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是女性排名第一的常见恶性肿瘤。病因尚未完全阐明,但许多研究资料表明,乳腺癌的发生除去出生地的因素外,
还与下列因素有关:
1. 内源性或外源性雌激素的长期刺激:雌激素的活性对乳癌的发生有重要作用。月经过早来潮(小于12岁)或绝经晚(迟于55岁),未生育,晚育(第一胎在35岁以后)或生育后不哺乳,乳癌的发生率较高。
2. 病毒:致癌性RNA病毒可能与乳腺癌相关。
3. 乳腺非典型增生:有乳腺导管和小叶非典型增生者发生乳腺癌的危险性增加。(注意:这里说的是非典型增生,不是通常口语中的乳腺增生)
4. 遗传和家族史:乳癌在家族中的多发性也在统计中获得证实。具有乳腺癌家族史(一级直系亲属患乳腺癌)的女性,发生乳腺癌的危险性是一般人群的2-3倍。
5. 营养因素:高脂物质摄入过多与乳腺癌的发生有一定的相关性。
6. 放射线:接受高水平电离辐射,尤其是因其他疾病使胸部接受过多放射线照射的妇女,发生乳腺癌的危险性增加。
临床表现有如下四大点:
1. 乳房肿块:是乳腺癌最常见的表现。
2. 乳头改变:乳头溢液多为良性改变,但对50岁以上,有单侧乳头溢液者应警惕发生乳癌的可能性;乳头凹陷;乳头瘙痒、脱屑、糜烂、溃疡、结痂等湿疹样改变常为乳腺佩吉特病(Paget病)的临床表现。
3. 乳房皮肤及轮廓改变:肿瘤侵犯皮肤的Cooper韧带,可形成“酒窝征”;肿瘤细胞堵塞皮下毛细淋巴管,造成皮肤水肿,而毛囊处凹陷形成“橘皮征”;当皮肤广泛受侵时,可在表皮形成多数坚硬小结节或小条索,甚至融合成片,如病变延伸至背部和对侧胸壁可限制呼吸,形成铠甲状癌;炎性乳腺癌会出现乳房明显增大,皮肤充血红肿、局部皮温增高;另外,晚期乳腺癌会出现皮肤破溃形成癌性溃疡。
4. 淋巴结肿大:同侧腋窝淋巴结可肿大,晚期乳腺癌可向对侧腋窝淋巴结转移引起肿大;另外有些情况下还可触到同侧和或对侧锁骨上肿大淋巴结。
预防乳腺癌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1. 定期检查远离乳癌,乳癌如能早期发现,治愈率高达80%以上。因此,中青年女性应坚持定期检查。检查从30岁开始。普通人群30~49岁,每1~2年1次;50岁或50岁以上妇女,每年1次。高危人群30岁以后每年1次。 2. 经常自检早期发现,由于多数乳腺肿块均是患者自己发现,因此,30岁以上的女性应每1~2月自查1次。 自查方法:在光线良好的地方,取坐位,两臂自然下垂或置于膝上。用指腹(不是指尖)按顺时针方向触摸乳房,不能挤捏。如果发现乳房部位有肿块,应尽快找医生做进一步的诊断。
自我检查时,不可用力推拉,因为恶性肿瘤受到推拉挤压后,容易导致癌细胞扩散。肥胖或乳房较大者,在坐位检查后还应卧位检查,并在肩背部垫一枕头,使胸部隆起,这样不易遗漏小肿块。自查时间在月经来潮后9~11天为宜。已经停经的妇女,也应每月选择固定一天检查。
3. 防癌小贴士,定期运动,少食高脂食物,多吃蔬菜和水果,避免烟酒刺激,坚持母乳喂养,可预防乳腺癌发生。
“不是说乳腺癌都是乳房里长肿块吗?我只是皮肤瘙痒而已,怎么会是癌呢?”乳头周围的皮肤又红又痒,乳房出现无名的红肿和胀痛……出现这些现象,有谁会联想到乳腺癌?并非所有乳腺癌都会以“乳房肿块”的形式表现出来,尤其是早期,一些看似皮肤病和乳腺炎的乳房问题,极有可能也是癌症,值得引起警惕。
早期乳腺癌常摸不到肿块
专家解释说,湿疹样乳腺癌常发生于在40~60岁的妇女身上,病因迄今不太清楚,癌细胞早期起源于乳腺导管内,至晚期才突破管壁进入乳房组织内,因此初期乳房并没有肿块。
和湿疹样乳腺癌一样,还有很多早期的乳腺癌是摸不到肿块的。这种情况多数出现在一些小肿瘤、较为柔软的肿瘤和较为深在的肿瘤上,而对于一些乳腺组织较为发达和致密的妇女来说(例如年轻妇女),尤其明显。此外,有些小肿瘤还可能接近或超出影像学检查的极限,所以即使在个别影像检查中也不显影或显影不典型,因此乳腺癌即使有肿块也未必都能发现,很容易漏诊。
另一方面,少数隐匿癌始终不能找到原发灶,而炎性乳腺癌约半数患者没有肿块,以乳房皮肤红、肿、热为突出表现,以致很多患者,尤其是处在哺乳期的患者会以为自己得了乳腺炎。
专家提醒,这些类型的乳腺癌均都极易发生误诊。因此,必须摒弃乳腺癌一定有肿块的陈腐观念,提高对早期乳腺癌的警惕性,积极参加定期普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