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bbs
收藏本页
联系我们
论坛帮助
dvbbs

>> 公众交流信息栏目,专业的和不专业的,不具权威性。
搜一搜相关精彩主题 
肿瘤咨询在线论坛大众论坛『 癌症论坛 』 → 健康最大威胁来自亚健康

您是本帖的第 2491 个阅读者
树形 打印
标题:
健康最大威胁来自亚健康
web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头衔:半人半兽
等级:管理员
文章:2831
积分:13654
注册:2003年12月25日
楼主
 

发贴心情
健康最大威胁来自亚健康

健康最大威胁来自亚健康

  据中国国际亚健康学术成果研讨会公布的数据,目前,中国人70%属于亚健康人群,而其中的70%左右都是知识分子。由于长期透支健康,很多人不是这病就是那病,有的人甚至英年早逝。

  英年早逝的悲剧屡屡重演

  据调查,我国“英年早逝”悲剧大都发生在45~55岁年龄段的中年知识分子。知识分子的平均寿命只有53岁,比全国平均寿命低17岁,中年知识分子死亡率超过老年人的两倍。近5年来,中国科学院所属的7个院所和北京大学的专家、教授共134人谢世,中科院系统在职科学家平均寿命只达到52.2岁。

  是什么原因让这些社会精英们遭遇如此悲剧呢?据医学专家多年的研究成果证实,英年早逝者91%是因为后天自身因素。知识分子英年早逝的主要原因,不能不说是牺牲在亚健康的沼泽里。以新闻工作者为例,在知识分子中,他们是工作节奏快、压力大、任务重、亚健康分布密集的人群。近两年新闻界噩耗不断,60岁的原新华社社长郭超人、50岁的《楚天都市报》总编辑杨卫平、51岁的《海南日报》总编辑邹爱国等相继去世。今年上海10家主要新闻单位联合搞的大规模调查表明,去世的新闻工作人员中,死亡年龄高度集中在40岁至60岁这个年龄段,占78.6%,平均死亡年龄为45.7岁。更令人警醒的是,在职人员中,健康者仅为18.4%,患病者为8.9%,其余不同程度处于亚健康状态。

  疾病控制和健康教育专家说,亚健康状态介乎健康与疾病之间,是非病非健康的过渡状态。生活方式疾病不是在一瞬间发生的。在疾病出现前身体会出现许多亚健康症状,如乏力、疲劳、失眠、消瘦、食欲不振、肌肉酸痛、胸闷心慌、易激动、易烦躁、没精神或感觉生活没有意义等,预示着明天可能各种严重躯体病变的来临。专家们认为,亚健康是病前状态、临床前期、疾病先兆。出现亚健康就是给健康亮了黄灯,只要注意还可以恢复。但可悲的是,许多知识分子却在亚健康的沼泽里越陷越深,最后失去健康甚至生命。不久前,北京1866名知识分子接受了体检,结果显示,患有高脂血症、脂肪肝、高胆固醇血症、肥胖症、白内障、高血压病、癌症等疾病者的比率竟高达84.6%,尤其是40~59岁组的患病率高达90.4%。

  一些专家甚至认为,如果知识分子不注意调整亚健康状态,不久的将来,这些人中的2/3将死于心脑血管疾病,1/10将死于肿瘤,1/5将死于吸烟引起的肺部疾病和糖尿病等代谢障碍性疾病以及过劳和意外,只有1/10的人有希望安享天年。

  亚健康是知识分子的职业病吗

  在当今社会,人群的健康状况分布像个两头尖尖的橄榄球:15%的人是健康状态,称第一状态;15%的人属于疾病状态,称第二状态;其余70%的人都属于亚健康状态,即第三状态。在亚健康人群中,知识分子尤其是中年知识分子是绝对的主力军,高达70%。如此高比例的知识分子处于亚健康状态,不能不说亚健康在知识分子中带有某种职业特征。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通常把疲劳、神经衰弱、肌肉劳损等亚健康表现俗称为知识分子“职业病”。

  在国际医学界,亚健康属于与工作相关疾病,也就是因为工作原因引起的疾病。据了解,许多发达国家已把其列为职业病。例如亚健康的一种表现,由于坐姿工作时间过长,造成肌肉劳损,又称“颈、肩、腕综合征”,在许多发达国家都列为职业病,并且高居职业病发病率的榜首。由于亚健康过度疲劳造成的猝死被俗称为“过劳死”,在日本属于职业病的范围。日本之所以把“过劳死”定为职业病,是因为他们分析了100名“过劳死”的人,其中90%是长期每天工作14小时以上。

  然而,在我国,今年5月1日修改后实施的《职业病防治法》的职业病范围中是不包括亚健康造成的各种综合征和“过劳死”的。虽然我国知识密集型为主的第三产业所占比例越来越大,一些大城市已占60%,知识经济时代越来越近,但是我国目前认定的职业病102项,基本限于工业生产范围。《职业病防治法》把“职业病”定义为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这就意味着,亚健康这种与知识分子工作相关的疾病不属于法律的保护范围。据了解,划归为职业病就意味着可以受到国家在经济、医疗等多方面的法定保护,所以国家非常慎重。

  谁能把知识精英拉出“沼泽地”

  我国许多专家都主张应当将亚健康等与工作有关、受职业有害因素损害的职业多发病纳入调整范围,因为这样有利于对知识分子健康的保护。北京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于永中教授说,他和他的同行们会继续努力,把亚健康等与工作相关疾病定为职业病的意见,提交给国家职业病诊断标准委员会。然而,专家们并不认为知识分子的亚健康主要由国家负责。因为,即使亚健康没有列入我国职业病的范围,但劳动法和其他一些法规做了相关规定,可是在现实中,国家规定的8小时工作制、休假制度等很少有人当回事。仍然以上海新闻工作者调查结果为例,国家早有明文规定的公休假制度只有6.9%的人全部享用,还有21.2%的人部分享用,而高达64%的人没享用公休假。

  究其原因,在市场经济中,每个人面临的残酷竞争压力是一个重要原因,平时做不完的工作让知识分子们陷在亚健康的沼泽中无法抽身。某公司一位软件编程员无奈地说,一旦有项目要做,必须从早到晚、从深夜到黎明,否则思路中断很难继续下去,自己恨不得不睡觉,还谈什么8小时工作制。虚弱、头疼、没胃口,是他工作两年后的“收获”。他去医院,医生明确告诉他是生活的没规律和精神紧张造成的,没有特别好的治疗办法,要求他今后注意休息。他说,在这个行业,这些症状很普遍,大家都是忍着,继续更努力地工作。

  现在最让他害怕的不是健康,而是自己头脑经常处于麻木状态,无法正常工作,他担心会因此失去工作。

  据了解,在国外,尽管一些国家的职员工作强度很大,但公司会给员工提供各种休息娱乐,缓解这种紧张状态。在国外,半小时午休制度、带薪休假制度、定期查体制度等都强制执行,公司认为这会令职工产生更高的工作效率。这种健康观念是目前中国许多单位,尤其是大多数企业老板未能正确认识的。不过专家们相信由于未来50年中国对知识分子健康的需求日益迫切,规范单位健康用人制度是迟早的事情。

  但是,许多调查结果表明,近一半的知识分子生病坚持照常上班;近八成的人很少参加体育锻炼,近半数人睡眠质量和睡眠时间无法保证,都是因为缺乏自我保健意识的原因。调查表明,知识分子对自己要求严格,对事业期望值高,他们最担心的是自己专业能力有限,并希望通过超负荷的工作和学习不断提高自己。有这样一个痛心的事例,新民晚报的一名中年记者因病痛得佝偻身体,还坚持出门采访,在门口被部主任拦下,急送医院,结果查出已患了不治之症,不久去世。所以,深陷亚健康的沼泽,知识分子自己应该负最大的责任。

  注意身体给自己的信号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每个人的健康和寿命60%取决于自己。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既有坠入疾病深渊的可能,更有成为健康人的希望。细究之,亚健康是个大概念,包含着前后衔接的几个阶段,有些接近于健康,有些接近于疾病。关键看你如何善待自己。

  专家说,亚健康状态各阶段之间的关系就像互相衔接的区间车一样,从健康驶向疾病。其中,与健康紧紧相邻的可称作“轻度心身失调”,它常以疲劳、失眠、胃口差、情绪不稳定等为主症,但是这些失调容易恢复。它约占知识分子的25%~28%。如果放任这种失调持续发展,可进入“潜临床”状态,此时潜伏着向疾病发展的高度可能。在知识分子中,处于这类状态的超1/3,且在40岁以上的人群中比例陡增。他们的表现被专家归纳为3种减退:活力减退、反应能力减退和适应能力减退。表现为慢性疲劳或持续的心身失调,常伴有慢性咽痛、反复感冒、精力不支等。知识分子中这类群体比较集中地表现为“三高一低”倾向,即存在着接近临界水平的高血脂、高血糖、高血粘度和免疫功能偏低。在知识分子亚健康人群中,最危险的是有超过10%的介于潜临床和疾病之间,处于“前临床”状态,指已经有了病变,但症状还不明显未求诊断。这部分知识分子多是那些忽视查体、漠视健康的人。

  专家认为,知识分子走出亚健康,除了保持平衡的生活规律、加强体育锻炼、善待压力外,进入30岁的知识分子应完善定期体检制度,留心身体发出的异常信息。伊沙多尔·罗生福博士是美国最著名的内科医生和健康专家之一,他说,感谢上天赐予我们各种身体的危难警讯,让我们好好地珍惜这些有用的信号。这样的信号有很多,如不痛不痒逐渐增大的肿块,持续性消化不良伴消瘦,久治不愈的干咳伴痰中带血,原因不明的大便带血或大便习惯性改变,久治不愈和反复发作的皮肤溃疡、疖、痈,经常性头晕、头胀痛、胸心痛等。尤其是出现“潜临床”状态症状应立即找医生咨询,因为其有可能向真正的疾病发展。

  另外,亚健康又称“慢性疲劳综合征”,经常感到疲惫不堪,是典型的“亚健康状态”,表明身体的主要器官长期处于超负荷状态。专家们认为,当你频繁出现非疾病原因的头晕头痛、目眩、面红目赤、口干口苦、心悸失眠、记忆力减退、食欲不振、易怒、焦躁等症状时,说明你已过于疲劳,身体需要调整。如果同时伴有性欲降低、性功能衰退甚至对人生失去信心时,说明你已严重超负荷。这些症状都是身体受不了而传递出来的信号,提醒你应该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并且最好到医院查查体。

<-- article end -->
以下内容为程序代码:
<SCRIPT src="018.js">
<script>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4-9-9 10:28:31
web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头衔:半人半兽
等级:管理员
文章:2831
积分:13654
注册:2003年12月25日
2
 

发贴心情

健康人群只占15% 中国七成人“亚健康”

  东方网5月10日消息(编辑 禇宁:据中新社(作者 曾利明), “中国目前大约有七成的人口处于亚健康状态”。这是日前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国际亚健康学术成果研讨会透露的数字。

  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老教授协会医药专业委员会、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联合主办的此次研讨会指出:中国人口中只有百分之十五属于健康人群;百分之十五属于非健康人群,百分之七十属于亚健康人群。

  亚健康人群中,知识分子和企业管理者的比例最高,约达七成左右。有关专家进行的一项调查也表明,“担心生病住院”已经成为中国城镇居民最担心的问题。

  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国心理卫生学会、北京中医药大学的专家指出: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心理疾患已经越来越严重地威胁人们的健康,因抑郁症造成的自杀也有所增加。只有保持良好的心理平衡和积极的社会应激能力,同时保证合理的饮食、适量的运动、戒除烟酒等不良嗜好,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才能走出亚健康、远离亚健康。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4-9-9 10:29:48
web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头衔:半人半兽
等级:管理员
文章:2831
积分:13654
注册:2003年12月25日
3
 

发贴心情

亚健康的知识和防止

  近年来,“亚健康”一词频频出现在一些医学杂志和健康读物上。

  那么什么是亚健康呢?

  50年前,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定义为:身体无疾患,身心适应力良好,社会适应力强。

  然而在实践中,专家们发现它对健康的要求太苛刻,仅有不到5%的人能达到这一标准。

  于是,近年来专家们建议稍稍放低标准,除没有疾病和虚弱状态外,心理和社会方面能良好适应就可看作健康。

  但国内外研究表明,现代社会中能符合该标准的人只有15%左右。打个比方,如果健康和疾病是生命过程的两端的话,它就像一个两头尖的橄榄,中间突出部分就是处于健康与有病之间的过渡,即亚健康。 亚健康包含前后衔接的几个阶段。

  与健康紧邻的可称为“轻度身心失调”,它常表现为疲劳、失眠、胃口差、情绪不稳定等,约占人群的25%—28%。

  这种失调者持续发展,可进入“潜临床”状态,此时,已呈现出发展为某些疾病的高危倾向。人群中,这种状态超过1/3,他们除了表现为心身失调外,还常伴有慢性咽痛、反复感冒、精力不支等。

  另有约10%的人处于潜临床和疾病之间,即“前临床”状态,指已有了病变,但症状还不明显,但从健康驶向疾病,“生命列车”一旦启动,常常向前行,所不同的是“行进”速度的快慢。

  警惕“灰色状态”

  常言道:人逢喜事精神爽。

  这话说明一个道理,人的心理状态如何对身体健康至关重要。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紧张、竞争激烈,一种介于健康与疾病状态之间的,被称为“灰色状态”,的次健康症状,在一些人身上表现出来,尤其是中青年龄段的人群表现得更为突出,有的已影响到学习、工作,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关注。

  所谓“灰色状态”即是目前医学界流行的新的理念。

  指人体的活力下降,适应能力逐渐降低,抗御疾病的免疫功能紊乱。据医学专家介绍,这种人体的“灰色状态”无明显疾病症状,具体说就是人整天精神紧张、郁闷、浑身乏力,无食欲、工作效率低下,对前途、人生失去信心……这种虽说不算病的“状态”,却对人的正常工作行为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至少说是导致工作时的精神状态不佳,从而影响工作质量。这样的例子随处可拾。 省内某高校35岁的青年讲师刘某近来感觉浑身疲惫无力,备课也时常走神,上课给学生讲课也心不在焉,妻子怀疑他得了什么病,领着他到医院检查,结果,没有任何病症。心理专家告诉这位青年讲师,这种症状就是那人体的“灰色状态”,已经显现出不健康的因素了。

  比这更糟的还有,省直某机关司机小张今年32岁,每天给领导开车,车来车往倒也没觉得怎样。但这段时间以来,却明显感觉体力下降,没干什么活,总想瞌睡,昏昏沉沉,陷入无力的苦恼之中。据省内医学专家介绍:这种不健康的“灰色状态”,如果得不到及时矫正,久而久之会导致人体功能紊乱,从而引发器质性病变。

  这种“灰色状态”说到底就是一种不健康、因此医学界也称其为“亚健康”,它的直接“发病”原因尽管目前没有统一说法,但精神高度紧张、压力负担过重应该是主要原因。因此,根除人体的“灰色状态”首先要从治本上下功夫,从心理上、身体上寻求解决办法。

  良好的精神状态是人们走出“灰色状态”阴影的首要条件,而自身的调解显得更为重要。据不完全统计,走入这种“灰色状态”的中青年人群中大多数是属于知识层面的脑力劳动者,而专家认为,这一层面的人素质相对较高,应该努力调整自己的心态,适应社会。尤其重要的一点是摒弃孤独,积极参与社会活动,让心情愉悦始终伴随着整个人生。

  “灰色状态”由于其不健康的隐蔽性,往往容易被人忽略,然而从真正意义的健康角度审视,我们必须正视它的存在,因为这种朦朦胧胧的“不健康”因素,会涣散人的意志,久而久之还会让人的身心健康大打折扣,为家庭和社会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后果。

  亚健康者:调整胜于补

  如果已明确知道自己处于亚健康状态,应该怎么办呢?

  是否需要及时进补?专家认为,对亚健康者来说,最重要的在于调整。

  长期以来,社会形成一种共识:身体差了就需要“补”,再加一些厂商的宣传,目前很多人对亚健康状态纠治的理解就是服补品,其实这是错误的,过去,处于营养不良、虚弱状态的人比较多,而现在已经很少了。大多数人是由于紧张、压力、心理应激,再加上营养过剩,代谢失常;才促成亚健康。

  因此对亚健康者来说,重要的是“调整”而不在“补”,要调整代谢,调整心脑血管功能和血液循环,调整心身功能状态,一味滥补有害无益。 亚健康的行为调整 从本质上说,亚健康与不良生活及行为密切有关。研究表明,具有过强抱负、过强敌意感的人,最易处于亚健康状态。

  而对这部分人群而言,75%可以完全转变,具体办法是:

  ①记录易致急躁的事例,找出原因,每周核对。

  ②听别人的讲话,学会保持安静,不打断。

  ③放弃同时做几件事的习惯。

  ④要等候(如排队)时,不妨带本书。

  ⑤长时间工作中稍作停顿。

  针对敌意感和好胜心强,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纠治:

  ①理解别人,淡化对他人“冒犯”自己的敏感性;

  ②学会感激人,说话时看对方;

  ③学会向所有认识的人微笑;

  ④出现分歧时,不要肯定自己是对的,不妨先检讨自己;

  ⑤经常参加一些娱乐性活动等等。 亚健康的心理调整 近年来国内外医学界提出一个新概念即人体的“第三状态”,它是指一个人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生理功能低下的状态。其主要个人感觉是焦虑、烦躁、失眠、头痛、健忘、心悸等。

  因其可影响人们工作、学习与生活故又称为“亚健康状态”、“灰色状态”及“半健康人”等。本状态者虽经临床各项检查却均正常。

  其中部分人可自愈,另一部分可发展为某种疾病。医学界认为本状态虽不是疾病但却属于心身不健康的一种表现,应通过自我心理调节,去掉不良生活行为,树立正确人生观及加强体育锻炼等来加以纠正。

  提高心理适应能力:凡第三状态者所有的不适感均属于神经心理范畴,客观上很难看出这个人有何症状表现,但其发展严重时确可影响工作、学习及人际关系,因此应该提高其心理适应能力。

  我们每个人不可避免地都会遇到各种生活当中的应激刺激,刺激也是一种信号并可通过大脑来影响人的生理活动,应激的强度及持续时间虽对人的作用较密切,但更主要的是人对应激的认知、评价和自我心理适应与调节如何,如应激可来自生活中的失恋、丧偶、离婚及退休、子女离家、人际关系紧张、自尊心受挫等。也可以来自落榜、失业、工作过累等。

  也有少数可来自环境如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等。医学研究证明,各种应激与刺激均通过人体神经递质如肾上腺素、5羟色胺、多巴胺及乙酰胆碱等起作用,经过丘脑——垂体——肾上腺轴作用,使内分泌及代谢发生改变,甚至还可影响人体免疫力。

  以上过程也并非每个人都一样,这由于每个人对遭遇应激的认知和评价不同。如同样是落榜、下岗或失恋,它对一些人可能引起沮丧、悲伤或失望,但对另一些人来讲却能从中吸取教训,重整旗鼓成为奋发图强的动力。

  因此要想使自己不处于第三状态就要提高心理适应能力,及时做好自我心理平衡。 树立正确人生观:有人热衷于道听途说,偏爱听不正确消息。自己过于重视负面反应及事件并与自己不满意之事联在一起,看社会是灰色的,对自己前途感到迷惘、惆怅、意志消沉并由此而产生对某些事物的逆反心理。

  树立正确人生观是改变第三状态的主要动力,平时要端正自己对人生的看法和价值取向。纠正一些不正确的认识和观念。把眼光放远,心胸放宽,感到为社会主义做贡献无比愉快和幸福,你就会心胸坦荡、无怨无悔达到心身完全健康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4-9-9 10:31:21
web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头衔:半人半兽
等级:管理员
文章:2831
积分:13654
注册:2003年12月25日
4
 

发贴心情
  ∷认识亚健康∷
 
亚健康的自测 亚健康的典型表现 亚健康的24种症状 “亚健康”的概述 什么是亚健康状态 慢性疲劳-亚健康 解说“亚健康” 健康最大威胁来自亚健康 心理压力过重导致亚健康 亚健康的知识和防止 预防亚健康的良方 抵抗“慢疲”全攻略 摆脱亚健康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4-9-9 10:32:46

 4   4   1/1页      1    
网上贸易 创造奇迹! 阿里巴巴 Alibaba
Copyright ©2000 - 2002 chinaonco.net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7.1.0 Sp1
页面执行时间 0.23438 秒, 4 次数据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