J,Hekselman I,et al,The e-patient:a survey of israeli primary care physicians¢ responses to patients¢ use of online information during the consultation.Isr Med Assoc J.2009 Sep

;11(9):537-41.

[71]戴菲菲. 网络环境下医患关系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4.

[7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7-01-22]. 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701/t20170122_66437.htm. 

   

中医肿瘤互联网医疗可行性调查问卷

尊敬的女士/先生:您好!请您抽出几分钟时间认真、如实填写问题答案,此问卷调查问题及结果仅供学术论文课题研究所用,所有问卷信息都将保密。感谢您的合作!

1、您的性别是

 ○ 男                         ○ 女

2、您的职业是

 ○ 专业技术人员    ○职员            ○工人      ○ 个体商户      ○ 学生

 ○ 国家公务员      ○ 企业管理人员   农民      ○ 自由职业者    ○ 其他

3、您的年龄是

  18岁以下      19-39      40-60      60岁以上

4、您的学历是

 ○ 初中及以下    ○ 高中或中专    ○ 大学本科或大专   ○ 研究生或研究生以上

5、您对互联网医疗了解的程度(了解转第6-9题,不了解转第10题)

 ○ 不了解            ○ 了解

6、您所了解或熟悉的互联网医疗领域 (多选题)

  □ 健康教育        □ 在线疾病咨询            □ 疾病风险评估

  □ 远程会诊、远程治疗     □ 电子健康档案     □ 康复治疗      □ 其他____

您接触过互联网医疗应用有哪些 (多选题)

□ 以预约挂号为代表的应用:挂号网      □ 以咨询为代表的应用:春雨医生

□ 以医学专业为代表的应用:丁香园      □ 以健康教育为代表的应用:39健康网  

□ 医疗机构官方自设网站:12320网站    □ 以网上购药为代表的应用:健客网

□ 监测生命体征的可穿戴设备            □ 其他 ____________

8、您希望通过互联网医疗提供怎么样的服务? (多选题)

 □ 出院随访    □ 最新治疗方案     □ 最新药物临床试验    □ 对接海外医疗

□ 对接高端私人门诊  □ 对接商业医疗保险   □ 心理减压    □ 健康自查指引   

□ 医患教育    □ 免费义诊      □ 咨询、诊治、购药及送药上门等一体化服务

9、您认为与传统医疗相比,互联网医疗有哪些优势? (多选题)

□ 不用排队、挂号,节约看病时间,提高就医效率   □ 网上购药、送药上门便捷         

□ 就医过程更透明,收费项目更清晰          □ 可以更方便的享受更优质的医疗资源

□ 使用方便简单快捷,人人可用,人人会用      

10、您是否有兴趣了解或进一步深入了解互联网医疗

 ○ 是                        ○ 否

11、您对肿瘤防治知识了解程度是

 ○ 不了解          ○ 了解        

12、您认为中医药对于肿瘤的防治是否有效?

 ○ 完全没有效果        ○ 有一定效果        ○ 非常有效

13、您认为中医肿瘤进入互联网医疗是否可行?

 ○ 可行               ○ 不确定             ○ 不可行

14、如果肿瘤疾病的中医治疗实现在线咨询、诊治、在线购药及送药上门等一体化服务,您是否愿意使用?(愿意—16题,不愿意—15题)

 ○ 愿意                     ○ 不愿意

15、您不愿意接受一体化服务的原因是 (多选题)

□ 医保、社保等报销制度不能在互联网医疗平台施行

□ 医生与患者不能建立良好的信任感

□ 无明确国家政策支持,国家监管力度不足

□ 网上售药监管力度不足,药品质量不能保证

□ 在线诊治影响因素多,不相信医生的诊治,诊断可行度低    

□ 存在大量医学、药学等虚假信息,互联网存在不安全性      

□ 大家对这种模式认同感较低

□ 医院、药企、险企等多行业没有衔接,容易存在差错        

16、如果患者在线进行肿瘤疾病咨询或诊治,您是否愿意支付费用?(愿意17题,不愿意18题)

 ○ 愿意                     ○ 不愿意

17、对于肿瘤在线咨询诊治,您愿意支付多少费用?

  10元以下       11-49        50-100        100元以上

18、如果医院推出手机应用平台,提供挂号、咨询、付费等医疗管理过程及个人健康档案管理等功能,您是否愿意使用?

 ○ 愿意           ○ 不愿意             

 

 

 

 

6.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肿瘤咨询在线网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sitemap - 网站导航 - 进站必读 - 招纳义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