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bbs
收藏本页
联系我们
论坛帮助
dvbbs

>> 人力资源在线资源;HRM工具;相关文章...
搜一搜相关精彩主题 
肿瘤咨询在线论坛个人专栏『 人力资源 』 → “托福”降温“海归”升温,是权宜之计,还是理性选择?

您是本帖的第 1197 个阅读者
树形 打印
标题:
“托福”降温“海归”升温,是权宜之计,还是理性选择?
web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头衔:半人半兽
等级:管理员
文章:2831
积分:13654
注册:2003年12月25日
楼主
 

发贴心情
“托福”降温“海归”升温,是权宜之计,还是理性选择?

“托福”降温“海归”升温,是权宜之计,还是理性选择?

新华网北京频道 策划:苏会志、李煦 采写:邵信芳 编辑:李煦

    有报道预测称,今年北京的冬天会很冷,是不是如此还有待观察和时间的验证。但是对于在中国一直异常火爆的托福考试来说,却已经遭遇到了北京的寒冬。

    托福遭遇北京"寒冬"

    11月15日,今年中国的最后一次托福考试在人们的一片唏嘘声中落下帷幕。考试当天,能容纳近千人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考点,报名参加考试的考生只有百余人。与以往相比,此次考试的报考人数是托福在北京开考以来的历史最低谷。

    "托福"是美国教育考试服务处(ETS)举办的一项英语水平测试,每年同时在全球各地多次举行。由于美国及一些主要英语国家的大学招生,都以托福成绩作为语言能力的评判标准,因此,这项考试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里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年轻人留学英语国家的必经之路。

    11月17日,中教国际教育交流中心澳洲部高级顾问王浩回忆说,5年前,他报名参加托福考试时,为了领取一张报名表,他一大早就起床去排长队,填完表后又去排长队等着交费,一天下来才报上名,人累得够呛。当时,甚至还有一些考生为了拿到一张考试报名表,常常不惜动用一切社会关系,甚至低三下四地四处求助,而在托福考试现场场外,也常有一群办理留学中介、留学贷款等业务的人在分发广告单……

    如今,这一切似乎已成为过去时,今年托福考试报考人数锐减。据报道,北大、清华、外国语大学等托福考点,今年从8月、10月起托福考试人数出现下滑趋势。今年8月,北外考点的托福考生为621人,10月份为315人,11月份最后确认的考生为240人;清华、北大考点10月、11月份两次考试的人数都在100多人,而去年同期考试人数都接近800多人。

    据各大考点估算,今年北京托福考生比往年下降了一半多,今年四次托福考试的总人数在1万名左右,而往年的总人数接近3万人,在托福最为风光的年代,一年的考生总数超过10万人。往年的这个时期,明年5月份的考试名额早就被抢光,而现在你登录托福的报名网站,明年1月的考试只有上千名额。

    海归升温

    在托福遭遇寒冬的同时,"海归"却日渐升温。

    美国《丹佛邮报》2003年8月18日报道说,诸如巴基斯坦、印度、中国、新加坡和越南等国家的就业成长率和经济成长率有时比美国高出一倍到两倍,这导致越来越多的移民不再把美国视为充满机会的土地,他们正返回他们的祖国。

    "海归"是指留学人员从海外回到国内创业或服务。调查显示,目前,中国留学生归国潮流已达到改革开放20年来的顶峰。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字,自1978年至2002年底,我国的出国留学人员达58万人,到目前为止,15万人学成归国,而且,"海归"的人数还在以每年13%的速度递增。去年,回国的"海归"将近1.8万人,比上年增长了47%。

    在这些留学归来的大批莘莘学子中,有一部分选择了自己创业。例如, "把互联网带到中国"的亚信公司,无线通讯领域的领军企业UT斯达康,百度在线等,都是海归人员所创企业的代表。一部分人愿意进在中国的外企、国企、民企以及科研机构等工作,每月有规律地拿一份单位和自己都能够接受的薪水。另一部分人选择了报考公务员,在他们看来稳定和相对清闲的机关工作是一种不错的归宿。另外,还有一些人成了一群在职海里搁浅的鱼,满腔的包袱和乐观的估计使得他们怎么也不愿意同意料之外的残酷现实妥协,他们还要继续等待更好的机会。

是权宜之计,还是理性选择?

    是权宜之计

    从表面上看,无论是托福的降温还是海归的升温都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权宜之计。

    就托福考试而言,考试仅仅只是第一步,即便是考出了理想的成绩,也很难保证一定出得了国。"9·11"之后,去美国签证很难办。有报道称,目前,我国学生申请赴美留学签证的拒签率已高达60%,美国高校提供的奖学金名额也在减少,一些大学还普遍怀疑中国学生的托福、GRE成绩,中国学生也很难申请到全额奖学金。这样一来,很多人即使"托了福"也到不了美利坚,这无疑会对托福人数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北大的一位学生说,"拿不到全奖,甚至拿半奖的难度也很大,考托不是瞎耽误工夫嘛。"拿不到签证,也拿不到奖学金,而两年的有效期一眨眼就到了,又要开始进行新一轮的折腾:满怀希望地报名、夜以继日地复习、紧张地考试、一次次的申请、一次次的等待、一次次的奔波和一次次可能的失败等,还有屡屡上涨的考试费用,以及难以估量的时间成本和更难计算的心理影响等等。既然没有什么大的把握,又何必非要去辛苦这一回呢。

    与托福降温有类似之处的是,很多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有不出己愿的无奈不得已而为之的苦衷。

    今年8月份回国的小刘1997年考上北京某名牌大学,学的是法律专业,为了圆出国梦,2001年毕业后,通过GRE考试,拿到了奖学金,然后到澳大利亚读硕士学位。

    在澳大利亚读书期间,小刘勤奋学习,广交朋友,并且见识了一些新鲜的事情,视野也日渐开阔了。但是在度过了两年多的美好时光后,转眼毕业了。"为了留在澳大利亚,有的同学只好暂时在酒吧里打杂。还有一位同学更'惨',毕业后在学校食堂找了份勤杂工的活儿,成天在食堂里忙忙碌碌地扫地、擦桌子、洗碗。一次,一位同学一脸愁容地告诉我:'我一天工作20个小时,每小时工资只有5美元,都累得不成人样了。唉,找不到工作,你说我该怎么办?'"

    小刘的师兄师姐们,很多人已在澳大利亚定居,混着一份不咸不淡的工作,守着丰厚的社会保障生活。在对留下还是回来这是个问题进行了一番权衡之后,小刘回国了。

    不仅在澳大利亚的留学生有如此境遇,其他国家的留学生也遭遇到了类似的情况。目前在花旗集团担任副总裁的戴安迪说,旅美华人专业人士回国发展的原因中非常重要一种是在美发展受限,不满美国公司对华人员工的"玻璃屋顶"而选择回祖国发展。此外还有一些行业人才在美过剩,如计算机业等,在美国难以找到合适工作,所以回国效力。

    更是理性选择

    托福考试归根到底只是一种手段而已,它的目的是要获得一个到国外留学的机会,但是到国外留学也是一种手段,它的目的是为个人更好地发展提供一种资本、一种筹码和一种可能性。如果说出去不容易和在外国发展不容易是由客观条件决定的,那么托福的降温和海归的升温在一定程度上的确可以算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权宜之计。但是另有很多人没出去或者就干脆不出去以及很多人出去之后又回来,则在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了人们在何处发展自我这个问题上开始变得理性和冷静。

    由于相对隔离的地理位置和长时间在文化上的封闭自足,使得中国人对出国留学这样一件比较稀有的事情有着悠久的好奇、羡慕和向往。在很长时间里,人们习惯了用一种仰视和羡艳的目光来看待出国留学和出国留学的人,同时还愿意处心积虑、倾其所有地对出国留学趋之若鹜。于是,出国留学和留学人员就顺理成章地被笼罩在一轮眩目的光环里。这其中固然有合理的成分,在自费留学还不那么红火的时候,能出国留学的人大多数是百里挑一的人才。他们出国也大都抱着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回来报效祖国的崇高目的,他们回国后的种种贡献也证实了他们的才干和品德,容闳、詹天佑、竺可桢、赵元任等就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

    早年,由于国家管制、语言限制和费用等原因,能够出国留学是一件困难也是一件光荣的事情,而能够"荣归故里"更是被人看重。所以,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某某人因为出国镀了两年金,回国后就身价倍增了。但是,随着中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大和政治、文化环境的宽松和一些国外高校的门槛和学费都一降再降等原因,近些年来,出国留学的人数有了很大的增加,而且低门槛准入也让一些学习成绩中下游的学生有了拿钱混张'洋文凭'的机会。良莠不齐的人员构成,使得原先笼罩在留学人员身上的那层光环正在逐渐地退去,人们开始用一种一分为二的理性眼光看待留学和留学人员了。

    早在90年代初就有一种说法名叫"留洋镀金",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就很轻易地透露出当时就已经有人开始对出国留学的目的、实质和含金量产生怀疑性的思考了。一提到"镀金",人们就很容易联想到诸如表面化,虚假,华而不实等含义。但是当时也只是有这么一种提法,有那么一种怀疑性的思考而已,可是现在,人们不仅用理性的眼光打量留学和留学人员,而且在实际行动上也开始理性起来。

    就在前几年,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这么一种现象:如果是海外留学回来的博士,单位可能的优惠政策是,100平方米的公寓,外加100万元的科研经费;而如果是国内培养的博士,即使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博士,也只能得到50平方米的房子和50万元的科研经费。这种对留学人士的倾斜比比皆是。在一些公司内,"海归"一般做着高层,享受着高薪,行事自由而且傲慢。

    然而现在,中关村管委会人力资源处处长王立平说,"企业关注的是人力资源成本和效益比,无论'海归'、自学成才、境内毕业生都在同一个平台上竞争,早期过度拔高'海归'成效的光景见不到了。"王立平认为,虽然"海归"拥有语言和国际化视野的优势,但是如果只是抱有过海"镀金"想法的留学人员,显然,"海归"的名片并不能让他们成为职场中的抢手人才。

    刚从国外一所著名大学留学归来的张明也认为:"在哪里读过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究竟能干什么,能干好什么。"

http://news.xinhuanet.com/focus/2003-11/30/content_1203140.htm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4-6-15 23:44:53
web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头衔:半人半兽
等级:管理员
文章:2831
积分:13654
注册:2003年12月25日
2
 

发贴心情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前所未有发展机遇 海外学人回国创业正其时 中国将努力为海外学人回国工作、为国服务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
  据新华社北京2月14日电(记者吴黎明)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贺国强指出,未来20年是中国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是海外学人回国创业、为国服务、实现自身发展的大好时机。
    贺国强14日在和海外留学人员座谈时说,一定要把个人的前途和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正确认识和牢牢把握新世纪新阶段祖国事业大发展带来的大好机遇,积极投身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
    2月14日下午,贺国强在人民大会堂亲切会见了来京参加新世纪生命科学论坛的海外留学人员,并与他们进行了座谈。在听取了留学人员代表发言以后,贺国强说,这次参加新世纪生命科学论坛的海外留学人员在生物科学研究方面具有国际一流水平,涉及基础生物、医学、农业生物技术、环境生物技术等多种学科,大家身在海外,心向祖国,情系桑梓,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之心和远大的报国之志,在国外学习、创业,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祖国争了光,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我们非常欢迎大家经常回来看看,以各种方式为祖国建设出力。
    从1978年到2002年底,中国共有58万人出国留学,人员分布于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到目前为止,已有15万人学成回国。留学回国人员已经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一支重要生力军。包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回国留学人员在内,留学人员在教学、科研等重要岗位都占有很大比例,在中科院院士中占81%,在全国高校校级领导干部中占51%。目前,留学人员在国内创办的企业达5000多家。
    贺国强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广大海外学人作出新的贡献,同时也为海外学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关键靠人才。时代呼唤人才,竞争需要人才,党和国家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重视人才。中共十六大强调,要把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在全社会认真贯彻。要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创业机制,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人民。
    贺国强说,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扎实工作,努力为海外学人回国工作、为国服务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要牢固树立大人才观和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认真贯彻人才强国战略,拓宽人才视野。一方面要立足培养和用好国内人才,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引进海外人才工作,关心海外学人的成长和进步,加强与海外学人的联系和沟通,努力为他们回国工作和为国服务提供帮助。要努力营造有利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引导海外学人了解国情,千方百计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种实际困难,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努力营造宽松和谐、有利于干事业和干成事业的环境和氛围。要积极探索和创新用人机制,认真贯彻“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留学工作方针,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用人原则,制定各项政策,鼓励海外学人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为国家服务。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教育、科技、人事部门要认真总结这些年来留学工作的经验,认真分析和改进选派和吸引留学人员工作;党委组织部门要在吸引海外人才工作中发挥牵头协调作用,加强宏观指导和政策协调,做好重要人才的引进、任职和安置工作。
    12日下午,贺国强在中组部、科技部和北京市负责人的陪同下,考察了位于北京中关村的生命科学园区。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3年02月15日第一版)

http://www.people.com.cn/GB/paper39/8464/794906.html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4-6-15 23:45:47

 2   2   1/1页      1    
网上贸易 创造奇迹! 阿里巴巴 Alibaba
Copyright ©2000 - 2002 chinaonco.net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7.1.0 Sp1
页面执行时间 0.18652 秒, 4 次数据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