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bbs
收藏本页
联系我们
论坛帮助
dvbbs

>> 留学生涯,美国风情
搜一搜更多此类问题 
肿瘤咨询在线论坛个人专栏『 海外生活 』 → 35%以上的“海归”存在就业困难

您是本帖的第 2862 个阅读者
树形 打印
标题:
35%以上的“海归”存在就业困难
web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头衔:半人半兽
等级:管理员
文章:2831
积分:13654
注册:2003年12月25日
楼主
 

发贴心情
35%以上的“海归”存在就业困难

    在上海参加了一次来自多伦多的“海归”座谈会,他们相聚一起,几乎每个人都或多或少透露了危机感。一位来自德国的崔姓女“海归”,在上海和宁波、杭州、苏州开办了4家公司。她说,国内机会确实不少,但如果你没有专长,不掌握国内缺少的技术,对国内的情况不了解,机会就不会属于你。她说了一句颇有哲理的话:越是清楚地看到自己面对的挑战,就越是有危机感。一个被危机感压迫着的人,就是一个能充分激发自身潜力,充分实现自身价值的人。

  来自今春北京“中国留学人员回国创业成就展”的消息称,从1978年至2003年,中国大陆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已达70万人,分布在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从海外留学回国的“海归”已近18万人。“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的科研人员中,有60多人是“海归”;“曙光”系列计算机、人类基因组计划、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水稻分子遗传学研究等国家重大科研项目,都是由留学回国人员作为主要研究人员。据悉,在国家教育部直属的72所高校中,78%的校长是“海归”;中国医学科学院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中,37%是“海归”。

  在北京创业的“海归”已有4万人,创办企业3600多家,其中有微星、博奥芯片、启明星辰、亚信、搜狐等一批在国内位居前列的高新技术产业。仅在中关村科技园区,就有2000家留学人员企业,年收入312亿元人民币。

  上月举行的“创业上海——新近归国留学人员同城聚会”透露,上海引进“海归”总人数达5万多人,位列顶尖人才的上海23名国家级首席科学家全为“海归”。聚会上,“海归”们表达了一个强烈愿望:政府支持“海归”发展,并非一定要给予特别的优惠条件,而是要创造一个公平和讲究诚信的环境,在制度上保证信息的畅通。“海归”回国自己开公司是创业,任职于跨国公司、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也是创业的一种,不能狭义地理解创业的概念。

  根据世界HR实验室对1500个“海归”样本的统计结果,35%以上的“海归”存在就业困难,不得不暂时待业而成为“海待”,60%的受访者愿将月薪标准下降1000元人民币,受访者中已有3个月未找到工作的占30%,另有15%在5个月内,都没有找到工作。

  “海归”变成“海待”,一是国内用人单位对海外学历的认识日趋理性,对“海归”不再盲目看重,更注重实际工作能力;二是一些“海归”对自身定位比较模糊,对工作职位和薪金的期待值过高,在求职中处处碰壁。据北京人事局负责人分析,“海归”变成“海待”的,多是没有工作经验的“小海归”。近年“留学低龄化”令一些盲目出国、短期留学、学校实力不强的“海归”在回国后面临就业困难的处境。当然,企业与“海归”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也导致大量“海待”的产生。

  今年5月底,中国华源集团和上海医药集团在上海举办“海归”专场招聘会,这是近年来上海最大规模的海外引才工程。两集团收到3000多份“海归”自荐信,500多人到场“应考”,近百招聘岗位有了意向,50多“海归”被两大集团确定录用,考虑到一些海外人才未能亲身去上海应考,于是,留了部分岗位联系意中人“补考”。上海医药集团的一位考官说,接触了一些“海归”,他们的优势已经不再是早两年那么强烈了。

  其实,“海归”回国后真正成功的人士不会是多数,出类拔萃的更是凤毛麟角,被淘汰出局的恐怕也为数不少。这是事物的本来规律。古今中外,历朝历代,大凡成功人士都有专长。“海归”的优势是外语熟练,视野开阔,熟悉国际规则。但这些优势不足以作为自恃清高的资本,更不能与高薪画等号,惟有胜人一筹的专长,才能在激烈竞争中不败。

  在深圳的一位来自日本的“海归”说:“今天的‘海归’确实有危机感。危机感教会了我们不是去想自己能做多少事,而是想自己必须做多少事,不能不做哪些事。”具有危机感的人,就具有杀开一条血路的力量。

出处:中青在线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4-10-11 20:29:01

 1   1   1/1页      1    
网上贸易 创造奇迹! 阿里巴巴 Alibaba
Copyright ©2000 - 2002 chinaonco.net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7.1.0 Sp1
页面执行时间 0.06250 秒, 4 次数据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