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bbs
收藏本页
联系我们
论坛帮助
dvbbs

>> 癌魔尚未征服,同道仍需努力!让我们共同期望人类最终战胜癌症的一天!
搜一搜相关精彩主题 
肿瘤咨询在线论坛学术园地『 肿瘤专业 』 → 原发性肝癌

您是本帖的第 2060 个阅读者
树形 打印
标题:
原发性肝癌
web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头衔:半人半兽
等级:管理员
文章:2831
积分:13654
注册:2003年12月25日
楼主
 

发贴心情
原发性肝癌
原发性肝癌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尤以东南沿海地区为多见。高发于40~49岁年龄组,男多于女。根据恶性肿瘤死亡率调查,原发性肝癌分别为男性和女性恶性肿瘤的第三和第四位。
  病因和病理 原发性肝癌的病因和发病原理尚未确定。目前认为与肝硬变、病毒性肝炎、黄曲霉素等某些化学致癌物质和水土因素有关。
  原发性肝癌的大体类型可分三型:结节型、巨块型和弥漫型,其中以结节型为最常见,且多伴有肝硬变。巨块型肝癌呈单发的大块状,也可由许多密集的结节融合而成,较少伴有肝硬变或硬变程度较轻微。弥漫性肝癌最少见,全肝满布无数灰白色点状结节,肉眼难以和肝硬变区别。
  从病理组织上可分为三类:肝细胞型、胆管细胞型和二者同时出现的混合型。我国绝大多数原发性肝癌是肝细胞癌(91.5%)。
  原发性肝癌极易侵犯门静脉分支,癌栓经门静脉系统形成肝内播散,甚至阻塞门静脉主干引起门静脉高压的临床表现;肝外血行转移最多见于肺,其次为骨、脑等。淋巴转移至肝门淋巴结最多,其次为胰周、腹膜后、主动脉旁及锁骨上淋巴结。此外,向横膈及附近脏器直接蔓延和腹腔种植性转移也不少见。
  临床表现 原发性肝癌早期缺乏典型症状,而从症状出现获得诊断,如不治疗,常于半年内死亡。肝癌常见的临床表现是肝区疼痛,食欲减退、乏力、消瘦、腹胀等全身和消化道症状以及肝肿大。
  1.肝区疼痛 有半数以上病人以此为首发症状,多为持续性钝痛、刺痛或胀痛。主要是由于肿瘤迅速生长,使肝包膜张力增加所致。位于肝右叶顶部的癌肿累及横膈,则疼痛可牵涉至右肩背部。当肝癌结节发生坏死、破裂,引起腹腔内出血时,则表现为突然引起右上腹剧痛和压痛,出现腹膜刺激征等急腹症表现。
  2.全身和消化道症状 早期常不易引起注意,主要表现为乏力、消瘦、食欲减退、腹胀等。部分病人可伴有恶心、呕吐、发热、腹泻等症状。晚期则出现贫血、黄疸、腹水、下肢浮肿、皮下出血及恶病质等。?
  3.肝肿大 为中、晚期肝癌最常见的主要体征,约占95%。肝肿大呈进行性,质地坚硬,边缘不规则,表面凹凸不平呈大小结节或巨块。癌肿位于肝右叶顶部者可使膈肌抬高,肝浊音界上升。在不少情况下,肝肿大或肝区肿块是病人自己偶然扪及而成为肝癌的首发症状的。肝肿大显著者可充满整个右上腹或上腹,右季肋部明显隆起。
  此外,如发生肺、骨、脑等处转移,可产生相应症状。少数病人还可有低血糖症、红细胞增多症等特殊表现。
  原发性肝癌的并发症,主要有肝性昏迷、上消化道出血、癌肿破裂出血及继发感染。
  诊断与鉴别诊断 肝癌出现了典型症状,诊断并不困难,但往往已非早期。所以,凡是中年以上,特别是有肝病史的病人,如有原因不明的肝区疼痛、消瘦、进行性肝肿大者,应及时作详细检查。采用甲胎蛋白(α-FP)检测和B型超声等现代影像学检查,诊断正确率可达90%以上,有助于早期发现,甚至可检出无症状或体征的极早期小肝癌病例。
  定性诊断:
  1.甲胎蛋白(a-FP)测定 A-FP测定对诊断肝细胞癌有相对的专一性,应用琼脂扩散法或对流免疫电泳法等低敏的检测方法,阳性率约为70%。采用高敏方法,如火箭电泳自显影法或反向间接血细胞凝集法测定,可提高阳性率,并可广泛应用于普查以发现无症状的早期病人,但出现假阳性的机会也随之增加。如高低敏检测方法配合对照并作动态观察,诊断的正确率可达90%以上,如α-FP对流免疫电泳法持续阳性或定量>500μg/L,并能排除妊娠、活动性肝病、生殖腺胚胎性肿瘤等,应考虑为肝细胞癌。
  2.血液酶学及其他肿瘤标记物检查 肝癌病人血清中γ-谷氨酰转肽酶、碱性磷酸酶和乳酸脱氢酶同功酶等可高于正常。此外,原发性肝癌病人血清中5’-核苷酸磷酸二酯酶,α1-抗胰蛋白酶,酸性同功铁蛋白,异常凝血酶原等的阳性率亦较高。但由于缺乏特异性,多作为辅助诊断。
  定位诊断:
  1.超声检查 采用分辨率高的B型超声显象仪检查,可显示肿瘤的大小、形态、所在部位以及肝静脉或门静脉内有无癌栓等,其诊断符合率可达84%,能发现直径2cm或更小的病变。是目前有较好定位价值的非侵入性检查方法。
  2.放射性核素肝扫描 应用198金、99m锝、131碘玫瑰红、113m铟等进行肝扫描,对肝癌诊断的阳性符合率为85%~90%。但对于直径小于3cm的肿瘤,不易在扫描图上表现出来。采用放射性核素发射计算机体层扫描(ECT)则可提高诊断符合率,能分辨1~2cm病变。
  3.CT检查 可检出直径约2.0cm左右的早期肝癌,应用增强扫描可提高分辨率,有助于鉴别血管瘤。对肝癌的诊断符合率可达90%,但费用昂贵。
  4.选择性腹腔动脉或肝动脉造影检查 对血管丰富的癌肿,其分辨率低限约1cm,对<2.0cm的小肝癌其阳性率可达90%,是目前对小肝癌的定位诊断各种检查方法中最优者。
  5.X线检查 腹部透视或平片可见肝阴影扩大。肝右叶的癌肿常可见右侧膈肌升高、活动受限或呈局限性凸起。位于肝左叶或巨大的肝癌,X线钡餐检查可见胃和横结肠被推压现象。
  6.磁共振成像(MRI)诊断价值与CT相仿,但费用昂贵。
  肝穿刺行针吸细胞学检查有确定诊断意义,目前多采用在B型超声导引下行细针穿刺,有助于提高阳性率,但有招致出血、肿瘤破裂和针道转移等危险。对经过各种检查仍不能确定诊断,但又高度怀疑或已定性诊断为肝癌的病人,必要时应作剖腹探查。
  原发性肝癌主要应与肝硬变、继发性肝癌、肝良性肿瘤、肝脓肿,肝包虫病,以及与肝毗邻器官,如右肾、结肠肝曲、胃、胰腺等处的肿瘤相鉴别。
  治疗 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根据不同病情进行综合治疗,是提高疗效的关键;而早期施行手术切除仍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1.手术治疗
  (1)手术切除:主要适用于癌肿局限,未超过半肝,无严重肝硬变,肝功能代偿良好,癌肿未侵犯第一、第二肝门及下腔静脉,以及无心、肺、肾功能严重损害者。临床上有明显黄疸、腹水、下肢浮肿、远处转移、全身衰竭等晚期症状者,都是手术禁忌证。术式的选择应根据病人全身情况、肝硬变程度、肿瘤大小和部位以及肝代偿功能等而定。癌肿局限于一个肝叶内,可作肝叶切除;已累及一叶或刚及邻近叶者,可作半肝切除;如已累及半肝,但没有肝硬变者,可考虑作三叶切除。位于肝边缘区的肿瘤,亦可根据肝硬变情况选用肝段或次肝段切除或局部切除。肝切除手术中一般至少要保留正常肝组织的30%,对有肝硬变者,肝切除量不应超过50%,特别是右半肝切除,尤应慎重,否则不易代偿。对伴有肝硬变的小肝癌,采用距肿瘤2cm以外切肝的根治性局部肝切除术,也可获满意的效果。
  (2)对不能切除的肝癌的外科治疗: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肝动脉结扎、肝动脉栓塞、肝动脉灌注化疗、液氮冷冻、激光气化、微波热凝等单独或联合应用,都有一定的疗效。肝动脉结扎,特别是肝动脉栓塞术,常可使肿瘤缩小,部分病人可因此而获得二期手术切除的机会。
  (3)根治性切除术后复发肝癌的再手术治疗:对根治性切除术后病人进行定期随诊,监测甲胎蛋白和B型超声等影像学检查,早期发现复发,如一般情况良好、肝功能正常,病灶局限允许切除,可施行再次切除。
  (4)肝癌破裂出血的病人,可行肝动脉结扎或填塞止血。如全身情况较好、病变局限,在技术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可行急诊肝叶切除术治疗。对出血量较少,血压、脉搏等生命体征尚稳定,估计肿瘤又不可能切除者,也可在严密观察下进行输血,应用止血剂等非手术治疗。?
原发性肝癌也是行肝移植手术的指征之一,但远期疗效不理想,主要问题还是肝癌复发。
  2.化学药物治疗
  (1)全身化疗 多通过静脉给药。目前常用的药物为:5-氟尿嘧啶、阿霉素、丝裂霉素、噻替哌、氨甲喋呤、5-氟尿嘧啶脱氧核苷及口服喃氟啶等。但疗效远逊于肝动脉灌注等用药。
  (2)肝动脉插管化疗 经手术探查,发现已不能切除者,可经胃网膜右动脉或胃右动脉作肝动脉插管。常用5-氟尿嘧啶、噻替哌等药,每日或隔日经导管灌注一次。一般在注药前,可先灌注0.5%普鲁卡因溶液5ml,以减轻动脉痉挛和疼痛。注药后,应注入2.5%枸橼酸钠溶液或50u/ml的肝素溶液5ml,以防止导管内血液凝固而堵塞。肝动脉插管化疗也可与肝动脉结扎配合使用,可以提高疗效。此外,也可将导管连接在微型注射泵上,行微量连续灌注。采用皮下埋藏式灌注装置(微泵),使导管不易堵塞可长期保留,易为病人接受,有利于提高疗效。除动脉插管外,也有经门静脉插管,或动脉、门静脉双重插管化疗。
  3.肝动脉栓塞治疗 常用为经皮穿刺股动脉插管到肝固有动脉,或超选择插管至患侧肝动脉进行栓塞,常用栓塞剂是碘油和(或)剪成小片的明胶海绵。亦可加入化疗药物,二者联合应用。此法可反复多次施行,以提高疗效。
  4.放射治疗 对一般情况较好,肝功能尚好,不伴有肝硬变,无黄疸、腹水,无脾功能亢进和食管静脉曲张,癌肿较局限,尚无远处转移而又不适于手术切除者,可采用放射为主的综合治疗。常用为60钴、深部X线或其他高能射线外照射,每日剂量1~1.5Gy。一个照射野以100cm2为宜。一个疗程总剂量为40~60Gy。
  5.局部注射无水酒精疗法 在B型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肿瘤注射无水酒精。可使肿瘤脱水、凝固、坏死。适用于瘤体较小而又不能手术切除者。一般需要重复注射数次。此法较简便、费用低。此外,也可选用5-氟尿嘧啶、丝裂霉素等抗癌药物注入肿瘤内。
  6.免疫治疗 常用的有卡介苗、自体或异体瘤苗、免疫核糖核酸、转移因子、干扰素、白细胞介素-2、左旋咪唑等,但疗效尚欠肯定,多在探索之中。
  7.中医中药治疗 多根据不同病情采取辨证施治、攻补兼施的方法,常与其他疗法配合应用。以提高机体抗病力,改善全身状况和症状,减轻化疗、放射不良反应等。
  以上各种治疗方法,多以综合应用效果为好。
  随着原发性肝癌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和肝外科的进展,我国的肝癌手术切除率已大大提高,手术死亡率大大降低,总体疗效显著提高。小肝癌的手术切除率高达80%以上,手术死亡率低于2%,术后5年生存率有达60%~70%。有资料表明,肝癌直径<3cm者,术后5年生存率高达82.5%;根治性切除后复发性肝癌再切除术后5年生存率有达54.7%;不能切除的肝癌经综合治疗后行二期切除,5年生存率有达56.1%。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5-5-25 17:04:02

 1   1   1/1页      1    
网上贸易 创造奇迹! 阿里巴巴 Alibaba
Copyright ©2000 - 2002 chinaonco.net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7.1.0 Sp1
页面执行时间 0.06250 秒, 4 次数据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