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肿瘤咨询在线 >> 文章中心 >> 医疗新闻 >> 正文

医生究竟是怎样的职业

更新时间:2003-7-4 6:04:56 来源:健康报 作者:孟小捷 可选字体【
题记:
  学医究竟是为了什么?
  学医让我们尝到了什么?
  在患者眼中,医生要和患者心贴心
  在医生眼中,“医生”要与危险、压力相伴;要永无止境的学习;要有对生命的尊重感;职业神圣,但不希望把医生个人当神
  在曾经是医生的人们眼中,医生职业让他们付出很多,伤心很多
  ………
医生究竟是怎样的职业?且看众说纷纭---


  抗击非典,使公众对医生这个职业格外关注。有人说,医生这个职业可不好干,关键时刻得用命换命的啊!也有人说,就像消防队员要去救火一样,这是医生份内的事。还有的人说,早知当医生还有这样一天,当初就不该让孩子死乞白赖学医了……学医究竟是为了什么?学医让我们尝到了什么?非典之后,重拾医生话题,感觉不轻松。
  记者旁白:说起医生这个职业,除了医生本人,最有发言权的莫过于患者,我的采访从患者开始。

患者眼中的医生职业
——要和患者心贴心

  铁道科学研究院陈大中先生:医生这个职业是要和患者心贴心的,抗非典更加深了我的这种感觉。我举一个例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呼吸科在隔离封院极端困难的情况下,还不忘给常年联系的700多位患者发信,提醒我们这些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在特殊时期要注意的事项,母双大夫还在家里打了70个电话挨个儿了解我们的病情……非典最严重的时候,我也打电话给医生:“你们一定要保护好自己,只有你们安全了,我们才能安全!”我听说科里有位医生感染非典后,前后又打了三四个电话,我对他说:“你一定要有信心,我们可还等着你给我们治病呢。”我相信患者的话能成为医生早日康复的动力。
  非典之前,我对“白狼”的说法以及动辄殴打谩骂医护人员的做法极为反感和愤怒。作为患者,对于极个别医生不负责任的做法,可以采取法律的手段解决问题,但不要因此玷污医生职业的神圣。我是搞铁路研究的,出了铁路事故,该赔偿的赔偿,该处理的处理,你能说因此就不要铁路了?同样,我们谁能说自己可以不需要医生?
  记者旁白:虽说“患”是个痛苦的字眼,但当它和“医”字联系起来,就有了温馨的内涵:通过医生给患者看病,把两颗滚热的心串起来。我想起了采访中一位医生曾经说过的话:医生这个职业如果没有患者的信任托底,只能是一具没有血色的苍白的躯壳。而医生靠什么才能赢得患者的信任呢?
  家住北京望京小区的江女士:我一直觉得医生这个职业挺神圣的,抗非典使这种神圣感空前地显露出来。非典之后,我真的希望还能在医生身上继续感受到这样的职业精神。平时去医院有一种感觉,觉得很多医生不够亲切。和社会上其他职业的人打交道,我觉得有一种平等的感觉,但一到医院我就发现自己本能地变得特谦卑,不管自己病得有多难受,“谢谢”,“辛苦了”,“麻烦您了”,“费心了”,一路说个不停,但有些医生对此并没有什么反应。也许,医生终日面对病人,对痛苦、鲜血、死亡见得多了,但如果因习以为常而冷漠,以自己的一点专业知识而傲慢,恐怕就失去了医生职业的基本素质。
  在北京某外企工作的杨先生:非典确实让全社会看到了医护人员身上闪光的职业精神,但我想,平淡的日子里凸现这种精神更难能可贵。有次我去医院矫正牙型,医生弄上些黏糊糊的东西,要等几分钟才凝固。这中间,医生洗完手就出去了,过了会儿他进来看到我说,你怎么还不走。我指着嘴说不出话,他才想起来……虽说这不是什么要死要活的病,但当时我心里真的不是滋味。
  山西省文水县的郭女士:说实在的,我不太在乎医生的表情,你可以不对我笑,但你的技术应该是过硬的。比如,这次我要是得了非典,如果碰到技术全面过硬的好大夫,我可能就活了,相反,我可能就是死。
  在北京友谊医院门诊大厅排队挂号的祝先生:非典过后,看病的人特别多,但你看大家都在静静地排队。以前排队的时候常听到抱怨声,现在听不到了。医患关系改善真的不是靠喊口号可以起作用的,需要发自内心的理解。你看,现在大热天,空调温度不能调得太低,门诊医生看病还要戴着大帽子大口罩。通过抗非典,我深深感到,医患之间真的需要多理解、多体谅!

医生眼中的医生职业
——与危险、压力相伴

  记者旁白:北京胸科医院内科主任吴殷大夫在她抗非典日记中这样写道:“世界各地的非典病例报告中,医务人员占到了20%~30%。说实在的,20年前在我选择医学专业时,只知道作为一名医生的职责是‘救死扶伤’,而现在,才真正体会到实际上也是选择了危险和牺牲。”
  北京大学临床心理中心丛中教授:非典只是让医生职业的危险更集中地显露出来,其实,医学从来都是一个与危险、风险相伴的职业。且不说鼠疫、天花、麻风病、艾滋病以及刚刚过去的非典等不断出现的传染病,也不说战争、自然灾害等有生命威胁的突发事件,就是在日常情况下,许许多多可知不可知的危险因素也是与医生职业如影随形,比如常见的放射性损伤、化学毒物损伤、血液暴露、针刺感染等等。
  记者旁白:当一个好医生不容易,热带病专家钟惠澜教授为了研究斑疹伤寒,抓来跳蚤咬自己和家人;神经外科专家王忠诚院士手术时长期暴露于放射线中,导致白细胞骤减,体质大为减弱,曾经做一次大手术就要病上一周,仅肺炎就患过6次,其中一次两侧肺炎及胸腔积液,使他呼吸困难,险些丧命。
  深圳某医院外科裘医生:医生职业的慢性消耗也是不容忽视的。每做一个手术之前我都要抉择:选什么样的手术方案,手术如何做好……做一个手术我至少4天时间精神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但要知道我是天天做手术,并不是4天做一个手术。
  记者旁白:采访中,一些医生对我说,患者常常抱怨自己排了一两个小时的队被医生两句话就打发走了,可我们每天就是这样不喘气地工作,外面的病人还是那么多……
  近几年去医院采访时,我常会发现橱窗里发布的一些医生去世的讣告,那一刻心情格外沉重,因为许多为医者病逝的年龄还正值盛年。好医生韦加宁去了,他在40年的从医手术生涯里做了5万多例手术,身心的消耗可想而知。

医生眼中的医生职业
——永无止境的学习

  记者旁白:平时,当我在晚上给一些医生打电话时,发现他们永远是在读书、研究、写论文。医学是一个飞速发展的学科,活到老、学到老是医生职业最真实的写照。
  北京朝阳医院院长、呼吸病学专家王辰教授:一个医生应当争取能在自己身上体现出当代医学的水平,也就是说你看过的病人能活的都活了,能好的都好了;活不了的,不是你无能,而是当代医学无能。也许,这种境界不可能完全达到,但却是我们努力的目标和方向。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呼吸科主任何权瀛教授:人民医院解除封院隔离后,我赶紧去院里的图书资料室。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有上百本专业杂志没有及时看到,顿感压力很大……你要不掌握医学前沿动态,怎么给病人看病?
  广东某专科医院一位年轻医生:想不被淘汰,想不出事故,你要看书、看书、再看书,考试、考试、再考试。我院有一个毕业后分来的大学生,在院外自己租了房子住,受了处分。因为院里有规定,毕业生两年之内必须要住在医院宿舍,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年轻人更加专心地学习、多接触病人。院长说,我们要成为学习型医院,惟其如此,才有可能掌握该学科在国内甚至世界的制高点。

医生眼中的医生职业
——要有对生命的尊重感

  记者旁白:曾经问过一位著名的专家,什么是他为医生涯中最看重的,他说是对生命的尊重。医生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责任或使命。
  王辰:一次我们在急诊室组织对一例急性下壁心梗合并心跳呼吸停止5分钟的患者进行心肺复苏。一位刚毕业两年的住院医师站在我旁边说:“别瞎忙了,没抢救价值。”我一听就火了:“你凭什么说没有抢救价值?去,干活去!”当时就把那位住院医师噎哭了。后来病人心肺脑复苏完全成功,我又找到那位住院医师说:“你看,这条命活了。如果当时不积极抢救会是什么后果。对生命的事要慎之又慎,绝不能轻易放弃抢救。”
  何权瀛:在甘肃农村的时候,我亲眼看到一个胖乎乎的小男孩因为得了中毒性痢疾不治而亡。孩子的父母都在外地,孩子的奶奶哭喊着把头一下下往墙上撞:“我怎么向儿子、儿媳交代啊……”这么多年过去了,那一幕始终深深地印在脑子里,成为自己在医生这个职业上不断求索下去的动力。
  广州一位参与抢救非典病人的医生:大家都知道给病人插管意味着什么,但关键时刻没有一个人是想着保自己,而放弃病人。不错,执业医师法规定,医生在面对灾难、疫情时是要服从调遣,但并没有规定他必须要用自己健康年轻的生命作代价来拯救危在旦夕的生命。可在那样生与死的关头,你脑子里不会有“我”,只有“救命、救命、救命”……我清楚我个人是渺小的,如果没穿那身白衣,我肯定没这么勇敢,是职业把我托举了起来!

医生眼中的医生职业
——职业神圣,但不要把医生个人当神

  记者旁白:采访中,有一个医生开玩笑说:“你们是不是又来教育我们?不错,医生职业神圣,但不要把医生个人当作神。在工作中,我要全力以赴救治病人,但我也有孩子,也有七情六欲,也有琐碎的家事。比如中午我们如果下不了手术,就得让孩子饿着,或者让护士帮着打饭。我的儿子就是这样长大的。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王广发:医生是个高风险的职业,张孝骞教授说面对病人他是“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确如此。我曾和一个搞卫星的科技人员聊天,他说卫星上天如何如何难,我说不管怎样,上天之前你还可以试验1000次,但一个病人的诊断对一个医生来说只有一次。医生一生不出一点错是不可能的,可老百姓不理解,他们总是希望你尽快诊断清楚,尽快治好,不能有错。
  北京某部委医院口腔科医生何玲:很多大专家也是从住院医师、主治医师一点点干上去的,这是一个极为艰苦的过程,如果前期没有患者、同行或老师的肯定,我想他们很难坚持下来。这些年,当医生的成就感不强烈了,有些患者认为你给他治病,是你的职业规定你应该做的,不仅不感谢你,还要处处提防着你。
  丛中:抗击非典的过程也是医患之间沟通的过程,而非典之前,这种沟通太缺乏了。有些患者动不动就打官司,起诉医生,这或许是你的权利,但要知道法律只是人们行为规范的底线,这对医生的要求太低了,除了那些明显可见的过失,现实中没有一个医生不会不保护自己。而保护自己的后果是本来可以试用的一些新疗法不再试用,医生放弃了努力,水平只能是在教科书上转悠,最终吃亏的是患者。

曾经是医生的人们眼中的医生职业
——付出很多,伤心很多

  记者旁白:曾经是医生但现在已改行的武先生、罗先生、刘女士,现在分别是一家大保险公司的组训督导、报社的记者、医药代表,说起医生职业,他们话语中带着感伤。
  武先生:我学了5年医,当了3年的外科医生,身心付出可想而知。在北京一家大医院当实习医生的时候,每天早晨4点半就要起来,医生、护士的活儿我都要干。我一直认为医生是个崇高的职业,索红包,拿回扣,这样做我良心上过不去。但问题是你开的化验单少了,开处方少了,往往会影响到一个科室、小组的收入。为此,我内心常常会处在矛盾中,压力很大。
  刘女士:如果你是一个工人,你修理一千台机器,有一台给你修坏了,你会因此挨揍吗?你会因此成被告吗?会坐牢吗?但医生会。当然,人不比机器,可“一脚在医院里,一脚在法院里”的日子真的不好过。就这样,我当医生的时候,两天一个夜班,累死累活,一个月只挣2000块钱。瞎子给人算命,10元一次;我看一次门诊仅几元。我,硕士,每做一次诊断,动用了我8年的学习投入及4年的临床积累,而这几元钱还不全归我。
  罗先生:在学校里读书时充满了当医生的理想和激情,但走上工作岗位后,热情很快就冷却了。在医院里见到患者欠费,医生说,如果没钱就停药;病人说,如果不给我治,我就抱着你从楼上跳下去;院长说,欠费发生在谁的身上,谁补上。有的医生,夜里一趟趟查房,名为查房,其实就是怕病人欠费逃跑。在急诊室,有的医生都挨过打,不论什么原因,挨打一次,只要你不还手,医院补偿50元。
  记者旁白:北京市医师协会有一项统计结果显示,从1997年到2001年6月,仅北京就有2742名医生离队。
  “不为良相,宁为良医”,一个曾是人人向往的职业却失去了吸引力,其中缘由值得人们深思。

医学教育学家眼中的医生职业
——我国医生培养层次差别很大比任何职业的差别都大

  记者旁白:从美国回来的朋友介绍说,在美国常见到这样的广告词:“瞧,我妻子是医生,我们家喜欢×××牌产品。”人们对医生职业的羡慕和信任,大概是缘于医生所受的教育程度。
  首都医科大学原校长徐群渊教授:对人体的“修复”要比卫星上天、机器人制造更为复杂,更为高难。许多国家对报考医学院校的学生均有比其他专业更高的要求,如非本科毕业、非第一流的学子,不得报考医学院校。在国外医学教育都是本科以后的研究生教育,美国规定,大学本科毕业生必须经过4~5年医学院校学习后,再经过极其严格的考试才能获得行医执照。因为历史的原因,我国的医学教育比较落后,我们医生培养层次差别很大,可以说比任何职业差别都大,有些医生的职业感不是很强。从长远考虑,改变医生职业形象应该从医学教育入手。

医学伦理学家眼中的医生职业
——有两个因素对医学职业伦理构成了伤害

  记者旁白:当今社会,人们视服务员收取小费为理所当然,而对医生收取红包却视为不道德的行为,其区别正是在于医本“仁术”,而非一般的商业消费。世界上也许没有一个行当会像医生职业这样重视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
  医学伦理学家邱仁宗:医学生在读书的时候,就已经承诺了此生从医就意味着救死扶伤,医生这个职业的伦理原则在于:医患利益统一,患者利益居先;医疗数量质量统一,医疗质量居先;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统一,社会效益居先;义利统一,信义声誉居先。但实际在发展过程中,有两个因素对这一伦理构成了伤害:
  第一,技术因素。医学科学的发展使得分科越来越细,加上诊疗中对仪器的依赖,医生在他的职业生涯中越来越看重技术的成分,而忽略了作为整体人的患者的心理感受;第二,市场的因素。古时讲“杏林春暖”,不主张医生收取病人的钱财……时代变了,医生不仅应有自己的劳动报酬,还应该有和他劳动付出相当的报酬,但现在的问题是,很多医生不得不拿出很多心思用在如何赚钱上,由此极大地损害了医生职业的伦理原则。

院长眼中的医生职业
——从制度上重塑职业形象

  记者旁白:采访中,几乎每个人都谈到了医生职业背后的体制问题,他们反问我,同样当医生,为什么换了一个环境就可以有截然不同的职业表现?
  北京海淀医院院长于小千:真正塑造医生职业形象,仅仅从人的角度来要求医生是不够的,还要从深层次的医疗管理运营机制上着手。我们现在对医生的管理还是一种行政命令式的,或是简单地把其他行业的一些东西拿来要求医生,没有真正分析医生这个职业特殊性,红包也好,回扣也好,抓一抓,收敛一下,风声过去了,故态复萌。
  和平时代,大家都在追求好的生活,在追求的过程中,里面变数很大。防治非典是一个契机,我们要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突出行业管理、法制管理,加强行业自律,加快体制改革步伐,从制度上重塑医生应有的职业形象。
  记者旁白:每个人都有自己心目中的医生职业形象,要想在一篇文章里梳理清楚绝非易事。最近在《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上看到这样一段话,记下来暂且算作这篇报道的结尾,但相信它是我们把这个话题继续讨论下去的开始:
  在抗击非典的过程中,医生的形象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需要我们警醒的是,面对铺天盖地的鲜花和掌声,我们是否应当保持更加清醒的头脑和平和的心态?抗击非典,医护人员突出的贡献和职业精神社会各界有目共睹、赞誉有加,但社会转型期各种利益冲突折射出来的医患矛盾非三日之寒,重塑白衣天使形象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是否还是应当保持如履薄冰、诚惶诚恐的心态……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肿瘤咨询在线网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sitemap - 网站导航 - 进站必读 - 招纳义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