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血管瘤的综合并发症
血管瘤的并发症有溃疡、出血、感染、重要器官功能损害、充血性心力衰竭及骨骼肌肉损害而造成的肢畸形等。
血管瘤的综合症有:
1、骨肥大性静脉曲张症
2、血小板减少血管瘤综合症
3、脑颜面管瘤综合症
4、软骨发育异常血管瘤综合症
5、Lindon-Von-Hippel综合症
6、Steiner-Vorner综合症
7、血管瘤球瘤。
二、血管瘤的类型
血管瘤是小儿最常见的先天性血管畸形,发病率约为3-8%。它可以出现在人们各个部位,以皮肤、皮下组织最为多见,其次可见于口腔粘膜,肌肉,也可发生在骨骼、内脏、大脑等组织、器官。血管瘤具有快速生长的特点,特别是在生后第一年。尽管血管瘤是良性的,但它能破坏周围组织,有些血管瘤呈浸润性生长,从而造成儿童美容缺陷。另外也可导致功能障碍。在少许情况下,血管瘤又有恶性进程特点,可出现诸多的并发症如:溃烂、出血、感染等,甚至危及患儿的生命。血管瘤的诊断一般并不困难,但其治疗问题至今仍未完全解决,尤其是大面积海绵状血管瘤、动脉血管瘤至今仍是医学上一大难题。尽管绝大多数血管瘤的诊断并不困难,但大多数患者就诊时间比较晚,而恰恰是开始治疗的时间对预后有决定性意义。约2/3的血管瘤出生后就可发现,所以正确的诊治时间应该从新生儿期开始。
(一)毛细血管瘤:
1、新生儿斑痣
2、葡萄酒色斑
3、蜘蛛形痣
4、草莓状毛细血管瘤
5、家庭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
6、肉芽性血管瘤
(二)混合型血管瘤
(三)海绵状血管瘤
(四)蔓状血管瘤
毛细血管瘤
毛细血管瘤的临床表现:1、新生儿斑痣:又称橙色斑,常见于前额、上眼睑、眉间、鼻周或颈颌部。橙红或淡红色,不突出皮面,轻压即可退色,随患儿生长而略增大,但颜色并不加深,大多数在数月骨自行消退,毋需治疗。2、葡萄酒色斑:多见于面部,少部分位于躯干或四肢,呈淡红至暗红色,或呈暗紫色,不高出皮面,病变范围随患儿生长而扩大,不会自行消退。有些病人并发全身性异常如青光眼等。3、细小如针眼,多见于面、臂、手、躯干部。4、草莓状毛细血管瘤:少部分患儿出生时即表现为大小不等的圆形或椭圆形由散在红斑点融合或不完全融合的班块,不高出或略高出皮面。表面稍粗糙,而大部分仅为极小的小红点,扩大并互相融合成块,常高出皮肤3-4毫米,鲜红色,表面呈许多颗料状,类似草莓而得名。能自行消退,常在1-4岁间消退。5、家庭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病变多见于鼻腔粘膜,其次为面、舌、唇、手指等,扩张的毛细血管主要位于真皮及粘膜下,管壁菲薄,仅有一层内皮与表皮相邻,病灶直径一般为1—3MM,不规则,平坦或隆起,红色或紫红色,加压时颜色变白。本症有显著的出血倾向,随侵犯部位不同而出现相应的出血症状,如鼻衄、咯血、泌尿系出血和消化道出血等。
血管瘤的并发症有溃疡、出血、感染、重要器官功能损害、充血性心力衰竭及骨骼肌肉损害而造成的肢畸形等。
血管瘤的综合症有:
1、骨肥大性静脉曲张症
2、血小板减少血管瘤综合症
3、脑颜面管瘤综合症
4、软骨发育异常血管瘤综合症
5、Lindon-Von-Hippel综合症
6、Steiner-Vorner综合症
7、血管瘤球瘤。
二、血管瘤的类型
血管瘤是小儿最常见的先天性血管畸形,发病率约为3-8%。它可以出现在人们各个部位,以皮肤、皮下组织最为多见,其次可见于口腔粘膜,肌肉,也可发生在骨骼、内脏、大脑等组织、器官。血管瘤具有快速生长的特点,特别是在生后第一年。尽管血管瘤是良性的,但它能破坏周围组织,有些血管瘤呈浸润性生长,从而造成儿童美容缺陷。另外也可导致功能障碍。在少许情况下,血管瘤又有恶性进程特点,可出现诸多的并发症如:溃烂、出血、感染等,甚至危及患儿的生命。血管瘤的诊断一般并不困难,但其治疗问题至今仍未完全解决,尤其是大面积海绵状血管瘤、动脉血管瘤至今仍是医学上一大难题。尽管绝大多数血管瘤的诊断并不困难,但大多数患者就诊时间比较晚,而恰恰是开始治疗的时间对预后有决定性意义。约2/3的血管瘤出生后就可发现,所以正确的诊治时间应该从新生儿期开始。
(一)毛细血管瘤:
1、新生儿斑痣
2、葡萄酒色斑
3、蜘蛛形痣
4、草莓状毛细血管瘤
5、家庭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
6、肉芽性血管瘤
(二)混合型血管瘤
(三)海绵状血管瘤
(四)蔓状血管瘤
毛细血管瘤
毛细血管瘤的临床表现:1、新生儿斑痣:又称橙色斑,常见于前额、上眼睑、眉间、鼻周或颈颌部。橙红或淡红色,不突出皮面,轻压即可退色,随患儿生长而略增大,但颜色并不加深,大多数在数月骨自行消退,毋需治疗。2、葡萄酒色斑:多见于面部,少部分位于躯干或四肢,呈淡红至暗红色,或呈暗紫色,不高出皮面,病变范围随患儿生长而扩大,不会自行消退。有些病人并发全身性异常如青光眼等。3、细小如针眼,多见于面、臂、手、躯干部。4、草莓状毛细血管瘤:少部分患儿出生时即表现为大小不等的圆形或椭圆形由散在红斑点融合或不完全融合的班块,不高出或略高出皮面。表面稍粗糙,而大部分仅为极小的小红点,扩大并互相融合成块,常高出皮肤3-4毫米,鲜红色,表面呈许多颗料状,类似草莓而得名。能自行消退,常在1-4岁间消退。5、家庭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病变多见于鼻腔粘膜,其次为面、舌、唇、手指等,扩张的毛细血管主要位于真皮及粘膜下,管壁菲薄,仅有一层内皮与表皮相邻,病灶直径一般为1—3MM,不规则,平坦或隆起,红色或紫红色,加压时颜色变白。本症有显著的出血倾向,随侵犯部位不同而出现相应的出血症状,如鼻衄、咯血、泌尿系出血和消化道出血等。
[此贴子已经被康华于2002-9-9 7:01:30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