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丹青:海归派的羞耻 与责任 时间:2006年0 7月12日13:15 【作者:陈丹青】
Chendanq ing
一九五三年生于上 海,一九七○年至一九 七八年辗转赣南与苏北 农村插队落户,其间自 习绘画。一九七八年以 同等学历考入中央美术 学院油画系研究生班, 一九八○年毕业留校, 一九八二年赴纽约定居 ,自由职业画家。二○ ○○年回国,现定居北 京。早年作《西藏组画 》,近十年作并置系列 及书籍景物系列。业余 写作,二○○○年出版 文集《纽约琐记》,二
○○二年出版《陈 丹青音乐笔记》,二○ ○三年出版杂文集《多 余的素材》,二○○五 年出版《退步集》。
我出国前的经历是 :插队落户8年,19 78年考上中央美院油 画系研究生,两年后毕 业留校,工作一年。
这是一部分知青的 典型经历。这些人日后 分成两拨,一拨留在本 土,另一拨出国。像我 这样出国又回国定居的 ,就被统称为海归。我 们这一代海归相比民国 时期的留学生以及五十 年代留苏学生,有三个 根本差异。
第一,他们主要是 政府公派,我们则主要 是自费出去的,特别是 艺术类留学生,公费生 极稀有。
第二,二三十年代 的海归,出国前真的是 学生;而我们这一代, 像陈逸飞、徐冰、谷文 达、蔡国强等人,都在 国内拿了学位,有知名 的作品。至少从国内的 标准来看,已经是艺术 家了。
第三,前面两代留 学生差不多都回国来做 事,特别是清末民初第 一代海归,回国后为中 国各领域的现代化奠定 了基础;到我们这一代 ,大批留学生选择定居 国外。
这些差异,是中国 近百年大历史起伏变化 的详细注脚。中国现代 史,大致是海归派与本 土派既合作又冲突的历 史。清末民初,海归派 不只引进西方的先进技 术,更在文化、政治领 域除旧布新。他们共同 创建了共和,国父孙中 山就是大海归。我看过 一个数据,大概是北洋 政府高官70%都是海 归派。就文化的广义性 而言,第一代海归派开 创了中国的思想启蒙运 动,启动了国家的转型 ,兴建了现代大学和现 代教育。
我们与第一代海归 的贡献无法相比。我们 只是服务国家,谈不上 创建。改革开放20多 年,政府先是终止了闭 关锁国,开放留学,后 是起用陆续回来的海归 ,当然主要是理工、科 技、管理、贸易、金融 、外交这类专业的海归 。这类海归在今天基本 上是工具作用与工具人 格。在人文艺术领域, 海归派只是摆设。政府 对艺术的理解,就是唱 歌跳舞之类,而不是真 正的思想、精神与价值 观。因此,即便是人文 艺术类的海归派,一旦 进入体制也沦为工具, 甚至自甘于工具。据我 所知,个别体制外的海 归真正带来了西方当代 艺术的文化理念与创作 活力,譬如北京的艾未 未,还有几位策展人。
百年海归的命运, 印证了百年中国的历史 变迁。中国的现代化历 程,是历史潮流与政治 势力的反复较量,多半 是本土派胜利,海归派 挫败、调整、合作。现 代化有三个层次:器物 、制度、文化。所谓现 代化,“文化”无疑是 最本质、最深层的一环 。当今国策基本学习西 方,但器物、制度、文 化这三个层面的彼此关 系始终不平衡。
器物层面,经过鸦 片战争以来150年的 努力,一代代海归已经 为国家达成了高度现代 化:核武器、高科技、 现代交通、现代资讯等 等。毫无疑问,中国现 在是最具潜力的发展中 国家,崛起的速度与姿 态空前未有,举世罕见 。但国家目前堵在制度 层面,包括体制内人士 的全社会都认识到政治 体制改革严重滞后于经 济体制改革。而全面实 现现代化,文化关即人 的现代化是绕不过去的 。今日的中国离民主思 想、公民社会等还差得 很远,由于“器物”层 面的超速现代化,制度 、文化的滞后日益凸显 。
我认为这是非常畸 形的状况:中国有着最 现代化的种种器物与设 施,富国强兵的理想实 现了,但是人民没有灵 魂,知识分子缺乏主见 ,社会失去了选择与判 断的能力,只有消费意 识和工具人格。社会实 现了高层次的温饱,但 这不是现代化。
由于制度滞后,以 及普遍的急功近利和机 会主义,人文艺术领域 的海归派几乎没有影响 ,而据我所知,大部分 非人文类专业的海归认 同这种高级工具角色, 并对现状非常满意,属 于利益分享的群体。由 于这类身份优越者的加 入,当下畸形的文化现 实更显得合理合法,文 化跋涉的前景相当渺茫 。
每想及此,我身为 海归,感到羞耻。
在我看来,海外经 历最可贵的财富不是所 谓前沿专业知识,而是 独立人格、自由思想, 以及因此体现的一系列 价值观。海归不应该仅 仅带回各种专业知识或 技能,现代价值观才能 从深远处对中国发生影 响。这种价值观,你不 出国很难认识,很难成 为自身的人格。新的价 值观哪怕一时不能在中 国奏效,先得在自己身 上奏效,变成安身立命 的一部分。
但我看不出海归派 在整体上意识到这一点 。反倒是本土的部分自 由知识分子相当清醒。 现在许多人都有短暂的 出国经历,切身感受我 们与外间深刻的冲突和 反差,他们反而对国外 的先进思想更敏感,并 尽可能在改革现状中发 出声音。我以为,清醒 的本土人士比海归更值 得尊重。
胡适70年前就写 文章说留学是国耻,到 今天,这种状况有多大 改变?国内现在的学费 ,以家庭收入计算是全 世界最昂贵学费的三倍 。但是我们不提供人格 教育、历史教育、理想 教育,这种教育不如五 四时期,甚至不如旧式 教育,旧式以儒学为主 ,伦理道德第一。留学 的悲剧还在于精英外流 ,回来的又和本土国情 发生种种价值冲突,这 种冲突十之有九以妥协 或失败告终。
乐观地看,出国的 人越多,海归也越多, 量变到质变,或许会缓 慢影响并推动制度和文 化层面的转变吧。但这 个过程十二分艰难,很 难看清它的走向与结果 。人会屈服于现实,但 人还有感情。国外生涯 会使你更爱国,并产生 无比细腻的羞耻感。国 内国外仍有太多差异, 但海归者不应以自己的 祖国为耻,而是在自身 寻找羞耻感。“知耻近 乎勇”可能是太高的要 求,但容我说句重话: 我在不少海归那里看见 的是取利之勇,而不是 羞耻之心。
Chendanq
一九五三年生于上
○○二年出版《陈
我出国前的经历是
这是一部分知青的
第一,他们主要是
第二,二三十年代
第三,前面两代留
这些差异,是中国
我们与第一代海归
百年海归的命运,
器物层面,经过鸦
我认为这是非常畸
由于制度滞后,以
每想及此,我身为
在我看来,海外经
但我看不出海归派
胡适70年前就写
乐观地看,出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