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bbs
收藏本页
联系我们
论坛帮助
dvbbs

>> 不为良相,当为良医。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
搜一搜更多此类问题 
肿瘤咨询在线论坛大众论坛『 社会之窗 』 → 丘成桐痛批中国高等教育:很多高校唯利是图 ZT

您是本帖的第 1636 个阅读者
树形 打印
标题:
丘成桐痛批中国高等教育:很多高校唯利是图 ZT
管理员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头衔: 义工
等级:管理员
威望:1
文章:827
积分:4593
注册:2004年1月31日
楼主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管理员

发贴心情
丘成桐痛批中国高等教育:很多高校唯利是图 ZT

丘成桐痛批中国高等教育:很多高校唯利是图 ZT

2006年09月11日23:08   南方人物周刊

  几个月前和记者的一次对话会引起如此大的反响,是丘成桐先生没有想到的。因为
他原来认为大众媒体是不懂科学家的,他曾经这样反问记者:在制度健全的情况下,媒
体为什么要来参与讨论? 
  在接受《南方人物周刊》专访时,丘成桐先生对目前国内的高等教育和科研现状发
表了自己的尖锐看法(详见本刊2006年7月1日第16期《丘成桐:中国教育走了很多好笑
的路》),他坦言: 
 “中国很多大的项目,表面上请了很多人来,特别是引进很多外国专家,实际上都是
假的。” 
  “中国很多高校唯利是图,就是看钱,看经费,真的研究成果从来不在乎,这是高
校的大毛病。” 
  “院士制度根本可以废除,你去找一个在学术最前沿做的有学问的年轻人,问他对
院士是什么观感?”…… 
  其中,他就北京大学等著名高校在引进海外人才时造假的指责,“一个在美国的全
职教授在国内也拿全职的薪水,就来国内那么短时间,怎么可能会做出好学问?”引发
了舆论近期就学术界的讨论高潮——“北大清白门”之争。 
  7月底,在丘先生发出批评声音一个月后,北京大学就他的观点进行了回应,新闻
发言人称:“对北大引进海外人才的说法是一种不负责的说法,歪曲事实,严重侵害了
广大海归学者和北京大学的声誉,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并声称将向媒
体详细介绍引进海外人才的有关情况,对这个问题作进一步的说明。 
  随后,北大新闻发言人表示:“一个得到国内外同行公认的优秀的海外学者,即使
完全符合招聘条件的所有规定,还要经历严格的筛选程序。”同时还表示:“长江学者
在聘任中,必须接受教育部的履职检查。聘任结束后,北大还要组织全面细致的工作评
估,结果报送教育部。严格的选拔制度和评价机制可以确保招揽人才的质量。” 
  北大发表回应声明迄今已有半个月了,仍然没有任何迹象表明北京大学会拿出相关
证明。网络上却出现了一个34人的名单,其中所列人士都是北京大学从海外引进的“长
江学者”,有人调查了这些人的海外任教履历,爆料称这些教授其实都是“有海外全职
的”。 
  这些情况是真是假,北大的海外专家引进情况到底如何?8月10日,本刊驻京记者
约访此前发表声明的北大新闻发言人,但该先生很干脆地拒绝了采访申请,他说:“该
说的我们已经放在新闻网上了。” 
  就在民众都在等待北大的进一步回应时,丘成桐关于中国大学教育和科研的种种看
法在高校和网络得到了热切的回应,在某网的网络调查“关于北大‘人才’造假说到底
谁在撒谎”中,他得到了91.52%的正面支持。 
  长久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的种种弊端已为人所诟病,沸沸扬扬的“北大清白门”之
争,不过是目前高校众多弊病的冰山一角。 
  事实上,丘成桐,这位“华人数学第一人”、国际最顶尖的数学家之一已不是第一
次进入公众视线了。2005年他的“北大清华打压其他高校,令人失望”言论已经为人所
瞩目,今年的“中国数学家破解庞加莱猜想”背后又有他的多年参与和推动。 
  丘成桐先生始终坦言自己不是高等教育专家,“作为一名海外学者,我只能谈谈自
己的看法”。但以他的学术地位以及对中国学术界的贡献,我们似乎没有理由不去认真
听一听他对中国教育的看法。 
  8月9日凌晨,在多次联系确认后,丘成桐先生终于在他哈佛大学数学系的办公室接
受了本刊记者的电话采访。 
  在电话里,他依然保持着一贯的自信和批评气质:“我也不是想做英雄好汉,只是
看到国内这么多优秀的年轻人,受他们的打击而悲观失望、看不到自己前途,进而影响
了中国21世纪的发展进程,我觉得很痛心。” 
人物周刊:北大认为您“歪曲了事实”,尤其是在海外人才引进的问题上,北大的声明
出来后,很多读者和网民认为应该“用事实来说话”,您所知道的都有谁? 
  丘成桐:那很多。例如数学和力学两个学科直接从海外招聘的特聘教授在海外全都
是有全职的,说他们是从海外引进的人才,那就不实事求是了。你们可以从网上查,田
刚、夏志宏是海外全职。陈十一、佘振苏是在海外有全职的特聘教授,还有最近的那个
葛力明也是海外全职的特聘教授。就数学和力学那几个人,在网上很容易查的。教育部
的网站有,海外大学的网站有,你只要随便search一下,很容易就能找到。好多都能查
到,简单得很啊。 
  海外大学的这些网站上,都载有这方面的正式人事资料。至于北大随便讲他们没有
问题,那他可以将名单发表嘛。名单发表我们一个个对就是了。北大讲没有问题,为什
么不公布名单呢?很简单嘛,教育部的网站倒还没有关掉,你可以去查。 
  人物周刊:您认为北大在引进海外人才方面存在这些弊端,那么,在您看来会有多
严重? 
  丘成桐:一个学校、学术机构,是培养年轻人的主要机构,是给年轻人作榜样的。
共产党有一句名言“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尤其是做学问的人眼睛是雪亮的,北京大
学的青年学生也好,其他高校的本科生、研究生也好,都是有可能成为第一流人才的年
轻人,他们看到学校不老实,学校引进的人才是假的,他们心里会怎么看?这是第一点
。 
  第二点,年轻教师的工资比所谓引进的特聘的教授低得多,相差得很远很远,比讲
座教授也低很多。北京大学的老师也好,其他学校的老师也好,我常听他们诉苦,钱不
够。他们在那里全时间地教课,做研究,有些年轻教授的成就是第一流的,(却)得到完
全不同的待遇,按照现在这样的引进法,他们心里是非常不舒服的。 
  朱熹平在中山大学能做第一流的学问。除朱熹平外,国内很多的年轻人也都能够做
第一流的研究,但是他们现在觉得很伤感:他们做了大量研究,但是得到的待遇和重视
,跟海外短期引进的所谓的人才相差这么远。 
  第三个弊端啊,所谓引进的人才到了北大,或者到了其他大学,他们是大人物,强
迫年轻人跟他们走同样的路,把这些年轻人放到他们的研究领域里去。虽然不见得每个
引进人才都做这样的事,但是我看到了一些这样的人。这些人跑进来,不但对年轻人没
有帮助,而且强迫年轻人走他们走的路,就算年轻人不想做,他们也强迫他们去做,而
且还把自己的名字放到年轻人的成果里去。 
  这样做,对国内的学术研究造成了很大的打击,造成了年轻人宁愿到国外去,也不
愿意留在国内。事实上这些年轻人是有能力在国内做研究的。你就可以看出来这些情况
有多严重! 
  比如庞加莱猜想,八九年前我就让中国的年轻人去做,结果海外回来的这些人让他
们不要做。 
  人物周刊:为什么不允许年轻人去做呢? 
  丘成桐:他们要赶快写几篇文章来交差,向政府交差,表示他们有实力作研究。尤
其是这些海外引进来的,只来一两个月,甚至一两个星期,他们要赶快有成果,所以他
们要年轻人做那些最快、能做出成果的研究,才能够向上报告,才能够得到重视。 
  人物周刊:近年来,国内名牌高校开始较大幅度引进海外人才,你如何评价其利弊
得失?应该如何改善或者做得更好? 
  丘成桐:能够真正引进人才我想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我不反对,而且非常赞成。就
好比姚期智(编者注:前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世界计算机领域的最高奖——“图灵
奖”获得者,迄今获得此项殊荣的唯一亚裔科学家)去清华,我对他本人很佩服,我对
清华大学能够成功地引进姚期智也很佩服。他能够从普林斯顿辞掉所有位子,能够很专
心地教课,带了很多学生,这可以说是中国学术成功的最重要希望。 
  能够大量引进这样的人才我想是很重要的,我觉得清华大学在这方面做得很成功,
至少在姚期智引进上,我是非常敬佩的。 
  北大就没有做到这一点。引进××本来是和引进姚期智相提并论的,可是××在普
林斯顿是全职的,甚至当初引进的时候在麻省理工也是有全职的,这样做很不好。他没
有花很多时间在年轻人身上,可是姚先生却花了很多时间教导年轻人。 
  姚先生是大学问家了,我也觉得引进海外年轻人也很好,现在慢慢地全职引进了一
些年轻人,我们在中国科学院就引进了一些。我就觉得能做到真正引进是非常重要的事
,可是不要作假,明明在国外有全职的,却又回来,也说是全职。 
  北大反反复复地引进××,在以引进××的名义捞取巨额国家经费、把××推上院
士、政协委员位置之后,又说××每年来2~3个月,以后计划增加回国时间,而对教育
部又说是全职。这就说明了北大的人才引进工作有多么的糟糕,简直是拿国家和人民的
利益当儿戏! 
  人物周刊:那为什么这些引进的“特聘教授”不能全职回来呢? 
  丘成桐:这是一个很简单的事情,假如一个教授的目标不是替中国的年轻人服务,
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考虑,他们在国外能拿到全职的教职,又能在国内拿到全职,为什
么不这样做,而是要离开美国?他们两个薪水加起来,两个好处都有。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很重要,就是20多年来,我感触很深的:假如你还算是个美国的教授,国内
对你就非常重视。假如你在美国的教授辞掉之后,国内对你重视不够,因为你就变成国
内的教授了。政府没有这么讲,可是我们大体晓得,就是这样的情况。你刚从国外回来
头两年还是受到重视,过几年之后你就是国内的教授之一了,薪水开始减,其他方面也
不受重视了。 
  还有一个问题,是注重玩弄权术的大学的学术气氛不浓厚,到这些地方的归国学者
学问慢慢就不行了。 


我是网站清洁工。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6-9-12 10:37:30
管理员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头衔: 义工
等级:管理员
威望:1
文章:827
积分:4593
注册:2004年1月31日
2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管理员

发贴心情
 谁敢讲他们不对的话,谁就遭殃  

  人物周刊:在您看来中国当前的高等教育体制问题颇多,哪些或者哪几个问题是最亟待解决的?或者说,在您这样一流的华裔学者看来,中国大学最严重的问题有哪些?根本解决之道在哪里呢?

  丘成桐:最严重的问题是评审制度。权力操纵在个别人手上,几个和他们所谓“同舟共济”的人控制着经费,科技部、基金委的科研基金和教育部基金都是,院士评审、评奖也是一样。

  在中国做学问好的人都想做院士,做不上院士就好像完全没有面子,所以那些想当院士的就想尽办法去向那些掌控院士选举的人叩头,同时宁愿改变他们做研究的方向来让那些人高兴。这种做法到处都是,我觉得很悲哀。

  开始学问做得不错的数学家为了做院士,宁愿置自己的学问于不顾,用很多不同的手段去逢迎院士。凡是接触到某些院士的错事和坏事时,谁都不敢讲话,为了做院士要讨好他们。年轻人的科研基金和经费都要这些院士来评审,都怕院士。全国数学界有20多个院士,有七、八个是不管事的,因为年纪大了,剩下的那十几个就管着全中国数学的方向,他们就有这个权力,谁敢讲他们不对的话,谁就遭殃。到这种地步学问还能做成功,我想是不太可能的。

  人物周刊:有人说中国是“运动办学”,有各种各样的工程,比如“211工程”,“985工程”,这种运动对大学发展有什么作用?不论是奖项、还是基金都需要评委来评,怎样才能做到公平、公正、公开?

  丘成桐:我想,要加大评委的来源,不能够单请中国的专家,坦白讲中国数学研究的方向并不是世界数学研究的趋势,我想请国际上的专家来帮忙是很重要的,其实对中国来说没有任何羞耻的地方。在美国,我们要评审一个重要项目时,也请欧洲的专家、亚洲的专家来帮忙。欧洲的项目,也会请美国的专家帮忙。

  我觉得中国目前来看,重大的项目,小项目也一样,要加大评审专家的量,让专家能够表示意见。同时在选举院士或者在评阅大项目的时候,应该用纯粹学术的资格,就是用学术内容来作评审,不应该涉及到人事关系。

  现在往往是某某教授学术上没问题,有些院士们就讲这个人的人格有问题,用这种手段来制止这些人的提升,这是一个很糟糕的事。用非学术的方法来打击有学问的人,让很多人觉得很气愤,包括我的老师陈省身先生,在生前也是无可奈何。

  假如评审委员会邀请相当多的非华裔的有学问的专家在里面,事情就非常容易得到解决。现在中国不愿意做,就是因为这些既得利益的教授们拒绝海外专家进来,因为请这些人进来,他们的垄断地位就没有了。

  最重要的是年轻人  

  人物周刊:北大特地安排新闻发言人就引进海外学者予以回应,这是否在您意料之中?

  丘成桐:这就是利益关系很严重的问题。假如北大承认错误,那他们申请到的经费怎么办,很多经费都是骗来的。××当了北大数学中心的主任,拿了国家一亿多的经费,就是因为从海外“引进”了他。还有很多项目都是这样。如果他们承认了错误,那这些经费都是很有疑问的。不单是声望的问题,也是金钱的问题。

  我晓得很多既得利益团体对我的这些批评非常不满意。我也不会相信他们不会反击,但为了国家我不在乎。

  我也不是想做英雄好汉,只是看到国内这么多优秀的年轻人,因为他们的打击而悲观失望,看不到自己前途,而影响了中国21世纪的发展进程,我觉得很心痛。作为中国人,我觉得我有义务和责任替国内这些年轻科学家找个出路,否则的话他们只能去美国,不能在国内做好的学问。

  假如最终不能替中国数学界培养年轻人的话,我就不想再来中国了。我在中国做了很多事,主要目标就是为了中国培养人才,无论是利还是名,我都没有兴趣。假如我做的事情因为北大的打击不能成功,也不能补救,我也就没兴趣再来了。这是在浪费我的时间,我现在还在做最前沿的研究工作,我为什么不在数学上多花点功夫呢?而要和这种人搞在一起。

  人物周刊:在您看来,中国和世界其他发达国家在高等教育方面的最大差距在哪里?硬件、软件还是制度?

  丘成桐:都有。硬件是最容易追上的,现在有些中国大学(的硬件)比我们这里(哈佛大学)都好得多。这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人才和制度。

  人才问题,最重要的是年轻人。我讲了很多问题都是有关年轻人的,整个西方高等教育做得最好的是美国,美国有一个良好的系统,它的核心精神就是要培养年轻人。研究生院培养研究生和博士后,我们学校(哈佛大学)基本上都在全心全意地培养这些年轻人。

  可是我们国家刚好相反。我们应该给研究生很好的待遇,让他们不要出去兼职。哈佛的博士只要能做出成绩,马上就能提拔得很快。这一点在国内是做不到的。国内所有的好处、所有的荣誉,都要留给院士。可在美国只要能做出第一流的学问,马上全世界就都知道了。这是完全不一样的做法。

  如果中国的年轻人做了好的学问却不能提拔上来,我看中国成为科技大国是不可能实现的。

  人物周刊:您反复提到中国科技发展的关键在年轻人,那您怎么看中国现在老一代的科技工作者呢?

  丘成桐:我并不认为老一点的就没有希望,我现在还在做第一线的研究,我们愿意帮助年轻人上去。可是中国经历了文化大革命,有十年的断层。所以中国出现了一个五十到六十岁(科学家)的断层。这些人的能力是比不上从前年纪更大的那些人,我对这些年纪大的人很尊重,可是五六十岁的科学家并不见得是最前线的,我们尊重他们,并不表示要按照他们的意思去做。老院士们懂得自己的地位,他们不会乱搞。相对年轻些的那批(院士),有很多人的做法就像文革时一样,对年轻人有很大的损害。

  人物周刊:中国很多大学都在讲自己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您觉得可能么?最大的制约因素是什么呢?

  丘成桐:还是年轻人的问题。这些大学如果他们是真正地在培养年轻人,五年内就能成为第一流的大学,我是说在一种完美的情况下。

  为什么呢?一个中国的学生来我们哈佛大学,五年内他们可以做成一流的工作。毕业以后七八年内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可以成为第一流的人才。就是说,从一个有基础的年轻人做到有世界第一流学问的人,也就是七八年的功夫。这在一个完美的制度和完美的学风下是可以做到的。

  可是在中国目前的情形下,做不到。就是因为这些年轻人没有得到良好的训练,没有得到学校的重视。就研究生来讲,他们要兼职,没有办法把全部时间用来做学问。导师本身也不是第一流的,然后是来帮忙的学者,好的也就来两三个月,不好的来了心思也没有放在年轻人上面。

  可是真要做好也是有可能的,比如姚期智,我相信在不长的时间内,他可以在理论电脑方面带出一支优秀的队伍来。可是我们有多少有学问的人愿意做这样的事?我们需要大师级的人,也需要真正愿意做事的人真正全职地回来工作。

  问题是他们急功近利,只有(引进海外教授数)量上的要求,只讲究形式化的东西。我举个例子,1997年,北京大学请我去做他们数学系一个研究所的主任,我的名字始终被他们挂在那个上面,可他们从来没问过我有关学术上的事情,也不告诉我他们在那边做什么事情,到了去年年底我才晓得他们挂了我的名字,我要求他们把我的名字取下来。他们这样做,是因为他们不重视实质而只重视虚名。

  我的看法是,如果年轻人有应得的学术自由,有发展空间,这个国家的学术就能很快地发展起来。

  人物周刊:中国的高校还存在着很强的行政化趋势,还在评级别,比如大学评为部级、副部级,您怎么看?衡量大学成功的标准是什么?

  丘成桐:这就是私立大学和公立大学的区别。有几个层次的问题。比如以美国来讲,美国前十名的大学大部分都是私校。私校的灵活性要大于公立大学,可是并不能够表示公立大学没有好的。伯克利(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LA(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都是名校。

  中国却是硬性规定一些大学得到特别的关注,比如北大和清华。我们哈佛大学也向政府拿钱,但我们向政府拿钱的方法是公平竞争,不是说因为我是哈佛大学我就拿一大笔钱,相反很多时候因为你是哈佛大学,政府反而不给你钱。他们讲反正你要做这个研究,我们不一定要帮你忙。政府是根据大学里面教授的研究能力和研究潜力来给钱,我觉得这才是政府支持高校的方法。

  只是因为它叫北大或者清华就给一大笔钱,我觉得不是最好的。

  北大、清华是有着很大优势的,因为全国最好的高中生都想去。他们很容易录取到第一流的学生,却不见得有一流的训练,我对北大尤其失望。教育部给他们的经费很多,还有很多其他名目的经费。我想这不是一件好事,因为“名不正则言不顺”,大学得到的经费不是通过申请、公平竞争拿到的,学术是做不好的,这是我个人的经验。

  所以我觉得大学之间应该存在竞争,譬如说南京大学做得比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好,就应该多得到经费。反过来也一样,如果北大、清华做得好,我们也应该表扬。应该是一种公平的竞争。

  人物周刊:近几年来大学得到了很多办学经费,名牌大学更是这样,可是落在学生头上的却非常少,奖学金还很不发达,学费负担相当重,您觉得经费应该如何分配?

  丘成桐:就我看来,研究生的资助费用应该大幅度提高。要做到他能不去外面兼职而能维持生活,能全心全意地做研究。到了研究生阶段就已不是小孩了,他们应该有能力去生活,有能力去买书,现在很多研究生连买书的问题都没有解决,这是很不幸的事情。我想大力资助研究生是第一个重要的事情。

  可是也因为这样,研究生的素质要注意,大量招收研究生,因此研究生的素质是得不到保证的。研究生要精。

  我想,第二个要大力支持的是博士后和毕业没多久的年轻教师。因为这个时刻是他们做第一流工作的最重要时刻。他们目前待遇太差,还要考虑怎么资助家里。我想大学的经费应该主要用在这方面。有多余的钱再来搞人才引进。如果是引进姚期智这样级别的人才又另当别论,中国要重视。因为大师级的人才会对中国的学术起到指引方向的作用,就像华罗庚先生、钱学森先生当年从国外回来一样。我们讲“大海航行靠舵手”,学术上确实需要舵手,而且必须是全心全意的。


我是网站清洁工。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6-9-12 10:37:59
管理员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头衔: 义工
等级:管理员
威望:1
文章:827
积分:4593
注册:2004年1月31日
3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管理员

发贴心情
 大学是一个赔本生意,不应该看作是要赚钱的  

  人物周刊:“教育产业化”一直是中国高教的热门话题,我们上次采访您也谈到了,在您看来,大学存在的价值是什么,大学应该怎么回馈社会?

  丘成桐:我很反对这个(产业化)。我反复强调大学的责任在于替社会培养人才。

  对于产业,大学是没有这个能力、也没有这个时间去管理的。很多大学教授带着自己的学生去那里做事,而不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这种情况是完全没理由的。我本人培养了五十多个学生,我觉得我本人是在为社会服务。如果中国的教授每一个能培养几个有为的年轻人,让他们去社会做事,高科技也好,银行业也好,都一样的。

  大学是一个赔本生意,不应该看作是要赚钱的,不应当用金钱来衡量。因为人才是整个中国最需要的,用金钱来衡量是很不应当也很不道德的事情。

  人物周刊:中国大学这些年搞扩大招生,您怎么看这种扩招现象?

  丘成桐:在香港也存在这种问题。我批评过很多次,很多高校的校长也同意。其实在这点上,中国可以学学美国(我不是讲美国的好,但是他们有经验,我们要学),比如加州,有很多不同level(水平)的大学,有伯克利、UCLA这样的名校,也有很多很普通的学校,这些学校的学生就是要出来在社会上做事的。因为有的学生根本就没有兴趣做研究,又何苦要逼他们呢?就像美国有很多的state college(社区学院), 就是他们最好的选择。

  家长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不去college,去名牌大学,可是名牌大学人多了也不好,这必须是一个要把关的事情。北大、清华和职业学校相比责任是不一样的。

  人物周刊:这两年香港的大学来大陆招生,以往是优秀的大学生毕业后到国外读研究生,现在连高考的学生都被抢了,您觉得香港的大学优势在哪里?他们对内地大学的冲击有多大?

  丘成桐:我想是非常好的冲击。中国有这么多优秀的年轻人,很多都被埋没了,香港的大学能够来内地和北大、清华抢学生,为中国培养第一流的人才,这绝对是好事啊。有竞争才会有进步啊!

  北大、清华要办得更好才能留住这些学生。因为第一流的学生不会因为钱的问题去哪一个大学,最重要的是看他们的前途。就像我当初去美国伯克利,周围的同学都是第一流的,我刚到的时候还在想我一直是第一流的,怎么到这里,同学和我都差不多了,那我就只能去努力,追赶他们啊。

  可是最怕的是不准你们这帮家伙在这里招生,用行政的方法。世界在进步,我们也应当进步啊。

  人物周刊:中国的大学目前还做不到“教授治校”,行政力量对教学科研的影响还非常大,您怎么看?

  丘成桐:我不是研究高校制度的专家,我只能够讲,能够让学生和年轻教师发挥所长的,就是好的管理体系。教育部应该在这方面做一个好的研究。举例来说,现在院士正在全权控制学校的行政,很明显这个管理体系是不行的。我相信好的管理体系也一定能够找到。

  人物周刊:您觉得,科研和教学哪一个重要?国内很多大学,名教授是不给本科生上课的。

  丘成桐:这是分不开的,只是在中国经常要人为地分开。一个好的做科研的教授一定要有好的学生。譬如哈佛大学,最出名的教授非要去教本科不可,否则哈佛不会留他的。我们认为一个好的名教授,不单科研重要,好的教学一样重要。为什么我们觉得教学也很重要呢?因为我们发现假如教学教得不好的话,对他们研究也没有什么好处。他的研究会衰落下来的,我们看到很多这样的例子。

  我们所有的地方都注意教学,不单是为了培养下一代,也是为了提高自己。你要晓得年轻人有很多想法,是我们年纪大一点的人不晓得的。我们不和他们接触,我们得不到他们这种活力。年轻人的活力对于年纪大的教授有很大的好处。

  你说硬性的规定有没有?我印象中是没有的,但是每一个教授都要教本科生的,这是一个common understanding(常识),我们所有的department(系)、所有的教授都要教本科生的。

  人物周刊:最近国内出了很多海归学者造假事件,比如清华的刘辉,上海交大的陈进,这样的造假情况在美国多吗?美国会怎么处理?

  丘成桐:如果发生这样的事情,我们会成立一个正式的委员会,委员会不单要有本校的人,还要有海外的专家、其他学校的专家。如果经过调查发现是真的,我们马上就把他fire(开除)掉,有时涉及到刑事问题了,我们就把他送到州政府去。就像这次上海的事情(交大

  “汉芯”事件,我想也应该有刑事问题。

  我觉得中国现在的处罚都太轻了,没有触及到重点。如果涉及到上面的领导,是一定要去追查的。

  人物周刊:不管中外,校长对于一个大学的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中国现在很多校长都是官员转来的,您怎么看?而且校长都是院士,一定需要么?

  丘成桐:我觉得没有必要(院士当校长)。坦白讲,有学问的不一定就是院士。校长的选拔应该将网络放得越大越好,当然,有过教书或行政经验的比较好。

  坦白地说,就算是挑选外国人作校长也没有什么不对的,问题是他是不是真心真意替中国人做事情。

  人物周刊:您提过如果中国的大学还是这个样子,您就彻底失望了。如果继续按照现在的路子走下去,您觉得会怎么样?

  丘成桐:按照现在的路走下去,我觉得某些方面很危险。我对中国教育的期望很大,中国优秀的学生和优秀的年轻教师很多,问题是我们能不能够把他们培养出来。如果能培养出来,那就像原子弹爆炸一样是不可限量的。而不要像现在这样压制他们,让他们都跑到美国去了。

  人物周刊:那在您看来,中国教育向前发展的最大推动力是什么?

  丘成桐:在中国目前的情形下,只能是最高领导来推动。有关学校和院士们的利益盘根错节,都有自己的势力范围,实在是很难变动。

  每一个大学都有自己的活动能力,举一个例子,我批评北京大学,北大的某些有权的朋友就会非常不高兴。到处都有这些大学的势力范围。

  人物周刊:大学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丘成桐:替我们国家、替全世界培养人才,培养领袖人才,培养能够为社会服务的人才,培养能够推动人类认识自然界、认识世界的人才。让我们的境界能够得到提升,能够和世界上的文化结合起来,这才是大学应该做的事情。

  人物周刊:在上次对话时,您说不在乎媒体的作用,因为媒体不懂科学家真正的价值,现在国内都在密切关注您和北大之间的这次争论,您认为媒体应该对此持怎样的一个态度?

  丘成桐:假如是在美国,学术系统建设很健全的地方,我想不需要媒体起作用。可是在中国,假如要中央重视,媒体如果能够很健康地报道,让中央和老百姓都能了解到问题所在,还是能起到很好的作用。中国需要客观公正的舆论监督。

  特聘教授与讲座教授  

  “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是我国政府为吸引和造就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学科带头人而于1998年开始设立的。

  长江学者包括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聘任范围包括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实行岗位聘任制,聘期为三年,在聘期内享受长江学者奖金,主要由教育部人事司负责日常工作。

  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除了在聘任要求方面略有不同之外,在工作时间和薪酬方面也有不同:

  工作时间。特聘教授必须保证聘期内每年在受聘高校工作9个月以上。讲座教授则要保证每年能在受聘高校工作3个月以上,因特殊原因,最少不得低于2个月。

  薪酬。国家对长江学者计划给予了大力扶持:

  特聘教授奖金为每人每年人民币10万元,同时享受学校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供的工资、保险、福利待遇。讲座教授奖金为每人每月人民币1.5万元,按实际工作月支付。

  高校还必须为聘任的特聘教授、讲座教授配套必要的科研经费,并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其中,自然科学特聘教授科研配套经费不低于200万元,人文社会科学特聘教授科研配套经费不低于50万元。


我是网站清洁工。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6-9-12 10:38:24
管理员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头衔: 义工
等级:管理员
威望:1
文章:827
积分:4593
注册:2004年1月31日
4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管理员

发贴心情

  教育部和高等学校支持特聘教授、讲座教授申请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并通过项目牵引组建创新团队。对其中优秀创新团队,教育部将给予重点资助。

  上海交大陈进“汉芯”事件  

  2006年5月,上海交通大学发布了《上海交大关于“汉芯”系列芯片涉嫌造假的调查结论与处理意见的通报》,决定撤销陈进上海交通大学微电子学院院长职务;撤销陈进的教授职务任职资格,解除其教授聘用合同。

  与此同时,科技部决定终止陈进负责的科研项目的执行,追缴相关经费,取消陈进以后承担国家科技计划课题资格;教育部决定撤销陈进“长江学者”称号,取消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资格,追缴相应拨款;国家发展改革委决定终止陈进负责的高技术产业化项目的执行,追缴相关经费。

  事件当事人陈进系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电子及计算机工程博士,原上海交通大学微电子学院教授、博导,并担任院长、芯片与系统研究中心主任,信息安全芯片研究所所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在国家重点科研项目“汉芯”中,陈进雇用民工将从美国买回的芯片表面原有标志用砂纸磨掉,再加上“汉芯”标志,就轻而易举骗取了国家上亿元科研经费,并在职称和职务上名利双收。后经“汉芯”团队内部人士举报,国务院会同多部门特派出调查组进行查证才得以真相大白。

  值得注意的是,早在“汉芯一号”制造时,该项目就通过了国家专家组的验收,有专家甚至说:“‘汉芯一号’的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在DSP方面)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开始掌握了核心技术,标志着我国技术力的提高,为今后的产业发展奠定了很好的技术基础和技术支撑。”


我是网站清洁工。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6-9-12 10:38:53
管理员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头衔: 义工
等级:管理员
威望:1
文章:827
积分:4593
注册:2004年1月31日
5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管理员

发贴心情
人物周刊:您在研究卡拉比猜想的时候非常年轻,才27岁,评上教授时也非常年轻。

您能想象以您这样的年纪在中国大陆能评上教授吗?

  丘成桐:假如是像现在这样几个学霸在管事情,我觉得评不上。

  人物周刊:要打破对年轻人才的束缚,有什么好办法?

  丘成桐:中国的事情,我没有办法讲。我只能提供意见,领导接不接受,教育部接不接受,是他们的事情。我身为一个海外来的学者,我只能谈我的看法。

  人物周刊:那您认为学霸、学阀是怎么形成的?

  丘成桐:既得利益者互相包庇形成的。

  人物周刊:但同样是在中国,为什么过去比如西南联大时期没有现在这种现象?

  丘成桐:学霸是第二、三流的学者。西南联大是第一流的学者。

  人物周刊:第一流的学者中就不会出现学霸吗?

  丘成桐:也不是,但第一流学者的人数多了就不会这样。我讲的第一流的学者,是还在学术前沿工作的第一流,很多一流的学者,不在前线工作了,不晓得最前沿的工作是什么东西了,二三十年之后也会产生同样的现象。

  西南联大时期,很多年轻的学者,包括华罗庚先生、陈省身先生等,本身都是第一流的,又都在最前线工作,你是第一流的学者,你在热情做学问的时候,你不会想搞第三流的学问,你不会允许写第三流文章的人在你面前胡扯八道。一个人可能制止不住,人多了就可以制止得住。

  人物周刊:在中国,从官员变为院士的现象很常见。

  丘成桐:坦白地说,我不在乎官员能不能做院士,我觉得既然做官就不要做院士,因为权力会影响他做院士。可我宁愿有学问的官员去做院士,好过不学无术的人去做院士。

  在中国还有一个现象是,先当校长再当院士,而不是先当院士再当校长。我坦白地讲,要想做院士,只要你有足够的金钱,你去贿赂。让选你的院士得到好处,好处多了以后,他会投你一票。香港就有很多人做这个事,国内也有很多人做这个事。

  人物周刊:那美国呢?

  丘成桐:美国你想做也做不了。

  人物周刊:为什么?

  丘成桐:美国国家科学院的院士虽然有两三个不见得那么高水平,可是90%以上都是真有学问。中国,用金钱名利来引诱人的事情做多了,名教授也好、院士也好,也都不觉得羞耻。有些学霸在很多的评奖委员会中做主席。他给你一个奖,说让你去选其他的人做院士。谁把持了经费,谁把持了评奖的能力,他就有这个影响力。

  人物周刊:那您认为怎么去打破这种局面?

  丘成桐:在我看来,院士制度根本可以废除,这是周光召讲的,不是我讲的。王选是两院院士,他也写过文章这么讲。一个群体,假定是最高学术水平的一个群体,结果60%都名不副实,这个团体存在有什么意义?

  美国科学院院士是一个很有能力的团体。基本上90%以上都是有能力的好教授,他能替整个社会、政府、学术界做很多事情,是真的有影响力、有公信力的团体。现在我国的院士,你去找一个在学术最前沿做的有学问的年轻人,问他对院士的观感?

评审制度不健全是中国学术界最大的毛病

  人物周刊:杨振宁先生认为中国的本科教育是非常成功的,要比美国的强。 您觉得呢?

  丘成桐:这是他的看法,不是我的看法。 我的看法是从我的经验中来的,在国内国外、我教过的本科生、研究生给我的感觉。杨先生他可能有比我更丰富的经验,我不清楚。

  人物周刊:杨先生还提过一个有趣的观点,中国的科学不能够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周易》的影响。他还有一个推论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不利于现代科学的发展。您认为中国的文化能不能催生出伟大的科学家?

  丘成桐:杨先生是个伟大的科学家,杨先生是本科时候才出去的,他也念过《易经》,念过很多中国不同的古典文学,他为什么觉得中国的年轻人不能成为伟大的科学家?我觉得不合理。

  人物周刊:那您的观点呢?

  丘成桐:杨振宁、陈省身、我,都是在中国传统文化这个氛围中长大的,都很享受这种文化,学问都做得不错。问题不在这里,问题在于我们现在的年轻人把做官赚钱看得比什么都重要,求名求利比什么都重要。无论杨先生也好,陈先生也好,当年出国的时候都抱着一种热情,就是想做学问,所以做成功了。我们年轻人如果能做到这点,我担保他们能做出第一流的工作。

  人物周刊:中国现在一些教授、院士的时间会用在搞项目、拉关系上,学校支持他们拿钱来评院士,同时也鼓动他们再拿院士的头衔拉项目,这个问题怎么解决?

  丘成桐:教育部要评大学好不好,第一个问题就问这个学校有多少个院士,没有院士就好像天塌下来一样。而不问学问做得有多好,这是很奇怪的现象。这还是教育部,省跟市里也用这个方法来评议。整个评审制度不健全是中国学术界最大的毛病。

  中国不愿意改变这个评审制度,批评制度的人自己都不想改变这个制度,这个制度改变了会打击他本人的好处。当你讲这个制度要拿去给全世界最好的学者来评审时,你本人参与的只不过其中一小份,你就怕自己不能操纵整个学术界跟着你走。

  人物周刊:在您看来理想的评审制度是什么样的?

  丘成桐:公平。评审制度要是能建成功,什么学术问题都能够解决。

  人物周刊:怎么做?

  丘成桐:很简单。找一批第一流的学者,最前沿的,成立一个委员会,共同来讨论,不费吹灰之力就会有结果。哈佛是这么做的,全世界都在这么做,但中国不愿意做。不做,因为不愿损害既得利益。

 假如我讲错人任何一句话,我公开道歉

  人物周刊:2005年,您对北京大学数学学院有尖锐批评,对于北大的辩解,您称他们是“文革”作风,难道您不允许他们辩解吗?

  丘成桐:你去找全世界一流的大学,会不会有一个大型的conference(会议),讨论的是某个人的私人事情?(学校)可以公开讨论学术问题,比如卡拉比猜想的证明有错,或说丘成桐的学问有错误,我可以跟他辩论,他们是造谣生事!但问题不在造谣生事上,问题在——大学可不可以开大会来声讨某人的个人品德?!

  人物周刊:有人认为您和北大数学系的争论是书生意气,您怎么认为?

  丘成桐:我不在乎他们怎么讲。我讲的是整个学术界的毛病,我也不认为我讲的这些话不会遭到既得利益者的攻击。他们是既得利益者,他们是学霸,我从没期望他们不攻击我,所以我不在乎。

  人物周刊:丘先生,这么多年来您为中国数学学科做了许多事情,您觉得您的付出值得吗?

  丘成桐:我从来没在乎过付出值不值得,我做我良心上应为、值得做的事情!可能卡拉比猜想我做一辈子也做不出来,我不在乎,我只做自己认为应该去做的事。

  人物周刊:那您认为自己该做的事情也包括这次和北大的争论么?

  丘成桐:我坦白讲,北大(数学系)的教授们也好,XX也好,他们的数学水平是第三流的,顶多是第二流的,跟我是没有办法比较的。我为什么要批评他(们)?希望要替中国普罗大众里的年轻学者,让他们有出头的机会。

  北大、XX都不值得我去批评。我是为了保护年轻有为的学者,希望他们能够为中国做些事。假如不是看到几十年来青年学者每况愈下,因为受到他们的影响而不能良好成长,我就不会讲这个事。我愿意替他们说几句话。

  人物周刊:您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很深造诣,而且您经常回国,对国内的情况也很了解,可为什么您会用这么直接、不中国的方式来讲话?

  丘成桐:我批评过北大,过了很多时候,他们还是不改变,实在是让很多年轻人受了打击,受了苦。至于XX,我警告过他。我亲手写信,写至少十次信给他劝他不要这么做。我亲眼看到很多青年学者受到他的打击,我用什么方法来表示?没有用,你让我怎么办?我写信给他,这是五年前、七年前的事。到现在都没有改变。这是我亲自教导的学生,他的成长、成名都是我一手带起来的。

  人物周刊 :那您不该为他的现在负责?

  丘成桐:当年我不该这么提拔他,看到他现在做得这么糟糕,我觉得自己有责任,所以我警告他,我亲自警告过他很多次了。但他还是一意孤行。

 媒体没有资格来批评学者的成就

  人物周刊:在中国数学家里面最有名的是华罗庚和陈景润,尤其是陈景润,人们都觉得他只会数学。 您的业余生活呢?最大乐趣是什么?

  丘成桐:什么我都有兴趣,看书看史。三教九流的东西我都看。运动方面,我游泳。

  人物周刊:如果您一直留在香港,会有这样的成就吗?

  丘成桐:当然不可能。

  人物周刊:为什么揭穿皇帝没穿衣服现实的人往往是香港学者、海外学者?

  丘成桐:这不是香港学者或海外教授的问题,我们看到的事实,大陆不愿意接受,这是一个很奇妙的现象。我不晓得怎么解释。从真正的科学成就来讲话,在数学方面,改革开放二十年来,能不能找出真正有成就的学问?我找不出。所以中国的科技要进步是一个很困难的事情。

  我在美国科学院一个很重要的委员会里,讨论要在亚洲找海外院士,尤其要在中国找,花了五年工夫,只找到一个。这不是我一个人的意见,也是整个委员会,包括很多美国海外院士的意见。你要问我为什么?我想是中国的学术水平实在比不上人家,可是你坚持要说能比得上,那我实在没办法。

  人物周刊:前几年中国搞大学合并,要“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您怎么看?

  丘成桐:只重量而不重质,无论合并大学也好,招收研究生数也好,产生的论文数量也好,绝对不是培植第一流学问、学者的方法。这种机制没有,中国学问永远做不出去。

  人物周刊:如果您没有攻克卡拉比猜想,您觉得您现在有底气说这些话吗?

  丘成桐:我当然有这个资格。除了卡拉比猜想,我在其他方面的工作也都是第一流的。国内认为陈景润是世界上一个伟大的学者,事实上他不是,我们很看得起陈景润,可是你讲他伟大,绝对不是伟大,是媒体报道成功的。

  人物周刊:您认为媒体和学者的关系是怎样的?

  丘成桐:媒体没有资格来批评学者的成就,坦白说就是这样。因为它不懂。一个好的学者会很慎重,我有的学问做得好,有的学问做得不好,我不用人家来批评我,我也不用人家来吹捧我。我不在乎(我自己知道)。

  譬如陈景润,造成整个数学界学数学的时候,以为陈景润的歌德巴赫猜想是全世界最伟大的问题,事实上不是,在美国没有人在乎歌德巴赫猜想,你问做数论的人。是媒体误导成功的。所以我坦白讲,媒体没有资格来评论一个大学问家的成就。我们同行晓得谁有资格来批评,有些教授有资格批评我,我也很虚心,我认为对的我都接受,我一个很好的学生、懂我的学问的来批评我,我也愿意接受。他不懂得我的学问来批评我,我不接受。美国的媒体就不是这样的。

我是网站清洁工。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6-9-12 17:30:59

 5   5   1/1页      1    
网上贸易 创造奇迹! 阿里巴巴 Alibaba
Copyright ©2000 - 2002 chinaonco.net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7.1.0 Sp1
页面执行时间 0.09375 秒, 4 次数据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