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肿瘤咨询在线论坛  (http://www.chinaonco.net/dvbbs/index.asp)
--  『 海外生活 』  (http://www.chinaonco.net/dvbbs/list.asp?boardid=75)
----  留学美国 观察美国  (http://www.chinaonco.net/dvbbs/dispbbs.asp?boardid=75&id=14275)

--  作者:web
--  发布时间:2007-2-7 15:53:36
--  留学美国 观察美国
美国观察

1  前言

作为一个喜欢观察的人,我不知疲倦地发掘美国社会的方方面面。而美国这个神奇的国家就象一本大书,总有让人着迷的篇章等着我去阅读。我试图把一年多来对美国的观察所得写成一本书,呈现给愿意对美国有更全面了解的中国人。

之所以要写美国观察系列文章,是因为我发现国人所写的大部分有关美国观感的文章都是作者个人生活的体验,只对某些独立的主题进行主观评说。迄今为止,我还没有发现有中国人对美国社会进行全方位的描述。所以,我在这里试图对美国社会进行全景式的描述和分析。我的初衷不是写美国风情。我要写的是对美国社会的深一层观察,能给国人带来好莱坞电影和留学生的留学记录里看不到的东西。我希望这本书能帮助国人更全面地认识美国,看到表层的喧嚣底下一些真实本质的东西。

我对美国的观察方式可以概括为:以局内人的身份去生活,以局外人的立场去感受。

从2004年8月4日来到美国爱荷华州(Iowa)的爱荷华大学求学读硕士,到今天已经是一年零三个月有余。由于我希望真实地体验美国,我渐渐把自己当成了美国人,过美国生活,以美国人的思维方式思考,花尽量多时间跟美国人交往。第一个学期我的课余时间大约百分之五十跟华人打交道,百分之五十跟美国人在一起。第二个学期我的时间分配变为百分之四十和百分之六十。到了第三个学期变成百分之十和百分之九十。今年9月份跟美国朋友Dan和Karen的闲聊时,我不经意地说,“我已经不再过中秋节,因为我现在在过美国生活” 。“不过中秋节”并非刻意为之,而是随着我的生活视角和思维方式的美国化,我不知不觉地忘掉了春节和中秋节这些中国传统节日。这一年多以来,我拜访过12个美国家庭,在11个教堂参加过活动,我跟6个美国朋友基本上保持每周一次的见面交谈。我到过爱荷华的好几个城镇,参观过四个农场,去过芝加哥,在加州三藩市呆过一个暑假。我是三个本地社区组织的成员,参加过六个志愿服务项目,还参与了本地社区的许多活动,例如和平集会(Peace Festival)、地球博览会(Earth Expo)、能源博览会(Energy Expo)等。这些点点滴滴的经历让我感到真正成为了社区的一员。在我这种生活状态下看到的美国,或许能给国人一个全面且不乏深入的观感。

“美国生活”让我得以广泛接触美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但我在感受和分析美国社会时,并没有把自己当成美国人,也没有把自己当成国际留学生。我把自己摆在旁观者的位置上—不带利益立场、不带偏见—去观察和分析美国社会。我的描述力图客观,把现实展示出来。如果我对某些问题进行分析,我将尽量采取客观的立场。

当然,我的经验有很大的局限性。我来美国才一年多,很多东西还来不及细细体验。我是个穷留学生,没有接触过上层社会,没法体验美国生活里面的昂贵奢侈的部分。这些事实决定了我不能够囊括美国社会的所有方面。由于能力和经历有限,我没法把这本书写得面面俱到,但如果能让读者得到他们在其他途径了解不到的美国信息,对美国有更深一层的认识,那我就觉得是一种成功了。

借此机会我要感谢在爱荷华期间认识的众多美国朋友和华人朋友,跟他们的交往让我真正体验了美国生活。他们在生活上给了我很多便利和帮助。他们的学识和乐于交流的态度让我受益匪浅。若没有跟他们的相处,这本书将会逊色很多。

关于名词术语的表达,我会把地名翻译成中文。但是,出于三个原因,我不对人名进行翻译。首先,在阅读报纸书籍时,我常发现同一个外国人在不同文章中的译名不一样,给读者造成了困惑。第二,国人熟悉了外国名人的中文译名,却完全不记得其外文原名,一旦走出国门,就没法跟国际接轨。例如,我有一次在跟一名美国人谈论经济学时,他提到了大名鼎鼎的英国经济学家John Maynard Keynes(凯恩斯)的名字,我却完全没有反应过来。第三,有时候,国人为了将外国名字翻译成象中国名字的形式,采用的译名跟原名相差甚远,这相当于是随意篡改别人的名字,似乎不太妥当。所以,为了避免读者的困惑,为了让读者跟国际接轨,为了对当事人的尊重,我将不翻译人名。某些情况下,在第一次引用名人时,我会在括弧内注明常用的中文译名。

http://e.taisha.org/thread-520324-1-3.html


--  作者:web
--  发布时间:2007-2-7 15:54:11
--  
2  经济

1.1  钱和消费

先说说钱,因为钱是大家都感兴趣的话题。

在美国,日常消费主要通过三种方式支付:现金,支票,信用卡。

在日常消费和经济活动中,现金只扮演了很小的角色。通常,人们在小额购物或者坐公车地铁时会使用现金。在宏观经济学课堂上,教授告诉我们,平均而言,一个美国人装在裤兜里的现金是二十美元。有不少商店拒收大于二十美金面值的现钞;自动提款机可以提取的最高面值钞票(不是总值)通常是二十美金。大家不愿使用大额现钞,也不愿携带大量现金,一是觉得不安全,二是怕收到假钞。在这里,即使是小额现金也被认为是“巨款”。例如,在大城市如芝加哥,如果你泊车时把十元现金留在驾驶室能让人从外面望见,回来时很可能发现汽车玻璃被人砸烂,现金被人取走了。

支票是常用的一种支付方式。支票要指定收款人的姓名,要留下记录,因而比现金安全。但一些小商业,尤其是旅游区的餐馆,不愿意接受支票,因为害怕收到假支票。有些商户则拒收外州的支票。一般来讲,在付账单或支付大额费用时,例如交水电费,交学费,交罚款,捐款,到超市购物,或者到餐厅吃饭,人们会使用支票。

信用卡是最常用的支付方式。预定旅馆,买机票,网上购物,到餐馆吃饭,到超市购物,这些场合都会用到信用卡。信用卡的一个重要优势在于携带和使用方便。由于发达的电子网络,使得信用卡的全球支付成为可能,信用卡在全美甚至全球都可通行无阻。通常美国的商户对于信用卡的接受程度要比支票高。信用卡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在于,消费者实际上是跟信用卡公司借款消费。消费者申请到信用卡,无需往里面存一分钱,就可以消费或取现金,其使用上限即为信用额(Credit line)。消费者只要多多消费,按时还款,保持信用记录良好,就可提高其信用额,即可以从信用卡公司借更多的钱消费。为了管理和评估消费者信用,有三个全国性的信用评估机构(National Credit Bureaus: Equifax, Experian, Trans Union),专门保存消费者的消费和信用纪录。信用卡公司和银行在决定是否批准信用卡申请或是否提高信用额度时,除了考察申请者的收入水平,一个重要的依据就是从信用评估机构获取的消费者信用报告。他们从信用评估机构获得信用卡申请人的信用报告,然后按照自己的评分标准进行打分评级,根据得分决定是否批准。在美国,信用真正体现出了价值。

信用卡的发明和在现代经济生活的作用都饶有趣味。现代意义的信用卡的发明始于1949年一个有趣的事件。当时,一个名叫Frank X. McNamara的商人跟几个朋友到纽约一间著名餐馆吃饭,付帐时发现自己没带钱包,倍感尴尬,只好打电话让太太从家里拿现金过来付账。这个事件让他萌发了一个念头,要发行一种可以在众多商户中通用的信用卡,省却消费者的携带现金和支票本的麻烦。第一张信用卡在1950年由McNamara和他朋友创办的食客俱乐部(Diners Club)发行。1958年,American Express和Bank Americard (后改名叫VISA,是当今最大的信用卡公司之一) 进入信用卡市场。[1] 时至今日,信用卡已经成为推动美国消费的重要动力。美国信用卡公司向消费者推销信用卡可谓不遗余力,因为一旦消费者不能及时还款,信用卡公司就可收取很高的年利息。由于获得信用卡相当容易,一个美国人平均持有好几张信用卡。平均而言,美国人的信用卡债务为$9,312,平均信用卡年息率(Annual Percentage Rate) 为13.37%。美国消费者的总体信用卡债务为八千亿美元。[2] 以我为例,我这一年多来收到的推销信用卡信件不下30封。我只有一张信用卡,上面的欠债超过$1,200,由于暂时无力还款,要支付高达21.99%的年利息,每个月利息超过$20。

对消费者来讲,信用卡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拿着一张塑料片大肆购物是件轻松的事情。无疑,这提高了大众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欲望。另一方面,信用卡的通行甚至滥用,容易造成消费者债台高筑,不得不支付高额利息,陷入长期的财务泥潭。个人很容易就可以从金融机构申请到信用卡。比如,我2004年8月刚到美国就从US Bank申请到一张面向在校大学生的VISA信用卡。作为一个外国人,我在美国没有任何收入,也没有担保人,我的申请获批主要得益于两个条件:我是美国一所州立大学的研究生;我的家庭资助了我十万人民币读书。通过这张信用卡,我跟银行借了超过$1,200。对于美国公民或绿卡持有人,获得信用卡就更容易了。可见,在美国,人们可轻易申请到信用卡,因而大大提高了消费能力。据我所知,不少大学生在毕业的时候已经欠了几千美元信用卡债务。信用卡公司相信大学生找到工作后有能力还债,大学生也乐意提前消费。信用卡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促进了电子商务。在美国,网上购物是如此简单的事情,只需要点击鼠标,输入信用卡信息,就完成了交易,购买的物品会通过邮局或快递公司送到你家里。这大大降低了把钱从消费者口袋中拿出来的难度。在促进消费的同时,信用卡给美国人带来了巨大的财务压力。很多消费者背着大量信用卡债务,却总是没法养成储蓄的习惯,最后需要找专家求助。CNBC电视台在周末黄金时间有个节目,叫做Suze Orman Show,由一位理财专家Suze提供咨询,通过来信、电话、和现场电视采访的方式解答问题,帮助普通美国人清偿信用卡债务,摆脱财务泥潭。由此可见信用卡债务的普遍性和严重性。

美国消费者陷入信用卡债务的原因有三。首先,美国盛行超前消费。分期付款是美国消费文化的主要特征之一。不但耐用消费品全都可以通过分期付款购买,甚至连很小件的消费品也可以分期付款。通过分期付款购买的商品几乎无所不包:房子,车子,大学学费,厨房用的不到一百美元的菜刀。用分期付款的方式购物,消费者只需要关心每月的付款额。例如,价值20,000美元的新车,在36个月内付清,不计利息,一个月的费用是556美元。实际上,由于竞争激烈,很多汽车销售广告都号称零利息。有一个对比中美消费心理的故事是这样说的:一个美国老太太在65岁退休时开心地想,我终于把房子的抵押贷款付清了;一个中国老太太省吃俭用辛苦劳作了一辈子之后开心地想,我终于把买一套新房子的钱挣到手了。对比起来,美国人的消费方式可以称之为“享受生活”。他们把手上的钱—如果手上还有余钱的话—和未来的钱凑在一起,希望尽早拿钱去换取自己对生活的期望。中国人的传统消费方式可以称之为“享受积累”,不断地积累金钱,把自己对生活的期望都转移到手中积累起来的财富上。现在分期付款的消费方式已成为中国大陆购房者的首选。不过,要发展出美国那种全面分期付款的消费模式,必须有一个牢固的信用体系才行,这需要很长的一个过程。

另一个原因是美国的普通消费者不太善于理财,或者说,他们在理财方面的数学触角不强。在来美国前,我就听说美国人的数学学得比较差。相信很多中国人也都知道,中国的中学生经常在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中拿奖,但极少听说美国学生拿奖。美国的中小学教育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比较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但对于数学要求不高。因此,中小学生的文科学得比较好,比较善于创造性的思考。诸如设计、组织活动、动手能力等是美国中小学生的强项。至于数学,既然有计算器了,为什么还要懂得心算三位数加减法呢?2004年8月刚到爱荷华城时,我到一间快餐连锁店买三文治。在付账时我看到价钱比菜单上的标价要高,就问收银员是不是里面包含了税,如果是,包含了多少税。他可能没有遇到过顾客问这种问题,赶紧拿纸和笔一阵手忙脚乱的计算;一下子算不出来,他不得不找另一位同事帮助,两人如临大敌在一张白纸上一阵乱画,总算把3块多美元的三文治需要交多少税算出来给我看(其实就是标价乘于5%)。看起来,美国消费者对于该买哪一款新车、要买什么礼物、以及计划去哪里旅游要比如何计算信用卡利息感兴趣得多。在信用卡帐单上有两个数字,一是当前的总欠款额,二是最低还款额,只有总欠款的一个零头。不少人干脆采用最简单的办法,每个月只还最低还款额,于是,剩下的欠款就要支付很高的利息,这当然就是信用卡公司所希望的。那如果在日常消费中还需要借款呢?简单,跟银行再申请一张信用卡。由于信用卡债务日益成为一个问题,出现了很多专业的理财顾问,专门为背着一身债的消费者设计还清债务的方案。其实,这还是“借助计算器”的思维方式,只不过计算器换成了理财专家。

还有一个原因是美国人不担心欠债。美国家庭有三宗大支出:房子,退休金,孩子的大学教育。很多人在家庭理财方面都习惯于长期规划,众多的理财顾问也建议人们及早规划好房子、退休金、和孩子的大学教育,并购买一定的医疗保险和人身保险等。事实上,美国的个人财务系统很全面,包括联邦政府的社会保障系统、养老金系统、名目繁多的政府保险和个人保险、以及教育投资计划等等。这个系统形成了所谓的财务安全网络(Safety Net),其目的是让人们感觉到拥有一种财务安全。政府和众多的私营银行机构尽力为个人构建一个强大的财务安全网络,以便人们可以安心生活、放心消费。这个网络给人带来的心理舒适度不可忽视。在一些国际快乐指数调查中发现,比起其他国家,美国人的快乐指数比较高,这种现象的部分原因是因为很多美国人不太担心钱的问题。当人们觉得三大财务目标都安排好了,就可以没有后顾之忧地自由支配手中的余钱,甚至偶尔举举债也无妨。即使不幸被解雇或者患病,还可以指望政府的失业保险和自己购买的医疗保险。不妨说,正是因为美国消费者有一个牢固的财务安全网络,他们才敢于借债消费。中国自古以来就没有建立起象今天美国的这种财务安全网络,所以国人只好通过个人努力来照顾自己。由于缺乏社会性的安全网络,个人感觉不到可依赖感,总觉得存多少钱都不够。结果,人人都养成了尽力储蓄不愿消费的习惯。

总体而言,支票和信用卡在美国经济活动中占据主要地位,现金只起到辅助作用。在这里,发工资是用薪水支票(Paycheck);商业之间的经济往来一般用支票或直接的银行转账;个人消费者则主要用信用卡和支票,现金只是辅助手段。支票和信用卡的使用都有据可查,这样政府可以对公司和个人的经济活动进行相当精确的掌握。这种情况非常有利于政府对经济活动进行管理。

不可否认,在美国,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盛行。各种商业广告和促销券满天飞,这些商业信息通过电视、电话广告、免费印刷品、邮寄、和互联网等大众媒体充斥着人们的生活。无论是在地处中西部农业地区的小城爱荷华,还是太平洋沿岸的国际都市三藩市(San Francisco),街道旁随处可见的报纸架里摆满了琳琅满目的免费印刷品,主要是房地产广告和购物促销券。三藩市有一些发行量很大的免费报纸,摆在街道旁任人拿取,里面的广告篇幅比实用的新闻报道还要多。另外,我信箱里收到最多的两类垃圾信,一是商业广告,二是信用卡广告。铺天盖地的商业广告,高明的广告策略,还有普遍的信用卡消费,共同培养出一种消费文化。美国的消费者支出占了总体经济的三分之二左右,要维持其经济动力,就要鼓励消费者多多消费,这是美国经济的一大特点。

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流行带来的一个后果是资源消耗速度很快。经济的全球化给美国带来了产自国外的价廉物美的大量消费品,使得美国消费者可以充分享受其他国家廉价劳动力的好处。美国人到超市购物,通常都把购物车装得满满的。虽然没有做严格的考察,但我感觉,美国人的消费速度,即一个家庭日常生活所消耗的资源和能源比其他国家要高不少。

说起消费,不得不谈谈美国特有的购物季节。每年的感恩节到圣诞节这一个月左右的时期是购物季节。感恩节起源于17世纪初。1620年底,一批新移民抵达新大陆。由于对新英格兰地区寒冷的冬天准备不足,加上来不及种植农作物,很多人在第一年冬天冻死或饿死了。第二年,他们从印第安人那里学会了种植当地农作物—玉米。1621年底,新移民邀请印第安人一起庆祝丰收,并感谢上帝的恩惠。此后庆祝感恩节的日期几经变更,最后由国会在1941年确定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为感恩节,是全国性的节日。[3] 通常,感恩节和其后的星期五都放假,这样人们可以有四天假期进行家庭团聚或购物。感恩节之后的那天是超级星期五,人们蜂拥进商店大肆购物。许多商店提供定量超低价的商品,例如200多美元的笔记本电脑,先到先得。不少人在早上四、五点就来到购物中心排队,争取拿到这些优惠商品。为了吸引消费者,星期五那天几乎所有商店都提供很大的折扣。我在2005年的超级星期五去了附近一间购物中心,发现一间折扣商店Target的大部分服装只卖平常价格的40%。整个星期五,购物中心人来人往,热闹非常。超级星期五的形成,似乎是商家和消费者一起设计的,用来释放压抑了一年之久的购物欲望的消费节日—这是现代意义的丰收庆典。一个美国朋友告诉我,很多商店在购物季节做的生意额比一年内的其他时期加起来都要大。可见购物季节对于零售业的重要性。

购物季节正好是假期季节,也是感恩季节。11月的感恩节和12月的圣诞节都属于美国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因此,礼品是节日购物的重头戏。美国人在圣诞节会送礼物给家庭成员、亲戚、朋友、甚至同事。这种送礼不是走后门,主要是亲戚朋友之间联系感情的一个方法。对于一般人,送给普通朋友或亲戚的礼品价值不会超过20美元,如果预算紧张,甚至不会超过10美元;送给家庭成员的礼品稍贵。在购物季节,商场为顾客考虑周到,会开出两张收据,一张是普通的包含价钱的收据,另一张是只标明商品名称而没有价钱的收据。人们会把第二张收据和礼品一起送给别人。接收礼物者如果不喜欢这个礼品,可以凭收据去商场更换。尽管一份礼品的价格不高,但礼品数量一多的话,总费用还是挺高的。很多家庭在购买礼品前都要做预算,把要送礼的人列个清单,然后根据手头的预算决定每份礼品的价格。对不少人而言,作礼品预算就意味着把年底的余钱花掉,第二年重新开始。购物季节的另一个畅销物品是贺卡。很多商店设有贺卡专区,分门别类地摆上各种贺卡,例如圣诞卡、新年卡、给爸爸妈妈的、给儿女的、给叔叔婶婶的、给外甥和外甥女的、表示感谢的、表示道歉的,真是琳琅满目。美国人喜欢用贺卡来表达对别人的关心,很多人在年底要寄出几十张贺卡。在找工作面试之后,人们会寄一张感谢卡感谢公司给了自己面试的机会。到别人家里寄宿之后,人们会寄感谢卡谢谢主人的热情款待。在某人家里举行一个聚会之后,也可以给主人一张感谢卡。“感谢”是美国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人们总是把“谢谢”挂在口边,也把“谢谢”写在贺卡上。人与人的良好关系通过无数的“谢谢”而维系起来。这种常常感谢别人的做法,实际上是美国基督教文化中感恩心态在现实生活的体现。我在中国大陆的时候,除了刚上大学时寄过几张生日贺卡,就再也没有买过贺卡。来到美国以后,我也跟着学会了把谢谢挂在嘴边,并养成了寄贺卡的习惯。

因此,千万不要以为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就是美国文化的全部。消费文化的创造者和推动者并不是消费者本身,而是商业机构,银行业,广告业等。它只是美国文化中世俗的一面,是世俗主义日益强大的后果。但大部分美国人都信仰基督教,他们对物质主义的盛行持否定态度。美国是个多元化社会,宗教信仰、个人灵性追求、对公众事务的参与热情、以及其他各种各样的价值观都有各自的地位。

注释
[1] 来自”The First Credit Card”, www.about.com

 
[2] “Mellody Hobson: Credit Card Woes”, ABC News, November 20, 2005
[3] 来自“Celebrate Thanksgiving Day”, http://homeschooling.about.com


--  作者:web
--  发布时间:2007-2-7 15:57:34
--  
美国观察-2

2.2  政府在经济活动中扮演的角色

美国经济充满活力,商业竞争非常激烈。这受益于相对宽松的劳动力市场和鼓励竞争的政策。但是,鼓励竞争并不意味着政府对经济放任自由。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的主要目的在于鼓励私人投资,提倡创业精神,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这种经济制度如果放任自由,就会导致诸如20世纪30年代初那种席卷全球的经济大萧条。因此,市场经济必须配合政府的严格管理和引导,才能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经过两百多年的发展,美国经济制度和政府监管已经磨合得愈加完善。今天的美国早已告别了1930年代煤矿公司和汽车公司雇用打手动用机关枪镇压工人罢工的时代。[1] 相反,今天美国的工会势力非常强大,经常通过集体谈判让雇主为工人提供更好的福利待遇。现在的情况是,通用汽车和福特汽车都在抱怨公司为员工提供的医疗保险福利太过慷慨,公司支付的员工医疗保费近年来大幅增长,带来了巨额成本,成为公司生意亏本的原因之一。总的来讲,现在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全面而严格,既有管制,也有资助。这里只从几个侧面来分析一下。

美国经济体系和相关法规已经非常成熟。不管在哪个行业做生意,都会受到政府法规的严格照顾,一切都得在既定的系统内循规蹈矩地进行。有一个在加州做生意的朋友说的话比较有代表性。他说,除了在新兴行业或许能迅速扩张之外,在所有传统行业做生意都得一步一步来。这里举几个例子来说明政府针对经济活动制定的法规有多严谨。美国有非常发达的公路运输业。作为一个汽车上的国家,美国的很多货物流通都依靠长途卡车,州际公路上川流不息的车辆中很大一部分是载重卡车。每部卡车上都有交通部的编号(如DOT 123456,DOT是交通部的缩写: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可见这些车辆都要到交通部注册。法律要求卡车司机每天开车不能超过八小时,这是为了防止疲劳驾驶出事故。为了监控卡车司机的开车时间,规定他们必须每隔若干小时就要到高速公路旁的指定区域打卡。根据每天的打卡时间和地点,就可以了解他们每天开车的时间和开车的车速。这样不但限制了开车时间,还防止了卡车司机超速驾驶。另外,在三藩市,每个餐馆都必须配备市政府指定的垃圾桶。餐馆每天晚上在指定时间之前把装满垃圾的垃圾桶摆到门口,由垃圾处理公司定时收取。垃圾桶分两种,一种是绿色的,装可回收垃圾,另一种是蓝色的,装普通垃圾。餐馆根据自己使用的垃圾桶数量支付垃圾费。如果垃圾太多装不下,偷偷扔到街头的垃圾桶,不是就可以节省垃圾费吗?不行,市政府法律规定,如果商户或者市民把垃圾倒到街头的垃圾桶,要面临最高1,000美元的罚款和十几天的拘留,因为街头的垃圾桶由市政府管理,是为游客和行人服务的。街头巡逻的警车负责监督这种违法倒垃圾的行为。

在劳动力市场,有严格的联邦法律和州法律进行管制。联邦雇佣法规定了最低工资,各州也有州法律规定本地的最低工资,个别城市还可稍作调整。最低工资通常受当地的物价水平和房价水平影响。例如,爱荷华的最低工资是$5.15每小时,而三藩市因为房价巨高,其最低工资为时薪$8.50。[2] 最低工资固然限制雇主不能太过盘剥员工,但并不保证员工能维持起码的生活水准。例如,如果一个工人在爱荷华州拿最低工资,按一周工作四十小时计,每个月的税前收入为$865.20。在扣掉税之后,这个收入要解决房租水电吃饭等基本生存需要是很有困难的。当然,最低工资是法律规定的底线,大部分人的工资水平大大高于最低工资。真正拿最低工资的人,还可以通过打几份工,或者通过慈善救济维持生活。相对而言,西欧国家的最低工资水平偏高,导致劳动力成本居高不下,损害了制造业的竞争力。美国实行40小时工作制,法律规定,若员工每周工作超过40小时,雇主就要对超过部分支付加班工资。在三藩市,加班工资为正常时薪的1.5倍。如果雇主拒绝支付加班工资,员工可以到市劳工部投诉,劳工部会帮助员工通过法律途径取得加班工资,雇主可能会因为拒付加班工资而被罚款。若违反劳工法次数较多,雇主会被记入劳工部黑名单。另外,美国有势力强大的工会,代表工人跟雇主谈判取得更好的工资待遇、医疗保险等,在遇到裁员时要求得到较高的补偿金。可以看到,美国的劳工法规管得很细,注重保护工人权益,而且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花了很大力量执行劳工法规。

美国的劳工法一方面要保护工人权益,另一方面也鼓励雇主进行商业活动。相对于西欧,美国劳动力市场的法规比较宽松。我们知道,美国企业喜欢通过裁员来控制成本,这是因为美国有相对宽松的雇佣法。美国企业在裁员时,发出通知的当天雇员就要离开公司;反过来,员工要辞职也是在通知公司当天就可离开。不过,按照法律,公司在裁员后几天之内就要付清欠员工的薪水。另外,公司还可能要支付高额补偿金。尽管有这些一次性的成本因素,美国公司还是享有喜欢裁员的名声。例如,通用汽车最近几个季度连续亏损,2005财年第三季度更是亏损16亿美元,其亏损主要来自北美市场。[3] 为了扭转颓势,节省成本,通用汽车在11月份表示要在北美裁掉3万员工,占了北美工会员工的22%,同时要关闭北美的好几个工厂。[4] 同样处于困境的福特汽车也正准备在北美裁掉数以万计的员工。一旦经济不景气,美国企业就大量裁员,等到经济复苏,又大量雇人。裁员容易,雇人也容易。这种做法听起来有点残酷,但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却带来了就业市场的活力,进而增加了经济的活力。西欧许多国家由于劳动力市场的法规过于严格,雇主裁员和雇人的难度都很大,大大限制了经济竞争力。例如,德国是劳动力市场管制最严格的欧洲国家之一,目前其失业率接近10%,过于严格的劳工法规是经济不景气的一个主要原因。[5] 总体而言,美国的劳工法规在保护工人权益、鼓励雇主进行商业活动、以及维持劳动力市场活力之间维持了一个较好的平衡。

政府对上市公司的治理相当严格。在2001年和2002年间发生了以能源交易商安然(Enron)和通讯公司世通(WorldCom)为代表的一系列大型上市公司会计丑闻,大大打击了美国投资市场的信用。丑闻被曝光后,立法机构、司法部门、和监管机构随即采取行动加强了对大公司的治理,规范公司行为,希望挽回投资者信心,挽救投资市场的声誉。司法部和证券交易委员会对涉案的公司高级官员进行起诉和严格调查,随之而来的是严厉的判罚。安然的前首席财务官Andrew S. Fastow已经于2004年初认罪,表示会全力配合政府进行调查,将服刑10年,并被罚款2,900万美元。[6] 世通的前首席执行官Bernard Ebbers已认罪并被判服刑25年。这是有史以来财富500强公司首席执行官被判有罪而服刑的最长纪录。[7] 会计丑闻发生后,投资者的目光投向一向运转良好的美国公司,这才发现公司高级执行官们在过去十几年来已经变得越来越贪婪。这一系列的会计丑闻暴露了美国公司治理方面的法律漏洞。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国会通过了2002年上市公司会计改革和保护投资者法案(Sarbanes-Oxley Act of 2002)。这个法案加强了公司首席执行官和首席财务官对财务报表的责任,对公司内部审计和财务报告都有了更加严格的要求。为了遵从这个法案,上市公司需要聘请更多的外部审计师帮助审计财务报表,需要搭建更强大的信息系统以保存公司的内部通讯记录。针对大公司违章操作的调查没有就此结束。纽约州检察官Eliot Spitzer先后对投资银行业、保险行业、和共有基金业进行调查,迫使这些公司支付了动辄数亿美元的补偿金,并保证不能再采取不正当操作手法。2002年12月,10间最大的投资银行跟证券交易委员会和纽约州检察官办公室达成调解,总共支付了超过14亿美元的补偿金,并被要求将证券分析业务跟投资银行业务分离,以避免利益冲突。[8] 在对全球最大的保险集团美国国际集团(AIG)的调查中,该公司的首席执行官Maurice Greenberg在压力下被迫辞职。

政府一面对大公司加强监管,一面则对小商业继续一贯的鼓励支持政策。每个城市都不遗余力地提供各种帮助和政策优惠以鼓励小商业。为了吸引人们来三藩市做生意,市政府提供了一本叫做创业指南的手册(Getting a Business Started)。创业指南的目的是帮助未来业主迅速且合法地在三藩市开始一门生意。手册简明扼要地列明了业主需要遵守的市政府、加州州政府、和联邦政府的各项法规,主要包括税收、注册、执照等,同时把三级政府相关部门的地址和联系方式都列得清清楚楚。手册告诉业主可以参加州政府和联邦政府提供的免费税收法规课程。手册还列出了业主能享受到的商业税收优惠。手册上说明,三藩市有个市长办公室社区发展部,为小商业和微型商业提供从2万5千到10万美元以上的贷款,获得这些贷款的条件是业主必须为三藩市创造新的工作职位。市政府还资助了很多非营利机构,由这些机构为小商业业主提供技术支援、培训、以及申请贷款服务。市政府有个小商业委员会,专门为小商业提供信息和技术支援,帮助他们从市政府获得各种服务。在手册的最后部分,为小商业业主列出了为他们提供服务的各种机构:市政府部门,族裔社团,法律机构,教育机构,培训机构,等等。这本手册的宗旨可归结为市长Gavin Newsom在欢迎词中的一句话:三藩市是适合你创业的好地方。2005年8月底,卡特里娜飓风(Hurricane Katrina)给美国墨西哥湾区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同年底,Bush总统提议建立湾区机遇区(Gulf Opportunity Zone)来帮助受卡特里娜飓风破坏最严重的路易斯安那、密西西比、和阿拉巴马州。按照他的提案,在这个区域内的小商业可得到比其他地区更好的税收优惠。另外,机遇区还提供贷款和贷款保证给小商业—包括少数族裔经营的小商业—以便他们尽快重新营业。这些鼓励创业的政策是为了创造工作职位和提供机会以打破贫穷的恶性循环。[9] 政府采取对大公司加强监管、对小商业大力帮助的政策表明政府希望在经济活动中起到一个平衡作用。大公司拥有巨大的资源,具有人力优势和资本优势,因而无需特别的政策倾斜。但如果大公司滥用手中的资源或采取不正当操作手段,就会给股市造成动荡,给广大投资者造成巨大损失,所以要对大公司加强监管。小商业可以造就更多的中产阶级,可以带来新的工作机会,对于建立一个繁荣的社区必不可少。很多小商业由新移民和少数族裔经营,他们需要格外的帮助以便达到经济独立,尽快融入美国社会。因此,资助小商业对于维持社会稳定至关重要。

联邦政府对农业大力补助。大量的政府补贴帮助了农场主购买先进的农业机械,再加上有良好的气候和广阔的土地,使得美国的农业非常发达。美国对农业的巨额政府补贴一直被欧盟和其他世贸组织成员国指责。一些主要依赖于农业的经济落后国家也指责美国和欧盟的农业补贴鼓励农场主种植过量农作物,因而压低了全球的农作物价格。这些指责不能说没有事实根据,联邦政府的农业补贴的确鼓励了农场主大量生产。2005年美国玉米产量为109亿蒲式耳(1蒲式耳等于35.238升),为历史第二高产量。从1995到2004年,政府支付了419亿美元的玉米补贴。而今年仅仅基于贷款赤字补助计划(loan-deficiency payments)的补贴就高达62亿美元。贷款赤字补助计划向需要贷款种植作物的农场主保证,当市场价格过低使得他们卖出农作物得到的收入不足予偿还贷款时,他们能得到政府补贴。这个补贴鼓励农场主在明知国内和国际市场都不足于吸纳他们的农产品时仍然大量种植。[10] 美国农业的机械化程度很高。爱荷华是美国玉米产量最大的州。这里的农场使用John Deere牌子的联合收割机收割玉米。我在参观农场时看到,这个庞大的机器开过玉米地时,把玉米杆子砍倒,把玉米棒子摘下来,把玉米粒子脱下来,整个过程完全自动。用这个机器一个小时可以收割完用人力需要干一天的玉米地。当然,这个机器不便宜,一台价值20万美元。农场主通常需要贷款购买包括收割机在内的各种农业机械。得益于全面的机械化,一个农场主可以耕种上百英亩(1英亩约等于6亩)甚至更多的土地。由于农场主的孩子可能不愿意继续从事农业,农场主退休后就要卖掉农场,因而平均耕种面积有上升的趋势。美国没有农民,只有农场主。我在国内学英文时,老师曾给我们解释,农民(Peasant)表示自己不拥有土地,靠给别人耕地过活的人,农场主(Farmer)是指耕种自己所拥有的土地的人。美国的农场主工作很辛苦,在农忙季节一天要工作15、16个小时,一年到头除了冬天,其他三个季节都算忙季。虽然辛苦,但他们又是很幸福的。农场主的平均家庭收入比全国平均家庭收入还要高一点,他们能得到政府大量的农业补贴,还能以优惠条件获得贷款去购买农业机械和各种农业生产资料。他们大部分住在乡下,也有小部分住在附近的小镇上。如果住在乡下,他们的孩子会有学校的校车接送上学。我在访问位于乡下的农场主家庭时,发现他们的房子和屋内的家居设施跟郊区和城市的住房水平完全相当。另外,美国农业部有个资源保护计划(Conservation Reserve Program),鼓励农场主对那些对环境敏感且不太适合种植作物的农业土地采取长期保护策略,政府对自愿加入这个计划的土地提供年租补贴。这个计划的目的之一是为了防止过度开垦导致破坏土壤质量和破坏生态环境。根据农业部报告,2004年,有三千四百多万英亩土地加入了这个计划,政府为此支付了超过16亿美元的补贴。[11] 可见,政府的补贴并不总是为了促进生产,也兼顾生态环境保护。在后工业时代的美国,政府对于农业还是积极扶持。

联邦政府对科研提供了大量的资助。按照宏观经济学的说法,科学技术是推动经济前进、人们生活水平持续提高的第一动力。这一说法在美国得到很好的体现。二战之后的六十年来,美国科研水平一直保持世界首位,其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也保持领先。在政府资助科研方面,美国早在1960年代就进入了“计划经济”。下面一段内容摘自《光荣与梦想》,顺序稍有调整,以方便阅读。“60年代末后期,艾森豪威尔在60年代初感到惊恐的的军事-工业综合体一直不断地发展,以至美国已经有了—别无其他名称—计划经济。让-雅克.赛尔旺-施赖贝尔说:‘自从大战结束以来,联邦机构一直同美国大公司合作发展尖端技术……几乎所有美国的主要工业都得到了联邦的大量补助。’他曾不胜羡慕地赞扬美国佬的机灵:‘他们(指跟政府合作的大公司)近来的革新大都有联邦的金库作后盾,政府资金资助了任何民族从未进行过的最有利的投资。’随着技术的日益复杂和新产品从设计到投产所需时间越来越长,受委托进行创新的公司都要求订立长期合同。企业经理人员和政府官僚目标一致,实际是一起制定预算,做出决定。1929年时,联邦、州、市政府负责美国全部经济活动的8%。到60年代时,这项比例达22%-25%之间。按照国家科学基金会的计算,联邦资金支付了航空与航天方面研究费用的90%,电器和电子设备方面的65%,科学仪器方面的42%,机械方面的31%,合金方面的28%,汽车方面的24%,化学工业方面的20%。华盛顿处于握大公司的存亡于手中的地位。”[12]

美国实行的是市场经济,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完全放手。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对经济制定的条条框框很多,而且政府花了大力气去执行经济法规。幸运的是,政府管制通过法律去实现,不会出现人为的滥权,却让大家有章可循。经济活动在一个管理严格的成熟法治体系下运作,整体表现稳健而不失活力。政府的某些管制是为了维护弱势群体的利益,例如最低工资。同时,政府直接对某些群体进行资助,例如对小商业和农业的优惠贷款计划。政府的积极干预和严格管理对于合理分配财富、维持经济活力、以及保护生态环境都有非常显著的作用。

注释
[1] “4 罗斯福和民意向背”, “5 保守派死灰复燃”,《光荣与梦想(The Glory and the Dream)》,威廉.曼彻斯特。此书对美国1932年到1972年间的历史和社会风情进行了精彩风趣的描写。这四十年刚好是美国一步一步成为世界霸主的时期,因此这本书也提供了一个绝好的角度从美国去观察20世纪中段的世界局势。
[2] 来自劳工部(Department of Labor)网站: http://www.dol.gov/

  
[3] 来自 “GM loss much worse than expected”, money.cnn.com, October 17, 2005
[4] 来自 “GM’s big shakeup”, money.cnn.com, November 21, 2005
[5] “German Labor\'s New Reality”, New York Times, October 26, 2005
[6] “Former Enron chief financial officer Andrew Fastow pleads guilty”, 来自司法部网站,www.usdoj.gov, January 14, 2004
[7] “Ebbers gets 25 years”, money.cnn.com, July 13, 2005
[8] 来自纽约州检察官办公室网站http://www.oag.state.ny.us/
[9] 来自白宫网站:www.whitehouse.gov
[10] “Mountains of Corn and a Sea of Farm Subsidies”, New York Times, November 9, 2005
[11] 来自农业部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网站: www.fsa.usda.gov
[12] “32 走投无路”,《光荣与梦想》,威廉.曼彻斯特。


--  作者:web
--  发布时间:2007-2-7 15:58:03
--  
美国观察 -3

2.3  税收

美国有庞大的税法和严谨的税收制度。把税收制度归为美国国势强大的一个重要因素并不为过。著名美籍华人陈香梅说:“美国的国家为什么管理得井井有条?最重要的一条,他们把怎么收税安排得非常严密,这就是基础。这一条经验非常值得向中国介绍。” [1] 美籍华人历史学家黄仁宇在他的历史著作《万历十五年》的附录里,非常强调“在数目上管理”的能力对现代国家的重要性。[2] 黄仁宇先生学贯中西,对中国的历史和西方国家历史都有很透彻的研究。他所强调的“在数目上管理”的能力恰恰是美国所长,这个能力在经济和税收方面表现尤其明显。因此,我们很有必要看看美国如何管理税收以及如何支配税收。

先来看看税收系统给政府带来了多少财政收入。2005年2月,Bush总统给国会提交了从10月1日开始的2006财年联邦预算。在这个预算计划中,预测财政收入为21,780亿美元,财政预算为25,680亿美元,财政赤字为3,900亿美元。美国一年的联邦财政收入就比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GDP还要高,只有极少数国家如日本的GDP能超过美国的年度收入。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个人收入所得税和薪金税,这两项加起来为17,860亿美元,占了总财政收入的82%。接下来是公司收入税,为2,200亿美元,占了10%。[3] 美国2004年的GDP在折算成2005年实际购买力后为117,343亿美元。[4] 因此,个人和公司缴纳给联邦的税款占了全国GDP的大约17%。能收取这么大数额的税收,部分原因是美国“在数目上管理”的能力很强。在本书第一节“钱和消费”中提到,美国的经济活动主要通过信用卡和支票进行,这是进行在数目上管理的一个重要基础。除此以外,政府收税也有赖于严格细致的税法和国民依法纳税的精神。在美国,人们都自觉纳税,因为他们知道政府会将税收用于国家建设和公共事业。

为了确保个人和公司依法纳税,还需要一套严密、有效率、并且方便监管的税收制度。根据2006年度联邦预算,来自个人的税收和公司收入税一共占了总体财政收入的92%。对于这一大块税收来源,联邦政府管理非常严格。从企业聘请员工开始,企业和员工都要向联邦政府提交跟税收相关的表格。按照联邦法律,在雇用新员工时,雇主要主动拿出一份W-9表格要求新员工填写,以便政府和雇主获得员工的纳税人编号(Taxpayer Identification Number)。在刚开始上班时,员工就要填写W-4表格,以便雇主发薪水时替政府扣留个人应缴纳的联邦税和州税。这些表格方便政府掌握雇员的薪水收入和雇主的工资支出,可以很好的控制税收。雇主在给员工发放薪水的同时就要提留个人应纳税项。按照雇佣法和税法,雇主没有动机为雇员隐瞒个人收入,因为一旦雇主被查出没有为员工提留个人税款,雇主就要自己支付这些款项,并可能被罚款。由于有这些规定,雇主乐意配合政府将员工的纳税文档准备好,并且严格按照税法帮政府扣留个人税款。另外,公司每年都要向联邦政府申报年度收入并交纳公司收入税。公司如果为了少报税而隐瞒收入,一方面会面临被发现之后的惩罚,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公司跟银行融资,因为银行会根据纳税记录来判断公司的经济实力。

美国的个人所得税法对个人的纳税义务有详细的规定,各种来源的收入都要缴纳个人所得税。雇主用薪水支票(Paycheck)给员工发工资,在发薪的同时即扣留联邦和州个人所得税以及其他联邦税项。例如,我在学校的一个计算机实验室做管理员,每两个星期学校就发一次薪水。我的薪水支票上显示,总收入为282.76美元,个人税一共为42.71美元,分为四项:联邦个人所得税18.08美元,联邦医疗保健计划税(Fed Medicare)4.10美元,联邦社会保障税17.53美元,爱荷华州个人所得税3.00美元。因此我每两星期能拿到240.05的净收入。被扣留的税款通过银行系统直接进入联邦和州政府的账户。从这里可以看出,用支票而不用现金的方法大大加强了政府“在数目上管理”的能力,方便了税收控制。到第二年4月15日之前,每个人都要填报上一年的税表(Tax return),包括联邦税表和州税表。此时要申报银行存款的利息、赌博赢的钱、投资股市获得的分红和营利、以及兼职挣外快的收入等,这些收入都要纳税。甚至在餐厅做服务员收到的现金小费都要申报纳税。按我理解,在路上捡到的现金属于少数不用纳税的收入之一。个人所得税分联邦税和州税。联邦税有全国统一的税率,采用递进税率制。根据2005年税率表,对单身人士,年收入低于$7,300的部分税率为10%,然后逐级升高,最高税率为35%,适用于超过$326,450的年收入部分。[5] 联邦税率要比欧洲国家的税率低,也低于中国的税率。州税税率由各州独立制定,要比联邦税率低很多。在美国,纳税是国民的义务,也是一件光荣的事。它是联结个人和国家的经济与政治纽带。纳税人是一个常用的带褒义的政治术语,它反映了个人对国家的经济义务,也表示个人享有相应的政治权利。

填写税表是让普通人很头疼的一件事。人们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填好税表之后,再把它们邮寄给联邦和州政府的税务机构。据说邮局每年4月15日都要加班,因为很多人害怕填税表,不等到最后一分钟就不愿动手。为此,不少人要请会计师或专业报税人员来帮忙。在三四月份的报税季节,公立图书馆或其他公共场所也会提供免费的报税辅助。为了解决报税难题,还出现了专门的报税软件,简化了操作程序,而且可以直接在网上提交给联邦税务机构—国内收入署(Internal Revenue Service),不用专门跑到邮局去邮寄。我在2005年3、4月间参加了爱荷华大学的个人报税志愿服务项目,帮助外国留学生填写税表。税表是按家庭为单位填写。填报税表时,先填写薪水收入和其他各项收入,然后把家庭能享受的税收减免优惠填上,再把可享受退税优惠的各种慈善捐款填上。这一系列步骤下来,就可以计算出实际应缴纳的税款,但这还没完。由于在每次发放薪水支票时雇主已经替政府把个人的税款先行扣留,因此每年的1、2月份雇主会给员工寄一份W-2表格,上面标明员工实际已纳税的数额。如果一个人打了好几份工,就会收到不止一份W-2表格。人们在报税时要根据手头所有W-2表格的记录把实际已纳税数额填到税表上。到了最后一步,就要计算你跟政府之间谁是债主。若应缴纳的税款少于已缴纳税款,政府就会给你退回多收的税款;否则,你就要给政府补上不够的税款。当然,退回税款或者补交税款都是通过支票、信用卡、或银行转账进行,没有现金的用武之地。由于很多国家跟美国政府有协议,来自这些国家的留学生能享受税收减免优惠,加上留学生的收入本来就很低,他们一般都能拿回全部已缴纳税款。不过,美利坚合众国政府占了一个便宜,他们只是如数退回税款,并不支付利息。

前面提到,各种来源的收入都要纳税,另一方面,不同的支出可以得到不同的税收减免优惠。有些捐款能享受退税优惠(Tax deductible)的,意即你可以拿总收入减掉这笔捐款得到应纳税收入,最终是按应纳税收入来缴税。例如,我加入的爱荷华州可再生能源协会就属于符合501(c)(3)条款的非营利组织(Nonprofit, charitable organization with 501(c)(3) status)。捐赠给这个组织的钱就可以享受退税优惠。许多慈善机构或非营利组织在鼓励你捐款时会告诉你,捐给它们的钱能享受退税优惠。政府设立501(c)(3)条款是为了鼓励人们捐款给慈善机构和非营利机构。这个税收优惠政策使得慈善机构和非营利机构能得到必要的运作资金,大大增强了他们的社会作用,例如帮助穷人、宣传环保、资助某种不治之症的医学研究等。一些退休计划,例如401K和个人退休账户(IRA: Individual Retirement Account)也能享受退税优惠。年金—一种类似退休金的投资—则可延迟纳税(Tax deferred),意即你投入年金的投资在累积过程中不用缴税(别忘了银行存款的利息和股票投资的盈利每年都要纳税),直到从中取钱出来时才缴税。1998年产生了一种特殊的个人退休账户叫Roth IRA,不但享有延迟纳税的优惠,在一定条件下甚至可免税(Tax free)。

联邦政府有意识地通过税收政策去影响个人的经济行为。对某些个人支出给予税收优惠是为了鼓励这些投资和消费行为。除了慈善捐款和个人退休账户可以享受税收优惠外,教育存款和房屋贷款也能得到优待。例如,529 plan,一种大学教育投资计划,可以享受延迟纳税和一定条件下免税的优惠。贷款购房者通常需要支付相当高的抵押贷款利息,这个利息部分能享受退税优惠。美国家庭有三宗大支出:房子,退休金,孩子的大学教育。无一例外,这三大支出都得到了政府的税收优惠。房子是美国梦的根基之一,退休金是65岁退休之后享受晚年的保证,孩子的大学教育意味着下一代的希望。对一个家庭而言,一旦这三大支出都计划好了,剩下的钱就可以放心地自由支配。在投资方面,能否享受税收优惠可以对投资效益造成巨大影响。投资者只要采用好的投资计划,就能合法避税。对于一些超级富豪,采用好的投资策略单在税收方面就可省下一大笔钱,因而他们愿意聘请理财顾问、会计师、还有精算师帮助设计投资计划。另外,有些税法是要阻止某些行为。例如,2001年制定的一个法案(EGTRRA-2001)规定了房地产遗产税和普通财产遗赠税的税率。按照这个法案,在2001年,一个人去世时遗赠给子女的房产和其他财产的总额,头675,000美元部分可免税,但超出部分要征收最高达55%的遗产税。从次年开始,免税部分逐渐提高,最高税率则逐渐降低。很明显,这个法案是针对富人而设,征收高额的遗产税可增加政府税收,也可以阻止财富在家庭内部世袭。在某种程度上,这个法案也鼓励有钱人将其财产捐赠给社会。财富取之于社会,也应该回报给社会,这是现代文明的一个进步理念。

美国没有采用增值税,而是采用销售税。商品的标价都是税前价格。有个别商品例外,例如,汽油的标价就是税后价格。购买没有加工过的食品,例如新鲜蔬菜,肉等,就不用加销售税,因为这些都是人们的生活必需品;但是在餐厅吃饭要加销售税。销售税的税率由州政府决定,各州不同,同一个州的各个地区又可能有些差异。例如,爱荷华州的销售税率是5%, 三藩市的税率是8%。销售税直接影响了物价水平,是决定一个地区生活成本的一个因素。爱荷华的低税率,其中一个目的是为了吸引更多人来居住。不过,爱荷华是个农业州,地处中西部,没有太多的娱乐项目,目前只有三百多万人口,年轻人在这里读完大学一般都不愿留下来,到东西海岸或内陆其他大城市去了。其实爱荷华没有环境污染,没有堵车,房价相对较低,生活节奏慢,很适合退休后居住。加州尽管税率高,人们还是源源不断地涌过去定居,只因那里气候好,阳光足,又有海滩,当之无愧为黄金之州(Golden State)。采用销售税的一个好处是不用担心商家逃税—因为没有增值税。销售税实际上是由商家替政府从消费者手中收取,所以,所有商家都要使用符合政府规定的收银机,以计算销售税及方便政府管理。

严谨的税收制度给美国带来了大量的税收。我们知道,在一个民主国家里,政府财政的基本原则是“取之于纳税人,用之于纳税人”。那么,国民能从政府那里享受什么免费公共服务呢?在地方一级,州政府和地方政府向纳税人收取财产税(Property Tax:房子和汽车都要缴property tax)和学区税等。房屋财产税一般是房价的1%到2%,这是地方政府的主要财政收入来源。地方税收用于支持本地的教育和公共服务,如公立学校、公园、公共图书馆、还有遍布于每个社区的儿童游乐场等。在美国,政府兴建的公共场所都免费向公众开放。高达2万亿美元的联邦财政收入则被用来提供社会福利、发展教育和科研、发展公共交通、并且维持强大的军事力量。下面让我们看看联邦政府如何将财政收入用之于民。

联邦财政由总统做预算,然后交由国会进行讨论和投票,整个程序清晰透明。2006财年预算总额为为25,680亿美元,其中最大的一块是社会保障和医疗保健,加起来达到10,790亿美元,占了总预算的42%。这笔钱用于三个方面:社会保障系统5,400亿美元,长者医疗保险计划(Medicare)3,400亿美元,面向穷人和儿童的医疗保险计划1,990亿美元。第二大类支出是国防和国内安全,一共4,830亿美元,占了总预算18.8%。按照历届总统的说法,军事开销都是为了美国的利益,在此不详加分析。另外,教育部得到560亿美元,国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得到165亿美元,交通部得到575亿美元,卫生部(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得到672亿美元。[3]

联邦财政支出的最大一块是社会保障和医疗保健,这部分支出主要是发放退休金和给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医疗保障。其中,社会保障系统要给加入该系统的退休人员支付退休工资,给残障人士支付政府补贴。长者医疗保险计划是给老年人支付保险金,帮助他们购买医疗保险。还有面向穷人的医疗保险计划(Medicaid),这是由联邦政府和州政府一起资助的政府保险计划,帮助穷人购买医疗保险。儿童医疗保险计划则是面向儿童的政府保险计划。

在教育方面,美国公立的中小学教育完全免学费。因此,如果一个孩子一直在公立学校接受教育,那么直到上大学之前,父母都不需要为他/她的教育付学费。有些学校要求学生交很少的书本费。美国学校会重复使用课本,学生相当于是跟学校租用课本。我认识一位华人女士,她女儿在上高中一年级,每学期要交不超过100美元的书本费。美国的书很贵,很多大学课本要接近100美元一本。因此,她女儿交的课本费其实相当便宜。有些学校连书本费也免了。对于是否收取书本费,由学校的董事会决定,每间学校都可能有不同的政策。除了书本费,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可能需要交费,但课外活动是自愿参加的。另外,公立大学接受联邦和州政府的财政拨款,对本州的学生收取比较低的学费。例如,在2005年秋季学期,爱荷华大学本科部州内学生的学费为2,445美元,州内研究生的学费为2,854美元。来自其他州的学生或者国际学生要交州外学费,比起州内学费要高很多。本科部州外学费为8,138美元,研究生州外学费为8,306美元。为什么州外学费要比州内学费高那么多呢?因为州内学生的父母给本州政府纳税,他们的孩子就能够享受较低的学费;来自其他州的学生和国际学生的家庭没有为本州纳税,所以不能享受低学费。

交通方面,美国有非常发达的公路运输业,纵横全国的州际公路上尽是川流不息的车辆。我们来看看公路交通状况,或许就能明白为什么交通部的财政预算会这么高。中国人说路通财通,意在强调交通便利对发展经济的重要性。美国的运输系统中,铁路和内河系统主要用于运送初级农产品如玉米等,消费商品和其他物品的运输主要依靠长途卡车。因此,公路系统在运输方面占有重要地位。美国的高速公路里程全球最长,除了级别最高的州际公路,还有国家高速公路,州高速公路等,整个公路网密密麻麻遍布全国。密布全国的高速公路网就象美国经济的陆上大动脉,车流和物流昼夜不停运行其中。有一次,我旁晚五点半之后坐车走在州际公路上,看到车流非常密集,流动的车灯就象飘动的银河。车流中很多是归家心切的上班族,在外车道上则是一辆接一辆的重型卡车,甚为壮观。各级高速公路都靠政府出资兴建。州际公路由联邦拨款修建,由州交通部负责维护。美国高速公路的质量一流,不需要经常大修。即使小有损坏,州交通部也会迅速修补好。高速公路的出口、进口、和分割带等设计得很科学。几乎所有高速公路都不设收费站。我坐车到过中西部不少地方,从来没有看到收费站。不仅如此,在州际公路旁,每隔几十英里就建有休息站,提供免费的停车场和厕所,还有一些便利店。在州与州交界的地方,建有大型的休息站,称为欢迎中心(Welcome Center)。欢迎中心由政府出资兴建,有政府工作人员在管理。我到过爱荷华州跟密苏里州交界的欢迎中心。那里提供大量免费的交通地图和旅游地图,介绍本州和相邻州的风土人情。各个州的交通部每年都印刷本州的交通地图,配上州长和副州长的欢迎词,显得非常好客。这些地图放在公路旁的欢迎中心和考驾照的办公室供人免费索取。欢迎中心还有漂亮的草坪、几个小亭子、和一些烧烤架,很适合长途旅行的人们休息娱乐。由于有这些便利设施,在美国开车长途旅行是一件比较舒服的事。看来,交通部把美国梦延伸到了高速公路两旁。路通财通,资本主义美国很明白这个道理。

注释
[1] “报税“死线”要到了!”,《耶鲁女孩》,高歌
[2] “《万历十五年》和我的“大”历史观”,《万历十五年》,黄仁宇
[3] “President offers budget proposal with broad cuts”, New York Times, February 8, 2005
[4] 来自商务部下属的Bureau of Economic Analysis于2005年12月21日发布的新闻公告
[5] 来自国内收入署网站www.irs.gov

--  作者:web
--  发布时间:2007-2-7 15:58:25
--  
美国观察 -4

2.4  住房和郊区生活

对于什么是美国梦,不同人会有不同的解释。但就硬件而言,一间美国郊区房子(House)恐怕是必不可少的。美国的郊区房子是独立的一所屋子,单层或两层,房子周围一般都有草坪围起来。这是郊区的标准住宅。在美国,人们所称的房子主要是指郊区式房子。因此,我在这一节提到的房子,如果不作特别说明,就是指郊区式房子。美国的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0人,对比中国(每平方公里135人)和欧洲(每平方公里115人),美国的人均空间要大很多。[1] 相应的,这里的住房面积也要大很多。全国住房的平均面积为2,349平方英尺,即218平方米。[2] 美国家庭的人数一般不会太多,两到四个人住一幢房子很平常。全国人均居住面积为750平方英尺(约70平方米)。[3] 在日益拥挤的地球,这么高的人均居住面积的确很有吸引力。

在美国,拥有住房的比率很高,这得益于政府对房屋所有权(Homeownership)的推动。在这里,低廉的抵押贷款和发达的银行系统使得大部分工薪阶层都能买得起房屋。联邦政府专设一个部—住房和城市发展部(Department of Housing and Urban Development)来推动全国的房屋所有权。住房和城市发展部监管着两间全国性的房屋抵押贷款巨头:Fannie Mae和Freddie Mac。这两间公司虽然不直接给购房者贷款,却通过购买由政府保险的抵押贷款来维持房地产市场的资金充足,使得中低收入的美国家庭可以很容易得到贷款购买房屋。Fannie Mae网站首页写着:“我们的生意就是美国梦(Our Business is American Dream) 。”自1968年以来,Fannie Mae已经帮助超过六千三百万家庭实现了拥有房屋的美国梦。[4] 有些购房贷款要求购房者支付10%到20%的首期。但如果申请到联邦住房署贷款(Federal Housing Administration Loans,联邦住房署是住房和城市发展部的一个下属部门),就能以低至3%的首期获得贷款。[5] 这使得购房门槛大大降低。而且,相对于收入而言,房价不算高。据住房和城市发展部预测,2005财政年度美国家庭收入的中位数(将收入按从高到低排序,刚好排在50%处的家庭收入)为$58,000。[5] 根据另一个政府报告,2005年10月售出的新建房屋中位价为$231,300,平均价为$286,500;二手房屋的中位价大约$216,000。[6] 按新建房屋中位价计算,房价仅为年收入中位数的3.99倍。较高的年收入跟房价比,加上政府鼓励购房的政策,夫妻都有工作的家庭要购买一套房子是容易的事。在美国,私人财产受到法律保护。一个美国朋友告诉我,私人购买房屋后对房屋的地皮、房屋本身、以及房子地下的采矿权都拥有永久的所有权。2005年1月Bush总统在第二任期的就职演说中说,“让每一个美国人民来分享我们国家的希望和将来,我们要把最高标准带入我们的学校,我们要建设一个所有权社会。我们要让更多人拥有房屋、商业、退休储蓄、和健康保险—让人民能够应对生活在自由社会中的遇到的挑战。”[7] Bush总统提出要建设一个所有权社会,这并非空话,而是实实在在的事实。联邦政府在推动房屋所有权和小商业方面花了很大的力气。从美国的现状看,政府的这些努力效果显著。

联邦政府大力推动房屋所有权,既带来了经济上的好处,也提高了社会稳定性。根据美国人口统计署(U.S. Census Bureau)的报告,美国的房地产市场占了全国总投资的25%,在总体经济中占5%的比重。当股票市场不景气时,房地产往往成为投资的好对象。2001年之后,股市不景气,大量投资者进入房地产,这几年房地产大幅度升价,连美联蓄主席Greenspan都要为其泼点冷水,认为局部地区存在房地产过热。对政府来说,房屋是税收的一项来源。房屋拥有者每年要给地方政府交财产税,这是地方政府的主要财政收入来源。我们喜欢说安居乐业。的确,房屋不仅仅是居住的地方,也不仅仅是一项投资,它是联系个人和社会一个纽带。拥有房屋令人对美国产生一种相互依赖感,感到自己属于这个国家。2005年10月份到11月初,在法国发生了全国性的郊区青年移民后裔骚乱事件,有人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移民社群的失业率达到20%甚至更高;二是移民社群都居住在政府提供的低廉公寓群里,他们没有收入购买属于自己的房子。简单讲,他们看不到未来,感觉自己被边缘化了。跟法国有大量穆斯林移民类似,美国有大量的拉丁裔移民。但美国充满活力的经济给这些移民提供了工作。并且,受益于低廉的抵押贷款和发达的银行系统,他们当中的一半都购买了房屋。他们融入了美国社会,成为社会中稳定的一员。[8]

美国地广人稀,住房空间充足。这个地理优势加上历史上的经济发展过程,产生了一个很有特点的居住状况:大部分中产阶级居住在郊区;非常有钱的富人喜欢住在山上或者海边,总之是远离市区远离交通要道的地方;大部分穷人居住在市中心(Downtown)。这里简单介绍一下城市居住状况,然后重点谈中产阶级密集的郊区生活。

美国城市的居民数量相对较小。很多在城市中心工作的人都住近郊的郊区房子。我在芝加哥和三藩市的近郊看到连绵不绝的住宅群,基本上都是郊区式房子。真正住在市中心的人主要有三种:一是住在租来的公寓里;二是住在买来的公寓大厦的一个单元里—在美国称之为Condominium,简称Condo;三是滞留在城市的无家可归者。“公寓大厦的一个单元”这个复杂的名称在中国并不陌生,就是被大家称为“房子”,要花上好几年的工资才能买到的城市住房。美国城市中心的Condo通常都是豪华大厦,所以价格不菲,一个Condo的价钱跟一所郊区房子的价格不相上下。尽管如此,住在市中心Condo的人数相对很少。美国的城市通常都有一个专门的公寓区,里面主要是供出租的公寓楼。很多人长期居住在租来的公寓里。对于经常搬家又喜欢住在城市中心的人,公寓是理想的住所:方便,而且不用交房产税。在公寓租客中有一个特殊的人群:作家或者艺术家。我在三藩市的公寓区看到有些公寓大厦门口用精制的牌子记录着,从某年到某年,某著名作家居住在这个公寓楼,写出了哪几篇名作。无家可归者是城市居民的一部分,关于他们在美国社会中的生存状况,我会在其他章节专门介绍。

美国的中产阶级是构成社会人口的主体部分。由于历史的原因,大部分中产阶级居住在郊区。美国人口大规模向郊区迁移始于在50年代。1953年到1961年初是Eisenhower(艾森豪威尔)主政时期,属于美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那段时期,美国生产着全世界商品的一半,经济日趋繁荣,人们生活日趋富裕,近于60%的家庭自报收入属于中产阶级。整个50年代,每年都有百万以上的农场主离开农场—到60年代,战后移居的总数已达1,700万人。与此同时,一度繁华的城市中心,却被遗弃了—成为穷人的聚居区和富人的经营点。其他的人纷纷避开,搬到市郊去住。在50年代末期,曼哈顿岛上市政厅以南地区,白天的人口超过一百万,而夜晚大约只有两千人。在那十年中,一百多万纽约人离开城区住到战后建立的四郊居民点。全美各都市无不如此。在1958年以前十年间在定居区新建的1,300万座新住宅中,大约有1,100万座—85%—都建筑在城区以外。[9] 时至今日,由于具有充足空间和良好秩序,郊区仍然是美国住房的首选地点。

住在郊区是个什么概念呢?先看住房本身。郊区的住房通常是单层或两层,有二到四个睡房不等,有车库,面积大概在1,500到3,000平方英尺(139到279平方米)。住房前后一般会有草坪。草坪面积要视所处地区而定。加州地贵,尤其在三藩市周围的湾区,房子的均价要六七十万,房子周围可能连草皮也省了,只有小小的一个露天阳台;在中西部,例如爱荷华州和密苏里州(Missouri),可以拥有大块的草坪,有些人喜欢在草坪边上种点花,或开垦一块小菜地,或种上树木。开着剪草机剪草是郊区住户常见的一种周末劳动。郊区到市区的距离在几英里到五十英里(1英里大约等于1.6公里)之间,没有公共交通,只有靠私家车代步—住在郊区的家庭拥有两部汽车是很平常的事。随着郊区的兴起,在郊区附近兴建起商业中心,包括一间或更多的大型折扣商店,例如Wal-Mart, K-Mart, Target等,当然还包括百货商店,专门店,餐馆,电影院等—看电影是美国人的重要娱乐方式之一。郊区商业中心是郊区住户的购物和娱乐中心,它们一般建在距离目标客户20英里之内。

美国的郊区房屋外表和结构都大同小异,内部布置则体现出不同的个性。中西部常见的房屋造型和西海岸常见的房屋造型没有什么两样。通常,房屋都有一个地下室,里面会有一间给客人留宿的替补睡房,地下室的另一部分安装了房子的基础设施,如水,电,煤气等管道和供暖设备;车库如果跟房子建在一起,通常就在房屋正面;车库旁边进门就是客厅,客厅跟厨房—通常是开放式的—相连;如果是两层结构,睡房就在二楼,如果是一层的,睡房就在一楼。外表和结构的一致性是因为在美国建房子有一套严格的法律标准(Building Code and Standard),为了符合这个标准,最经济的办法莫过于建立一个标准结构然后到处复制。一般而言,郊区房屋外表都貌不惊人,轮廓跟周围其他房屋很相似,也就是颜色上有些区分。不过,人们花了很大心思布置房屋的内部。在墙上悬挂家庭照片是常见的做法,有人在墙上贴上表示自己信仰的图片或文字,有人把家谱整理出来贴到墙上,有人把近期的照片贴到冰箱上并且定期更新,有人会在浴室贴上一些温馨小提示,显得很人性化。很多美国人到过不同地方旅游,他们会把旅游时买回来的代表当地文化的物品展示出来,因此有时候可以看到他们家里摆了来自天南地北富有异地风情的物品。许多中产阶级家庭不喜欢把电视摆在客厅里,而是把电视机“藏”起来。电视作为世俗文化的代表,在受过高等教育的中产阶级家里受到冷落。

郊区生活影响了社交方式。先看50年代郊区刚刚兴起时候的情形。“这里(指郊区)最显著的特点是强调社交能力。农村和小城镇的美国曾经是戴维.里斯曼所谓的“内向”的男女的据点。现在,在郊区,一种完全不同的类型的人正逐渐获得优势:一种“他向的美国人”。这种人的动力,来自一种希望博得别人喜欢的无餍欲求。里斯曼把这比作探索别人感情脉冲的雷达,其反应是去适应社会人群的要求。在希伦戴尔和加登维尔之类的地方,对人的最高褒评是‘适应能力强’。许多后来在公众生活中崭露头角的美国人,在郊区这种不断相互调整适应的生活中便已开始学得了搞政治的手腕。”[9] 的确,在郊区生活的人们更容易互相接近和了解。城市中心人口密集,来源复杂,人们比较难以接近。乡村地区人们住得过于分散,最近的邻居都在几英里之外,谈不上什么社交。举个例子,美国万圣节(Halloween)的传统节目是“不给糖果就捣乱”(Trick or treat),孩子们在当天晚上挨家挨户敲门索要糖果,如果主人不给,孩子们就可以“合法”捣乱搞破坏。但“不给糖果就捣乱”只有在郊区才真正流行得起来,城市太复杂,乡村太分散,只有在郊区,人们之间的关系和地理上的距离才容许这个传统的流行。

郊区生活一个不可忽视的后果是导致美国家庭对能源的消耗过大。前面提到,郊区居民上班和购物都要开车。事实上,开私家车几乎是郊区居民唯一的交通方式。美国人不太使用公共交通工具,而且大部分郊区根本就没有公共交通。例如,2002年,美国人平均坐了28.4次公共汽车。[10] 这个平均数主要归功于城市居民,郊区居民坐汽车的次数恐怕是少得可怜的。美国的石油消费量非常大,其中汽车所用的汽油占了很大一部分。美国的汽油价格相当便宜。例如,目前爱荷华城的汽油价格是$1.99一加仑(1 加仑等于3.78 升),这个价格比中国的汽油价格还要低。美国规定的燃料效率标准(CAFE, Corporate Average Fuel Economy,汽车制造商出厂的不同牌子汽车平均起来要达到这个燃料效率标准)是27.5英里每加仑,这样算出来,一部汽车行驶一英里平均要花费大约七美分的油钱。举我的一个朋友为例子,他每天上班来回路程为一百英里,他的汽车油耗比较低,能达到32英里每加仑,这样他每个月开车上班要花费的汽油费为133美元。这样的开销还是可以承受的。但是,正因为油价低,美国家庭和工业节约能源的意识不高,导致美国石油消耗巨大,对石油进口依赖很严重,58%的原油需要进口。现在,已经有不少科学家和提倡环保节能的组织指出郊区生活方式的高能耗特点带来的长远负面影响,提议要尽快扭转这个情况,提倡城市化和鼓励公共交通。

注释
[1] IEEE Spectrum, June 2005
[2] “McMansions –Not in my neighborhood”, The Economist, November 5th -11th 2005
[3] New York Times Magazine, October 16, 2005
[4] 来自Fannie Mae网站, www.fanniemae.com
[5] 来自Department of Housing and Urban Development网站
[6] 来自 U.S. Census Bureau和Department of Housing and Urban Development共同发布的消息
[7] 来自白宫网站www.whitehouse.gov. “Inaugural Address by President George W. Bush”: To give every American a stake in the promise and future of our country, we will bring the highest standards to our schools, and build an ownership society. We will widen the ownership of homes and businesses, retirement savings and health insurance --preparing our people for the challenges of life in a free society.
[8] “Charlemagne –Minority reports”, The Economist, November 12th – 18th 2005
[9] “23 追求幸福”, 《光荣与梦想》,威廉.曼彻斯特
[10] “Western sprawl”, The Economist, November 5th -11th 2005

--  作者:web
--  发布时间:2007-2-7 15:59:16
--  
美国观察 -5

3  政治

3.1  什么是美国政治

要了解美国的政治是什么状况,首先要明白政治的含义。以我的经验,来到美国念书之前对政治的定义跟来这里之后有了一百八十度的改变。在中国长大的人,一说到政治,便不免会联想到宫廷政治,最近几年大陆的清朝戏很火,其内容大都离不开宫廷政治:权力斗争,尔虞我诈,等等。告别封建时代之后,近代中国哲人对政治的解释发生了变化。孙中山先生说,“政治两字的意思,浅而言之,政是众人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1] 比起宫廷政治,先生对政治的解释明显进了一大步。但是,在美国,政治却不局限于这么狭隘的定义。不妨先将中美做一个对比。中国的权力集中化,是个自上而下的系统;社会变化一般是自上而下实施;人们的观点被要求保持一致,事实只有一种解释。美国的权力来自人民,具体来说来自选民,是个自下而上的系统;社会变化常常通过一个个公民的努力,自下而上地促成;允许人们有不同观点,并且可以自由表达,是个多元化的社会。概括地说,在美国,政府首脑由全民选举产生,政府确确实实为人民办事,政治活动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发出自己的声音,每个公民都享有政治权利,个人努力可以对整个社会产生影响。综合先生的解释和我从美国的观察所得,可以把政治表述为:政治是众人参与之事,其目的是管理众人,更是服务众人。

政治在美国生活中无处不在,公众对政治的参与度很高。因为凡是涉及到权益之争的事,甚至凡是涉及到意见不一致的事,都可以通过政治手段解决。而这个国家恰恰提供了一个开放的民主政治系统让大家都能方便地参与政治活动。下面举两个例子,我们就能明白政治无处不在的意思。

首先,选民可以很方便地向民选官员提出自己的要求。2005年4月,爱荷华州议会在讨论一项教育拨款法案,如果该法案获得通过,州政府会对三所州立大学,其中包括我们学校,提供一笔额外拨款,因而下一学年的学费涨幅就会比较小,若不能通过,学费可能会大幅上涨。无疑,这个法案对于大学生的影响非常大,因为大学学费对于学生和家庭是一个沉重的经济负担。为此,学校的学生会主席和副主席专门给全校学生写了一封电子邮件,敦促学生联系各自选区的州参议员(美国的联邦议员和州议员都是按选区选举出来的),要求他们对这个法案投赞成票。该邮件末尾说明了那个法案名称和法案涉及到的金额,并附上了一封写给州参议员的信件模板和参议员的联系方式—美国的民选官员,如总统、州长、议员等,他们的住址,电话,传真,电子邮件都是公开的,以便选民直接向他们提意见,他们有专门的办公人员接收选民信件和电话。学生要做的只是找到参议员的地址,同时把信稍作修改—也就是改改选区名称—然后把信寄出去或传真出去,就可以让自己的要求到达州参议员那里。这件事情在美国很稀松平常,是人们向民选官员提出要求的常用做法。某个团体如果对某件事情有意见要提,就会发动很多人一起给民选官员发信或打电话提出自己的要求。操作的方式跟我们学校这个事情类似,发起人会提供信件模板和官员的联系方式,其他人要做的只是把信稍作修改然后寄出去。民选官员有专门的办公人员接收选民意见,收到以后酌情处理。当然,官员可以选择不满足选民的要求,不过到了换届选举时,就是官员请求选民把票投给他/她了。选民会记住他们到底有没有为自己办事,就算选民忘记了,他们的政治竞争对手也会提醒选民。

此外,人们在每件事情上都有机会发出自己的声音,要求政府考虑自己的意见。下面的例子是某个小镇的居民对于该如何修路而跟镇议会 (Board of Supervisors,镇议会包括若干名民选的议员,负责小镇的行政管理工作,这是美国小镇的典型管理方式)持不同意见的事。有一天我在外面看到路边竖着一块大牌子,上面印着这样一段话,“纽波特镇(Newport Township)的居民正在跟镇议会的三名议员斗争,因为他们提出的某两条公路的重建计划会永久破坏本地区的乡村特色。为了保护你的农场和本地风景优美的道路,请拨打如下电话xxx-xxx-xxxx。”在那段话下面列出了镇议会五名议员的名字,名字左边画了一头牛,其中两个名字左边的牛是站着的,另外三个名字左边的牛是倒着的。这个设计不乏幽默,意在让人们打电话 (那个号码应该是镇议会的办公电话)提出自己的要求,或是对那三名委员提出质疑。小镇公路改建这种事情若放在中国,对于普通居民,可能要么漠不关心,要么想提出意见但没有好的途径,要么根本没有机会提意见—因为工程计划由“上头”负责,普通居民来不及提意见就已经开工了。在美国,不管是在大都市如三藩市,还是乡村小镇如这个纽波特镇,政府要实施一个工程之前,需要聆听公众意见,因为政府的财政收入是靠纳税人缴的税,纳税人对公共项目有发言权。具体做法为,在工程方案正式确定之前,政府贴出告示,说明什么时候要在什么地点准备启动某个工程,在开工之前要听取公众意见,称之为公众听证会(Public hearing)。告示里会说明听证会的时间和地点—通常是市政厅或地方政府办公场所。听证会上公众提出的意见有可能会导致工程方案的调整。因此,这个程序保证了政府能在公众项目上听到公众的种种意见,作出适当的调整以便真正照顾到公众利益。对于居民来说,发生在身边的事,在外人看来可能是微不足道,对他们自身却是大事,因此就要提出自己的意见。这就是政治:发出自己的声音,提出意见,陈述理由,影响决策。

从以上两个例子可以看出,政治活动每天都发生在人们周围。比如说,本地区能不能开设赌场,本市要不要建一间沃尔马超市,21岁以下的年轻人能不能进酒吧 (美国大部分州的合法饮酒年龄是21岁),市政府是不是应该自己运营本市的电力供应系统,大学研究生助教的学费该不该全免,这些事情都是政治,都要辩论,都要争取让自己的意见影响决策—因为大家都明白,决策的结果最终会对自己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由于美国的政治系统—民主政治—是一个自下而上的系统,个人参与政治的渠道很通畅。参与政治活动的权利是开放且无处不在的,就象空气一样随时随地都能呼吸到。

民主政治的基础是公民投票权。在美国,投票权最初只属于少数人,此后逐渐普及到全体成年公民,这个过程长达一百多年。1776立国之初,实际上只有拥有财产的成年白人男性才有投票权。在1920年,通过了宪法第19修正案,规定不能由于性别关系而让公民失去投票权。从此,妇女获得了投票权。黑人行使投票权的过程要曲折得多。19世纪下半叶美国内战结束后,国会在1870年代初通过了一系列法案,授予了黑人男性投票权。于是,几十万黑人登记成为选民。但是,有一股强大的白人势力,其中包括一些极端组织如3K党,采用暴力和威胁的方式阻止黑人投票。[2] 一直到20世纪50年代,在南方各州,白人势力仍然采用种种手段,例如在选民登记站要求黑人作识字测试(很多黑人缺乏教育不识字)或提供财产证明的方法,来阻止黑人行使投票权。50年代到60年代美国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民权运动,黑人团体和很多思想进步的白人要为黑人争取政治权力,废除种族隔离制度。那个年代出现了象Martin Luther King (马丁.路德.金)和Rosa Parks (罗莎.帕克斯)这样的著名人物。经过好几年的示威、游行、甚至流血冲突,期间发生了若干起轰动全国的谋杀事件,最后在1964年由Lyndon Johnson总统(林登.约翰逊)签署了民权法案 (Civil Rights Act Of 1964),然后在1965年签署了投票权法案 (Voting Rights Act Of 1965)。[3] 这两个法案通过之后,在最高法院、国会、司法部、以及众多关心此事的公民共同努力下,黑人才开始顺利行使投票权。最后,在1970年,通过了宪法第26修正案,规定在联邦、州、和地方级别选举中最低投票年龄降低到18岁(原来是21岁)。支持降低投票年龄下限的主要理由是,既然18岁的公民可以参军为国家而战,那么当然也应该有投票的权利。这条修正案的通过,使得很多在校大学生成为合法选民,大大提高了年轻人参与政治的热情。

由美国的历史发展来看,投票权是最重要的政治权利,也是最重要的人权。言论自由和游行示威通常作为纠正政府犯错误的一种事后补救办法,投票权却能够决定由谁来行使政府的权力。若没有受法律保障的投票权作保证,包括言论自由、示威游行、信仰自由、以及行动自由等基本人权,还有机会均等和免遭歧视等社会权利都无法落到实处。例如,黑人真正能自由行使投票权是在1965年投票权法案通过之后。此前黑人受到法律和传统的歧视,诸如接受教育、搭乘公共交通工具等基本的社会权益都受到严格限制。更不幸的是没有人为他们争取权益,因为他们自己不能行使投票权,没法选出维护他们利益的官员。1965年之后,黑人的政治权力有大幅度提高,越来越多的黑人成为政府高级官员或国会议员,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Bush总统的前后两任国务卿都是黑人:前国务卿Colin Powell(鲍威尔)和现任国务卿Condoleezza Rice(赖斯)。同时,民主党一直积极争取黑人选民的支持,聆听黑人的利益诉求,因而大部分黑人选民都投民主党的票。美国价值观里面重要的一条是人人平等,在最重要的投票权上,经过了一百多年的艰苦努力,这个国家的确做到了这一点:每个满18岁的公民都享有一人一票的投票权。

在一个开放的政治系统里,普通人—非政府官员或政党领袖—有机会领导和推动社会进步,并且受到广泛的尊重和纪念。美国历史上不乏这样的人物,这里举两个典型人物:Martin Luther King(马丁.路德.金)和Rosa Parks(罗莎.帕克斯)。King是阿拉巴马州蒙哥马利 (Montgomery, Alabama)的一名牧师,拥有哈佛哲学博士学位,阅读过大量古典哲学著作,还吸取了印度圣雄甘地“以消极抵抗和不合作来对抗暴政的思想”。King在60年代如火如荼的民权运动中担当了领导角色。1963年8月28日,他在华盛顿林肯纪念堂前发表了著名的演讲“我有一个梦”。当天,有二十多万群众到现场听他的演讲,林肯纪念堂面前的广场拥挤得就象广州下班高峰期的公共汽车。[3] 这种场景恐怕只有总统在非常时期发表重要演讲时才能重现,而King作为一名纯粹的民间人士,能得到这样的礼遇,能有这么高的号召力,实在令人惊叹。另一个在民权运动中出名的是一位叫Rosa Parks的黑人女性。在美国南部,50年代还是种族隔离盛行的时期,对黑人的歧视根植于当地的法律和传统中,黑人稍有违反就会受到拘捕。黑人和白人上不同的公立学校;在公共汽车上黑人和白人要分区而坐,前几排归白人坐,黑人要坐到后排。1955年12月1日,在阿拉巴马州蒙哥马利一部公共汽车上,Parks拒绝了白人司机让她给一名白人乘客让座的要求,那名白人司机随后报警,Parks被拘捕。这个事件激起了黑人的极大愤慨,在当地教堂和其他黑人团体的倡议下,蒙哥马利的黑人发动了长达381天的抵制巴士运动,数以万计的黑人步行上班。King也参与了抵制运动,并因此而被捕。直到1956年11月,最高法院裁决在巴士上搞种族隔离为非法,此后不久抵制运动才停止。经过1955年的巴士让座事件,Parks从一名默默无闻的家庭妇女不由自主地成为一场有组织地争取种族平等运动的标志人物。此后Parks搬去Detroit(底特律)。1965年,她在那里被众议员John Conyers Jr. 聘请为议员办公室助手。Conyers后来在一份声明中说,“很少有人能通过自己的行动和作为改变一个国家的面貌,Rosa Parks就是这样的一个人。”[4] 今年10月份Parks以92岁高龄辞世,她的灵柩摆放在国会山的圆形大厅,接受公众的致敬—她是第一位享受此种礼遇的妇女。成千上万的美国公众特地赶去国会山向她致敬,总统Bush和众多国会议员向她致颂词,纪念她当年拒绝让座的行为挑战了当年南部的种族隔离制度,继而成为民权运动的标志人物。[5] 2005年12月1日,Bush总统签署法案 (H.R. 4145),要在国会山的国家雕像厅为Parks树立一座雕像。[6] 能够得到这个待遇的都被认为是美国的英雄或杰出领导人物,King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黑人,Parks则是第一位得到这个待遇的黑人女性。从他们两人的事迹看来,在美国,个人的努力可以促成有组织的社会运动,进而对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这个国家对这种个人努力报以了极大的尊重。

注释
[1] 《三民主义》之民权主义第一讲
[2] 来自司法部 (Department of Justice)网站
[3] “30 手伸得很长”, “31 伟大的梦和梦的破灭”, 《光荣与梦想》,威廉.曼彻斯特
[4] “Rosa Parks, 92, Founding Symbol of Civil Rights Movement, Dies”, New York Times, October 25, 2005
[5] “Rosa Parks: Capitol Hill Tribute”, CBS News, October 31, 2005
[6] “President Signs H.R. 4145 to Place Statue of Rosa Parks in U.S. Capitol”, 来自白宫网站www.whitehouse.gov

--  作者:web
--  发布时间:2007-2-7 15:59:42
--  
美国观察 -6

3.2  总统大选

居住在美国之外的人们对美国政治了解最多的莫过于四年一度的总统大选。由于美国在全球的影响力,总统大选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件全球性的事件。除了政治分析家,外国人看美国总统大选很大程度上是看热闹。而对于热衷参与政治活动且擅长组织的美国人而言,总统大选是一个盛大的国家节目。

美国的政治格局是共和党和民主党两党对抗,没有第三个有份量的政党。总统大选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两个党派先在党内进行初选,党内候选人到选定的几个州轮流演讲造势,然后由本党选民进行投票,其程序跟第二阶段全民普选类似,只是规模要小得多。胜出的候选人作为该党唯一的总统候选人进入第二阶段。在第二阶段,两党候选人一对一对垒,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全民普选投票,得票率高者当选为总统。在这两个阶段,候选人要马不停蹄地在不同的州奔走,寻求当地选民的支持。一场竞选下来,总统候选人连续好几个月在全国来回奔波,到处发表演说,或阐明自己的施政纲领,或攻击对手的施政方略;每到一地,候选人跟大批支持者集会,进入社区跟当地人交谈。直到1948年的那次选举,全国巡回演讲的交通工具主要还是火车,候选人行程紧凑,经常到达某个城镇后只有站在月台或者火车车尾发表演讲的时间,然后就匆匆赶往下一个城镇。[1] 随着航空业的发展,飞机成为竞选的首要交通工具,因此候选人能够在竞选期间访问更多的地区,但这并没有让候选人更加轻松,只是让行程更为紧凑,竞选之途仍然是疲惫之旅。爱荷华是个人口只有300多万的农业州,不过在2004大选时它的党派倾向不明显,成为共和党和民主党争取的重点州之一。竞选期间,两方的候选人,现任总统Bush和参议员John Kerry都到爱荷华州访问过几次。我所在的爱荷华城虽然是个人口只有6万多的小城,但民主党副总统候选人John Edwards也来过这里一次拉票。在全国巡回访问的过程中,候选人跟不同地区的基层民众广泛接触,也让民众有机会近距离观察候选人,了解他/她的施政方针。进入全国普选阶段竞逐总统职位的候选人,要通过党内预选,再进行全国普选,要获得政治精英的支持,要赢得几千万选民的青睐,要走过几万英里的旅程,要踏足全美广阔的国土,要发表无数次演讲,要握过无数支持者的手,个中艰辛难以一一尽述。没有坚定的意志和强壮的体魄实在难以坚持到最后。竞选活动是民主政治的核心之一。前第一夫人、现任美国参议员Hillary Rodham Clinton(希拉里.克林顿)亲身经历了两次总统大选和一次参议员选举。在她的自传《亲历历史(Living History)》中,对总统选举和参议员选举的经历进行了精彩的描写,有兴趣者不妨一读。

政治竞选在英语中跟军事战役是同一个词(Campaign),的确,它就象是一场精密组织的军事行动。候选人有一个专门的竞选班子,由竞选顾问(Campaign architect)设计竞选策略,由竞选主管(Campaign Manager)负责组织具体操作,还有一个专门的筹款小组从全国的支持者那里筹集款项—美国的政治竞选花费巨大,一次总统大选要花掉几亿美元,但政治竞选的经费都是私人捐赠,不能花政府的钱。候选人要访问的每个地区都由竞选班子的人事先跟当地的本党派基层人员—其中包括地区的党组织、党内义工、和大学生等—安排好行程和活动细节。两党的策划和组织动员能力对于竞选的成败有很大影响。很多美国人认为,Bush竞选连任成功很大程度上要感谢他的首席竞选顾问Karl Rove,因为Rove制定了有效的竞选方针并且让它得到很好的贯彻。在竞选活动中,美国人优秀的组织能力表露无遗。当候选人来到一个重要城镇时,通常会安排在当地的大型体育场馆跟数以万计的支持者集会。在场馆中央,用分隔线隔出来一块中心区域。候选人在中心区域搭好的讲台上发表演讲,支持者在区域外摇旗欢呼。演讲完毕,候选人走到分隔线旁跟支持者握手拥抱—跟偶像明星和追星族的集会类似,但政治竞选组织得更好,场面要浩大很多。美国已经有两百多年的民主政治历史,很多选民对于享受投票权已经习以为常,有时候反而有一种投票疲惫症—即在投票日那天放弃投票的机会。例如,2004年大选的投票率为百分之六十几,已经是最近几次大选中投票率最高的一次。所以,竞选的主要努力之一就是要想尽办法敦促己方选民出来投票支持本方候选人(英文叫做Get out the vote)。例如,民主党的竞选班子想尽办法鼓励民主党选民出来投民主党的票。这个行为主要是把潜在的己方选民从家里拉出来到投票站投票,而不是把对方选民争取过来。不妨把它叫做“动员投票”。两党的选民数目都很庞大,但是,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最终在投票站投的票。两党都要竭尽全力动员投票,因为己方选民的投票率越高,则本方获胜的机会越大。动员投票的主要方法包括:让支持者直接去跟社区居民交谈;打电话给潜在的支持者敦促投票。这两个方法都必须发动大量的志愿者去做,要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动员,是个费时费力的组织性工作。另外还有大规模的户外广告,例如在家门口张贴竞选标语,支持者戴着印有己方候选人名字的纽扣出街,在汽车尾箱张贴支持标语。典型的标语如“投票给Bush”(Vote for Bush)、“投John Kerry和John Edwards的票”(For John Kerry and John Edwards)等;当然也有攻击对方候选人的,例如有不少人衣服上别着“Fuck Bush”(一句美国国骂)的竞选纽扣走上街头—美国是个言论自由的国家,这样的标语不会造成任何麻烦。美国历任总统的博物馆里都保存有当初竞选时发行的竞选纽扣和小面的旗帜,这是美国竞选文化的主要纪念品之一。我在参观前总统Herbert Hoover博物馆和前第一夫人Jacqueline Kennedy(前总统John Kennedy的遗孀)的展览时都看到了这类竞选纪念品。

2004年下半年我身在美国,得以近距离观察了总统大选。11月2日是总统大选投票截止日。投票日前的几个月,电视和报纸上铺天盖地都是关于选举的广告、新闻、和分析。民主党总统候选人John Kerry的竞选广告批评Bush总统错误发动伊拉克战争,并播放Bush在某些场合说话结巴的场面;共和党在职总统Bush的竞选广告则强调伊拉克战争对反恐的意义,表示若不发动伊拉克战争则美国会遭受更大的恐怖主义威胁,并引述Kerry在历次国会投票表决时对某些议题时而支持时而反对的记录,意在说明Kerry不是一个意志坚定的领导人。越是接近投票日,选情越是激烈,两边的相互攻击相当频繁,但基本没有使用太多的个人攻击,算是一次干净的选举。

选举结果决定谁将获得至关重要的政治权力,候选人会不会为了获胜而不择手段呢?选民如何看待候选人的竞选方式呢?我记得在中学时学过一篇课文,是美国著名作家Mark Twin(马克.吐温)写的《竞选州长》,里面提到竞选时出现的种种不可思议的事情,例如竞争对手之间不择手段互相攻击,甚至冒出几个不相干的孩子来认他为父亲等等。我们的教育系统试图给学生传递这样一个信息:美国的政治选举非常肮脏,候选人进行没有原则的个人攻击。然而当我来到美国,亲身观察了总统大选和其他地方选举后,才明白Mark Twin的那篇文章其实是以美国人特有的夸张幽默方式去描写政治选举。实际上,任何一个有理性的美国人都不会把《竞选州长》当成纪实文学看待,顶多把它看成某种幽默小品。虽然没有明文规定竞选时什么手段可以用以及什么手段不能用,候选人都遵循着一种不成文但相当清晰的界线。造谣中伤、纯粹的个人攻击、或者贿赂选民的做法在美国是不可想象的。候选人、媒体、和选民一起维护着一种看不见但很严格的选举道德。经过两百多年的民主政治洗礼,选民对于如何判断候选人的品格和能力有着相当丰富的经验,他们会自发地对于违反选举道德的行为进行否定—简单的讲,就是不投有违规行为的候选人的票。例如,在2005年11月8日进行的弗吉尼亚州州长选举中,共和党候选人Kilgore在竞选广告中攻击民主党对手Kaine反对死刑的立场。在那个广告中,谋杀案受害人的亲戚声称Kaine甚至不会支持对前纳粹德国元首Adolf Hitler(阿道夫.希特勒)执行死刑。作为回应,Kaine在竞选广告中表示,他个人虽然反对死刑,但他愿意发誓执行现有法律规定的死刑惩罚。在投票的时候,有选民表示他们相信Kaine,而对Kilgore的负面竞选广告感到愤怒。一个66岁的已退休选民说,“我通常投票给个人而不是给政党。我不喜欢Kilgore竞选的手段。那太过负面,包含了太多的谎言。”[2]

前总统Richard Nixon(理查德.尼克松)和Bill Clinton(比尔.克林顿)都面临过国会弹劾的威胁,他们受到弹劾的起因和不同的结局显示了美国对选举道德的坚持。为了赢得连任,Nixon在1972年发动外交攻势,先后访问中国大陆和前苏联。Nixon的中国之旅打破了中美对峙和隔离的僵局,对中国大陆和Nixon本人都是外交上的一大突破。但Nixon在1972年竞选连任时,闹出了沸沸扬扬的水门窃听事件。竞选期间,Nixon阵营的争取总统连任委员会雇用一些人去民主党全国委员会办公所在地水门大楼安装窃听器,以便跟踪对手的选举动向。在他们潜入水门大楼的那天晚上,被路过巡逻的便衣警察发现并拘捕。此后,围绕水门大楼窃听案件进行了大量的调查。选举结果,Nixon赢了竞争对手民主党候选人麦戈文从而连任成功。但是,针对水门窃案的调查继续进行。Nixon的班子作出种种努力,试图掩盖真相,让外界相信总统跟此事无关。白宫对联邦调查局和中央情报局施加影响,要他们不要查得太彻底,但没有成功。而媒体对此事穷追不舍。《华盛顿邮报》报道说,水门窃案是“在白宫官员和争取总统连任委员会指挥下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的政治侦探和破坏活动”的一部分。这件事轰动一时,是美国司法史上最重大的时刻之一。司法部门在调查过程中不断向白宫索要更多的证据,包括总统办公室的电话录音。事态的进展表明,白宫的掩盖行动抵挡不住各方要求发现真相的努力。最后,Nixon面临国会弹劾,在弹劾前一刻被迫主动辞职。[3] 美国的司法系统、情报机关、媒体、以及大众之所以对这个案件不屈不饶穷追到底,是因为他们认为Nixon阵营的竞选手段不可原谅,危及了美国民主政治的根基。与之对比,Bill Clinton的性丑闻和作假证只是个人品行的问题。Clinton总统主政期间,经济繁荣,政府财政扭亏为盈,大力打击犯罪活动,使得90年代成为又一个黄金年代。公众认可Clinton的政绩,可以原谅他的品行问题。因而,Clinton最终在国会弹劾中过关。

美国的总统大选就象一套国家仪式,经过二百多年的磨合改进,已经形成一套严谨的程序。从这套程序可以看出美国政治竞技场的许多特点。在大选投票日当晚各州进行点票,候选人在家或者宾馆通过电视—以前是收音机—等候计票结果。每个州的计票结果陆续传出来,候选人对于自己赢了还是输了就越来越心中有数。一旦某个候选人确认自己没有机会赢了,就会主动打电话向竞争对手认输,并祝贺对方赢得这次选举。这个电话也标志着这次总统选举正式结束。这个做法表现出了坦荡的君子风度。通完这个电话后,两个阵营的总统和副总统候选人分别在己方的竞选总部向支持者发表讲话—获胜一方的演讲被称为获胜演讲(Acceptance speech),落败一方的讲话被称为认输演讲(Concession speech)。尽管这两个演讲名字不同,其内容却是相似的:候选人总结这次竞选,向支持者表示感谢。即使是落选者的讲话也常常是非常感人的。经过好几个月的高强度竞选活动,候选人和他们的支持阵营已经成为一个紧密的团队,候选人的确要感谢支持者很多东西。这两个演讲之后,大选也就落下了帷幕,原来铺天盖地的竞选广告被同样铺天盖地的商业广告取而代之。每个人又找回自己的位置,继续为这个国家努力工作。

2004年11月2日的总统大选在现任总统George W. Bush和来自麻省(Massachusetts)的美国参议员John Kerry之间展开。11月3日上午,在意识到自己获得的选票不足以获胜后,John Kerry打电话给Bush认输,并表示祝贺。当天下午2点,他对众多支持者发表讲话,讲得非常动情。他说,“今天早些时候我打电话给Bush总统祝贺他和Laura(Bush总统的夫人)获胜。我们谈得很好。我们谈到,这个国家承受着分裂的危险,我们迫切需要团结,要走到一起来寻求共同点。今天,我希望我们能开始治疗国家的创伤。……(先后对竞选搭档John Edwards,自己的家人,在场的老朋友,竞选班子,所有的志愿者表示感谢,还专门提到两个小志愿者的事例:一个6岁的孩子为他筹到$680竞选资金,一个11岁孩子组织了一个全国性的“儿童支持Kerry(Kids for Kerry)”运动)……我要尤其感谢美国人民:在竞选旅途中你们给了我这样的礼遇和机会去倾听你们和向你们学习。我访问过你们的家庭、你们的教堂、你们的社区会堂。我听过你们的许多故事,了解你们的努力,理解你们的希望。这些已经成为了我自身的一部分。我绝不会忘记你们,更不会停止为你们而战。……你们教育了我,检验了我,你们让我深受鼓舞,让我更加强大。我已尽了最大努力去表达我对美国的远见和希望。我们努力工作,努力战斗。我希望这次选举会是另一种结果,但是在美国的选举中没有失败者,因为不管候选人是否获胜,第二天早晨我们醒过来时都是美国人。那是我们所能得到的最好的礼遇。这个礼遇同时也是一种义务。我们有义务为国家的利益而一起努力。我们必须团结一致,不要懊悔,不要相互指责,不要愤怒,不要怨恨。美国需要团结一致,需要更大的同情心。我希望Bush总统能在未来几年推动这些价值。我保证会尽我的努力弥补党派之间的裂痕。我理解这个时刻对我的支持者而言是困难时刻,但我要求你们每一个人跟我一起为这个事情努力。……上帝保佑美国。谢谢你们。”[4]

同一天下午,Bush总统向他的竞选阵营发表演讲。他说,“今天早些时候,参议员Kerry打电话向我祝贺。我们谈得很好,他在电话上表现得很得体。参议员Kerry组织起了非常鼓舞人心的竞选运动,他和他的支持者应该为他们的努力自豪。Laura和我向参议员Kerry和Teresa(Kerry的夫人)以及他们全家致以最美好的祝福。美国人民已经表态,我很荣欣得到我们国民的信任和信心。这个信任意味着我承担了为所有美国人服务的责任,我将尽我最大努力去履行作为美国总统的职责。我要感谢很多人(向他的家人,副总统Cheney,和竞选团队表示感谢)……我还要感谢全国各地成千上万的支持者。谢谢你们在分隔线上的拥抱(指大型集会时候选人在分隔线隔成的区域内跟周围的支持者握手拥抱);谢谢你们通过各种努力打电话和张贴竞选标语;谢谢你们去跟你们的邻居交谈,去鼓励人们出来投票。因为你们做出了难以置信的努力,我们今天才能在这里庆祝……在做出巨大的努力之后,我们正在进入充满希望的下一阶段。我们要继续发展经济。我们要改革过时的税法。为了我们的下一代,我们要改进社会保障系统(Social Security)。我们要让公共教育尽善尽美。我们要巩固最重要的社会价值:家庭和信仰。我们要让民主制度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生根发芽,以便这两个国家变得强大,能够保卫他们的自由……要实现以上这些目标,需要美国人民全面的支持。所以,今天我要向投了竞争对手的票的每位美国人说:我需要你们的支持来让我们的国家更加强大、更加美好;我会努力去争取你们的支持。我会尽我所能去回报你们对我的信任……我们在一个国家、一部宪法、和同一个未来下团结一致。当我们走到一起共同努力时,我们就能建设一个无比伟大的美国。竞选已经结束,美国会满怀信心和信仰前进。我看到了我们国家伟大的前景;我热切地要继续我的工作。上帝保佑你们。上帝保佑美国。”[5]

上面两个演讲具有典型的美国政治演讲风格。美国的政治人物,上至总统,下至小镇镇长,演讲时都使用平实的语言,力图让每个人都能理解。他们喜欢提具体的事例和数据,不讲套话,不讲大话,不讲空话。有美国朋友告诉我,有一种能力对政治人物至关重要:即他/她跟公众交流的方式能让人觉得象是在跟邻居交谈一样。具备这种能力的政治人物比较容易赢得选民的认同。比如,前总统Clinton和现任总统Bush都具备这种能力。当然,这个能力不是简单训练就能获得的,它的背后是一种平等待人、真心实意为公众服务的态度。它是一种天赋,更是一种心态,是民主政治制度下领袖人物不可或缺的特质之一。

注释
[1] “15 黑夜里哈里的一点英雄形象”, 《光荣与梦想》,威廉.曼彻斯特
[2] “Democrat Kaine Wins in Virginia”, Washington Post, November 9, 2005
[3] “37 自尊丧尽”, 《光荣与梦想》,威廉.曼彻斯特
[4] “Address to Supporters at Fanueil Hall”, 来自John Kerry的网站http://www.johnkerry.com/
[5] “President Bush Thanks Americans in Wednesday Acceptance Speech”, 来自白宫网站www.whitehouse.gov

--  作者:web
--  发布时间:2007-2-7 16:00:09
--  
美国观察 -7

3.3  两党政治(1)

共和党和民主党是美国两党政治的两极。共和党的标志物是一头象,代表色是红色;民主党的标志物是一头驴,代表色是蓝色。两党政治的格局可以形象地称为驴象争霸。在2004年总统大选期间,我从电视和报纸上得到的印象是:共和党代表有钱人和大公司利益;民主党代表中下层阶级和黑人利益。这个印象表面看来是对的,但不要忘了我看到的竞选广告都是某个党派花钱弄出来的。即使身在美国,若单单根据报纸和电视新闻去理解两个党派,也还是象雾里看花一样看不清楚。此后,我跟美国的同学和朋友交谈讨论,才渐渐理解美国两党政治的真实状况。

共和党和民主党的本质差别在于他们信奉的价值观不同:共和党是保守派(Conservative),民主党是自由派(Liberal)。共和党坚持基督教的传统保守价值观,民主党则代表一种相对开明自由和更世俗化的价值观。从下面一些关键的议题上可看出共和党和民主党的区别。共和党人反对堕胎,反对同性恋结婚,反对用人体胚胎细胞进行干细胞研究(Stem cell research)。他们认为堕胎、同性恋结婚、以及用人体胚胎细胞进行科学研究违反了基督教传统价值观。而民主党一般对以上问题持开明的接纳态度。双方的价值观分歧不仅仅表现在政治人物发表演讲时对这些敏感问题表态,更重要的是体现在立法上。例如,Bush总统反对动用联邦资金支持干细胞研究,因此凡是此类研究都不能得到联邦政府的资助。为此,科学界和商界人士担心,由于得不到联邦政府资助,缺少研究资金,美国的干细胞研究会落后于其他国家。于是,在自由风气占上风的加州,有很多私人企业花巨款支持干细胞研究。在堕胎法方面,美国允许堕胎,但法律对堕胎实行严格管制。美国有30多个州的法律要求年龄低于18岁的女性在堕胎前必须通知父母或者获得父母的同意。有时候,一些未成年女性为了绕过这条法律,就坐车到没有这条法例的州去堕胎。[1] 在共和党人士的努力下,一些州于2005年通过了一条法律,规定未成年女性到其他州堕胎时也必须获得她父母的同意。这条法律的目的是要堵住原来法律的漏洞,反映了共和党推动保守价值观的努力。

上面列出的三个敏感话题只是共和党和民主党分歧的典型表现,实际上,他们在政府运作、经济、和社会价值方面存在广泛的分歧。传统上,共和党所坚持的道德准则是自由市场经济、个人经济自由、私人财产、和限制政府。他们主张小政府,认为政府的效率没有私人企业高,因而政府花的钱越多,浪费越大;他们赞成减税,相信更多的钱留在私人企业有助于经济发展;他们倾向于减少政府支出,喜欢削减社会福利。与之相对,民主党主张大政府,认为政府应当花多点钱支持社会福利和教育,周济低收入人士;他们对减税热情不高,部分原因是因为大政府需要更多的税收来支持。经济上,共和党鼓吹自由贸易,希望减少政府对商业的管制;民主党认为政府应加强对商业的管制,控制私人企业无限追求利润而不惜损害社会公平的趋向。在社会价值观上,共和党维护传统的保守价值观,反堕胎,反同性恋结婚,支持个人拥有枪支,支持实行死刑;民主党一般持开明自由观点,认为个人有权堕胎,同性恋者有权结婚,但认为应当对枪支进行严格管制,反对死刑。在战争方面,共和党更倾向于对外发动战争,民主党内通常有一股强大的反战势力。这里有个有趣的对比,共和党认为个人和企业应享有更大的经济自由,但要求严守传统的社会价值观;民主党则认为,个人和企业在经济方面应受到政府更多的管制,同时政府应给予人们更多的社会福利,但对社会道德取向持自由开明的态度。

在政府运作方面,财政平衡和社会福利是两个核心议题,共和党和民主党在这两个议题上常常持对立的立场。领导美国打赢二战的Franklin Roosevelt(弗兰克林.罗斯福)是一位杰出的民主党总统。他的一系列政策曾被共和党和其他保守人士指责为要把政府办成一个庞大的救济院。Roosevelt在1933年开始第一任总统任期,当时美国正在经受经济大萧条的折磨,全国上下大批工人失业。为了应付这个困难局面,Roosevelt提出要进行新政(New Deal),其主要目的是大幅度增加联邦政府的公共建设项目,增进就业。他说服国会通过了《联邦紧急救济法》,成立一个专门的联邦机构—此机构换过好几个名字:民政工程署、工程兴办署或公共工程署—先后投入3万个以上的新办工程和事业,诸如办学校、建医院、设邮局、兴水利、修路筑桥,等等。这个机构投资于私人企业力所不及的各种工程,使整个美国的面貌为之一变。美国现行的社会保障系统(Social Security)也始于1930年代的新政。[2] 在“税收”一节我们看到,2006财年社会保障系统的开支为5,400亿美元,占了联邦预算的20%还多。可见,社会福利开支已经成为联邦财政的一个重要部分。据一位美国朋友告诉我,经过Roosevelt的四任总统任期,联邦政府的规模大为扩张。并且,他开了把社会福利引入政府的先河。由于这些举措,Roosevelt总统当年受到喜欢小政府的共和党和其他保守人士的猛烈攻击。当1933年Roosevelt把联邦政府办救济的方案提交给国会时,共和党参议员罗伯特.卢斯说:这就是“社会主义那一套”。另一位共和党参议员卡罗尔.比第大声疾呼:“上帝救救美国人民吧!”[2] 后来,当社会保险法案(即今天的社会保障系统)拿到国会上讨论时,共和党人表示坚决反对,他们说,如果政府提出的法案得到通过,子女就将不再赡养父母,工人也将因征收工资税而心灰意懒,辞工不干。人们想出种种理由来反对它,有些行为达到非常过火的程度。有一次,国会的一个委员会为这个法案举行听证会,有个女人跳出来高声叫喊说:“主席先生,这个法案是从《共产党宣言》第18页逐字逐句抄来的,我这里有原书。” 这些反对意见最终还是不能阻止社会保险法案的通过。有人认为,社会保险法也许是Roosevelt总统在立法方面最大的成就。[3] 今天,社会保障系统已成为大部分美国工薪阶层退休后赡养老年的主要保障之一。不过,在未来的二三十年里,这个系统面临破产的威胁。所以,Bush总统的共和党政府提议要把社会保障系统部分私有化,但这个提议遭到民主党的强烈反对。围绕这个史上最大的社会福利计划,民主党和共和党的争论在经过了70年后仍然没有止息。

再来看看共和党政府。Bush总统的这两届政府,一方面通过立法大幅减税,另一方面发动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前者减少了政府收入,后者大大增加了政府支出,这使得Bill Clinton总统时代获得的联邦政府财政盈余很快转变为巨额赤字。据认为,共和党的大部分成员目前持有一种现代共和党信条:象共和党一样热衷减税,象民主党一样大量花钱。更具体的事实是,Bush的共和党政府固然大幅减税,但其财政支出的增加额主要来自国防开支和战争拨款,其他部门的财政预算实际上是给削减了。2005财年国防预算为4,000亿美元,另外专门给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的拨款已经累计达到2,000亿美元,而教育部的全年预算只有573亿美元。[4] Bush总统提交给国会的2006财年联邦预算甚至把教育部的预算削减了1%,是历年来的第一次削减。由于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减少了教育和科研拨款,许多靠政府拨款的公立大学,其中包括我所在的爱荷华大学,都面临科研经费紧张、学费大幅上涨、研究生助教福利下降等困难。Bush在竞选连任时承诺要大幅削减财政赤字,但与此同时,他的第二届政府跟共和党占多数的国会又在努力通过一系列减税法案。例如,2005年12月初众议院通过了三个减税法案,并计划通过第四个法案,在未来5年一共会减少联邦财政收入945亿美元。[5] 这两个相互矛盾的目标造成的结果就是其他政府支出的缩减,受损害的往往是教育和社会福利等。民主党经常指责共和党减税法案的效果是让富人省下一大笔税款,而减税带来的政府财政收入减少又导致社会福利的削减,从而让低收入人士和弱势群体受损害。[6] 随着伊拉克战争给美军造成的死亡人数日益升高,且战争花费的一涨再涨,美国民众越来越质疑这场战争的必要性。民众对于战争的怀疑态度,加上联邦政府赤字高企,社会福利受到压缩,这就难怪Bush政府的公众支持率一路下滑。

共和党和民主党对于如何运作政府的不同看法哪种更好呢?共和党认为政府的责任是营造一个公平的环境,让所有人享有平等的机会去实现个人价值,政府应尽量不要直接干预经济以及公民的个人自由。例如,共和党提出要把社会保障系统进行部分私有化,要减税,要减少政府对企业活动的管制。按共和党的理念,个人应对自己的经济状况付主要责任,政府没必要提供太多的福利。他们的理念鼓励自由竞争,鼓励个人价值,希望借此从整体上提高社会效率。实际上,这种理念在西方由来已久。在某种程度上,它有其合理的一面。在《人口原理》一书中,Thomas Robert Malthus(托马斯.马尔萨斯)认为英国18世纪的济贫法实际上是使穷人的境况趋于恶化,因为以货币形式的社会救济使得一部分社会财富通过济贫税的形式流入靠救济为生的穷人手中,反而使得靠自力更生的下层人士生活更为艰难,其结果是更多人要依赖救济为生。书中还写道,“我认为,教区法大大助长了穷人的那种漫不经心和大手大脚的习气,这恰与小商人和小农场主的谨慎小心、克勤克俭的脾性形成了鲜明对照。说得粗俗一点,穷苦的劳动者常常现挣现吃,吃了这顿不管下顿。他们把全部心思都用在如何满足现时的欲望上,而很少考虑未来。即使有机会储蓄,也难得存下钱来,满足眼前需要后的余款,一般都用来喝酒了。因而可以说,英国的济贫法削弱了普通人储蓄的能力与意愿,从而削弱了人们节俭勤勉度日、追求幸福的一个最强烈的动机。”[7] 共和党的理念跟Malthus的观点有相通之处。这种理念也在国内政策中体现了出来。美国的社会保障系统把如何避免人们过分依赖政府救济的因素考虑了进去。例如,失业人士可以向政府申请失业补助,但是有很多限制条件:申请人必须是非自愿失业,即必须是被解聘而不是主动辞职;补助金额只有正常工资的一半,最长的补助期限为6个月;领取失业补助的人必须参加政府提供的就业培训,同时要证明他/她在积极寻找下一份工作。这些规定是要防止人们长期依赖政府救济。失业补助政策既提供政府帮助,也强调个人责任。

与共和党不同,民主党主张政府干预经济,提供社会福利,尽量照顾社会弱势群体。民主党的理念要求个人要向政府多交税—富人交的税比穷人更重,企业要接受更严格的管制,社会弱势群体如老人、小孩、和残障人士等可以从政府获得更多的帮助。这个理念强调政府的社会责任,要平衡社会不同阶级之间的差距,希望弱势群体能得到政府的照顾。民主党的价值观比较偏向社会公平,容易被思想开明的人士接受。

由于价值观和政策取向的巨大差异,共和党和民主党得到了不同社会群体的支持。一般来讲,美国有钱人的价值观都趋向于保守。而共和党的减税政策让有钱人得到比中低收入家庭更大的实惠。传统上,大企业愿意大量捐款支持共和党,使得共和党在历次选举中总是能筹到更多的款项。毫不奇怪,民主党认为共和党是大企业的党。白人男性选民投票给共和党的比例比较高;农村地区和外围的郊区价值观比较保守,也是支持共和党居多。民主党支持增加社会福利,能赢得低收入人士和绝大部分黑人的选票。在自由主义占上风的大城市,如纽约、洛杉矶、三藩市等,以及大学校园所在的城镇,还有靠近市中心的近郊,民主党的支持率要高于共和党。工会通常都支持民主党,是民主党获得捐款的一个重要来源。

地理上的政治势力分布验证了共和党和民主党在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方面的本质区别。东西海岸跟外界接触多,人口密度大,中下层人口的比例也大,所以,位于东西海岸的州自由风气较盛, 大部分都被民主党赢得。例如,西海岸的加利福尼亚在过去四次大选中都被民主党赢得,东海岸的麻省(Massachusetts)和纽约州在过去五次大选中都投票给民主党。内陆的州倾向于保守,南部在传统上属于极端保守势力的大本营,因此大部分被共和党赢得。从1972到2000年的8次大选,有11个州一直都属于共和党的地盘,他们是阿拉斯加,爱达荷,印地安那,堪萨斯,内布拉斯加,北达科他,俄克拉何马,南达科他,犹他,弗吉尼亚,以及怀俄明(Alaska, Idaho, Indiana, Kansas, Nebraska, North Dakota, Oklahoma, South Dakota, Utah, Virginia and Wyoming)。其中,阿拉斯加地处偏远可算特例,弗吉尼亚位于极保守的南部,其余都是内陆州。在这8次大选中,只有华盛顿特区(Washington D.C.)一直都投民主党的票,这个地区的黑人比例超过50%。[8]

注释
[1] 来自网站http://www.religioustolerance.org/abo_pare.htm
[2] “2 罗斯福!”, 《光荣与梦想》,威廉.曼彻斯特
[3] “3 万般激荡” , 《光荣与梦想》,威廉.曼彻斯特
[4] “After Katrina: How much can we afford?”, Newsweek, September 26, 2005
[5] “House Passes 3 Tax Cuts, Plans a 4th”, Washington Post, December 8, 2005
[6] “Senate Approves $60 Billion Tax Cut Bill”, New York Times, November 18, 2005
[7] 第五章,《人口原理》, Thomas Robert Malthus(马尔萨斯)
[8] “Eleven states and D.C. stay true to their colors”, USA Today, November 2, 2004

--  作者:web
--  发布时间:2007-2-7 16:00:35
--  
美国观察 -8

3.4  两党政治(2)

上一节对比了两党的基本价值观,但两党内部还有很多不同的派别,这些派别主要依据更细分的价值观和政策立场而划分。例如,民主党内部就有中间派(Centrists)、进步派(Progressives)、劳工派(Labor)、自由派(Liberals)、和保守派(Conservatives)。留在民主党内的保守派一般没有共和党那么保守,也不赞同共和党的保守信条。自由派长期在民主党内处于领导地位,直到最近十年来被中间派取而代之。中间派的代表人物是前总统Bill Clinton,前第一夫人、现美国参议员Hillary Clinton(希拉里.克林顿),前副总统Al Gore等。中间派持混合的政治立场。相对于民主党内其他派系,他们更倾向于支持对外动用武力,更愿意减少或停止需要政府拨款的社会项目。[1] 民主党中间派的立场有利于赢得中间选民的支持。例如,参议员Hillary Clinton在纽约州一个堕胎权利支持者的集会上表示,她支持妇女在堕胎问题上有选择权,但她理解人们反对堕胎的一个原因是堕胎可能带来巨大的健康风险。她的这个立场不走极端,比较人性化,既能赢得堕胎支持者的赞成,也能获得中间选民的认可。共和党内部有旧保守主义(Paleoconservatives)、新保守主义(Neoconservatives)、温和主义(Moderates)、社会保守主义(Social Conservatives)、财政保守主义(Fiscal Conservatives)、自由意志主义(Libertarians)等派别。[2] 外间认为,Bush政府的指导思想是新保守主义,其中的代表人物是副总统Richard B. Cheney(切尼)和国防部长Donald Rumsfeld(拉姆斯菲尔德),另外还有一批奉行新保守主义的智囊团为其出谋划策。新保守主义带有强烈基督教色彩,在外交上采取强硬立场,Bush政府不顾国际社会的反对攻打伊拉克被某些评论家描绘成具有现代十字军东征的味道。

在美国,政党跟党员是通过相同的价值观联系在一起。人们加入某个政党只是因为他/她的价值观跟这个政党的价值观比较一致。个人可以自由退出政党或者转到另一个党派。例如,50年代大批人口从城市迁移到郊区时,很多人由民主党转变成了共和党—越是远离城市,价值观越趋向于保守。[3] 在60年代和70年代,许多民主党的南方保守派加入了共和党,因为他们更认同共和党的保守价值。[4] 政党并不要求党员必须服从党的统一意见。在推崇个人选择自由的美国,一个党员在某个议题上跟党内多数派持不同意见是常见的事。国会投票时,在价值观分歧明显的议案上一般都会按党派立场(Party Line)投票,即民主党赞成本党的提案而共和党反对,或者反过来。这种党派立场投票与其说是为了跟党内保持一致,不如说是为了跟自己的价值观保持一致。但在很多价值观分歧不明显的议案上,常常出现许多跨越党派立场投票的情形,即民主党员赞成共和党的提案或共和党员赞成民主党的提案。而在一些关系国家重要利益且没有价值观偏向的问题上,往往能取得两党绝大部分议员的赞成票。2005年底的联邦储备局主席提名就是这样一个例子。联邦储备局是美国的中央银行,其广受尊敬的现任主席Greenspan将于2006年初退休。Bush总统提名Ben S. Bernanke为下届主席候选人。Bernanke在经济学圈子里有世界级的声誉,得到华尔街的认可,在政治立场上保持独立,因此被认为将顺利获得国会的批准。[5]

党内成员意见不一致是常有的事情,如果意见分歧太严重,总统甚至会得不到国会的本党派议员支持。2005年10月,Bush总统提名白宫顾问、长期担任他私人律师的Harriet E. Miers为最高法院大法官。这个提名引起了激烈的争论,最后以Miers主动放弃提名告终。跟总统和议员通过选举产生不一样,最高法院大法官是终身制,经由总统提名,国会投票多数通过即可终身任职,直到去世或者主动辞职。最高法院九名大法官的主要职责是审议能对全国产生长期影响的官司,他们的裁决往往能够影响整个国家未来的价值观取向。由于是终身制,他们的影响力显得尤其重要。因此,国会对人选一定是慎重考虑,严加审查。按照程序,凡是总统提名之后需要国会投票通过的高级职位候选人都要进行严格的背景调查,看看被提名人有没有任何违法纪录;还要在国会举行听证会接受国会议员质询,以确认他/她的价值观立场。2004年底Bush总统曾提名纽约市的前警察局长担任联邦政府安全部门的一个高级职务,结果联邦调查局在进行背景调查时发现他家里聘请过一个非法移民做保姆,而且他没有为这个保姆填写税表。对于准备担任重要公职的人而言,这是个严重的过失,所以他没有通过背景调查。被提名为大法官的候选人Miers有丰富的律师从业经验,也在得克萨斯州担任过政府公职,而且两党都同意她的人品无可挑剔,但她的一个巨大缺陷是没有担任法官的经历。在评价一个政治人物时,美国最注重“已建立的信用度”(Established credibility)—跟消费者信用类似,不过这里的适用标准不是消费记录,而是该人在过去经历中表现出来的价值观立场。仅仅靠发表声明宣称自己是保守派不能让人信服,因为单纯的声明可信度不高,人们更愿意相信过去经历中表现出来的立场。由于Miers没有担任过法官,人们无法知道她在堕胎和同性恋权利这些关键问题上的立场,因而共和民主两党都对这个提名不满意。一方面,民主党再次指责Bush总统任人唯亲—Bush经常任命他的私人顾问担任联邦政府中的高级职位,例如现任国务卿Rice就曾是他的长期私人顾问。另一方面,共和党不少国会议员公开表示无法信赖Miers,因为她缺乏“已建立的信用度”来证明她的保守立场。在获得提名的头几个星期,Miers逐个跟共和党在国会的几个关键议员谈话,试图建立他们对自己的信心,但她没有成功。共和党和民主党的议员不依不饶,一定要白宫提供更多有关Miers的档案,进行严格的背景调查和价值观确认。最后,意识到获得国会通过的可能性已经很渺茫,Miers不得不主动放弃了这个提名。这次提名失败被认为是Bush总统的一次重大政治挫折。

当党内成员犯了严重过失时,其他党内领袖往往采取拉开距离甚至公开批评的做法。采取批评立场是为了避免某个党员的过失破坏整个政党的形象,影响政党的下一次选举。2005年,对于共和党官员政治操守的调查特别紧密—按照美国的政治规则,执政党和国会的多数党(目前两者都是共和党)会受到在野党和媒体的格外关照。最严重的案件是来自加州的共和党众议员Randy Cunningham的受贿案。Cummingham受到指控,说他在帮两个朋友赢得五角大楼的合同时接受了至少240万美元贿赂。11月28日,Cunningham认罪并随即宣布从国会辞职。为此,Bush总统和其他共和党领导人对他的行为发表了强烈谴责。第二天,在被问到Cunningham辞职事件时,Bush总统说,“国会议员受贿是非常不道德的。Cunningham议员意识到他违反了法律并将要付出严重的代价,这是他应当付的代价。”众议院纪律委员会主席、来自加州的共和党议员David Dreier称Cunningham违反了众议院的道德准则,选择立即辞职是对的。他在一份书面声明中说,“很可惜他为这个国家做出的贡献被这个行为玷污了。”来自南加州区的联邦检察官Carol C. Lam 认为Cunningham的行为是“毫无顾忌且前所未有的严重罪行。” [6]

的确,美国的公职人员受贿或贪污是相当罕见的。一个高级政府官员若是被发现对几万或几千美元处理不适当,就会被另一个党和大众媒体猛烈批评,甚至被起诉或者被迫辞职,即使幸运过关,其政治声望也会大大受损。在1950年代Eisenhower(艾森豪威尔)任总统期间,前新罕布什尔州(New Hampshire)州长、白宫办公厅主任、总统的重要助理(一个部长级别的职务)谢尔曼.亚当斯因为“不够谨慎”,从一位经商的私人朋友伯纳德.戈德法因那里收了总值不到6000美元的礼品和旅馆费用。后来戈德法因涉案被查,把亚当斯牵连进去。当时亚当斯是Eisenhower总统不可或缺的左右手,总统为此事不止一次发表声明支持他。但是,迫于党内外越来越大的压力,最终Eisenhower还是被迫辞退了对他而言不可替代的亚当斯。[7] 2005年,共和党在众议院的多数派领袖Tom DeLay受到洗钱的指控,指其幕后操纵把一笔19万美元的非法政治捐款转给得克萨斯州的共和党议员候选人。根据指控,DeLay的政治行动委员会得克萨斯共和党多数派(Political Action Committee, Texans for a Republican Majority)收到六笔来自企业的政治捐款共19万美元;这个委员会的主任John Colyandro把这笔钱转到共和党全国委员会的一个下属机构;然后,DeLay的另一个政治行动委员会的主任Jim Ellis“把支票和一个得克萨斯州议员候选人名单交给共和党全国委员会,要求把这19万美元作为非企业捐款寄给名单上的候选人。”但是,在得克萨斯州,从一百多年前开始,法律就禁止用企业或工会的捐款进行政治竞选。[8] 按照国会的道德准则,因为受到这个洗钱指控,DeLay要临时辞去众议院多数派领袖的职务,直到这个指控的审判结果出来为止。

公职人员能洁身自好,一是因为党派竞争非常激烈,任何一方都不敢轻易犯错误;二是因为美国有新闻自由,媒体对公职人员监督得很紧。民主和共和两党时刻都在紧盯着对方阵营的关键人物,一旦发现些微过失就要穷追猛打,以削弱对方的政治支持度。揪对方阵营的过犯是民主政治下永恒的旋律,这在美国表现得尤其明显。另外,众所周知,美国是个尊重人权的国家,相应地,新闻自由被摆在同样重要的地位。在美国,执政党会受到媒体的格外关照,因为媒体的主要目的就是行使对政府的监督职权。无论哪个党执政,媒体对政府都是以批评为主调。在全国性主流大报上,如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极少看到对政府歌功颂德的文章。相反,报纸对政府的政策持一种理性的批判态度。总统的言行经常被放在放大镜下观察,犯了过失的政府官员更是被穷追不舍。两党的竞争态势和新闻媒体的有效监督,使得国家领导人的过错无所遁形。历史上的典型事例有前总统Richard Nixon(理查德.尼克松)的白水事件和Bill Clinton(比尔.克林顿)的性丑闻事件,前者被迫下台,后者也搞得很狼狈。这正是民主政治的好处,它保证了当权者有所顾忌,不敢乱来。

然而,健康的党派竞争和媒体监督不是凭空建立的,需要有细致的法律条文来划分规则,并确保人们有足够的权力去实施监督。2005年8月7日,我在三藩市的地区报纸三藩市报道(San Francisco Chronicle)头版读到一则有趣的新闻分析。文章首先引述了一条新闻,该新闻报道说,加州州长Arnold Schwarzenegger(阿诺.施瓦辛格,著名的好莱坞动作影星,两年前当选为加州州长)为了显示对改善公共交通的支持,亲自到圣何西市(San Jose)的一条状况较差的公路上帮忙修补凹坑。该新闻还配了一张州长跟工人一起劳动,拿着耙子给公路补沥青的特写照片。文章的作者暗示,表面上,州长是关心公共交通,为了公众利益而搞这次活动,但实质上,他是在为竞选连任造势,因为他近期的民意支持率不高,面临很大的连任竞选压力。接下来,文章就分析这出州长公路秀的幕后故事。在这个精心安排的活动里,需要租用公路建筑车辆和灯光器械等。这次活动得到一个非营利组织加州复苏组织(California Recovery Team)的捐款支持。作者采访了纳税人和消费者权益基金会(Foundation for Taxpayer and Consumer Rights)的一位人士,那人认为这个活动是在推销政客,应该由Schwarzenegger 个人的竞选委员会(Campaign Committee)付钱—美国的竞选活动不能使用公款,要靠候选人自己募集经费。然后,作者向州长办公室索要费用清单记录,遭拒绝,但从圣何西市政府记录里找到了一些有关这次活动经费的线索,即部分经费来自加州复苏组织。根据联邦法律,作为非营利组织,加州复苏组织不用主动公布款项来源。但是,文章说,通过加州州政府的记录发现加州复苏组织的钱是从Schwarzenegger的一个竞选委员会来的。如果是这样,那么这幕公路秀就是一个竞选活动而不是州长的公务活动。饶了这么大一个圈子,作者想要说明,该新闻虽然把这次公路秀描述为州长热心改善公共交通的政府行为,但它实质上是Schwarzenegger为准备连任竞选而提高个人形象的个人行为。在文章最后,作者向读者表明了他的观点:州长在这件事上的做法虽不违法,但不符合政治道德,即公私不分。这篇文章是典型的媒体对政府官员进行监督的例子,也依稀可看出党派政治的影子。此文的作者为了支持他的论点,做了很多调查工作,其论证的根据也是出于法律条文。为了使他的论点成立,在两个关键之处必须有法律保障:第一,公众有权利从政府部门索要某些敏感资料;第二,法律对政治资金应有严格管制。幸好,在这两方面美国都制定有详细的法律。例如,在政治资金募集和使用方面,有相当严格的法律限制。政治人物一方面有个人的竞选委员会,管理自己筹集到的政治资金,另一方面也可以接受由其他机构捐赠的政治经费。对于个人竞选委员会筹集到的政治资金,要公布捐款人的姓名和金额。但非营利组织捐赠给政治人物的资金则不需要公布其来源。从这个事例可看出,党派竞争和媒体监督需要完善的法律体系作为基础。法律条文确定规则,分配权力,媒体提供监督的途径,党派竞争则是相互监督的动力。

共和民主两党代表了美国社会的两个主流价值观。一旦执政,他们的政策或多或少都会向自己的利益和价值观阵营倾斜。而他们的执政思路虽然差别很大,但并没有本质上的优劣之分。不管政绩如何,总有人觉得利益受损,总有选民不满。所以,两党的执政基本是交替进行。一旦一个党执政了两到三届,政策倾斜度太大,国民对其不满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投票给在野党,希望纠正原来的政策。在野党上台以后按照己方的理念治国,纠正上届政府的缺陷。执政党下台成为在野党后,一方面总结经验教训,进行内部改革,重整旗鼓;另一方面紧密监督执政党,一旦发现政府有过失就追究到底。驴象争霸的格局是一种高度竞争下的平衡。从美国的历史来看,这种两强相争的格局保证了国家不会朝一个可能错误的方向走得太远。

注释
[1] 来自维基百科 http://en.wikipedia.org/, Democratic Party (United States)
[2] 来自维基百科 http://en.wikipedia.org/, Republican Party (United States)
[3] “23 追求幸福”, 《光荣与梦想》,威廉.曼彻斯特
[4] 来自维基百科 http://en.wikipedia.org/, Democratic Party (United States)
[5] “At the Fed, an Unknown Became a Safe Choice”, New York Times, October 26, 2005
[6] “Republicans Denounce Ex-Lawmaker”, New York Times, November 30, 2005
[7] “25 整顿受挫”, 《光荣与梦想》, 威廉.曼彻斯特
[8] “Cheney and DeLay: A Scandal-Plagued Reunion”, 来自民主党全国委员会网站: www.dnc.org

--  作者:web
--  发布时间:2007-2-7 16:01:01
--  
美国观察 -社会 -从家庭到社会(1)

4.1  从家庭到社会(1)

家庭是构成社会的细胞,从家庭关系可以看出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和运作方式。但是,如果我们对一个社会的家庭关系存在误解,那么,不可避免地,对这个社会也会存在同等程度的误解。我最近读到金庸先生的一篇旧作《韦小宝这小家伙》。他在分析韦小宝这个角色时,把中国和西方的社会伦理稍作对比,文中提到,“人情与义气讲到了不顾原则,许多恶习气相应而生。中国政治的一直不能上轨道,与中国人太讲人情义气有直接关系……对于中国的处境,‘韦小宝作风’还是少一点为妙。然而像西方社会中那样,连父母与成年子女之间也没有多大人情好讲,一切公事公办,丝毫不能通融,只有法律,没有人情;只讲原则,不顾义气,是不是又太冷酷了一点呢?”[1] 这段话的后半部分非常典型地代表了一般中国人对西方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的理解。我来美国之前在中国大陆阅读到的有关描写基本不出此种论调。当国人拿中国的标准去看西方社会时,得出这样的认识似乎是很自然的。然而,很不幸的,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我对金庸先生非常尊敬,也很爱读他的小说,举他的看法为例子没有丝毫对他不敬的意思,只是因为这个看法有代表性。在这里,我试着剖析一下美国的家庭关系,并且跟中国大陆的家庭关系作一个对比,希望能给国人一个更好的视角去认识美国的家庭关系和与之对应的社会关系。特别声明,由于我对台湾香港澳门等地的情况不熟悉,下面所谈的中国家庭关系仅指大陆的情况。

美国的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深受基督教信仰的影响。美国在两百多年前由清教徒建立。自从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拨又一拨的人从欧洲移民到美洲。当年来到美洲大陆的移民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为了逃避欧洲的宗教迫害而来的清教徒。当时在欧洲占统治地位的是政教合一的国家教会,教会形式主要是等级森严的罗马天主教会。清教徒是基督教新教(Protestant)的一支,主张每个人都可跟神直接建立关系,而不需要通过等级森严的教会结构。由于在欧洲受到迫害,他们迫切希望能在新世界拥有信仰自由。经过18世纪下半叶的独立战争,美国赢得独立,其立国的道德根基就是基督教新教的信仰。从立国到现在历经两百多年,基督教信仰已经渗入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体现在宪法、法律、和社会习俗中。时至今日,随着来自全球移民的增加,美国变得越来越多元化,世俗主义的影响也日益强大,但基督教传统价值观仍然构成了社会的主体道德体系。这方面有很多明显的例子。例如,在美国结婚有两个途径,一是由牧师公证,二是由法官公证。很多美国人到教堂举行婚礼。可见,基督教信仰已经深深融入美国的社会传统中。相应的,圣经关于家庭的指示深深影响了美国的家庭关系。对于基督徒家庭,他们熟读圣经,会按照圣经指引去处理家庭关系以及人跟社会的关系。同时,圣经的很多教导通过某种方式在法律上体现了出来,从而影响到了非基督徒家庭。

在基督教传统价值观里,家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尽管表现形式有所不同,家庭价值在美国社会受到的重视一点不亚于在中国受到的重视。在近几届总统之中,Bush是少有的经常在公开场合强调他的基督教信仰的一位总统。他在重要演讲中多次提到家庭跟信仰。在赢得连任竞选之后的获胜演讲中,他说,“我们要巩固最重要的社会价值:家庭和信仰。”[2] 在向参众两院联席会议发表演讲时,他特地提到家庭和信仰,并强调家庭在教育子女方面的道德责任。[3] 与此相反,我在中国大陆从来没有听到过国家领导人在重要讲话中提到家庭和家庭的道德责任。Bush总统和现任国务卿Rice都属于推崇基督教保守价值的共和党人。我从纽约时报上了解到,他们的生活规律极其严谨,每天晚上十点上床睡觉,第二天早上五点起床。千万不要误以为他们过于懒散,不把为美国人民服务的工作放在心里。在美国,鞠躬尽瘁、彻夜工作不是被推崇的工作方式,把工作在规定时间内干好干完才是首要的。一般来讲,只有强烈的宗教信仰才能让人保持如此严格的作息规律。另一方面,早睡早起和按时下班是重视家庭的表现,因为晚上的时间是跟子女交流、陪伴配偶的家庭时间。显然的,作为美国人民的代表,Bush总统言行一致地做出了重视家庭的表率。

我接下来的观点可能很多人会不喜欢,但的确是我观察得到的认识:美国人要比大陆中国人更重视家庭价值。先来比较一下两边对待家庭和工作的态度。美国人对家庭和工作都很重视,但把两者严格区分开来,不会为了工作而损害家庭。美国人的工作态度很好。基本上,在美国人眼里,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不管他们从事何种工作,上班的时侯总是认真负责做好分内事。他们习惯把工作在法定上班时间内完成,不喜欢加班,认为下班之后的时间属于私人时间—对于有家庭的人而言,私人时间主要花在家庭上。实际上,总统Bush和国务卿Rice的作息时间也是许许多多普通美国人的作息时间。美国人对夜生活的喜好程度远远低于中国人。美国的夜晚通常很宁静,晚上八点之后,街道就变得空荡荡,大家都呆在家里。那种喧嚣吵闹的酒吧场景只在好莱坞的电影画面和城市的酒吧区出现,但不要忘记大部分美国人住在郊区。很多从大陆来到美国求学的同胞都抱怨美国的生活不够丰富多彩,由此可见一斑。在工作和家庭发生冲突的时候,美国人更愿意放弃职业机会以迁就家庭。前第一夫人Hillary Clinton当年在耶鲁法学院认识了刚从牛津大学归来的Bill Clinton,两个雄心勃勃的人堕入情网。然而在毕业时,两人的职业意向不一致,最后,Hillary为了跟Bill Clinton呆在一起而放弃了自己的职业计划,跟随他到了阿肯色州,然后很快就跟他结婚。Hillary年轻时是个品学兼优事业心很重的女孩,2000年Bill Clinton卸任总统之际她竞选纽约州联邦参议员成功,从第一夫人转变为联邦参议员,为实现她的个人职业理想跨出了成功的一步,在2005年底盖洛普调查中她被美国人评为最受尊敬女性。因此,称她为女强人一点也不为过。然而,当年她为了爱情和即将到来的家庭放弃了职业机会,可见家庭在她心目中的重要性。然而,在今天的中国大陆,试问有几个恋人愿意为了另一半而放弃自己的事业机会?我听到很多的事例是两人由于工作的关系而长期两地分离,由此导致分手的例子数不胜数。家庭和事业同为人生的两大支柱,两者孰轻孰重,在发生冲突时往往就能看出人们的价值取向。在家庭和事业之间,国人有个明显的倾向,就是允许工作随意地蚕食家庭时间。在大陆,一个典型的成功男士似乎免不了这样一个特点:他们很忙,经常在外头交际谈生意直到深夜才能回家。这里还是孰轻孰重的问题。一个人若经常在外头交际谈生意不到深夜就不能回家,那他/她就没有足够的时间用来建设家庭。为什么好象每个中国人都比Bush和Rice还要忙?难道我们的“生意”比Bush和Rice两人的工作更重要吗?我们不得不承认,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大陆的家庭价值日益下降。个中原因,值得我们深思。在大陆,工作往往意味着挣钱。强调挣钱忽视家庭反映了拜金主义流行,而道德水平下滑的趋向。家庭是道德教育的基地,家庭不受重视,则下一代的道德水平会滑坡,社会关系也会趋向不稳定。相反,在美国,基督教信仰为家庭价值提供了强大的道德支撑。

让我们来看看圣经在家庭关系方面有什么教导。旧约十戒提到:当尊敬父母。新约以弗所书第五章31到33节讲到:“为这个缘故,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结合,二人连为一体。…然而你们各人都当爱妻子,如同爱自己一样;妻子也当敬重她的丈夫。”旧约诗篇第127篇说:“儿女是耶和华所赐的产业;所怀的胎,是他所给的赏赐。”为了理解上面两段话,我们首先要知道基督教新教的一些基本信仰。新教信仰认为,人和其他万物一样都是神所造,每个人都能直接与神建立一个关系,这种人与神的直接沟通将成为指导其一生的关系。因此,任何人首先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她不是父母所造,而是神所造。在神面前,人人平等。理解了这些基本信仰,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上面的几段经文。十戒提到了尊敬父母,但没有强调尊卑关系,因此这是一种平等状态下的尊敬。以弗所书那段经文说,人要离开父母,跟配偶连为一体,丈夫要爱妻子,妻子要敬重丈夫。这段似乎老生常谈的话隐含了一个重要信息:人离开父母建立新的家庭是理所当然的事,而且,人跟配偶结为一体,其关系比跟父母的关系更为紧密。诗篇的那段话尤其重要,它直截了当地申明,儿女是神所赐的产业,所怀的胎是神的赏赐。这就说明父母对子女没有支配权,两代之间没有从属关系,而是人格上独立平等的关系。我们还需要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是建立在大家同为神的儿女这样的认识下的。当一个基督徒告诉我,他生命中最重要的关系是跟耶稣基督的关系,而不是跟配偶或子女的关系时,我一点也没有觉得奇怪。因为,在基督教信仰下,人跟神的关系是指导人的一生的关系。这并不意味着家庭关系因而受到忽略,恰恰相反,正因为有了人与神的关系,家庭价值才受到格外重视,家庭成员才能平等相待。

在现实生活中,处处体现出基督教信仰所强调的家庭成员的平等关系。2006年元旦,我从两对已为人父母的美国夫妇那里收到两张新年贺卡。他们的新年贺卡是以家庭的名义发出来的。两个家庭情况类似,都是一对夫妇加上三个子女。他们的贺卡不是简单的几句祝福语,而是一张照片加上一封打印好的长信。第一个家庭寄的照片是夫妇的合照,第二个家庭的照片则是五个人的全家福。两封信的风格完全相同,信中描述了每一个家庭成员在过去一年中的最新状况,例如旅行经历或学业进展等,每个家庭成员都占有同等的篇幅。这种家庭式的信件反映出他们对家庭的珍视和自豪。同时,信件的内容表明,不论是父母还是子女,都被看作是家庭中平等的一员。在保护孩子方面,美国有严格且详细的法律。这些法律对于传统的华人家长来说往往是难以理解的。例如,不仅对孩子施加体罚是违法,就算照顾孩子的方式不对也是违法,这些行为如果被邻居发现就可能会报警;父母拆看子女的信件是侵犯了他们的隐私权,因此也是违法。法律往往就是信仰和伦理道德的条文化,这些有关家庭的法律说明美国社会很重视孩子的权益,把孩子看成跟父母具有平等地位的个人。与之相反,中国的儒家传统强调长幼尊卑关系,把“父子”关系提高到五伦之一这样重要的地位。在这种观念下,父母在家中享有无上的权力。在中国大陆,父母打骂体罚孩子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基本上,没有邻居会去管这种“别人的家务事”。所以,初到美国的华人父母在家庭教育方式上往往要经历一个很困难的适应期。中国和西方家庭理念的不同还反映在了不同的家庭结构上。在欧洲,早在10世纪左右的中世纪,“教会法和世俗法律都把小的核心家庭作为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使得从古老的部族社会遗留下来的大家族观念日益松弛。”[4] 所谓核心家庭是指由父母和未成年子女组成的家庭,区别于三代同堂甚至更大的家族。美国由从欧洲移民过来的基督徒创建,同样的,核心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成年子女跟父母分开居住;报税和申请政府补助都是以核心家庭为单位进行。跟欧美不同,中国直到19世纪末还是以大家族结构为主,家族内部实行严格的家长制,儿孙满堂被认为是很大的福气。

在信仰以外,对家庭关系起着重要影响的是经济因素。前面提到,在基督徒当中,最重要的关系是个人跟神的关系,其次才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类似的,在美国,最重要的经济关系是个人跟社会和政府的经济关系,其次才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包括家庭宗族成员之间的经济关系。在美国,捐献金钱是非常普遍的行为。有宗教信仰的人每周都会捐献金钱给自己所属的教堂。同时,任何背景的人都会乐于捐献给各种各样的非营利组织或捐献给受灾地区的人们。美国的捐献不象大陆观众在香港电视台上看到的那么大张旗鼓,大家都是静悄悄地捐献,因为捐献财物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完全没必要大肆宣传。从乐于捐献的行为来看,美国人是很大方的。但在另一些事情上,美国人又似乎很“小气”。例如,即使朋友之间开口借钱也是很罕见的事。不过,这不是因为不讲人情,也不是因为太看重金钱,而是出于另外两个原因。首先,当一个人要借钱时,银行和信用卡公司才是他/她的首选目标—个人和社会的经济关系优先于个人与个人的经济关系。其次,美国人非常强调独立自主,每个人都要对自己负责任,通过自己的努力挣得金钱比起轻易开口向人借钱要更受鼓励。个人和政府的经济关系主要是税收和社会福利。在前面“税收”一节中提到,2006财年,个人和公司缴纳给联邦的税款占了全国GDP的大约17%;在政府的预算中,社会保障和医疗保健加起来达到10,790亿美元,占了总预算的42%。个人给政府交纳了大量税款,而政府为个人提供了财务安全网络(Safety Net),这是一种非常强大的经济联系。由于有了财务安全网络,美国人退休时能够领取退休金,老年人还能享受政府资助的医疗保险。同时,由于强调独立自主,成年人都有责任规划好自己一生的财务计划。因此,父母年老之后通常不需要子女的经济援助。简而言之,已成年子女跟父母之间的经济关系不再是一种社会责任,而是出于个人自愿的行为。例如,成年子女跟父母之间在圣诞节会互赠金钱或礼品。日常生活中有需要的时候,家庭成员提供经济帮助的事例也不少见。我的朋友Karen去秘鲁参加一个为残疾人服务的志愿者项目时,她的父母和其他亲戚无偿资助了她一大笔钱作为旅行和食宿费用。

再来看看中国大陆的经济因素如何影响家庭关系。一定程度上,传统的农业经济和与之相对的大家族结构催生了严格的长幼尊卑关系。一旦进入工商业经济,核心家庭成为主流,这种长幼尊卑关系就不再明显。但是,在关键的经济关系方面,中国大陆存在着跟美国刚好相反的情况,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经济关系—主要是家庭宗族成员之间的经济纽带—是最重要的经济关系,而个人跟社会和政府的经济关系显得很薄弱。目前大陆缺乏社会性的财务安全网络,政府还没有提供有效的养老金系统和医疗保险系统。父母年老之后要依赖子女的经济支持才能安度晚年,这种状况在农村尤其普遍。在大陆,私人跟银行借贷非常困难,要做生意或者让子女接受教育,通常只能跟亲戚借贷。我来美国读书的费用就是靠跟亲戚借钱筹集到的。我的父母曾经做了十几年小生意,每当需要经济周转的时候,他们只能向亲戚朋友借款,因为银行通常不愿贷款给个体经营者。个体经营者和小型私营企业难以从银行贷款是全国性的问题。最近几年来,有关民间地下钱庄为私营企业家提供贷款的个案时有所闻,据说在温州尤其盛行。因此,在中国的家庭和宗亲关系中,金钱纽带的作用非常大,说它占了主导地位也不为过。与之相反,经济纽带在美国的家庭宗亲关系中不起主导作用。

在美国社会中,家庭成员是平等关系,家庭宗亲之间的经济纽带比不上个人跟政府和社会的经济纽带重要,这些特点使得真正的法治社会成为可能。当我们理解了家庭成员的平等关系,就不难理解社会成员之间的平等关系。在西方文明的发源地欧洲,“欧洲人通过他们的基督教信仰熟悉了一些核心概念,其中最重要的是:在神面前,人人平等;同样,在人间的法律面前,也是人人平等。”[5] 美国的基督教信仰跟欧洲一脉相承,因此,人人平等作为普世价值受到全社会的认可和实践;大众既尊重法律,也遵守法律。

中美具有不同的信仰,社会成员之间的经济关系截然相反,这就造成了两个强烈对比的社会系统:在大陆,人情,亦即亲朋裙带关系和私人交情在社会关系中起着主导作用;在美国,法律和其他普世性的社会准则起主导作用。中国人,尤其是没有长期在美国呆过的同胞,或许认为美国人不讲人情只讲原则,这样的社会是个“冷漠”的社会。然而,根据我的体验,美国社会充满温情,人与人相互尊重。尤其在有信仰的人群中间,充满了神的大爱,那是一种真正无私的、不求回报的爱。在长期的基督教信仰影响下,美国社会维系着一套普遍道德准则。这个普世准则受到所有社会成员的遵守,在它面前,人们活得自由而有尊严。可惜的是,我们往往只看到西方社会“父母与成年子女之间也没有多大人情好讲,一切公事公办,丝毫不能通融,只有法律,没有人情;只讲原则,不顾义气”,却没有看到西方社会通过共同的信仰建立了一个“社会大原则”,其中包括人人必须遵守的法律和全社会认同的平等、自由、相互尊重这些社会公共价值。在这个大原则下,一切事情都有章可循,社会关系有条有理。社会就象一部复杂的机器。有“社会大原则”的法治社会是一部协调运作、配合良好的机器;缺乏“社会大原则”的人情社会是一部磕磕碰碰运转困难的机器,人情尽管在一定程度上能起到润滑剂的作用,但并不能改变这部机器在构造上的缺陷,而且,它是非常个人化的东西,容易滋生腐败和不平等。客观地讲,这两个系统当中哪个效率更高,我们都有目共睹。

注释
[1] 第十一节,《韦小宝这小家伙》,金庸
[2] We\'ll continue our economic progress. We\'ll reform our outdated tax code. We\'ll strengthen the Social Security for the next generation. We\'ll make public schools all they can be. And we will uphold our deepest values of family and faith. “President Bush Thanks Americans in Wednesday Acceptance Speech”, 来自白宫网站www.whitehouse.gov
[3] Our second great responsibility to our children and grandchildren is to honor and to pass along the values that sustain a free society. So many of my generation, after a long journey, have come home to family and faith and are determined to bring up responsible, moral children. Government is not the source of these values, but government should never undermine them. “President Bush\'s State of the Union Address”, New York Times, February 2, 2005
[4] “第六章 一体世界和多种传统—上层文化与大众文化”, 《欧洲文化史》, 彼得.李伯庚
[5] “尾声:今日欧洲,面向未来”, 《欧洲文化史》, 彼得.李伯庚