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肿瘤咨询在线 >> 文章中心 >> 预防癌症 >> 正文

砷致癌可因“细胞通讯”障碍起

更新时间:2005-4-12 9:42:24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可选字体【
  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无机砷暴露与人的肺癌、皮肤癌、膀胱癌及肾癌的发生存在着剂量反应关系。据此,国际癌症研究机构于1980年将无机砷正式确认为人类致癌物。
  然而,砷致癌的流行病学资料和动物实验结果并不完全一致,砷致癌的动物实验模型至今尚未建立,砷致癌机制至今仍不很清楚。最近的一些研究表明,砷可能具有肿瘤促长活性,亚砷酸可刺激表皮角朊细胞生长因子的释放而促进表皮角朊细胞的异常增殖。

  动物实验研究发现,在给予致癌起始物后,二甲基胂酸可明显促进大鼠膀胱、肝脏、肾脏及甲状腺癌的发生,而单独给予二甲基胂酸组却并未观察到肿瘤的发生。这提示二甲基胂酸可能为一种促癌物。我们最近的研究也发现,亚砷酸和砷酸可明显抑制V79细胞的代谢协同作用,提示无机砷可能对细胞缝隙连接通讯(GJIC)有抑制作用。GJIC对于细胞的生长调控非常重要,其功能异常是肿瘤细胞的一个重要特征,与癌症发生的促长阶段密切相关。

  我们最近的研究发现,亚砷酸和砷酸可明显抑制中国仓鼠肺成纤维V79细胞代谢协同作用,提示无机砷可抑制细胞GJIC。本次研究采用细胞划痕染料标记示踪技术,进一步证实无机砷对人皮肤成纤维细胞GJIC也有抑制作用。由此可见,影响GJIC可能是无机砷对不同细胞的共同作用特征。GJIC异常可使癌变细胞脱离周围正常细胞的控制而呈自主增殖,最终发展成为肿瘤。

  砷影响细胞GJIC的机制目前还不清楚,研究表明,许多促癌物对细胞GJIC的作用与它们激活PKC依赖的缝隙连接蛋白磷酸化有关。本次研究发现,不同浓度的亚砷酸与人皮肤成纤维细胞作用24小时后,可显著促进细胞膜及胞浆PKC活性,对细胞胞膜蛋白激酶的激活作用尤为显著。PKC通常以无活性的形式存在于胞浆中,其被激活后,可从胞浆转移到生物膜上,它是生物信息传递的最主要条件。因此,我们推测亚砷酸可能通过激活细胞蛋白激酶活性,而引起细胞缝隙连接蛋白磷酸化,最终导致GJIC抑制而引发癌变。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肿瘤咨询在线网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sitemap - 网站导航 - 进站必读 - 招纳义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