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web
-- 发布时间:2006-9-19 10:43:19
-- 李平凡获芝大7.2万美元的全额奖学金
李平凡获芝大7.2万美元的全额奖学金 儿子获全额奖学金赴美读博 李平凡是成都石室中学2001级理科实验班的学生,当年以高分考入北大,和当年省 理科状元王海桐是同班同学。在该班的“风采录”里面,王海桐写道:“我最崇拜的同 学是李平凡,此人取名平凡,实则不平凡。” 去年,李平凡在北大本科毕业时,由中国著名的长江学者、北大化学学院院长亲自 写信推荐,被美国排名前十的芝加哥大学录取,攻读博士学位。芝加哥大学每年为他提 供7.2万美元的全额奖学金。 李先生夫妇自豪地说,他们现在靠着儿子从奖学金里面节约出来的“每年1万美金 ”,使得自己过上了从“生存”到“生活”的日子。他再三向记者解释“生存”和“生 活”的不同:“‘生存’是最起码的活法,只是‘生’,就是不被饿死,不被冻死而已 ,当时我们的生活就是能维系生命而已;‘生活’不仅是生存下来,还要有自己的活法 ,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可怜中国父母 陪读6年换儿留学每年1万美金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Sep 18 03:08:55 2006), 转信 无论从陪读的“资历”、陪读的“效果”,还是从陪读的“感受”来看,李先生夫妇 无疑要算陪读家长的楷模:为了陪读,他变卖了结婚时给妻子买的首饰!为了陪读,年 近半百的他们至今没有一个自己的“窝”!通过陪读,他们的儿子考入北大,并在去年 以全额奖学金被美国一所名牌大学录取为博士生!如今,李先生夫妇靠着儿子从奖学金 里节约出来的“每年1万美金”,在成都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 看了本报关注“陪读部落”的报道以后,李先生两次给记者打来电话,希望说说自 己这个“资深陪读者”的经历和感受。 前晚,记者来到李先生的“家”——本报报道的“陪读大院”成都市宁夏街166号对 面的169号。 ·陪读语录· 我一定要让我们的孩子有出息,20年后我们的孩子一定要考进清华或者北大,如果 没有考上,那只有一个原因,就是清华、北大停办了! “生存”是最起码的活法,只是“生”,就是不被饿死,不被冻死而已,当时我们 的生活就是能维系生命而已;“生活”不仅是生存下来,还要有自己的活法,做自己想 做的事情。 最艰难的一年我们基本上是靠变卖家产度日的。当时我们的开支,除了房租和儿子 读书的开支外,基本上就是一种:买粮食等生活必需品。 对孩子的教育是一种“经营”,投入是必须的,陪读花销就是家庭教育这种经营中 不可缺失的投资部分,“陪读是拿钱买时间,值得!” 通过改变娃娃来实现自己的梦想,改变自己的生活或命运,这是陪读家长普遍的心 理。无怨无悔!有的时候就像一个赌徒。 ·对话实录· 有时候就像个赌徒 记者:您为娃娃陪读,痴心得典型,动力是什么? 李:我们在云南当知青,在国企工作,只读了中专,羡慕名牌大学,但没有机会, 我陪读的动力就是想让娃娃实现我们没有实现的、曾经的梦想。比如我没有读成北大, 还有去美国留学这些,都是我们很向往但绝对不可能实现的。这些只有娃娃帮我实现。 我想,如果真是娃娃需要,哪怕卖血,我看70%的家长都会毫不犹豫地同意。因为他们没 有只把这看成是娃娃的事情,也看成是实现他们自己的目标,所以做父母的都很痴心, 都很执著!绝对不是我一个人才这样。 记者:你认为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 李:通过改变娃娃来实现自己的梦想,改变自己的生活或命运,这是陪读家长普遍 的心理。无怨无悔!有时候就像个赌徒。 记者:你把陪读、把对娃娃的教育当作一种“生意”来做,当成一种“经营”,想 没想过,如果失败了,比如你儿子当初没有考上北大,你怎么办?能接受吗? 李:(迟疑了一会)这种假设我当初确实没有想过,现在更不会想(自豪地笑)。不过 真的发生的话,打击是毁灭性的。既然是生意,就会有亏本的时候,我只能对自己说, “成事在天,你已经尽力了!”我不会后悔。 记者:对现在的陪读家长,你说点什么? 李:陪读应该有一种心态,家长、娃娃一定要心态平和,要有自身的定位。对失败 要有心理准备。”李先生的夫人陈女士在旁边接着说:“还有就是要提醒他们千万不要 盲目跟风。 ·采访手记· 内因在娃娃本身 采访中,靠着儿子“生活”着的李先生告诉记者一个秘密:想把自己的教子经历写 下来,供家长借鉴。他说,自己已经动笔写了几万字的东西,但是写得还是比较吃力, 就像农家乐厨子做满汉全席一样,难!但自己会坚持下去。听了他的话,他的夫人在旁 边大声说:“主要原因还是娃娃聪明而且刻苦,哪里全部在于陪读哟,你不要误导那些 学生的妈老汉儿!”记者明显感到她的一丝自豪。 李平凡的成功究竟有哪些原因?记者本来很想听听这个当事人的说法,可惜他身在 国外,无法联系。记者也联系过曾经教过他的中学老师和王校长,他们说,这个孩子确 实非常优秀,知识面广,学习非常轻松,“考个好大学是在意料之中的事情”。 本报连续推出“关注陪读部落”大型系列报道之后,记者走访了很多家长,走进了 很多陪读家长的内心。对陪读,有些家长赞同,认为有作用;也有相当一部分家长是反 对的,认为自己陪读其实是出于“无奈”;甚至一部分家长、学生还意识到陪读所产生 的一些负面影响。 李先生老婆的“呵斥”其实不无道理:内因在娃娃本身,陪读肯定不是主要原因。 我们之所以报道李先生这一典型的陪读故事,不是要家长去仿效,更多的是想带给大家 一些思索! ·陪读成果· 儿子的获奖证书装了4大袋 李先生住在典型的筒子楼里,屋子面积很小,光线也不好。房子没有装修,屋里除 了几样必需的家具外,放在木桌上的一台厚重、陈旧、明显过时的笔记本电脑显得很惹 人眼。李先生衣着朴素,爱人陈女士正坐在阳台上用针线缝补衣物。 “这个屋子是孩子爷爷奶奶的,我们两口子至今连一个‘窝’也没有。”李先生一 边说,一边将一个大口袋抱到记者身边,再从里面拿出4个牛皮纸的口袋,分别是他的儿 子李平凡小学、初中、高中以及大学的各种获奖证书。他说:“这就是我家的全部家当 ,也可以说是我和老婆给儿子陪读的成果。” 记者看到,除了中小学阶段的各种荣誉证书外,李平凡还有很多引人注目的获奖证 书——“北大优秀学生”“北大优秀毕业生”“北京市优秀高校毕业生”,在北大里引 人羡慕的“北大本科生校长基金资助研究项目”以及北大每年的奖学金证书……李先生 自豪地说,儿子基本上得到了北大的所有重要奖项。 ·陪读经历· 陪儿度过6年中学生活 李先生的陪读来自于他“异常坚定”的信念,始于婚前。夫妇俩文化程度不高,19 71年3月16日到云南当知青,1978年3月16日两人双双考上中专。 从云南回成都以后,夫妇二人在一个国营企业工作,效益一直不好。未能上大学是这对 老知青一生中最大的遗憾,正因为此,1982年3月16日他们结婚时,李先生对老婆说:“ 我一定要让我们的孩子有出息,20年后我们的孩子一定要考进清华或北大,如果没有考 上,那只有一个原因,就是清华、北大停办了!我会把这作为我前半生的全部目标。” 1995年,李平凡小学毕业时,凭借奥数一等奖证书,被招收到石室中学读初中。当 时李家住在刃具厂附近,距离石室中学比较远。为了儿子上学方便,李先生夫妇商量, 准备在学校附近租一套房子。房子也看好了,要600元一个月,这叫每人一个月工资收入 不到200元的这对夫妇很为难。最后,他们还是租下了该房子,一家人搬到那里陪读。这 一陪就是6年——初中3年,高中3年。一直到李平凡拿到北大录取通知书的第二天,他们 才搬回原来住的工厂宿舍。
·陪读磨难· 为了交房租变卖结婚首饰 回忆起6年的陪读生活,李先生夫妇用了“倾其所有”和“流尽了最后一滴血”来表 述。李先生回忆,最艰难的是2000年,两人所在的国企面临破产,每月两三百元的工资 也拿不到。下海经商的李先生也极不顺利,一家人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每月600元的 房租无疑成了他们沉重的经济负担。当时所有的亲戚朋友都劝他们搬回宿舍,不要再租 房子陪读了,二人没有同意。在实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李先生把结婚时以140多元一克 给爱人买的金首饰拿出来,以每克60多元的价格贱卖了,才交上了房租。 回忆当时的情形,李先生话语沉重:“2000年到2001年的陪读经历,是我们最难熬 的一年,对很多家庭来说是绝无仅有的。我们基本上是靠变卖家产度日的。当时我们的 开支,除了房租和儿子读书的开支外,基本上就是一种:买粮食等生活必需品。我当时 甚至产生过这样的念头,如果实在维持不下去了,我就悄悄去买血。”苍天不负有心人 !2001年,李先生的儿子李平凡终于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北京大学。 ·陪读回报· 儿子获全额奖学金赴美读博 李平凡是成都石室中学2001级理科实验班的学生,当年以高分考入北大,和当年省 理科状元王海桐是同班同学。在该班的“风采录”里面,王海桐写道:“我最崇拜的同 学是李平凡,此人取名平凡,实则不平凡。” 去年,李平凡在北大本科毕业时,由中国著名的长江学者、北大化学学院院长亲自 写信推荐,被美国排名前十的芝加哥大学录取,攻读博士学位。芝加哥大学每年为他提 供7.2万美元的全额奖学金。 李先生夫妇自豪地说,他们现在靠着儿子从奖学金里面节约出来的“每年1万美金” ,使得自己过上了从“生存”到“生活”的日子。他再三向记者解释“生存”和“生活 ”的不同:“‘生存’是最起码的活法,只是‘生’,就是不被饿死,不被冻死而已, 当时我们的生活就是能维系生命而已;‘生活’不仅是生存下来,还要有自己的活法, 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陪读建议· 别让陪读变成压力 李先生的陪读“经历”和“收获”无疑都是类似家长的“偶像”。作为过来人,他 对陪读现象怎么看?对现在的陪读家长有什么建议? 李先生首先把对孩子的教育看作是一种“经营”,看作“生意”。他认为,既然对 孩子的教育是一种“经营”,那投入是必须的,陪读花销就是家庭教育这种经营中不可 缺失的投资部分,“陪读是拿钱买时间,值得!” 李先生说,自己6年陪读的收获有三个:一是为孩子每天节约了两个小时以上的上学 、放学的时间,使孩子有更多的时间在学习之外,去接触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比如孩子 喜欢下棋,每周都有几天要花两小时下棋,这对学习很有帮助,如果没有这些节约出来 的时间,就不能好好地培养这些兴趣;二是有更多的时间和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学习 过程、性格发展过程、培养兴趣爱好等等;另外就是基本杜绝了回家路上的安全隐患。 作为过来人的李先生建议,如果学生家庭离学校比较远,租房、买房陪读还是很有 必要的,能为孩子节约时间。李先生夫妇还建议,陪读家长应该理智对待陪读,陪读的 目的是给孩子学习、生活上的方便,不是施加压力,如果陪读变成压力,这样就会起到 负面的效果。
本报记者赖波实习生帅萍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