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源性肿瘤(Neurogenic tumors)
神经源性肿瘤 (Neurogenic tumors) |
|
|
|
|
 |
右后纵隔神经鞘瘤。胸片正位(上图)示肿瘤位于右侧纵隔,内缘紧贴于胸椎右缘。轮廓清楚、呈圆形。侧位(下图)示肿瘤位于后纵隔,重叠于胸椎上,后缘越过椎间孔。
|
 |
右后纵隔神经鞘瘤。CT平扫纵隔窗示右后纵隔椎旁有一卵圆形肿块,相邻胸椎右侧椎间孔扩大并椎弓根、椎板破坏。
|
 |
|
 |
右后纵隔神经鞘瘤。CT平扫(上图)示右后纵隔脊柱旁沟处椭圆形肿物,前缘压迫右肝后缘,密度欠均匀中心有斑点状钙化。增强扫描(下图)示肿物周围部分增强较明显,中心部位密度低,肿物与肝脏分界清楚。 | |
[病因病理] |
神经源性肿瘤为最常见的原发性后纵隔肿瘤,绝大多数发生于后纵隔脊柱旁沟处,少数肿瘤可部分发生在椎间孔内,使肿瘤呈哑铃状生长。病理上良性占多数,包括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和节细胞神经瘤,恶性的有恶性神经鞘瘤(神经性肉瘤)、节神经母细胞瘤和交感神经母细胞瘤。较少见的有从副神经节发生的良、恶性嗜铬细胞瘤,能分泌肾上腺素,临床上呈波动较大的高血压。肿瘤好发于青、中年,儿童多见于节细胞神经瘤和节神经母细胞瘤。多发的神经纤维瘤,除纵隔外,可见于其他神经,同时伴有多发皮肤结节、紫斑及骨改变,称为神经纤维瘤病。 |
[影像学表现] |
1.X线表现: ①肿瘤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缘多光滑、整齐,有时可呈分叶状,常向一侧突出。多位于脊柱旁。 ②侧位上,肿瘤位于后纵隔,常与脊柱发生重叠。 ③肿瘤附近的骨改变,包括椎体的压迫、侵蚀,肋间隙的增宽,肋骨的压迫、侵蚀及椎间孔扩大,对神经源性肿瘤的确定有价值,且可大致提示良、恶性。为此,应注意加照胸椎片。 2.CT表现: ①肿瘤位于后纵隔椎旁。 ②肿块多呈均一软组织密度肿块,边缘光滑。 ③肿瘤内钙化少见,发生于成神经细胞瘤、神经节细胞瘤及成神经节细胞瘤。 ④肿块内可发生囊变或脂类较丰富而密度减低。 ⑤神经纤维瘤和神经鞘瘤多为圆形,神经节性肿瘤呈纵行生长,而分叶者多见于恶性肿瘤。 ⑥相邻椎间孔扩大是神经源性肿瘤可靠征象,肿瘤也可造成相邻骨质如肋骨、椎体压迫性改变。邻近骨质不规则破坏则提示为恶性肿瘤。 ⑦胸膜下结节和胸腔积液是恶性肿瘤另一表现。 3.MRI表现: ①后纵隔椎旁肿块,类圆、卵圆或分叶状,部分肿瘤可突入椎管内而呈哑铃状表现。相邻椎体可有压迫性改变,椎间孔可扩大。 ②肿块呈长T1低信号和长T2高信号,若内有囊变,则囊变区为更长T1和T2信号。 ③肿瘤内也可见无信号钙化灶,但显示效果不及CT。 ④注射Gd-DTPA后,肿瘤实体部分明显强化。 后纵隔椎旁软组织密度或信号肿块,边缘光滑,圆形或分叶状,提示为神经源性肿瘤。如并有相邻椎间孔增大,则是诊断有力佐证。此外,还可并有邻近骨压迫性改变。如同时并有钙化或骨破坏、胸腔积液或胸膜处结节,则提示为恶性神经源性肿瘤,特别是在儿童。 |
[鉴别诊断] |
需与发生在后纵隔的食管肿物和裂孔疝、降主动脉瘤、胸椎肿瘤和脓肿、胸腔异位肾等鉴别。 | |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肿瘤咨询在线网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上一篇文章: 恶性淋巴瘤(Malignant lymphoma) 下一篇文章: 支气管囊肿(Bronchogenic cy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