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靶向药物:指征VS副作用VS价格
近十年来,分子靶向治疗甚嚣尘上,科研和临床似乎已经超越了所有肿瘤研究的风头,学术推广、商业营销一浪高过一浪,推出新药的速度和临床滥用齐头并进。有人宣称:靶向治疗是抗癌导弹,将取代化疗、手术,成为肿瘤的主流治疗;有人放言:分子靶向治疗是人类攻克癌症的希望。
靶向治疗,是在细胞分子水平上,针对肿瘤细胞的基因变异,来设计相应的治疗药物,药物进入体内特异地选择致癌位点来相结合发生作用,使肿瘤细胞特异性死亡。客观来讲,这类药物对适用的人群能起到一定的协同治疗作用,但并非像某些夸大宣传所吹嘘的那样安全有效。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委员会(FDA)规定,基因检测是靶向治疗的必要前提,只有相应基因突变的患者,才能成为靶向治疗的适用对象。使用分子靶向药物的前提是肿瘤细胞内有相应的“靶点”,再对具有分子靶向指征考虑是否适合用药。而国内基因检测的合格率只有30%-40%。不做基因检测、基因检测阴性以及伪造基因检测使用靶向药物已经不算新闻,超出FDA批准的分子靶向药物适应症的滥用已经成燎原之势。
大部分靶向药物被证明只对部分肿瘤患者有效,而剩下的则是微效和无效。部分患者很可能在非常的短时间内就产生耐药性。国内靶向药物在肺癌治疗的自行用药或医生不规范用药的案例,在临床上超过30%。分子靶向药物的滥用,绝非危言耸听。
靶向治疗规范大多数是分子靶向药物是与化疗同时使用,不化疗而单独使用分子靶向药物的临床疗效很差。显然放弃化疗、手术而单独使用分子靶向药物是临床一大误区,也就是典型的滥用。
分子靶向治疗在临床应用上至今仍存在诸多未知空间。尽管目前靶向治疗基础研究很多,但真正用于临床且取得肯定疗效的并不多。因为体外实验的肿瘤细胞与体内的肿瘤细胞在生物学行为、对药物的敏感性、受体内外环境的影响程度均有所不同。且许多人体肿瘤有异质性,同一肿瘤内部的不同细胞对治疗反应不一样,癌细胞株获得方式的不同等都会影响疗效的评价。
靶向治疗的药物也有很大的毒副作用,靶向治疗的药物的毒副作用并不比化疗小,将其解释为:毒副作用越大,疗效越好,是一大陷阱,一大笑话。笔者曾经诊治过因为分子靶向药物造成的肺纤维化和心功能衰竭等严重副作用的病人,而皮疹、呕吐和腹泻等发生率几乎是100%。文献报道不少严重副作用导致死亡的病例。
靶向治疗在国外早已开始降温:日本报道了某分子靶向药物因副作用导致39名癌症病人死亡,而厂家故意延迟报道。两类分子靶向药物联用治疗结直肠癌被临床实验否定。分子靶向药物贝伐单抗阿瓦斯汀用于结肠癌辅助治疗再被否定,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撤销了贝伐单抗阿瓦斯汀治疗转移性乳腺癌的许可。
目前已经用于临床的分子分子靶向药物的靶向肿瘤及其不良反应如下:
赫赛汀:乳腺癌。发热、恶心、呕吐、头痛、乏力、呼吸困难、皮疹、贫血和肌痛。充血性心衰、输注反应和肺毒性。
易瑞沙:肺癌。腹泻、皮疹、瘙痒、皮肤干燥和痤疮等;
特罗凯:肺癌 腹泻、皮疹、肝毒性等;
格列卫:胃肠间质瘤。下肢水肿、皮疹、消化不良;
索拉非尼:肾癌。手足综合征、疲乏、腹泻、皮疹、高血压、脱发等;
美罗华:恶性淋巴瘤。发热、寒战、恶心、头疼、乏力等;
爱必妥:肠癌。皮疹、疲倦、腹泻、恶心、肺毒性、发热等;
阿瓦斯汀:肠癌。胃肠道穿孔、出血、高血压、肾病综合征、充血性心衰等;
恩度:肺癌。心脏毒性、腹泻、肝功能异常、皮疹等。
靶向治疗,靶向何方?!
分子靶向药物是抗癌药中的奢侈品、公鸡中的战斗机!许多晚期癌症病人都以孤注一掷的赌徒心理,不到黄河心不死,不用靶向眼不闭,将最后的一丝希望和最后一点钱,全都押在了分子靶向药物上,不惜倾家荡产,也要一试。
有一位病人,经过6个疗程的化疗无效,已经是家徒四壁了,当地医生要他做靶向治疗,每月数万,一疗程20余万。病人是全国贫困县的农民,卖了乡下的房子、典当了一切值钱的物件,砸锅卖铁也没凑够几万,就四处找亲威借钱,仍然远远不够。亲朋好友都躲着他。
病人抱怨世态炎凉人心不古,而笔者深知这个药的水不是一般的深,疗效与价格的性价比极低,总体有效率不过20%左右, 但被吹成疗效高达70~80%――目前世界上还没有这么高效的治癌神药。力劝病人实事求是,不要贪贵求洋。病人坚信药越贵疗效越好,死也要试一试。家破人亡、人财两空的结局是可以预见的,但不知道病人死后,妻子拖儿带女怎么生活?又怎么还人钱?
问题是病人致死都不会明白:最终竭尽全力、变卖家产、东挪西借凑齐的巨额药费,换来的并不是什么救命药物,而只是为别人养豪车、还房贷而矣。需知分子靶向药物是造富工场、“摇钱树”!唯有一声叹息:病人之死,死于愚昧;医生之殇,殇在金钱。
恕笔者愚钝落伍,对分子靶向药物和灵芝孢子粉之类商业营销不甚感冒,没有趋之若骛。曾经有一位厂商代表这样向笔者推销:“大家都在赚钱,你不趁机赚一点太蠢了!”感觉这话怎么这么熟悉,文化大革命中,也有人威胁笔者说:“同学都去造老师的反,你不去别人就会造你的反!”似乎目前的形势没那么严重,只要不买N套房、不开豪车、不包那个神马奶,完全可以不必那么“黑”!起码没有人能够逼你“黑”。这有点像臭豆腐和榴梿,有人大爱食之如饴,有人掩面臭不可当。
对于分子靶向药物临床应用的点评:
分子靶向药物治疗癌症的理论基础尚未够成熟,许多理论还未被证实和广泛接受。实验与临床反差极大:实验研究效果好,临床疗效欠佳。实验研究特别是临床研究内外有别:国外研究结果疗效欠佳,国内研究结果疗效奇好。
分子靶向药物开始是与化疗同时使用,渐渐单独使用直到不问指征只问钱的滥用,并且严重影响了癌症病人的规范治疗和基本治疗。临床应用也是内外有别:国外使用少而精;国内使用多而滥。性价比极差:疗效之低与费用之高反差极大。国内临床滥用的根本原因不是因为疗效好,也不是因为副作用小,而是因为昂贵的价格空间。某药物以几百元一片、数万元一疗程、年销售额十几亿元的利润空间,所向披靡。
在国内医疗界,由于医疗市场的巨大利润,商业竞争之残酷堪比战争,商家绑架官员、践踏学术已经是中国商业营销大获成功的固定模式,商家背后没有官员和学术权威的支撑,就没有市场,而没有市场就没有利润,没有利润就等于自我消亡。据说国外也是如此,只是没有这么大胆和公开。
国内学术协会,基本上是由厂商经济支撑把持,而在商家眼中,笔者属于不好合作的专家,笔者在多个学术团体的职务被厂商千方百计逐个“撸”掉后,笔者的第一反应是:无官一身轻,从此跳出生天,再不必“被领导”、“被左右”、“被开会”了!
分子靶向药物的滥用不仅已经影响了癌症病人的规范治疗和基本治疗,还会拉低分子靶向药物本身的疗效,并增加其副作用。“上帝要其灭亡,必先让其疯狂,”各种原因造成的滥用,已经在客观上给靶向药物蒙上了阴影。任何药物的滥用,都是自我毁灭的开始!只有规范的临床应用和严谨的科学研究,才是分子靶向药物的自我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