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会诊的智慧
看病要医生和病人面对面一对一才是真经,如果专家都认为解决不了的疑难病症,就要外请会诊。主诊医生遇上疑难问题,比如诊断不明,超出自己的专业范围,无法解决,才请特别的专家诊视。会诊也分大小,小会诊一位专家,诊视病人后写下会诊意见,或提出诊疗方案,或建议转科、转院处理。大会诊是针对疑难病例,如同开会,就是请一批专家集思广益,最高级别的会诊是全市、全国的中西医专家大会诊。
门诊是病人排队看医生,而会诊则是医生排队看病人。在国内,医疗会诊也变了味,特别是重要人物,事无巨细,诊疗过程的每一步都要大会诊,全国各地或各家医院的名医们聚聚一堂,轮流发表学术高见,争相提出治疗方案,最后权威专家拍板定夺。中医则轮候把脉,几十人开方,每人出几味药,组成一个难以分辩君、臣、佐、使的仙方。
大多数的会诊,专家如行云流水、走马看花,根本无法深入了解病情,只能根据病历记录讨论分析,实为纸上谈兵,很难获取理想的效果。需知“开关多了灯不亮,参谋多了打败战”。大会诊表面上是集思广义、群策群立,根本上只有一个不好说的理由,就是多找些专家来分担责任,或者叫做推卸责任。实际上已经成了各大医院的院长和主任级别的领导开座谈会,各级医院都把参加会诊当作莫大的荣耀,当仁不让。
会诊发言也是统一格式的八股文:第一部分是病人情况;第二部分是国际最新技术;第三部分检查治疗的建议。其实有相当多的专家特别是领导、学者级别的专家,专业开会和讲学,长年空中飞人,一年也看不到几个病人,或者已经不看病人很多年了。参加会诊,只能是务虚不实,夸夸其谈离临床非常遥远的国际高新技术、最新理论进展。
诊病事大,关乎生命,而绝非讲课那么简单。笔者属于最不善于掩藏自己观点的人,向认为是学术必有争论,什么都可以和稀泥,会诊不能和稀泥,会诊就必须表露观点。所以每每参与会诊,都是观点明确,势必得罪同行专家,后来就干脆谢绝参与大型会诊:去了也起不了作用,既浪费时间,又浪费精力,还劳民伤财。
曾经有一位领导指名单请笔者会诊,前面已经有过几次全市专家的大会诊,制订出了手术、化疗的治疗方案。笔者根据病人已经广泛转移,年老体弱,就否定了前面的会诊意见,提出姑息和缓治疗的方案。会诊后,虽然病人和家属讨论决定接受笔者的方案,但陪同会诊的院长和局领导却埋怨笔者:不该直接否定前面的会诊意见,不仅得罪了前面会诊的专家,还要独自担负沉重的责任!领导很生气,后果很严重。这个,你懂的!
笔者也不是很喜欢否定别人意见的人,但是眼看到过度治疗会给病人带来可想而知的后果,就无法隐藏自己的观点了。“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救名人一命,胜造N+1级浮屠。后来病人一如常人高质量地生活了8年有余。
笔者真心不乐意参加那些排队看病人、开会打官腔的会诊。曾经多次婉拒保健局的会诊邀请,因为在了解了会诊内容后,认为自己起不了作用,与其滥竽充数,不如不去,将名额让给有需要的专家,自己也落个自在安逸。
“治病如打仗,用药如用兵。”毛泽东和蒋介石都奉为治军典籍的湘军名将胡林翼《胡文忠公遗集》有言:“军旅之事,以一而成,以二三而败。”笔者认为看病最不靠谱的事儿,就是走马观花、纸上谈兵式的专家大会诊。开会不看病,看病不开会。看病真的不是开会那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