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肿瘤首次治疗最关键
恶性肿瘤首次治疗方法的正确选择对预后影响非常大。临床中由于治疗不当,做第二次、第三次甚至五次以上手术的病例很多,给病人肉体、精神以及经济上带来的负担是不言而喻的。有位乳腺癌病人做“改良根治术”后不久,腋淋巴结出现转移,余教授检查时发现:腋下组织丰满,外形与健侧相似,怀疑是否清扫干净。他给病人重新清扫腋淋巴结,结果,又切除了9个淋巴结,其中有1个转移。余教授强调,给病人重复手术时,外科治疗特别应该以人为本,不能只考虑自己操作方便,而不顾及病人感受,应设法避免或减少对病人的损伤。
肿瘤医生始终要有“肿瘤”观念
余宏迢说,肿瘤外科医生必须懂得肿瘤的发生、复发、转移、种植等生物学特性,没有这些观念是不能做一个合格的肿瘤外科医生的。否则,诊断时,会把盲肠癌误诊为阑尾炎,把结肠癌误诊为肠结核。治疗时,患者原本不大的肿瘤,医生手术切开肿瘤却不把肿瘤完整取出,甚至术后丢弃标本或不做病理检查,造成术后短期内复发。有的患者还可以再次补救治疗,有的则完全丧失再治疗的机会。如乳腺肿瘤不能确诊做细胞学或活检病理检查时,任何穿刺点或活检切口均应视为“癌瘤污染”切口,必须列入根治手术切除范围。但缺乏肿瘤观念的医生,会“疏忽癌瘤污染”切口,不久,这些部位鼓出包块,肿瘤复发,这完全是医源性种植。医生一次疏忽,给患者带来的是巨大的痛苦甚至是生命的代价。
不拒绝新技术
许多腹部肿瘤治疗成功都是手术、放疗、化疗、中医、免疫等综合治疗的结果,余教授在临床率先尝试介入治疗,并取得显著疗效。
例如,由于乳腺癌细胞浸润会造成大片炎性红肿,就不宜手术。用介入治疗炎性乳腺癌,红肿可以消失,再手术效果就好得多。对于较重的VI期溃烂乳腺癌,介入治疗给患者提供了手术机会。余教授将介入治疗后的手术标本用光镜、电镜观察发现,术前介入治疗与放疗疗效相似,但介入治疗时间短,手术切除率高,将来很可能成为腹部肿瘤外科病人术前综合治疗的方法之一。
向病人请教
比如病人直肠有问题,一定要做肛门指检或必要的化验,医生不能问一问就下结论。病人主诉肚子疼,医生就要详细询问肚子什么地方疼,怎么疼,什么时间疼,吃饭、睡觉时疼不疼等,病人会一一告诉医生,医生就积累了经验。你只有去爱自己的肿瘤病人才能做好肿瘤医生。
曾有一位16岁的孩子因被其他地方诊断为“胰腺癌”来就诊,余教授首先详细询问病史。孩子说,14岁时一次踢足球,肚子被球打了一下,开始肚子疼,慢慢不太疼了,但上腹部总是不舒服,可以忍受,就继续上学。后来又一次踢球时,又被球重击在肚子上。孩子腹部突发巨痛,在地上打滚,注射止疼针不能奏效。几家医院初诊为“胰腺或腹膜后肿瘤晚期”。孩子来时走路勾着腰,急性病容,十分痛苦。余大夫结合影像检查,初步排除肿瘤,诊断为“外伤性急性胰腺炎即假性囊肿破裂”。这个诊断可以解释病史:踢球时原胰腺假性囊肿被击打后破裂,发生急性腹膜炎引起巨痛。孩子经过对症治疗痊愈,证实诊断正确。该病例如果没有仔细了解病史,就很容易被误诊误治。
像做第一例手术那样下功夫
余大夫说,有的外科医生刚走上岗位时,工作勤奋,术前看手术解剖图谱,请教上级医生,做充分准备。等到较熟悉了,就淡化了术前、术中、术后的事宜,不再多问、多看了。一个外科医生如果在做第1000次手术时,仍能像做第一例手术那样下功夫,就一定能成为一个好医生。
余宏迢简介:1953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军医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腹部外科教授、中国癌症研究基金会常务理事和科学奖金评委,中国抗癌协会全国乳腺癌、大肠癌专业委员会委员。
在30多年的工作中,对乳腺癌及消化系统癌症的诊断和治疗积累了丰富经验,先后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00余篇,获卫生部、中国医学科学院科研成果奖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