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包虫病(Hepatic Hydatidosis)
肝脏疾患 |
肝包虫病(Hepatic Hydatidosis) |
|
|
|
肝包虫病。B超示肝右叶一圆形的囊性肿物,囊壁增厚,囊内可见无规则形带状回声,呈卷曲状(代表破裂的内囊)。
|
|
肝包虫病。CT增强示肝右叶巨大占位病变,内有无数更低密度的小子囊,沿周边排列呈车轮状。
|
 |
肝包虫病。CT增强示内囊分离脱落后浮在囊液中,呈现“飘带征”(白箭头)。
|
 |
肝包虫病。CT增强示肝右叶后段内侧类圆形囊肿性病变,沿壁厚并环状钙化,其内可见子囊钙化。 | |
[病因病理] |
肝虫囊肿是牧区较常见的寄生虫,也称肝棘球蚴病。在我国主要流行于畜牧业发达的新疆、青海、宁夏、甘肃、内蒙和西藏等省区。 主要分为两型:细粒棘球蚴和滤泡棘球蚴,前者较多见,称单房型,后者少见,也称多房型。感染途径主要来自牲畜粪内的涤虫卵进入人体后在胃酸的作用下孵化成为囊幼,囊幼穿入小肠肠壁后经门静脉系统进入肝脏并形成包囊,其内壁(包括内层和角质膜)形成内囊。病变周围与肝组织间反应性形成纤维外膜,称为外囊,内囊的胚层可形成含有头节的生发囊,并形成子囊。 |
[临床表现] |
发病缓慢,可长期无症状,病变进展可出现过敏反应、压迫或囊肿破裂,继发感染等。 |
[影像学表现] |
1.超声表现: (1)为首选检查方法。囊肿呈圆形成类圆形,壁较厚,边界清楚、光整,囊内可见子囊,其中可见光环、光团或活动光点。 (2)病变周围可有回声增强。 |
2.CT表现: (1)好发于肝右叶,肝内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区,CT值可在-14~25HU,密度均匀一致,增强后无强化表现。边界清楚,光整。囊壁及囊内分隔有增强效应。 (2)大的囊腔内可见分房结构或子囊(囊内囊)。子囊的数目和大小不一。如子囊主要分布在母囊的周边部分呈车轮状。 (3)囊壁可见钙化,呈壳状或环状,厚薄可以规则,为肝包虫病特征性表现。 (4)因感染或损伤,可造成内囊分离,如内、外囊部分分离表现为双边征;如内囊完全分离、塌陷、卷缩,并悬浮于囊叶中,呈水上荷花征。偶尔完全分离脱落的内囊散开呈飘带状阴影。 |
[鉴别诊断] |
需与肝囊肿、肝脓肿鉴别。 | |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肿瘤咨询在线网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上一篇文章: 肝囊肿(Liver cyst) 下一篇文章: 肝结核(Tuberculosis of li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