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肺癌
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是指在术中或在 CT 、 B 超的引导下,根据三维立体治疗计划将微型放射性粒子源植入肿瘤内或受肿瘤浸润侵犯的组织中 , 包括肿瘤可能经淋巴扩散途径的组织 , 通过微型放射源持续放出的低能量的 X 射线及 γ 射线在二百天内连续不间断地作用于肿瘤,使得任何进入活跃期的肿瘤细胞都被射线抑制和杀灭,从而使局部肿瘤得到最为有效的控制,而正常组织不受损伤或仅受到微小损伤。对中晚期肺癌的治疗提供了有效的途径。我科自2004年以来行手术治疗和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相结合,在肺癌的治疗中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
■ 什么样的肺癌适于碘粒子植入治疗?
放射治疗包括外放疗和内放疗两种方式, 80 年代后期在放射粒子工艺上有了重大突破。将放射粒子种植入人体内使肿瘤局部放射量最高而周围正常组织损失最小,显示了广阔的治疗前景 ( 主要是碘放射粒子 ) 。
肺癌恶性程度高,临床上 86% 的患者在诊断时已属中晚期,虽然说手术切除为首选方法,但大多数无法切除的肺癌,放射性粒子的种植就显示了更多的优势。如:肺功能较差不能承受手术切除的病人。
病变在肺门,与大血管多粘连,或扩散至纵膈、气管、食管、大血管等无法彻底切除。
■ “粒子刀”近距离治晚期肺癌
应用“粒子刀”近距离治疗肿瘤,是将放射性粒子种植到肿瘤内部,利用粒子 释放的γ射线持续 180 天有效照射并杀伤肿瘤细胞。由于周围正常组织仅接受微量辐射,因此不造成损伤或仅有微小损伤。这是近 20 年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尤其是放 射性核素 125I 的研制成功、超声和 CT 等影像学技术的进展及计算机三维治疗系统的出现,使放射性粒子近距离治疗肿瘤的技术迅速开展起来。 我科充分利用这项新技术,将放射性粒子(“粒子 刀”)用于治疗晚期肺癌患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肺癌的放射性 125I 粒子近距离治疗,以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为主。根据不同的患者情况,粒子种植的位置也不尽相同:可以手术切除的,应用“三明治”法在瘤床种植,可达到预防局部复发的目的;只能部分手术切除的,在残存的瘤体上种植; 无法手术切除的采用经皮穿刺或经纤维支气管镜等方法植入。要想精确的经皮穿刺或经纤维支气管镜植入粒子并不容易,因为肋骨的遮挡及 呼吸因素会使进针角度、方向随时发生变化,而缺乏准确的肺部解剖学定位等也会影响经皮穿刺植入的精确度。另外穿刺对术者的技能要求也很高,否则当反复穿刺时很容易对肺组织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甚至形成气胸、肺出血等,尤其中心型肺癌 患者损伤的程度更大,而一旦出现气胸后又会使肿瘤明显移位。此外,肺穿刺及纤维支气管镜直视下种植还可出现出血、窒息等严重并发症。特别是周围大血管包绕的纵隔内淋巴结转移灶、主支气管内肿瘤侵出气管外,与其相邻的血管融合形成肺 门肿块时,稍一疏忽就会形成穿刺损伤,使整个治疗的疗效大打折扣。
进行放射性粒子植入术,最关键的是需要严格的剂量学保证,而肿瘤内放疗计 划系统( TPS )是保证剂量学准确的惟一工具。 TPS 首先是将肿瘤患者 CT 成像的瘤灶 形态、大小还原成肿瘤的三维立体图像,结合瘤灶周围重要器官和组织范围、处方剂量、 125I 粒子表面活性等,依据内放射治疗的巴黎原则精确地计算出125I 粒子在 瘤灶区及其周围空间的剂量分布,绘出等剂量曲线、剂量—体积直方图( DVH 图) 、适形粒子分布图及植入通道。其次是术后验证实际植入的粒子数量、位置及其产 生的重叠的γ射线能量是否有效覆盖全部肿瘤以及肿瘤边缘的亚肿瘤区域,必须在 达到治疗肿瘤生物效应的同时将周围正常组织的放射性损伤减少到最小。反之,如果在没有严格的剂量学保证下随意或盲目的植入难免会造成肿瘤周围正常肺组织、 心脏、脊髓的放射性损伤。
经过探索, 总结出“粒子刀”近距离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主要适应症有肺功能储备较差,所需切除的肺组织超过了患者的耐受;病变在肺门,并浸 润周围大血管;病变扩展至纵隔、气管、食管、主动脉、上腔静脉或心包;肿瘤侵 犯胸壁或脊椎,无法彻底手术切除;肿瘤在中央气道腔内,且肿瘤占据隆突及主气管腔 1/2 以下的一侧主支气管腔内、中间段气管腔内和叶支气管腔内;肿瘤直径小 于 6cm 。容易出现的并发症包括术中气胸、咯血、术后发烧、粒子移位、粒子游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