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行如仇敌 到底听谁的?
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
让我把这纷扰
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那英歌曲《雾里看花》
摘录那英歌曲《雾里看花》的一小段歌词,放在选择医生这一章节,是因为病人看医生,真的就如同“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你能分辨这变幻莫测的世界?!看病看医生,那个医生好?那个医生坏?又有哪个医生适合你呢?要不要手术?要不要做化疗?应该相信什么样的医生?该不该使用特效药?该把身家性命托付给谁?
关于看病,作为肺癌病人的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凌志军有切身的体会:
凌志军:去看内科,他们可能会嘲笑外科医生“就知道动刀”;去看外科,他们可能会用一种不屑的口吻谈论“化疗”与“放疗”。凌志军曾问一位西医大夫,“中医可能治疗癌症么?”答复是,“泡在中药里,肿瘤也不会小”。而凌志军的妻子问一位中医,“能不能做开颅手术呢?”“去吧,去吧,你要是想当寡妇,就去吧”。医生喝道。
“不知道是否有人研究这个课题:一个高墙林立、壁垒森严、充斥着门户之见、连最基本的信息共享都做不到的医疗环境,与医生的误诊率、病人的治愈率之间,有没有关系?”凌志军很是感慨,医疗领地的“割据”与“门户”,也可能导致很多不该发生的误诊误治。
在求医路上,凌志军也遇到了不少真诚、谦逊、体察入微、善解人意的医生。在他看来,“一种医生只相信自己,另外一种医生也相信病人;一种医生只把病人当病例,另外一种医生把病人当人”。
“病人和病人家属虽然不懂医,但应该懂人。应该知道该相信谁”。最终,凌志军选择了一位医生“从来不管对面的病人是什么来头,没有人可以从她那里得到一丁点照顾,也没有人会真的被怠慢……”凌志军觉得,这样不为外界所扰,专注于医治疾病的人,可以“性命相托”。这是凌志军选择医生的点睛之笔。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利益摆当前,同行如仇敌”。这是中国医疗行业的真实写照,病人看医生,外科、内科、中医都会心存侥人自己专业角度以及有利自己利益方面,分别给出不同的治疗方案,有的医生会给出不止一个的治疗方案,结果是病人无所适从,到底要听谁的?!
很多时候,不懂专业的病人往往是拿自己的病情,去试医生的专长,试对了的就效果很好,试不对的就“走错路了”。比如:本书就有时期乳腺癌看江湖游医错失手术机会、晚期肺癌手术、放疗和化疗“三板斧”全套一一挨过的病例。
虽然很多病人的首诊首治有几个可供选择,但对病人最合适的,也就是选择最合理的治疗方案,还是有迹可循的。
早期肿瘤在5公分以内的,以及良性肿瘤,应该先看外科,争取手术切除,可以达到临床治愈的效果,然后跟进防止复发的预防性治疗。而对放疗和化疗敏感的肿瘤不选择手术。
对化疗敏感的肿瘤,如恶性淋巴瘤、小细胞肺癌、多发性骨髓瘤等,可以先看肿瘤内科或化疗科医生。
对放疗敏感的肿瘤,如鼻咽癌,要首选放疗医生诊治。
晚期癌症,特别是年老体弱病人,宜姑息和缓治疗,中医中药扶正固本治疗有优势。
中期癌症的手术、放疗和化疗对病人的治疗裨益不大,选择做与不做都不能取得很大差别的治疗效果,决定在于病人和病人家属的选择。
笔者临诊30余年,治疗过的癌症病人数以万计,常以一视同仁要求自己和学生。谈不上什么高风亮节,也不敢奢谈医德高尚,可以说的,也是经常对病人说的一句话就是:“如果是我的亲人,也就是这样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